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6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08-23

  NO.6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增壹阿含经》,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卷第五十/大爱道般涅槃品第五十二:

  (二)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舍卫城内有比丘尼名曰婆陀。将五百比丘尼于彼游化。时。婆陀比丘尼在闲静之处。而自思惟。结加趺坐。系念在前。自忆无数宿命之事。复自笑。有比丘尼遥见婆陀比丘尼笑。见已。便往至比丘尼所。今婆陀比丘尼独在树下而笑。将有何缘

  时。五百比丘尼即相将至婆陀比丘尼所。头面礼足。尔时。五百比丘尼白婆陀曰。有何因缘独坐树下而笑耶

  尔时。婆陀比丘尼告五百比丘尼曰。我向者在此树下自忆无数宿命之事。复见昔日所经历身。死此生彼。皆悉观见

  时。五百比丘尼复白言。唯愿当说曩昔之缘

  时。婆陀比丘尼告五百比丘尼曰。

  。。。。。。

  时彼女人随寿长短。命终之后。来生人中。在波罗奈大城。与月光长者作妇婢。颜貌粗丑。人所恶见。自毗舍罗婆去世。更无佛。尔时。各佛游化。时月光长者妇告其婢曰。汝在外游行。求觅沙门。颜貌端正。入吾意者。将来在家。吾欲供养。尔时。彼婢即出家中。在外求觅沙门。遇见各佛城内游乞。然颜貌粗恶。姿色丑弊。时彼婢使语各佛曰。大家欲见。愿屈至家。即入白主。沙门已至。可往相见

  时长者妇见沙门已。心不欢乐。即语其婢。此还发遣。吾不布施。所以然者。由其颜貌粗弊故。尔时。其婢语夫人曰。设夫人不惠施沙门者。我今日所应食分。尽用惠施。时彼夫人即出食分。细糗一升。时彼婢便授与沙门。各佛受此食已。飞在虚空作十八变。时长者婢复作誓愿。持此功德。所生之处莫堕三恶趣。使我将来之世。得作女人。极为端正

  时彼各佛手擎钵饭。绕城三匝。月光长者将五百商人集普会讲堂。时彼城中男女大小。见各佛擎钵饭。飞在虚空。见已。相谓言。斯是何人功德乃尔乎。遇此各佛饭食惠施

  时长者婢语夫人曰。出观向沙门神德。飞在虚空作十八变。神德无量。时长者妇告其婢曰。今所惠施沙门之食。设获福者。尽持与我。我当与汝二日食直。其婢报曰。不堪任以福相与。夫人告曰。与汝四日食直。乃至十日食直。其婢报曰。我不堪任以福相与。夫人告曰。我今与汝百枚金钱。其婢报曰。我不须。夫人复告。与汝二百。乃至千枚金钱。其婢报曰。我亦不须。夫人告曰。我免汝身。使不作婢。婢报曰。我亦不须求为良人。夫人复告。汝作夫人。我为婢使。其婢报曰。我亦不须求为夫人。夫人告曰。我今当取汝挝打。毁兀耳鼻。截汝手足。当断汝头。其婢报曰。如斯之痛。尽堪任受。终不以福而相惠施。身属大家。心善各异。尔时。长者妇即挝其婢

  时五百商人各作斯论。此神人者今来乞食。必当是我家施与。时月光长者发遣诸人。还来入家。见夫人取婢鞭打。即问之曰。以何因缘而鞭此婢。时婢便以斯因缘具白。时月光长者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摄夫人以为婢使。使其婢代夫人处

  尔时。波罗捺城有王治化。名梵摩达。时彼大王闻月光长者饭辟支佛。甚怀喜悦。乃遇真人。随时惠施。梵摩达王即遣人召月光长者。而告之曰。汝实饭神仙真人乎。长者白王。实遇真人。以食惠施。时梵摩达王寻时赏赐。更增职位。时长者婢随寿长短。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颜貌殊妙。世之希有。五事功德胜彼诸天。诸妹莫作是观。尔时长者婢。即我身是也

  [注2]《杂宝藏经》,大正藏 No. 0203,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卷第四:

  (四二)乾陀卫国画师罽那设食获报缘

  昔乾陀卫国。有一画师。名曰罽那。三年客作。得三十两金。欲还归家。而见他作般遮于瑟。问维那言。一日作会。可用几许。维那答言。用三十两金。得一日会。即自念言。由我先身不种福业故受此报。佣力自活。今遭福田。云何不作。即语维那。请为弟子。鸣椎集僧。我欲设会。设会已讫。踊跃欢喜。即便归家。既到家已。其妇问言。三年客作。钱财所在。其夫答言。我所得财。今已举著坚牢藏中。妇时问言。坚牢之藏。今在何许。夫言。乃在僧中。妇时慊责。即集亲里。缚其夫主。诣断事人。而作是言。我之母子。贫穷辛苦。无衣无食。而我夫主。得财余用。不担来归。请诘所以。时断事人。问其夫言。何以尔也。答言。我身如电光不久照曜。亦如朝露须臾则灭。由是恐惧。深自念言。缘我前身不作福业。今遭穷苦。衣食困乏。故因见彼弗迦罗城中。作般遮会。众僧清净。心生欢喜。敬信内发。即问维那。得几许物。供一日食。维那答言。得三十两金。可得供一日。我三年中。作所得物。即与维那。使为众僧作一日食。时断事人。闻是语已。心生欢喜。怜愍其人。脱己衣服璎珞及以鞍马并诸乘具。悉施罽那。即分一村落。而赏封之。华报如此。其果在后。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辛三、次第:

  依前而生后,下劣殊胜故,

  粗大细微故,如此说次第。

  (安立六度先后次第)有三种原因:1、依靠前前而生后后之次第:如果贪恋种种受用,就不能舍俗受戒,如果不贪恋,就能舍俗受戒,因此先说最初不贪受用的布施是持戒之因。不能安忍秉性恶劣者谩骂等,以严禁恶行能忍受,因此继布施后宣说安忍之因——戒律。不能忍受寒热饥渴等任何损害就不能精进,具安忍者才能发起精进,为此于戒律之后宣说安忍。如果持续精勤善法,就能成就心平等安住的禅定,因此在安忍之后宣说精进。如果具备心平等安住的等持,就会生起真实了知圣谛的智慧,因此继精进之后宣说禅定。如是禅定是因,见谛实义的智慧是果,所以在最后宣说智慧,这是按因果产生的次第而讲解的。

  2、前者较后者下劣、后者较前者殊胜的缘故先说下劣后说殊胜:虽然世间中也有发放布施,但三门严禁恶行比它更罕见,因此布施下劣、持戒殊胜。同样,与严禁恶行相比,安忍他者损害更难;虽然已经安忍,但持续精勤善法较它更难;虽然具有不同程度的精进,但心以等持来调柔较它更罕见;虽然心成就了四禅、四无色定等持,但现见谛实义的智慧较它更难更罕见。容易断的是大烦恼,观待它小烦恼难断、断它的功德大,为此从布施至智慧间这般安立次第。

  3、因粗大与细微的缘故,先说粗大后说细微:粗大容易趋入,容易行持,细微观待粗大难以趋入,难以行持。布施,国王大臣等至仆人屠夫之间都能不同程度做到,因此容易理解,粗大易行。与之相比,持戒、安忍至智慧之间越来越细微的缘故,从后后较前前体性细微的角度以布施至智慧之间易行易入的粗大及与之相反细微的道理而如此宣说次第。

  辛四、定义:

  能令离贫穷,获清凉灭嗔,

  胜行及持心,了知胜义故。

  为何称为布施呢?梵语“达那”,译谓布施,“达”是贫穷之义,“那”是舍离之义。令舍离贫穷就称布施,因为以布施受用使接受者离开今生的贫穷,布施者他世获得永不贫乏的受用而舍离贫穷。

  持戒,梵语“尸罗”,“尸”是清凉,“罗”是获得或取受之义。故称获清凉,因为如果具备戒律,则今生不会有贪爱对境之因所导致受到国王惩罚等种种罪过的热恼,后世不会转生恶趣,获得人天安乐,最终获得涅槃安乐的清凉。

  安忍,梵语“坚德”,“坚”是灭尽,“德”是能令,能灭尽自相续的嗔恨就立名安忍。

  精进,梵语“布雅”,“布”是殊胜或微妙之义,“雅”是行持,行持出世间的微妙善法,所以也称胜行。

  禅定,梵语“达雅那”,“达雅那”是受持之义,受持什么?向内受持心所缘,做到不外散乱就是禅定。

  智慧,梵语“札嘉”,“札”直译有上等之义,“白玛阿札”——胜义名称的前面部分省去而成为“札”字,“札”是胜义,“嘉”是了知,了知胜义的缘故称为智慧。应当了知,这些讲法,是就术语文字省略、增添的不共讲法之义而言的,梵语直接翻译成藏语,布施等共称的那些也得到这样的释词讲法。

  辛五、修法:

  若问:布施度至智慧之间如何修行?

  是说一切修,依实依作意,

  依思依方便,以及依自在。

  所有六度一一都有如此修行法:安住或依有实修、依作意修、依思维修、依方便修以及依瑜伽自在修五种差别。它们指什么呢?

  1、依实修:所谓“实”,也就是指意义或事物,依于布施等波罗蜜多的意义而修,它分为四种,即依因、依异熟、依愿、依抉择力。其一、依因:由菩萨种姓力的因,不管转生何处虽然别人没有让他做,他也欢喜修行布施等六度,依靠它修行任意一种波罗蜜多。其二、依异熟:先前修行串习波罗蜜多而于他世获得自然行持六度的所依身体。其三、依愿:以“愿我无论转生何处都不贪执受用而发放布施”等以发愿行持六度的威力而修行波罗蜜多。其四、依抉择力:以智慧抉择了知受用不坚固无实质而进行布施等,是由了知波罗蜜多的功德而如理修行。

  2、依作意修:作意有四种,其一、信解作意:依照宣说六度的大乘经中所说诚信并信解使波罗蜜多界增长。其二、品味作意:认为以前修行布施等所作善妙,视为功德,回忆以前所做而欢喜。其三、随喜作意:对于十方世界中行持布施等波罗蜜多之举,如自己行持般欢喜并随喜。其四、爱乐作意:心想,祈愿自他未来不管转生何处都能行持波罗蜜多,喜欢行持波罗蜜多。

  3、依思维修:有不满足或不厌足思维、广大思维、欢喜思维、利益思维、不染恶劣思维、善妙思维六种。其一、不厌足也有四种,以布施为例,施物不满足:为了利益、成熟一个众生,以恒河沙数世界充满七宝布施那一众生,也不会生起“我已经施舍这么多现在可以了”的想法;施身不满足:每一刹那为了一个众生舍施自己恒河沙数的身体,尚且不生起“已经施授这么多身体现在可以了”的心态,修炼不满足之心;时间不满足:为了一个众生这般布施身体与受用,于恒河沙数劫一刹那须臾间也不间断施舍,也不会想“我于这么多劫中布施这么多外内之物现在可以了”,而生起不满足的心态;众生不满足:以恒河沙数世界充满七宝及同等数的身体于同等数的劫中布施一个众生,将那一众生安置于无上菩提令其成熟,同样,将两个、三个直至一切众生之间如此安置于无上菩提,虽然他们均已成佛,也不会想“现在可以了”,而生起不厌足之心,这么修炼会生起不满足的意乐。

  其二、广大思维:这样的布施等没有一刹那不行持的时候,欲求至菩提果之间不断行持的意乐。

  其三、欢喜思维:心想:如是布施等所摄集的众生已经成熟,他们是我获得无上菩提的助伴,生起欢喜心,并不是饶益对境的众生生欢喜,是将那些众生视为恩重如山而欢喜。

  其四、利益思维:菩萨这般饶益众生而不会想我饶益了众生,而会思维“饶益对境的众生利益了我,如果没有饶益对境的众生,我就不能圆满无上菩提的资粮,由利益他们使我获得无上菩提,因此他对我利益颇大”。

  其五、不染思维:菩萨以布施等这般利他,但不希求回报与善趣异熟果而为利众生这样行持,不贪自利。

  其六、善妙思维:菩萨如此作广大布施等,不愿意独自享受其果,而将那善根为一切众生获得无上菩提果普皆回向。如布施的六种思维一样类推持戒至智慧之间:在三千大千世界遍满火又恒常缺乏火的对治水等安乐资具的地方,并不仅仅自己的一个身体受苦而是等同恒河沙数的身体受苦,于不是百、千等可数的有量劫时间而是等同恒河沙数劫的时间量里,不是以一种威仪而是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从行持一刹那的戒至最终无上菩提佛果的戒蕴完全圆满,也不会思维戒蕴已圆满可以了。智慧也如此类推,不满足思维与广大思维等按照上面共同解说一样。

  4、依方便修:虽然对行持任何波罗蜜多都从不缘它们三轮的角度宣说三种方便,但实际上就是以无分别智慧摄持,以此能成就并清净一切作意与佛陀之一切法,为此称方便。

  5、依自在修:三清净地获得自在时,无勤任运行持波罗蜜多,依靠它至佛地证得身语意圆满而任运行持六度利益有情。它有身自在、行自在、说法自在三种自在,第一身自在是指法身报身二身,第二行自在是指化身,第三是指语说法自在。

上一篇:NO.6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