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6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09-20

  NO.6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己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己三、此品总结

  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庚一、总摄略说(254)+庚二、广说彼义分十

  庚二、广说彼义=辛一、定数(256)+辛二、法相(257)+辛三、次第(258)+辛四、定义(259)+辛五、修法(260)+辛六、分类(261)+辛七、归摄(262)+辛八、断违品(263)+辛九、功德+辛十、互定

  辛九、功德=壬一、宣说具四功德(265)+壬二、复说其余功德

  壬二、复说其余功德=癸一、以清净功德超胜之理(267)+癸二、布施等堪为最胜(268)+癸三、以赞叹布施为例宣说+癸四、别说精进度功德

  26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九壬二癸二、布施等堪为最胜;

  布施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持戒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安忍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精进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禅定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智慧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69-111     2017年04月21日

  下个礼拜的课,也是一样的,一和二讲《妙法莲华经》,四和五讲《经庄严论》。

  有一件事情,要在这里说一下。

  我们学院这边,从去年开始到今年,有一些法师去了一些道场、接手了一些新道场,在不同的地方弘扬佛法;也有一些法师,在不同的地区和城市广转法轮。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切都如愿以偿。

  现在是末法时代,弘法利生不是那么容易的。发了菩提心的人,哪怕是在极少数的众生面前,也应该尽量做一些饶益的事。学院当中培养了这么多年,不一定非要居住在一个地方。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道场,都有弘法利生的事业。法师们出去弘法利生的时候,应该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最近给大家讲了很多次,以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

  为了一切圆满完成,大家一起念三遍《大自在祈祷文》。

  (众念三遍《大自在祈祷文》)

  接下来讲《经庄严论》。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给夏擦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师念藏语传承。

  今天紧接着讲《经庄严论》当中的六波罗蜜多,我相信,这次大家都学得比较透彻、比较详细。以前每个人都会说,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但在行持过程当中,很多人可能没有做到,并且对理论上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困难。

  这次学习这部论,每个人手里应该有麦彭仁波切《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的法本或网上电子版。对这本注释,我第一堂课就要求大家好好看。讲到一个法,就要看到与它相关的部分;如果能预习,就更好,至少看两遍以上吧。如果没有这样串习,光是课堂上翻开书听一下,也不专注,下课就直接走了,那么大乘甚深的《经庄严论》不一定能懂。

  可能有些人觉得,自己是本科生、研究生、专家。但是有时候专家是真正的砖头家,对很多经论不是特别精通。到底是分别念还是智慧?自己要观察。

  今天讲布施等堪为最胜,是复说其余功德中的第二个科判。布施、持戒等等,每一个波罗蜜多都堪为最好、最殊胜,分了八个方面阐述。只要把布施搞明白,其他度几乎都是相同的,可以类推。

  癸二、布施等堪为最胜:

  布施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布施”,我们平时说的布施波罗蜜多,有八个方面的最殊胜,哪八个方面呢?所依殊胜、事殊胜、缘由殊胜、回向殊胜、因殊胜、智慧殊胜、田殊胜、处殊胜。

  “所依”,第一所依殊胜,布施者不是世间的凡夫人、声闻、缘觉,而是菩萨,身份非常殊胜,是发了菩提心的人。从证悟方面也好,从悲心方面也好,菩萨完全跟凡夫人和声闻和缘觉都不相同,这是第一个殊胜。

  “事”,第二事殊胜,与声闻布施衣食等少许财物、布施声闻法藏、救护今生损害的布施相比更为殊胜,是布施极难施舍的广大受用、头颅肢体等,主要是能将众生安置于超越有寂边大菩提的大乘法的无量布施。

  布施的东西是什么?有财布施,还有法布施,还有无畏布施。

  菩萨的财布施是,少许布施一些财物;广大布施自己的头目脑髓、自己的家人。

  菩萨的法布施是,给众生宣讲佛法,让众生不堕入三恶趣;把无量众生安置于声闻、缘觉、菩萨的果位;通过讲法遣除众生相续当中的黑暗。

  菩萨的无畏布施是,暂时来讲,让众生对国王、地水火风的灾难,无有畏惧。哪个地方发生地震了,哪个地方发生海啸了,去帮助他们;众生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解救他、放生他。

  这些都是菩萨布施的事殊胜。

  “缘由”,第三缘由殊胜,菩萨的发心、动机,不像声闻缘觉和凡夫人一样的,他们是以自己离苦得乐为主的。菩萨的动机和缘由主要是,在悲悯心的驱使下,利益天下可怜的痛苦的众生。

  “普回向”,第四回向殊胜,因为不是为了人天乐果与声闻、缘觉菩提回向,而是为利一切有情获得无上圆满菩提回向。

  世间人和声闻缘觉一般的回向是,“我今生当中发财、获得快乐”。为什么学佛呢?“学佛就是为了让我健康、让我发财、让我升官、让我如何如何,在即生当中获得快乐”。

  菩萨不图自已今生的回报,也不图自已来世像声闻缘觉那样寂灭的果位,他回向给所有的众生,暂时离开恶趣的痛苦,究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是菩萨的回向殊胜。

  “因”,第五因殊胜,前世真实串习以无贪等三善根摄持的布施习气存于阿赖耶上所致,无论转生到哪里,都连续行持布施波罗蜜多,这是近取因,如同种子;缘由或等起悲心是俱有缘,如同水与土等是助伴。

  有的人为什么今生爱布施呢?因为他的前世,在阿赖耶上种下了布施的种子、作用。这个种子、作用,成为今生爱布施的近取因。前面讲的动机、发心,称为什么呢?称为俱生缘、俱有缘。近取因的种子,经过俱有缘的地水火风的种植过程,才能产生果。

  一个人为什么即生当中喜欢布施呢?因为他的阿赖耶上面有前世布施的习气和种子,这是最关键的。否则,有再好的机会、再有钱,有些人根本不肯布施。哪怕是一毛钱,都不愿意上供下施,因为他的相续当中没有这种习气、种子。

  “智”,第六智慧殊胜,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

  世俗当中暂时有布施者和布施的财物,还有布施的对境的三轮执著,用智慧观察的时候,三轮都是体空的,没有什么可执著的。

  “田”,第七田殊胜,有五种田,婆罗门、商人等自己有少许财物,也会作乞讨,是乞田;病人等是痛苦田;无吃无穿等众生是无怙田;为求财而造罪者,是邪行田;具足戒慧等功德者是功德田。虽然按照声闻与世间人规重视功德田,但菩萨以悲心所牵重视痛苦田,为了除苦,更是为了遣除苦因而布施,对功德田等也如理布施。

  战争期间,或者中非那一带,有特别多的饥饿众生。我那天看到,为了逃离战火,很多难民偷渡的时候淹死了,一年当中大概有五千多人,很可怕的。这些无吃无穿的众生,是无怙主田;有邪见的、造恶业的、使用暴力的人,是邪行田;具有世间和出世间功德的声闻缘觉及婆罗门,是功德田。

  痛苦田,对境越下劣、越痛苦,布施越殊胜。比如与布施悲惨可怜的人相比,布施饿鬼的功德更大;与布施饿鬼相比,布施地狱众生的功德更大。

  功德田,对境越是高上,功德越大。与布施无量一般人相比,布施具戒者、声闻、缘觉、菩萨、佛,功德越来越超胜。

  在这里要知道,布施的对境有很多不同的田,这是讲到第七个殊胜的田。

  《俱舍论》当中也有这些名词,有些刚刚学佛的佛教徒也许不太懂这个“田”。要懂得五种田,并不是说什么麦田、什么大庆油田,这些不是。众生有各种褔田、悲田,我们以前也讲过很多。

  “处”,第八处殊胜,是指布施所安住之处有三种,安住信解、安住作意、安住等持,前面《求法品》当中讲过。

  信解是指对波罗蜜多有特别大的信心,比如对布施非常有信心、有诚挚的信心,这是第一个。

  作意是指思量品味布施等及前面的布施善妙,对他者的布施随喜,对自他未来的布施喜爱。就像《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义成王子广行布施》的故事一样,义成王子的前世在某个佛面前发过愿,即生就品尝到前世的经历,历历再现,这叫做安住作意。

  等持是指自在拥有虚空藏等等持而布施,至佛地证得三身而自在利他。自相续当中有很多三摩地,依靠这种力量做布施。

  “承许最殊胜”,在这里给大家简单讲了,布施波罗蜜多具足八个方面的功德。这般从所依等八个方面,承许菩萨的布施比世间人、声闻、缘觉的布施殊胜。

  我们要知道的是什么呢?布施的时候,应该能放弃自己的一切,这是最上等的布施。

  在《大方便佛报恩经》[注1]当中,讲了大光明王的故事。大光明王发布消息,要布施国库里面的所有东西。邻国的小国王,平时对大光明王就有嫉妒心......

  看整个人类历史,古今中外,不管在哪里,很多人都有嫉妒心。佛教的历史、世间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印度的历史、非洲的历史,很多人都有嫉妒心。佛传里面,提婆达多、他的母亲,都有非常大的嫉妒心。

  当时那个小国王有特别大的嫉妒心,因为一旦大光明王布施,就会美名远扬,对小国特别不利。小国王在大臣面前说,“谁能去乞讨大光明王的头啊?我可以给大奖赏”,结果大臣中没有人愿意去。后来在小国里面招募,有个婆罗门为了得到奖赏,愿意去。

  现在也是这样的,比如要杀某个人,就在黑社会的群体当中开个价,十六万块钱、二十万块钱,“没问题,我来办这件事情”。在佛传当中,也有这样的公案。

  婆罗门到了大光明王的面前,乞讨他的头。大光明王答应布施了,但是王妃、大臣这些眷属不肯。大光明王说,“在我求菩提的路上,你们设置这样的障碍,不合理”。

  大光明王把婆罗门带到花园,婆罗门的身体矮小脆弱,大光明王的身体高大有力。婆罗门很害怕,要求国王,“你把自己的头发拴在树枝上,这样我才可以砍你的头”。树神不高兴了,拍了婆罗门的头,把他打昏在地。大光明王呵斥树神,“你怎么能这样对他呢?你不助我,反于善法而起难”。婆罗门从昏厥中醒过来,砍了大光明王的头,带回小国去了。

  看到布施身体的公案,真是不可思议,菩萨的心态跟常人确实不同。

  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在伊朗有一个年轻人杀了另外一个年轻人。[注2]按照他们的传统,要对凶手实施绞刑。行刑的时候,凶手的脖子套在绳索里,站在椅子上。一旦抽走椅子,凶手就会被绞死。这个年轻人特别伤心,不断地喊,“能不能救我,能不能救我”。

  当被杀者的母亲站到椅子前的时候,先扇了凶手几个耳光,并没有抽走椅子,而是解开绳索放了他。这位母亲对凶手的母亲说,“我知道失去儿子的痛苦,我不愿意,你也变成丧子之母”。

  现实生活当中的这种事情,虽然不能与佛的功德相比,但还是比一般人伟大,是很不错的。

  对受害者,作福田想。在《菩提资粮论》当中讲了,“修行布施时,常于受者所,应生福田想,亦如善眷属”,在布施的过程当中,对受施者,“他是乞丐,他是可怜的人”,不能这么想。应该想,“他是我的机会,他是我的福田”。就像没有佛,就没办法完成供佛的资粮一样,要完成布施的资粮,就一定要有乞讨者。不管乞讨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索要什么样东西,都要看作是善知识,或者善的眷属。

  乞讨者跟自己是一模一样的,不能想,“这是乞讨者,他非常讨厌,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不能这样作意。菩萨的行为,与一般人的生活观念,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有没有“应生福田想”?可以观察自己。

  接下来的颂词,只是把“布施”,改成“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其他字都一样,我不广说了。

  持戒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持戒”,持戒波罗蜜多,也是一样的八个方面。

  “所依”,第一所依殊胜,是菩萨守持。

  “事”,第二事殊胜,菩萨的戒律是,严禁恶行戒和摄集善法戒,还有饶益有情戒,这三种戒,是菩萨的事殊胜。

  “缘由”,第三缘由殊胜,慈悲众生。

  小乘和其他宗教持戒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了自己健康,自己快乐,自己获得寂灭。而菩萨的持戒,是在慈悲心的前提下,“我要利益众生”。比如持八关斋戒和居士戒,以大乘菩提心摄持,“因为众生很可怜,所以我要先持戒,然后度众生”。如果自己不持戒,而给别人讲戒、给别人做示范的话,是绝不可能的。慈悲心,是动机。

  “普回向”,第四回向殊胜,普皆回向无上菩提。

  “因”,第五因殊胜,前世持过戒,有这种习气。

  有些人持戒特别困难、特别痛苦,因为他是即生才开始持戒的,前世没有任何的持戒资粮;而有些人生生世世、守过很多世的清净戒律,即生当中烦恼特别鲜少,持戒很清净,没有什么障碍。用世间的语言来讲,他持戒的底子比较不错,有持戒的习气和资源。

  “智”,第六智慧殊胜,以无分别智慧摄持。

  “田”,第七田殊胜,缘大乘的法,把众生安住于大乘当中。

  “处”,第八处殊胜,以信解、作意、等持三处而守戒。

  “承许最殊胜”,以这八个方面承许菩萨的持戒最为殊胜。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当中,“智者常依菩提心,而于心意不染着”,菩萨持戒根本不会有傲慢心的,心是非常清净的,“我今天守持清净戒律,如何如何好”,没有这样的。菩萨完全是在菩提心的摄持下,也就是说,在利益众生的前提下,守清净戒律。

上一篇:NO.6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