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释量成量

逻辑学-释量论成量品36笔记

创建日期:2022-06-25

  逻辑学-释量论成量品36笔记

  1、科判

  《成量品》=甲一、宣说佛为量士夫+甲二、广说彼为量能立+甲三、如是宣说之必要。

  甲二、广说彼为量能立=乙一、安立能立之理证+乙二、摄集彼之一切义。

  乙一、安立能立之理证=丙一、遮破承许无能立+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

  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丁一、欲等顺式依道说+丁二、救等逆式说能知。

  丁二、救等逆式说能知=戊一、宣说救护自性者+戊二、说由救护知善逝+戊三、说由善逝知导师+戊四、说由导师知具悲。

  戊一、宣说救护自性者=己一、宣讲四谛说救护(203)+己二、宣说四谛各自性

  己二、宣说四谛各自性=庚一、宣说当知之苦谛+庚二、宣说当断之集谛+庚三、宣说当得之灭谛+庚四、宣说当修之道谛

  庚四、宣说当修之道谛=辛一、无我永是解脱道+辛二、彼外余道非如是。

  辛一、无我永是解脱道=壬一、真实(293)+壬二、除彼诤论

  壬二、除彼诤论=癸一、遣除断(所断之障碍)治(能对治之智慧)能力同+癸二、除烦恼非无余尽+癸三、除惑永尽不可能+癸四、遣除虽尽复退转。

  癸一、遣除断(所断之障碍)治(能对治之智慧)能力同=子一、略说(296)+子二、广宣说。

  子二、广宣说=丑一、无有勤奋无退转+丑二、纵有勤奋亦不退(301)

  丑一、无有勤奋无退转=寅一、现前永久无能力(299)+寅二、纵非现前亦不退(300)

  癸二、除烦恼非无余尽=子一、贪等他法不毁他(301)+子二、认识摧毁之对治。

  子二、认识摧毁之对治=丑一、宣说所毁诸过根+丑二、宣说能毁之对治。

  丑一、宣说所毁诸过根=寅一、真实(306)+寅二、除彼疑虑。

  299、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一壬二癸一子二丑一寅一、现前永久无能力;

  心性为光明,诸垢客尘性,故前无能力。转依彼本性,尔后无能力。

  300、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一壬二癸一子二丑一寅二、纵非现前亦不退。

  纵有力有害,能生核心事,非具长存力,犹如湿地火。

  301、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一壬二癸一子二丑二、纵有勤奋亦不退。

  无害真实义,于自性颠倒,勤作亦不退,识持彼法故。

  303、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一壬二癸二子一、贪等他法不毁他;

  我执同一因,因与果事故,贪嗔彼此间,他体亦非害。慈等痴无违,故非尽除过。

  306、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一壬二癸二子二丑一寅一、真实

  诸过之根本,彼即坏聚见。

  2、本论讲完后,若各方面的因缘具足,我想讲《现观庄严论》,因为五部大论里面唯有《现观庄严论》没讲。

  3、心性为光明,诸垢客尘性,故前无能力。转依彼本性,尔后无能力。

  此颂非常重要,前辈高僧大德经常引用,大家应熟记于心。因为其意义并不局限于因明,而囊括了整个大乘佛法的要点,甚至密宗中的有些窍诀。

  其意是说:心的本性是光明,贪嗔痴等烦恼障和所知障是客尘,就像脸上染了污垢,脸是本性,污垢是客尘。所以,光明心性是永恒真实的,障垢客尘是暂时而虚假的。

  心并不仅是空性,还有本具的光明,就像《大幻化网》中所讲的那样。否则,成佛时现前的所有功德就无有来源了。这一点,瑜伽士等修行人通过观察都能了知,因此不能说心与石女儿一模一样。释迦牟尼佛之所以第二转F轮讲空性、第三转F轮讲如来藏,就是因为明空双运才是心的本来面目

  心的本质是明空双运,贪嗔痴等分别念无法破除无我和光明的智慧先前闻思时,一切颠倒都不具备妨害真实性的能力,在心识转依为智慧后,烦恼等连少许损害能力也不会有。就像纯度达到百分之百的金子,再不可能生绣一样。

  4、寅二、纵非现前亦不退:纵有力有害,能生核心事,非具长存力,犹如湿地火。

  佛地时完成究竟转依,八识转为五智,决定不会退转。而在此之前,比如一地时,按照《释量论》的观点,偶尔也会产生我执和我所执,具有少许能力。但是,因为现量见到无我,依靠这种对迷乱执著有害的量,心相续能生起的核心事物就是空性的智慧。因此,颠倒心态并不具备长期存在的能力。就像潮湿的大地上,虽然有火苗,其“命”也不会长久一样。

  5、丑二、纵有勤奋亦不退:无害真实义,于自性颠倒,勤作亦不退,识持彼法故。

  前面已讲,一地直至佛果的圣者,其相续中的智慧在颠倒违品无有勤作的情况下,不会退回到有垢状态,就像提纯的金子不会退转为矿石一样。如果勤作“有我”等颠倒之见(比如别人以颠倒言论教唆),无我的见解会不会退转呢?也不会,因为不是任何过失的所依,因此无有损害,以事势理成立是实相真实义的智慧,心受持变成真实义的法而能退转的理由不可能存在之故。

  闻思后经由修行,心已经转依为无我智慧的本性,因为这种智慧或心识已完全受持、掌握了真实义的本性,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合,纵然有我、非空性等颠倒违品的勤作也无法使之退转。

  此颂非常重要,大家务必牢记于心。

  6、癸二(除烦恼非无余尽)子一、贪等他法不毁他:我执同一因,因与果事故,贪嗔彼此间,他体亦非害。慈等痴无违,故非尽除过。

  前面讲,智慧可以摧毁贪等分别念,因为智慧与执著相违,就像水与火一样。对方反驳:通达无我之理后经过长时间修行可以推翻我执的说法不合理,我执和证悟无我两者的所缘行相相违,就像接受悦意对境的贪欲与离开不悦意对境的嗔恨两者行相虽然相违,但串习贪心却无法推翻嗔恨,串习嗔恨却无法推翻贪心一样。再者,修不净观虽可压服贪心,但贪心仍会再度生起,既然修各自的对治都不能灭尽,那所有过失通过一个对治更无法灭尽。因此无论如何修习无我空性,我执及其附属烦恼也不会消退。

  驳: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贪心和嗔心是从同一因我执中产生,而且彼二事还互为因果,比如:贪执妻子、儿女、财产等,则会对损害的人产生嗔恨;嗔恨某人,则会生起不愿意见他或想让他离开的坏爱。所以,贪嗔的本质并非完全相违,虽然二者是执著相不同的他体,但一者也无法妨害另一者,或者说不可能有能害所害关系。再者,嗔心的对治慈悲,贪心的对治不净观,痴心的对治数息观等,与无明愚痴我执并不直接相违,所以仅仅修持它们也不能彻底断除贪嗔痴等烦恼过患。而无我和我执完全相违,互相是能害所害,因此一旦相续中拥有无我的智慧,就不可能有我执,而有我执,也不可能存在无我的智慧。

  懂得此理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做烧香、磕头、慈善之类的功德就可以成佛。虽然出离心、菩提心等善法是解脱的因,但还只是间接因,而直接的因就是无我智慧。

  所有烦恼痛苦的根本就是我执或萨迦耶见,而要去除它,就一定要修空性,其他的慈悲菩提心等善法并不与之直接相违。最根本、最殊胜的还是无我空性法门,如果没有以空性慧摄持,积累再多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转绕等善法功德,也不可能获得解脱。

  因此大家务必通达这一个半偈颂,若实在没有能力,也要牢记最后一句——“慈等痴无违,故非尽除过。”

  7、丑一(宣说所毁诸过根)寅一、真实:诸过之根本,彼即坏聚见

  不同过失并非不能以一个对治来摧毁,因为贪嗔痴烦恼和生老死病等一切过失的根本就是愚痴——坏聚见或说萨迦耶见,是由唯一的它而产生的。如《入中论》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就像高明的医生,首先要确诊病因,再让病人服用根除疾病的药物,作为真正的善知识,也应用佛法的智慧和自己修行的经验,让染上贪嗔痴烦恼和生老死病的众生,首先知道我执是一切轮回过患之源,之后运用无我空性的利刃断除它。

  释量论成量品科判

  299、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一壬二癸一子二丑一寅一、现前永久无能力;(第35+36课)

  识取境之法,如何有取彼,(第35课)

  有之本性者,亦是此能生。

  自性此此中,依他缘误解,

  消除观待缘,不稳如蛇识。

  心性为光明,诸垢客尘性,(第36课)

  故前无能力。转依彼本性,

  尔后无能力。

  300、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一壬二癸一子二丑一寅二、纵非现前亦不退。(第36课)

  纵有力有害,能生核心事,

  非具长存力,犹如湿地火。

  301、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一壬二癸一子二丑二、纵有勤奋亦不退。(第36课)

  无害真实义,于自性颠倒,

  勤作亦不退,识持彼法故。

  302、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一壬二癸二(除烦恼非无余尽)分二:

  303、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一壬二癸二子一、贪等他法不毁他;(第36课)

  我执同一因,因与果事故,

  贪嗔彼此间,他体亦非害。

  慈等痴无违,故非尽除过。

  304、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一壬二癸二子二(认识摧毁之对治)分二:

  305、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一壬二癸二子二丑一(宣说所毁诸过根)分二:

  306、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一壬二癸二子二丑一寅一、真实(第36课)

  诸过之根本,彼即坏聚见。

上一篇:逻辑学-释量论成量品35笔记

下一篇:逻辑学-释量论成量品37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