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妙法莲华经》,卷第四/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妙法莲华经讲解》37-63课):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阿难面于佛前,自闻授记、及国土庄严,所愿具足,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如今所闻,亦识本愿。尔时阿难而说偈言:
世尊甚稀有, 令我念过去, 无量诸佛法, 如今日所闻。
我今无复疑, 安住于佛道, 方便为侍者, 护持诸佛法。
[注2]《大丈夫论》,大正藏 No. 1577 ,提婆罗菩萨造,北凉沙门道泰译,卷上/施主乞者增长品第四:
体性乐施。菩萨执手欢喜与语。犹如亲友。坏彼不知使生知相。彼乞求者得财欢喜。傍人见之亦复欢喜。愿此救济我者长存于世。此乃乞者真济。菩萨见乞者时身心欢喜。面如满月。使彼乞者欢喜悦豫如甘露涂心。菩萨和颜悦色用慈心眼视于前人如饮甘露。譬如有人盗窃他物至市卖之若得速售心大欢喜。菩萨得施乞者物时。心大欢喜复过于是。
[注3]《大般涅槃经》,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谶译,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六:
云何菩萨难施能施。若闻能以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惠施于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于无量阿僧祇劫。以其所有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惠施于人。是名菩萨难施能施。菩萨虽复难作能作。终不念言是我所作。难施能施。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父母惟有一子爱之甚重。以好衣裳上妙甘饍。随时将养令无所乏。其子若于是父母所。生轻慢心恶口骂辱。父母爱故不生嗔恨。亦不念言我与是儿衣服饮食。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视诸众生犹如一子。若子遇病父母亦病。为求医药勤而疗之。病既差已终不生念我为是儿疗治病苦。菩萨亦尔。见诸众生遇烦恼病。生爱念心而为说法。以闻法故诸烦恼断。烦恼断已终不念言。我为众生断诸烦恼。若生此念终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惟作是念无一众生我为说法令断烦恼。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不嗔不喜。何以故。善能修习空三昧故。
[注4]1、《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仁波切 著,索达吉堪布 译,第三 皈依品,7-111课:
庚三、证悟之差别:
大福超三界有乐,寂灭大苦胜慧乐,
法蕴胜常身善资,尽习气得解有寂。
简略地说,就是证悟人无我与法无我,如果详细分析,则有八种功德:1、于大乘法生起信解时,获得等同虚空与有情际的大福德蕴。2、如此生起信解后发无上菩提心时,超胜三界一切众生。3、为利自他随意受生轮回,感受天界人间受用圆满的世间无量安乐。4、一地现量证悟法界,获得自他平等性之心,见到能成办自他利益而生起极喜,寂灭自他大苦蕴,当时远离无有维生、不被赞叹、畏惧轮回、堕入恶趣、死殁这五种畏惧,消除自己的痛苦并且如自己一样能止息一切有情的那五种畏惧。5、八地获得无生法忍时,得到任运自成无分别智慧大光明,安住于胜慧安乐中。如是超越了五道十地后于佛地获得三功德:6、无漏法或经等无量法蕴,胜过世间声闻缘觉成为最殊胜最上等。7、乃至轮回际之间恒常的法身无余圆满善法资粮。8、根除烦恼所知习气,获得解脱有寂二边的不住涅槃。
2、《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仁波切 著,索达吉堪布 译,第十五 教授随教品,60-111课:
无我见见我,无苦成极苦,
如自于利己,利生不求报。
这种菩萨虽然无有我见,但其他众生见为我,虽然菩萨自己现行二我不成立,但如同没有证悟此理的众生由迷乱自现所感有二我一样,将他们感受种种痛苦自我取受,对于遣除如梦般迷乱显现之痛苦的方便,乃至尽未来际不舍精进,由于自己解脱了有漏法而无有痛苦,但因其他众生的痛苦而极度痛苦,就像病儿的母亲一样,自己承担遣除无边众生痛苦之重任。自己得地后远离五种畏惧、甘受他众的痛苦而不厌倦。五处畏惧指,无有维生之畏惧、无有称颂等名声之畏惧、眷属邪行等之畏惧、投生恶趣之畏惧、死亡之畏惧。就像自己利益自己不求回报一样,成办其他众生之一切利不求他回报。
[注5]《六度集经》,大正藏 No. 0152 ,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卷第五/忍辱度无极章第三(此有十三章):
(四八)
昔者菩萨与阿难俱毕罪为龙。其一龙曰。惟吾与卿共在海中靡所不睹宁可俱上陆地游戏乎。答曰。陆地人恶起逢非常不可出也一龙重曰。化为小蛇耳。若路无人寻大道戏。逢人则隐何所忧乎。于是相可。俱升游观。出水未久道逢含毒蚖。蚖睹两蛇厥凶念生。志往犯害。则吐毒煦沫两蛇。一蛇起意。将欲以威神杀斯毒蚖。一蛇慈心。忍而谏止曰。夫为高士当赦众愚。忍不可忍者。是乃为佛正真之大戒也。即说偈曰。
贪欲为狂夫 靡有仁义心
嫉妒欲害圣 唯默忍为安
非法不轨者 内无恻隐心
悭恶害布施 唯默忍为安
放逸无戒人 酷害怀贼心
不承顺道德 唯默忍为安
背恩无反复 虚饰行谄伪
是为愚痴极 唯默忍为安
一蛇遂称颂忍德。说偈陈义。一蛇敬受。遂不害蚖。一蛇曰。吾等还海中可乎。相然俱去。奋其威神震天动地。兴云降雨变化龙耀。人鬼咸惊。蚖乃惶怖。尸视无知七日绝食。佛告诸比丘。尔时欲害蚖龙者阿难是也。说忍法龙者吾身是也。含毒蚖者调达是也。菩萨所在世世行忍。虽处禽兽不忘其行也。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
[注6]《大乘宝云经》,大正藏 No. 0659 , 梁扶南三藏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等译,卷第二/十波罗蜜品之二:
善男子。云何菩萨无比精进具足。菩萨作如是念。若遍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为阿鼻狱猛火烧然。是中世界见诸众生。无救无护无归依处困苦无向。菩萨即发勇猛之心独自无侣。设为一人度脱因缘。能以脚步度如是等世界猛火。而度脱之。何况众多。如是菩萨。与诸声闻辟支佛等及诸外道不可为比。如是菩萨无比精进具足。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壬二(复说其余功德)分四:一、以清净功德超胜之理;二、布施等堪为最胜;三、以赞叹布施为例宣说;四、别说精进度功德。
癸一、以清净功德超胜之理:
乞见圆满喜,不喜及慕求,
施者具悲悯,超胜恒胜伏。
如果乞讨者见到布施者,则欢喜,是从见到至圆满自己所求的阶段欢喜;没有见到施者、没有圆满施予的阶段不欢喜;恒常心里慕求能见到施主,他能布施与我,圆满我的意愿。施者菩萨悲悯众生,因此见到乞讨者、圆满布施会欢喜;离开这两者则不欢喜;心里希望见到乞讨者、圆满布施他。这三种超过乞讨者的欢喜,恒常胜伏乞讨者的这三种,原因是:与乞讨者是因见到布施者而欢喜相比更为超胜,菩萨是因见到乞讨者而欢喜;与乞讨者因获得布施圆满意愿的欢喜相比,菩萨圆满布施他的欢喜更超胜等,因此菩萨的布施以清净超胜。
慈悲于众生,性命受用妻,
恒施极欢喜,何不护断彼?
戒律清净的功德: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甚至恒常施舍自己的性命、受用、妻子也无有丝毫不欢喜而是极其欢喜行持的菩萨怎么会不不守护断除杀生、不与取、邪淫的戒律呢?为此具足断除身体三种不善业的清净戒律。
圣不惜心平,无畏悲普施,
岂能以害他,言说颠倒语?
菩萨圣者连自己的生身性命尚不顾惜,对众生有平等心,远离五种畏惧,因此不会畏惧国王的惩罚等,慈悲一切有情的缘故能施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又怎会以欺骗他众损害他众而说不真实颠倒的妄语呢?说妄说是为了自己的生身性命而说,或者因慈爱个别亲人等而故意说,或者为了害一个敌人等心不平等而说妄语,或者因国王与盗贼等的威胁而说妄语,或者担心离开自己的妻子财物等才说不真实语,但这些原因菩萨都没有,所以不可能说妄语。
悲欲平等利,极畏他生苦,
心勤调众生,远离语三罪。
因为菩萨具有欲求平等利益一切众生的慈悲,自己极其畏惧别人产生痛苦,希望他众不要产生痛苦,一心一意精勤于调伏众生的烦恼,所以按上面的次第,完全远离以亲不亲的不平等心说离间语、想别人痛苦而说粗语、增长烦恼的绮语这三种语罪业。
普施具悲心,精通缘起法,
如何能甘受,意之诸烦恼?
因为施舍一切所有、对他众有大悲心、精通缘起法,菩萨如何会甘受生起意烦恼贪心、害心、邪见等贪嗔痴业呢?因为自己的一切都舍施于他,不该对他的所有有贪心等,依次可推知。
悲尊受害时,利他于自苦,
恒得益想喜,于何何所忍?
安忍清净:慈悲尊者菩萨何时受到他人损害,为利益他众而对自己痛苦,想到这是大菩提之因、圆满安忍的方便,不生起有害与痛苦想而得到最殊胜的利益与安忍想的欢喜。菩萨对于任何无法安忍的对境有什么难以忍受的要忍受呢?因为他没有无法安忍的想法,就好比鱼入于水里、火曜野兽入火没有不能忍的。
于他离他想,恒爱他胜己,
难行故悲尊,勤非难极难。
精进清净:菩萨对他者无有他想,因为证悟自他平等性,自己虽然证悟了自他平等性的意义,但缘于没有证悟此理的其他众生,恒常比自己更慈爱其他众生,为利有情历经无量难行的缘故,慈悲的尊者为利他行持大精进并无丝毫困难,以爱他胜己之心为利他而苦行,这对其他世间人与声闻、缘觉来说极其难以做到。
三定小安乐,自乐执退失,
穷尽许有痴,菩萨定反之。
禅定清净:世间人、声闻、缘觉三者的禅定观待菩萨的禅定,只是小安乐。世间人有漏的安乐及声闻、缘觉的无漏禅定只能使自相续安乐而不能使他人愉乐:世间人以我执所牵希求轮回的安乐,声闻、缘觉希求独自涅槃的安乐。世间人贪执轮回,声闻、缘觉贪执寂灭。世间人的禅定安乐会退失。声闻、缘觉的禅定至无余涅槃便穷尽。世间人没有断除二障,声闻、缘觉没有断除所知障而承许为有愚痴。菩萨的禅定与之相反,大乘的禅定无量的安乐广大众多;行持他利;以无分别智慧摄持而无有贪爱;生生世世得而不失;于无余涅槃法界中也不穷尽;断除二障。具足这六种不愚昧的殊胜性。
如夜手摸触,罩灯三种慧,
悲尊之智慧,无比如日光。
智慧清净之功德:世间人的闻思修慧,如同夜晚无光用手摸触寻找事物一样,没有现量了知无常、苦等万法的真如而仅以比量衡量。声闻、缘觉的智慧:如同罩内之灯,就像在箱子或小屋或洞穴里放灯火只是照亮里面一样,只是证悟自相续五蕴无有人我而遣除烦恼的智慧,如是有这三慧。大悲尊者菩萨的智慧,如同太阳光一般能照亮诸方,无与伦比,因为圆满证悟如所有二无我,互不混杂了知尽所有染净诸法,断除二障,证悟二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