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索达吉堪布译,皈依:(《大圆满前行讲解》084-144课)
不共内加行
以外皈依顶戴三宝尊,以内皈依成就三根本,
以密皈依现前三身者,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乙二(不共内加行)分五:一、诸圣道之基石—皈依;二、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三、清净违缘罪障—念修金刚萨埵;四、积累顺缘资粮之供曼茶罗与顿然断除四魔之古萨里—积累资粮;五、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师瑜伽。
一、皈依
丙一(诸圣道之基石—皈依)分五:一、皈依之基础;二、皈依之分类;三、皈依之方法;四、皈依之学处;五、皈依之功德。
丁一、皈依之基础:
总的来说,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的就是皈依,而要开启皈依的门必须依赖信心。因此,在皈依之初,自相续生起稳固的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信心可以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
清净信:当步入陈设许多佛像、经书、佛塔的佛殿或经堂里,或者见到上师、善知识、高僧大德的尊颜,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以及感人事迹,依靠此类因缘,能够立即想到他们的悲心广大等等,这种由清净心引发而生起的信心,就叫做清净信。
欲乐信:当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之后,自然生起渴望摆脱的心态;当听到善趣与解脱的安乐时,油然生起渴求获得的心理;而一旦听到善法的功德,会生起想要修行的心念;当现见罪业的过患之后,也会立即生起想要断除的决心。这些都属于欲乐信。
胜解信: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之后,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就是三宝,想到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是死,任何事情,无欺的皈依处—三宝都会知晓,除了三宝之外,自己没有其他可依赖的、可指望的靠山,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就称为胜解信。
正如邬金莲师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
信心犹如种子,它能生长一切善法功德,如果不具备信心,那就如同种子被火烧得一干二净一样。如经中说:“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
此外,信心也是居于七圣财的首位,如云:“信心如宝轮,昼夜修善道。”
[注2]《胜出天神赞讲解》1-3讲记:
作者:德雪达波论师
作者在印度相当出名,他与《殊胜赞》的作者脱准珠杰,都出生于婆罗门家,两人是亲兄弟,由于祖祖辈辈都崇拜大自在天,所以他们从小就信奉婆罗门教。当长大之后,他们既学了婆罗门教十八门为主的知识,同时也学了佛教的一些教理,发现佛教有许多殊胜之处。
为了选择其一,他们当时发愿:若没见到大自在天,则不行持任何善法。发愿之后,二人依靠神足通,前往现在的冈底斯神山。到了那里,在白云缭绕中见到了大自在天及天后俄玛得瓦的化身,他们生起无比的欢喜心,立即对圣尊进行供养。就在此时,有五百比丘犹如红色飞禽般降落下来,大自在天的化身见后,马上前去顶礼供养,并告诉他们:“信奉我的教派,并不能获得真实利益,三界导师佛陀才是最究竟的皈依处。”听到这话,兄弟俩以智慧进行分析,觉得佛教的见修行果确实比婆罗门教更胜一筹,于是选择了佛教。随后他们皈依出家,成为佛门中非常了不起的大德。
后来,脱准珠杰造了《殊胜赞》、德雪达波造了《胜出天神赞》,以歌颂佛陀的伟大及其超胜诸天神之处。佛陀的赞文虽有千千万万,但是在印度,这两个赞文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甚至还谱成了脍炙人口的歌曲,在信众中广为传唱。此文传至藏地并被翻译出来后,不管是哪个教派的寺院和大德都经常念诵,包括夏天安居的时候,僧人们也会不断地诵持。
[注3]《中观庄严论释讲解》022-128讲记:
那么,他们通过何种方式来趣入呢?依靠不随他转和不被他夺这两种途径趣入此大道。
其中,并非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而是凭着自己理证智慧的力量而坚信不移,无需依赖他人或仰仗他力,独立自主,即是所谓的“不随他转”;
讲其他论典时,我说《中观庄严论释》当中讲到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定解,一个是不随他转,一个是不被他夺。此处,首先解释了什么叫不随他转。
所谓的不随他转,即并非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而是凭着自己理证智慧的力量,对佛法的教义、对中观的教义深信不疑。而且,不需要观待任何他力,自己已经对中观真正获得了定解,完全可以独立自主。比如对因果这一道理,首先自己闻思,最后完全相信一切万法都是有其因必有其果,或者人的确有前世后世。这时,不需要依靠其他论典也不需要任何人,自己完全具有一种独立自主的定解。
在座的很多道友,学习《中观庄严论》以后,尤其对佛教的真理、中观的见解、名言中万法唯心或者前世后世存在以及《大圆满前行》所讲的三宝加持等各种各样的内容,能不能获得一种不随他转的定解?如果真正获得了不随他转的定解,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都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人。
由于获得了解信,一切邪魔外道也无法使之背其道而行称为“不被他夺”。
无论对正法、对因果或者对三宝的加持等,对佛教方面的一切教义,自己真正获得了不可退转的信心,一切邪魔外道也不可能改变你的想法。比如学习宁玛巴的大圆满,自己相续中已经获得了坚信不移、不被他转的定解,这时,任何邪魔外道都不会使你背道而行。
这里的“邪魔外道”,不一定是我们经常说的魔鬼。《现观庄严论》中讲到了四十六种魔业,凡是对自己的修行造成障碍的,都称之为魔业、魔的幻变。这些邪魔根本不可能间断自己的见解和修行,最后获得这种境界时,就已经生起了不被他夺的定解。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第十一信解品
丙五(菩提分法之体性)分二:一、宣说前行;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分五:一、信解品;二、求法品;三、说法品;四、修法品;五、教授随教品。
作为因的是信解,实地行持是求法、说法、修法三品,彼等胜进是教授随教品,这五种品首先宣说信解。
入道之初需要生起信解,如经中云:“佛说诸善法,根本为信解。”一切善法之初始依靠生起信解而成就善妙,若无信解,则根本不会出现行持彼彼善法的情况,因此必须生起信解。《宝灯经》中云:“信心先导如母生,能护增上诸功德,遣除疑惑渡瀑流,信心能表安乐城,无浊诚信能净心,断除我慢敬根本,信如宝藏宝珠足,如手乃摄善法根”等。又云:“信心能越魔之道,能示殊胜解脱道,功德之田种不坏,信心生长菩提树”等。下面先讲信解品。
戊一(信解品)分二:一、总说信解差别;二、别说信解大乘。
己一(总说信解差别)分三:一、信解之二十六差别;二、信解之十六障碍;三、信解之十一功德。
庚一、信解之二十六差别:
已生与未生,能所伴受自,
谬正现非现,音生求见夺,
杂不杂违品,下广覆无覆,
勤非积未积,坚稳远行信。
一般而言,对业果、四谛、三宝之义,诚信“这是如此”为真实的心所法,称为信心或信解。具体来说,就像过去、现在、未来、远近等一切色法安立谓色蕴一样,于此宣说信解所缘的对境、时间与行相等差别:1、先前、现在产生的信心,称已生信解;2、未来的信心称未生信解;3、能取信解是指心所信解本身,这叫内信解;4、所取信解是缘以前产生的信解品味“这是善妙”,对其欢喜,因为是由其他信解作为对境的缘故称为外信解;5、依靠善知识宣讲而信解学处,称为伴受信解,它是粗信解;6、自己具有信解的种子、由种姓力产生信解,称为自信解,也立名为细信解;7、诚信并信解外道所说的法、我、众生存在,称为错谬信解,是恶劣信解;8、对佛经中所说的无常、苦、无我诚信,称无谬信解,它是善妙信解;9、生起信解的所有因缘聚合真实生起信解称为现量信解,这叫近信解;10、生起信解的因缘没有聚合致使现在没有真实生起,称为非现量信解,仅仅从一旦因缘聚合则可生起的角度与前面的信解不同,立名远信解;11、由听闻有信心的法生起的信解,是音生信解;12、对如是获得的意义以理抉择生起信解,称为思求信解;13、由修行力了悟意义所生的信解是见解信解或见义信解。14、虽然已生信心,但被邪魔外道等引入其他道中而改变信心,称为可夺信解,这是小信解;15、虽然起信,但偶尔也生起不信,是间杂性的,称为间杂信解,叫中信解;16、持续唯生信心而不生不信,称为不杂违品信解,是大信解;17、为自利寂灭而信解声闻、缘觉之法称为下信解或小信解;18、对任运自成二利不住之涅槃道大乘法信解,称为广大信解;19、对从信解行暖位开始一切道位也是获得越来越向上的殊胜功德信解,有以贪等烦恼障碍的情况,称为有覆信解;20、无有那些障碍,称为无覆信解;21、具足恭敬加行与恒常加行精进不间断生起的信解,称为精勤信解或具足信解;22、不具足如此的信解,称为不勤信解或不具信解;23、成为一地证悟法界之因的信解行地,积累并具有一大阿僧祇劫二资粮的信解,称为积资信解;24、不具这样资粮的信解,称为未积资信解;25、一般,因具不具资粮导致对大乘信解有大有小有稳固不稳固,从一地至七地之间菩萨的信解称坚稳信解,因为他们的信解无有减退;26、从八地至十地间住清净地菩萨的信解,称远行信解,因为具足任运无别智、远离行相与勤作而如此得名。
以上以两颂宣说了信解的差别,接下来宣说信解之障碍。
庚二、信解之十六障碍:
多时不作意,懈怠瑜伽乱,
恶友善法微,非理之作意,
放逸及少闻,
1、多时不作意诚信正法,它障碍已生信解,以前及现在多次产生信解,但如果没有作意护持其相续,则信心就会消失。2、懈怠障碍未生信心生起,已生起信心后不精进的懈怠者不会再生信心。3、所谓“瑜伽乱”,是指缘于过去生起的信心而贪执为所取事,执著它而对现今的信解贪执为能取事,由它导致障碍不耽著所取能取事的如理作意等持瑜伽,因此说为障碍所取与能取信解。4、恶友即罪恶友伴恶知识,是伴受信解的障碍,以前具有由善知识处得受的信解因恶友宣说非法而失毁,由恶友摄持,不会生起由善知识教授中所生的信解。5、积累善根微薄,障碍自性信解,自己本来具有种姓与信解的种子,但如果没有广积善法,那么自己不会对大乘法等产生信解。6、以常、乐、我、净的非理作意障碍无谬信解,因为没有如理证悟无常等法义。7、放逸障碍现前或现量信解,因为现量信解是由无贪、无嗔、无痴与精进之缘所生,这四种缘称为不放逸,贪、嗔、痴、懈怠四者称为放逸,所以由它导致如此障碍。8、诸如仅仅听了不了义经而没有听受了义空性法等,以宣说相似意义的少许听闻障碍音生信解,因为没有听闻不知其义,对它不会起信解,没有听闻了义法而对空性等深义畏惧而不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