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7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10-16

  NO.7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刚才前面讲了从资粮道到佛地之间的行相差别精进,有这样不同的类别。精进当中还有,我们经常说的,恭敬精进和恒常精进,这两种行相差别精进。

  后面站着的人是做什么的?是门卫?听课的,是吧?(师模仿各种站姿)有些人是这样站的,还有一些人是这样站的。今天虽然没有这些,但有时候有。你们想听一节课的话,还是要按照我们的规矩来听课,想听就听、不听就离开。

  师念藏语传承。

  初善如理行,不怯及不退,

  不满之精进,诸相佛尽宣。

  “初善”,最初意乐善法的精进,叫恭敬加行精进。

  最初对善法有意乐,叫做恭敬精进;不管对什么善法,很有意乐,叫做恭敬精进。

  “如理行”,之后履行立誓如理行持善法的精进是恒常加行精进。

  不仅有意乐,而且在实际行动当中去精进,叫做恒常精进。

  以前讲的恭敬加行精进,是从态度方面说的;恒常加行精进,是从时间方面讲的。今天的分析方法是从本体方面分的,恭敬加行精进,是从意乐、内心方面讲的;恒常加行精进,是从行为方面讲的,付诸于行动。

  要精进的话,心里面要发愿,“我一定要努力,一定要从明天开始,早上几点钟起来”,这叫做恭敬精进;光是心里想还不行,不管上闹钟也好,还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这叫做恒常精进。这两种精进,从本体方面,可以这样来分。

  “不怯”,不怯懦于修行的精进。不管是苦行,还是甚深空性的道理,都不怕。千百万劫当中,为利益一个众生,也不会怯懦等等,这样坚强的心态,叫做不怯懦的精进。

  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勇敢,这很重要。人活在世界上,不勇敢的人容易倒下去。

  “及不退”,不被违品退转的精进。对任何困难都不怕,中间不会退转的。

  我对精进闻思修行,还是很重视的。有些道友以前特别精进,但是心变得很快,精进一段时间后,就退下来了。有些出家的年轻人,刚开始来的时候,夜不倒单、日中一食,好多好听的名词,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后来变得很快,中间就退转了。

  “不满之精进”,不满足对治的精进。

  有些人是,“现在已经学了五部大论,可以了、不错了、不学了”,“学个显宗就可以了”,“学个密宗就可以了”,“密宗当中听一个续部就不错了”,或者“依止一个上师就可以了”,“已经听法十年了,可以了”。该满足的地方,不满足;不该满足的地方,满足了。

  有些法师很精进,下面的弟子全部都精进;一个辅导员很精进,下面的所有人都跟着精进起来了。一个负责人特别懈怠、懒惰,他讲的理由是最漂亮的,“要养生、要好好休息,每天一定要睡八九个小时。如果没有这样,会对身体不好,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很容易得癌症的”。他不讲正面的案例,对负面的案例讲得比较多。这样以后,谁都不敢精进了,本来凡夫人性格上的毛病就比较多,所有人就退下来了。

  我经常这样想,一个班或者一个学校、一个集团,负责人是很重要的。如果负责人特别精进、努力,自然而然会对下面的人有直接地影响。

  佛陀在不同的经典当中,宣说了很多类别的精进。像《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注3]里面讲过,加行精进要断除的违品很多,比如说懈怠是精进垢;饮食不知节量是精进垢,就是饮食的时间节点掌握不好,没有规律。

  还有不依正法是精进垢,就是天天都不愿意依靠正法,而是依靠世间各种各样的法,这是不对的。对世间法一点都不了解的话,也不对。但是一说世间法的时候,眼睛就睁大了,一直讲世界上的战争、爱情;一讲佛法的时候就想休息,因为不懂嘛。对世间法很精通,对佛法不懂,这样也不太好,所以说这也是一种垢染。

  还有不深固作意是精进垢,有些人只是学一些表面的东西。有些道友已经学了十年、二十年,但是甚深的中观、因明、密法的道理,没有学,有点可惜。有些佛教徒一直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进入、尝到甚深的法味。如果品尝到甚深的美味,就根本不愿意从中退出来。学得不深、学得不广、学得不踏实、学得不透彻,这样的原因,表面上把学习当作压力,把闻思修行当做负担,就特别可惜。所以说,精进在乃至菩提果之间都不能退。明日复明日,是非常不合理的。

  龙猛菩萨在《菩提资粮论》当中说过,“菩萨为菩提,乃至未不退,譬如燃头衣,应作是勤行”,菩萨为了菩提,在成就之前、获得菩提果之前,一直不能退转。就像头发或者衣服燃烧起来了,要用最快的速度把火扑灭掉。同样的道理,在修行过程当中,一定要有这种紧迫感,不要一直拖,这是很重要的。

  在《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里面讲了很多的精进垢,精进的违品。

  我觉得,我们这样的互相学习,对自己帮助很大。有时候想懈怠、想懒惰,但又想已经发了菩提心,哪怕是一点一滴,也应该为众生做一点事情。在这么珍贵的人生当中,不修行真是太遗憾、太可惜了。现在四大比较调顺、没有什么违缘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很认真地,就像经典当中讲的,美女的头发燃上火,或者怯懦者的怀里进入毒蛇,用最快的速度、以很好的精进来修行。有了精进以后,什么修行都比较方便,修行会非常容易的。

  “诸相佛尽宣”,总之,有关精进的所有种种差别相,佛陀完全宣说了。

  下面讲到精进第五个方面的特点,所依差别。

  依勤三乘士,意慧具弱广,

  下中上精进,承许小大义。

  “依勤三乘士”,精进的身份有三种,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行人。

  “意慧具弱广”,他们的意乐和智慧的次第是不同的,依次是极微弱、中等与极广大。

  意乐是怎么样的?声闻缘觉是自己想获得涅槃的意乐发心,菩萨是度化一切众生的意乐发心。

  智慧是怎么样的?声闻是人无我,缘觉是人无我和半法无我,菩萨是二无我,他们的智慧大小不同。

  “下中上精进”,下和中和上三种精进的分类也是另外从所依而分。

  声闻比较懒惰,缘觉比声闻精进,而菩萨比这两者都精进,依次是下等精进、中等精进、上等精进,有三种不同的精进。

  “承许小大义”,下、中、上三种精进中,前两种仅是为自利而行,因此承许是小义精进;后者是行持自他二利,因此承许是大义精进。

  这三种不同的精进,归纳起来,声闻和缘觉,叫做小意义的精进;菩萨是大意义的精进。

  《本事经》当中说,“下中上品修,随得果差别,谓下精进修,还成下品果,中修得中果,上修亦复然”,下和中和上的不同的修法,有果的差别。意思就是说,修行有下中上不同的精进,获得的果也有三种。什么样的三种果呢?下等精进的人,换来的果是什么?下品的果位;中品精进的人,得到的是什么?是中果;上品精进的人,获得上品的果。

  在《上师心滴》、《杰珍大圆满》当中讲,上等精进的人,即生成佛;中等精进的人,中阴成佛;下等精进的人,下世幻化界的时候成佛,有这样上中下的分类。

  世间当中也有精进的差别,这个人是上等精进的人,做什么事情,肯定能完成;这个人是中等精进的人,心情好的时候很努力,心情不好的时候,谁也说不动他。他有一种怪脾气,这个毛病发作的时候,谁都难以触动他;这个人是下等精进的人,很懒惰的,根本不会做什么事情,只不过嘴上讲的很漂亮而已。世间人当中也有这样的差别。

  做任何事情,精进确实很重要。前两天我也讲了,佛教徒从现在开始,不管做什么事情,修行也好,世间的事情也好,都应该很努力。

  我有时候观察自己,是不是懈怠?是精进还是不精进?以前上师让我管理金刚降魔洲,在我的印象当中,自己懒惰得不是很厉害的。也许有些道友认可,有些道友不认可,“你天天睡懒觉,什么事情都不干”,这样的话,我也认了。不管怎么样,“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事实就是事实。

  每个道友反观自己,修行也好、管理也好,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并不是光口头上说得很好,而是应该在实际行动当中做出来,这是最重要的。

  师念藏语传承。

  讲完下面的两个偈颂,就完成今天所有的内容了。

  下面讲到精进第六个方面的特点,以四违缘之对治而分。

  精进财不败,精进惑不败,

  精进厌不败,精进得不败。

  这个颂词,你们最好背下来。背全部《经庄严论》的话,你们可能没办法,但是一天一个颂词应该能背得下来,而且也没有说每天有一个颂词要背。我觉得这个偈颂很好,为什么很好呢?给大家讲一讲里面的道理。依靠精进,四种违缘不会打败你。

  宣说依靠精进能断除失去受用的违缘、以烦恼中断、以厌烦作障与功德得而复失的四种违品。

  “精进财不败”,精进者不会被受用所败,因为行持其因。

  精进的人跟财富没有什么关系,不管是精神上的财富,还是物质上的财富。不精进的人,有了财富的时候,可能比较精进;一旦房子没有了、钱没有了、内心的财富没有的时候,他就没办法精进下去了。

  这一点,我自己都有感受。我刚开始来学院的时候,为了修板皮房,自己从洛若大概有三四公里的地方买一些板皮背上来。好像蚂蚁搬运东西一样的,从下面背了好多次,才把小木板房修好。当时很欢喜,能在那边买到一些板皮,自己拉上来以后,随便钉一个小房子,在里面待了好多年。我们刚来的时候,那种苦行、那种条件,与现在还是有差别的。当时自己认为比较精进,有时候没有吃的,很多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

  作为精进者,应该不会被财富绊倒。“因为我现在很困难,所以根本没有办法精进下去”,没有这样。

  “精进惑不败”,精进者不被烦恼所败,因为生起它的对治。

  精进者不会被贪心、嗔心、痴心,还有嫉妒烦恼等等,中断而倒下的。不精进的人在修行过程当中,遇到一些贪爱的对境,会放弃修行;遇到了敌人,会生嗔恨心;遇到了竞争对手,会产生嫉妒心。

  我有时候看到,这个人本来发心很好的,后来跟别人的关系不和,就退失了道心。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烦恼而退失了。非常精进的人,根本不会因烦恼退失的。

  “精进厌不败”,精进者不被厌倦布施等加行所败,因为具足不满精进。

  精进的人不会生厌烦心,对所修的法,不管是布施也好,还是持戒也好,不会,“我现在生厌烦心了,没办法,受一种力量阻碍,上不去了,只有下去了”。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产生厌烦心,没办法再继续,不会这样的。精进的人,不管怎么样,即使面前出现让他为难的一些人、事情,他还是会越来越精进的。

  《华严经》中讲,“日夜常精进,听受无厌倦,读诵爱乐法,唯法以为贵”, 非常精进的人,日日夜夜听佛法、读诵佛法,闻思修行根本不会有任何的厌倦心,在他的精神价值观当中,唯一以法为尊。

  现在有些道友真的是这样的,他觉得,在生活当中,听法很重要,修法很重要,其他的人际关系,都不会当做一回事。这个人对我好也可以,对我不好也可以,没有什么的;一会有钱,一会没有钱,也没有什么的;这个臭皮囊的身体一会儿是好的,一会儿不好,也没有什么的。除了闻思修行以外,对世间的很多方面,都没有什么,不会退失的。

  因为厌倦而退的人,也是特别多的。“我本来想好好发心,但特别讨厌身边的这些人,好像魔鬼一样。我实在挺不住了、坚持不下去了、撑不住了,你可不可以开许我,明天离开这个地方?一旦离开这个地方,我也许还有活在世间上的机会。否则再这样下去的话,我会完全崩溃的”,有些人真的很可怜。(众笑)

  佛经《杂宝藏经》[注4]当中有一个故事,在一个地方有一个魔鬼特别厉害,有一个精进的商人路过那里,魔鬼挡住了他。魔鬼说:“难道你不知道,我在这里很出名吗?我不让人随随便便从这里过。”商人带了很多眷属与魔鬼作战,射了魔鬼五百箭,又用弓刀器仗刺魔鬼,又拳打脚踢跟魔鬼搏斗。最后魔鬼说:“你太精进了,我现在放行,让你走了。”

  遇到磨难的时候,不能觉得,“我现在完蛋了,我现在崩溃了”,不能这样的。不要说修行,世间生活也是这样的。有些人一件事情做不成功,“我受到很大的伤害,从此以后伤口再也没办法愈合了,我再也没有希望了”。很多世间人特别脆弱,表面上这么大的人、这么胖的人,还能被区区小事伤着吗?一看就觉得很可怜的。

  如果心力比较坚强,什么事情都不一定能危害到你;如果心力特别脆弱、没有力量,看起来你长得也不错、生活也不错,但寸步难行。

  还是要讲到什么呢?讲到精进。有不满足的精进,就不会退转。

  “精进得不败”,精进者不被所得功德法所败,因为至佛地间以精进力成就。

  一些财物、一些神通,因为得不到,而退失,精进者不会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大乘佛子最终的目的是成佛,在成佛的路当中,所有的其他的得,不是很重要的。

  有些道友,因为别人得奖,而自己没有得奖,就退失了。两个演员一起演电影,一个人得到了最高奖,另一个人没有得奖,就想自杀,真是很奇怪的。一个人得到主管部门的认可,一个人没有得到,“你从来见不到我们这些人,我要退了,因为领导从来看不到我们的成绩”。有些人在发心的过程当中,就是为了让领导高兴、让法师高兴、让上师高兴,如果他们不来、他们看不到,就“我不愿意发心了”。

  精进的人,得到名声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他会想,“这次我没有得到,以后可以得到”。在修行过程当中,看到别人获得了诸佛菩萨的加持,即使他没有得到,也不会退失。任何事情,不管别人认可不认可、高兴不高兴,反正是自己选择的路,不容易、不轻易退下去,这一点很重要。

  希望你们不但读诵背下来这个颂词,而且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人生当中,不要随意退转。

  这里的别说精进度功德,讲得很好。

  下面讲今天的最后一个颂词,比较容易。

  辛十、互定:

  互摄类别故,法性故因故,

  六度一切时,决定当了知。

  “互”,一个波罗蜜多中也包含其余波罗蜜多,因此相互确定。从布施到智慧之间的六波罗蜜多,都是互相圆融、互相涵盖的。

  “摄”,布施等虽然从各自的反体而言不同,但一个本体中也齐全其余一切度,因此相互摄集。在一个波罗蜜多当中,其他波罗蜜多全部都可以摄在里面。

  六波罗蜜多互相怎么摄集呢?以前在《大圆满前行》也讲过。

  比如说,做布施的时候注意威仪,就是布施的持戒;安忍一切布施过程当中的邪行,就是布施的安忍;很努力地行持布施,就是布施的精进;心一缘专注于布施,就是布施的禅定;去做合理的布施,舍弃不合理的布施,就是布施的智慧。这样的话,所有六波罗蜜多都可以摄集在布施当中。

  持戒也摄集六波罗蜜多,安忍也摄集六波罗蜜多,精进也摄集六波罗蜜多,禅定、智慧每一个都摄集六波罗蜜多,总共六六三十六。我们讲《现观庄严论》[注5]的时候也讲过,这个叫做互摄。

  “类别故”,一个波罗蜜多也可以分为六种,总共可以分三十六种。

  刚才讲的是每一个波罗蜜多可以摄六波罗蜜多;如果分类,那么每一个波罗蜜多也可以分为六种。

  比如说,布施的一个舍心,也具有断除违品(是持戒)、行持对治(是安忍)、欢喜(是精进)、不散乱(是禅定)、辨别(是智慧)的部分,因此无离具全六度。

  “法性故”,以法性来讲,若有布施等一一波罗蜜多,则其余一切也如应具有。

  六波罗蜜多都是互相圆融的,原因是什么呢?开示波罗蜜多的能诠经典法归集于所诠一切波罗蜜多中,也显然讲了所诠波罗蜜多涵盖能诠大乘的一切经典之理。

  以世俗的法尔涵盖的道理,如大种所造色的一个丸子也具全四大种的因一样,六度中任意一度存在,也具全其余一切度的部分,这是自然的。

  以胜义无分别智慧摄持时,其余一切波罗蜜多于遍具殊胜的空性中一味,以法性所摄,如《般若摄颂》中以赡部洲千俱胝树木等、影子的比喻宣说了智慧波罗蜜多中平等一味产生的道理。

  所有的波罗蜜多归根结底,在空性当中,全部都是一味一体的。布施波罗蜜多用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持戒也是用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其他波罗蜜多也是这样的,证悟法界空性与证悟六波罗蜜多的空性是一味一体的,这叫做法性的缘故。

  “因故”,布施等作为其他波罗蜜多之缘由或因。

  如果不贪受用,就可以持戒;如果一直贪著,天天搞生意,持什么戒啊?没办法的。首先有布施的基础,才可以持戒;有了清净的戒律,才能安忍;有了安忍,才能精进;有了精进,才可以禅定;有了禅定,才可以产生智慧,这是因的缘故。

  而且,如布施一样任意一个波罗蜜多,依靠它必定对成就其余一切波罗蜜多有利,而无有一分不利。

  “六度一切时,决定当了知”,由此应当了知,从互摄和分类、法性和理由四个方面,六度一切时处相互决定。六波罗蜜多是互相依靠、互相观待、互相因缘的这么一种关系。

  我们学习大乘佛教,一定要精通六波罗蜜多。下一堂课会讲四摄,大乘的六度四摄是非常重要的。

  这以上整个六波罗蜜多已经圆满讲解了,下一个礼拜的课程当中,对四摄进行分析。

  好,今天讲到这里。

上一篇:NO.7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