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7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10-16

  NO.7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阿育王经》,大正藏 No. 2043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卷第九/优波笈多弟子因缘第八:

  睡眠因缘

  优波笈多。住摩偷罗国那哆婆哆寺。有一善男子。依优波笈多出家。常好睡眠。优波笈多说法亦复睡眠时。优波笈多教其往禅处。至已树下跏趺而坐。犹故睡眠。乃至优波笈多以神通力。于其四边化作深坑。深一千肘。以惊怖之是时比丘见此深坑即便惊觉。时优波笈多复化作路令其得行。是时比丘随路而出往优波笈多处。优波笈多复令其往。至彼住处。比丘答言。和上彼有深坑深一千肘。优波笈多言。此深坑小。生死深坑最为广大。所谓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若人不知四谛则堕其中。是时比丘复往彼树下跏趺而坐。其心思惟恐有深坑不复睡眠。以怖畏故思惟精进。除诸烦恼得阿罗汉果。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注2]《二规教言论讲解》05-12讲记:

  若自相续增学问,昔过己者成同等,

  昔同等者居其上,最终获得极无上。

  倘若自相续中的学问不断增上,那么往昔超过自己的人,就被自己渐渐追上,到了一定时候会与他们并驾齐驱;昔日与自己同等的人,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如此继续发展下去,自己终将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刚来学院才一两年,就把以前没有学的课程全部补上了。和那些老道友一起考试时,刚开始成绩并不比他们差,下一次就遥遥领先,明显超过他们了。所以,有智慧人的行为、戒律等好多方面,开始时虽然不如别人,但由于自己的精进和努力,以至于后来者居上,变成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

  因此精进非常重要,只要这颗心不退,就算自己人老体衰,也可以获得极无上之位。《人间奇谭》中说:有个人叫魏遐昌,他年轻时读书很用功,但每次都名落孙山,年纪大了以后,只好在家乡教书维生。他的学生中有个叫朱富新的,非常聪明,但家境贫寒,无力供他读书。魏遐昌得知后,不但不收他学费,逢年过节还给他很多东西。

  后来朱富新年纪轻轻就考上了秀才,他非常傲慢,对老师不但不感恩,反而当众羞辱他不长进。受到这种侮辱后,魏遐昌虽然很生气,但转念一想,也是自己不长进,没有再接再厉求取功名,于是在68岁时发奋读书。几年后,与朱富新同时考取举人。

  不久后,魏遐昌给皇上出谋划策,平定海贼,以此功劳被封为御使,专门去巡视广东一带的政事。没想到,到那里的第一件案子,就是审理朱富新(在那里当县官)贪污一案。魏遐昌不念旧恶,尽量找一些有利的证据,使他无罪释放,但县官的官职却被免了。

  魏遐昌办事公正廉明,深得皇上的赏识,后来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礼部尚书才功成身退。他告老还乡时,皇上亲自大摆宴席为他送行。而朱富新一辈子也没有出人头地。由此公案也可以看出,魏遐昌首先是不如他的学生,后来通过精进与之平等,最后远远超在了前面。

  有些人在学佛方面也是如此。昨前天我了解到一个居士,他学佛时间并不长,但现在已是几百个人的辅导员了,这跟他的精进和智慧是分不开的。而有些居士学佛十几年,还不如刚皈依一年的人懂的佛理多。因此,精进的人必定有不同的成就,大家也应该有一种决心,不要再让自己下降或停滞不前了。

  [注3]《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大正藏 No. 0489,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卷第三: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即得精进具足。何等为十。一者被甲精进。二者无能胜精进。三者离二边精进。四者利乐精进。五者加行精进。六者相续精进。七者清净精进。八者不共精进。九者不随他教精进。十者无高心精进。善男子。云何是被甲精进。谓若菩萨发大精进。普为一切有情。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未得度者悉令得度。未解脱者普令解脱。未安隐者而令安隐。未成正觉者当使成正觉。菩萨发行是精进时。或有魔来欲令断坏菩萨胜行及生娆恼。魔作是言。善男子。汝今宜应止此精进。何以故。我亦曾发此之精进。普为一切有情。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未得度者悉令得度。未解脱者普令解脱。未安隐者而令安隐。未成正觉著当使成正觉。此等皆是不实妄失之法。愚人诤论之语。善男子。我不曾见有人发如是精进。能令一有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我但知彼无数俱胝有情。趣证声闻缘觉涅槃。善男子。以是缘故。应须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不然者。汝所发精进。徒增烦恼唐捐其功。魔作是言已。菩萨乃自思惟。此诸恶魔伺求其便欲来娆我。菩萨知是事已乃谓魔言。汝今勿应逼迫于我。汝于世间但勿有虑。如佛所说。世间一切从自业种子所生长故。自所造作彼彼之业。是所归趣。今汝亦然。自业种子所生长故。自所造业是所归趣。汝今速应从所来道还归本处勿复娆我。娆乱我故使汝长夜于诸有情苦恼逼迫作不饶益。时彼恶魔潜伏退屈。即于是处隐而不现。菩萨于是诸恶魔众或魔天等来娆乱时。而菩菩心不惊不怖亦不怯弱。是为菩萨被甲精进。云何是无能胜精进。谓若菩萨随其诸相发起精进。如所起时而为最胜。正使余诸久修道行菩萨。比此菩萨精进胜行。数分算分乃至乌波尼杀昙分皆不及一。何况声闻缘觉。何以故。菩萨随起一念精进之心。具诸胜力即能普摄一切佛法。断诸恶法故。是为菩萨无能胜精进。云何是离二边精进。谓若菩萨所起精进。不应增剧不应沉下。何以故。若增剧时其心高倨。若沉下时即生掉举。离此二者。乃名菩萨精进胜行。是为菩萨离二边精进。云何是利乐精进。谓若菩萨发是精进。愿我此身得与佛身而相等比。愿我得佛无见顶相。及佛圆光相好具足。及无能胜无边胜智。佛大威德。佛胜自在。菩萨为是等故发起精进。是为菩萨利乐精进。云何是加行精进。此加行者。譬如有人取摩尼宝。或真金等。磨莹治炼去诸瑕垢。悉使其宝明净精洁光色赫奕。尔时方见摩尼真金焕然有异。菩萨亦复如是。于诸精进中加行修治。使去垢染即离过失。精进垢者。所谓懈怠是精进垢。沉下是精进垢。饮食不知节量是精进垢。妄执主宰是精进垢。不依正法是精进垢。不深固作意是精进垢。诸精进中有是垢染乃名过失。是故菩萨若离此者。即得洁白清净自性明亮。是为菩萨加行精进。云何是相续精进。谓若菩萨于诸威仪道中所起精进。随所起时若身若心而不懈倦相续无间。是为菩萨相续精进。云何是清净精进。谓若菩萨即彼所起相续精进行中。所有诸不善业。及于障碍菩提道法。无利义事常当除断。若诸善法。谓随顺涅槃顺正道行。趣向菩提菩提分法。使诸善法悉令广大而复增长。乃至于一念间尚不起于极微不善之法。何况粗重等诸过失。是为菩萨清净精进。云何是不共精进。谓若菩萨作是思惟。假使普遍十方殑伽沙数等世界。从于阿鼻大地狱中出大火聚。充满是等世界都为一聚。过是世界之外。若一有情受极苦恼。无主无救无依归者。我宁忍受其苦履践。是等世界越其火聚。至彼有情所而为救度。何况微小之苦不能忍受。菩萨所发如是精进。不与一切声闻缘觉邪外等辈之所共有。是为菩萨不共精进。云何是不随他教精进。谓若菩萨不同声闻之人起如是心。凡夫位中求佛菩提极为难得。我所发精进而甚微少懈怠劣弱。我若为求菩提。假使顶上然火经多百千俱胝劫数。如是勤行亦不能成。故我不能堪忍其苦。亦复不能荷斯重檐。菩萨应起是心。所有过去诸佛已成正觉者。现在诸佛现成正觉者。未来诸佛当成正觉者。诸佛世尊皆为求菩提故勤行精进。彼彼如是修诸胜行。而诸佛如来。亦不但为己故求成正觉。今我亦然。勤行精进成诸胜行。亦不但为己故。所有善根普与一切有情共之。为有情故发起情进。我所求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普为利乐一切有情。亦不自利取证涅槃。为有情故我宁常处大地狱中。乃为胜上。是为菩萨不随他教精进。云何是不高心精进。谓若菩萨所发精进时。亦不于中而生味著。不毁谤他不自称赞。菩萨作是思惟。若不勤行自事警策于他何名智者。是故菩萨所起胜行而不高心。是为菩萨无高心精进。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得精进具足。

  [注4]《杂宝藏经》,大正藏 No. 0203,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卷第八:

  (九七)大力士化旷野群贼缘

  尔时佛在王舍城。于王舍城毗舍离二国中间。有五百群贼。频婆娑罗王。慈仁宽善。以恩法治世。不害物命。即出募言。谁能往化五百群盗。使不作贼。当重爵赏。时有一力士。来应王募。往彼旷野。绥化群贼。即能令其不复作贼。既能调伏作大城池。而安置之。渐渐聚集。多人依附。遂成大国。其国人民。各作是言。我等今者。蒙大力士养育之恩。便共聚集。作是言要。从今已后。新取妇者。先奉力士。即到力士所。语力士言。我等作要。新取妇者。奉上力士。为二事故。一者欲得好子使似力士。二者以报力士之恩。力士答言。何用是为。众人殷勤。即从其意。唯行此法。渐经多时。有一女人。不乐此事。于众人前。裸立小便。众皆呵言。汝无惭愧。云何妇女在众人前。而立小便。女人答言。女人还在女前而裸小便。有何等耻。一国都是女人。唯大力士是男子耳。若于彼前。应当惭愧。于汝等前。有何羞耻。从是众人。转相语言。此女所说。正是道理。时舍利弗目连。共将五百弟子。经旷野中过。力士知之。请二尊者并五百弟子。安置止宿。供给衣食。过三日后。国中人民。聚集作会。饮酒过醉。详共围绕大力士舍。以火焚烧。力士问言。何故如是。众人答曰。妇女初嫁。都经由汝。我等是人。不忍此事。故来烧汝。力士答言。我先不肯。汝等强尔。诸人不听。便烧使死。垂欲命终。发誓愿言。持我供养舍利弗目连功德因缘。生此旷野中。作大力鬼神。灭诸人等。作是语已。其命即断。便于旷野。作化生鬼。放大毒气。多杀人众。往至中间。有智之人。共求鬼言。汝今自杀无量人民。食肉不尽。唐使臭烂。愿听我等。杀诸牛马。日以一人。供给于汝。于是国中。皆共拔筹。人当一日。如是次第。到一长者拔须陀罗。须陀罗生一男儿。福德端政次应鬼食。长者念言。如来出世。拔济一切苦恼众生。唯愿世尊。救护我子今日之厄。佛在王舍城。知长者心。即便来向旷野鬼神宫殿中坐。旷野鬼神。来见世尊。极大嗔恚。而语佛言。沙门出去。佛便出去。鬼适入宫。佛复还入。如是三返。至第四过。佛不为出。鬼作此言。若不出者。使汝心颠倒。当捉汝脚掷恒河里。佛语之言。我不见世间若天魔梵有能捉我作如是者。旷野鬼言。如是如是。如来听我使问四事。当为我说。一者谁能渡驶流。二者谁能渡大海。三者谁能舍诸苦。四者谁能得清净。佛即答言。信能渡驶流。不放逸者能渡大海。精进能舍苦。智慧能得清净。闻是语已。即归依佛。为佛弟子。手捉小儿。著佛钵中。遂名小儿为旷野手。渐渐长大。佛为说法。得阿那含道。诸比丘言。世尊出世。甚为希有。如此大恶旷野鬼神。佛能降伏。作优婆塞。佛言。非但今日。过去世时。亦复曾于迦尸国比提醯国二国中间。有大旷野。有恶鬼名沙吒卢。断绝道路。一切人民。无得过者。有一商主。名曰师子。将五百商人。欲过此路。诸人恐怖。畏不可过。商主语言。慎莫怖畏。但从我后。于是前行。到于鬼所。而语鬼言。汝不闻我名耶。答言。我闻汝名。故来欲战。问言。汝何所能。即捉弓箭而射是鬼。五百放箭。皆没鬼腹。弓刀器仗。亦入鬼腹。直前拳打。拳复入去。以右手托。右手亦著。以右脚踏。右脚亦著。以左脚踏。左脚亦著。又以头打。头亦复著。鬼作偈言。

  汝以手脚及与头  一切诸物悉以著

  余人何物而不著

  商主说偈而答言。

  我今手足及以头  一切财钱及刀仗

  唯有精进不著汝  精进若当不休息

  与汝斗诤终不废  我今精进不休息

  终不于汝生怖畏

  时鬼答言。今为汝等故。五百贾客。尽皆放去。尔时师子。我身是也。尔时沙吒卢。旷野鬼是也。

  [注5]《现观庄严论讲解》44-55讲记:

  丑二、宣说广大方便具一切波罗蜜多相:

  前面讲的是入定智慧空性方面的特点,这是讲这种智慧的光明方面,所有的方便法全部具足。这两个分别说明了智悲双运中的“智”和“悲”,广义的“悲”就是方便。颂词是这样讲的:

  施等一一中,彼等互摄入。

  这种甚深智慧也具足世俗中六度万行的所有功德。就像之前披甲修行部分所讲的那样,在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每一个波罗蜜多当中,有六波罗蜜多互相摄入,这样就总共有六六三十六种波罗蜜多相。远离四边八戏的入定智慧,或者是它的光明分中,具足所有六度的功德。

  因此佛教中智慧和方便是缺一不可的,在《现观庄严论》的学习中,智悲双运自始至终非常重要;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也是既要有空性见解,又要有方便的六度万行。

  有些修行人对布施、持戒等善法很重视,可是对空性法门就不感兴趣,包括有些道场也是这样,每天积累的都是福德资粮,空性法几十年、上百年都没有传过,也没有人懂;另有一些人只关注中观、般若等深法,却对世俗善根极为忽视,连转经轮、念珠都不用。其实,修行堕入任何一边都是危险的,就像一辆马车,只有两个轮子都具足才跑得稳。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特殊的世纪,传播学上称之为“微时代”,意即人们都倾向于用一种特别简单、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对网络、电脑等科技化手段善加利用,这样就能很方便地在一个简单的发心工作中圆满六度的修行。例如,我在电脑上整理佛法资料或答疑解惑,能给他众带来利益,这就具足了布施度;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如理如法,没有行持非法,这就圆满了持戒度;能忍受自己身体的病痛或别人的攻击,这就具足了安忍度;对这件事情有欢喜心,能持之以恒地为之奋斗,这就是精进度;行持善法心不散乱,这是禅定度;对于如何操作,能以智慧如理辨别、取舍,这是般若度。以上是从法布施来分析,在持戒等行为中,也同样可以具足六种波罗蜜多。

  我们要知道,现相中的六度方便与入定的空性智慧是不能分离的,一旦分离开,两者将不能成为色身与法身的根本因(世俗中六度万行的善法,依靠阿赖耶上的种子而不断成熟,其原因也在于此)。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精进得世愿,精进净成上,

  精进离坏聚,精进证大觉。

  以行世间十善的精进获得世间享用所欲求的悦意人天乐果;以精进四禅、四无色等持,不是永久性清净下面欲界的烦恼而是得以转生到成为上等的四禅天、四无色处;以精进修四谛、缘起义,超离坏聚见而获得声闻、缘觉的涅槃解脱;依靠对大乘法发起精进,成就大菩提佛果。

  减增之精进,解脱断违品,

  入真如转依,大义许别词。

  4、行相差别:此外,具四正断的精进,使已生恶寂灭、未生恶令不生,能减罪过,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的精进,是资粮道;具五根的精进,是解脱的根本,因为是对解脱起根本性作用的精进;五力精进是另外断除违品的精进;觉支阶段趋入真如的精进与八圣道阶段正勤圣道作为转依的因;勤于六度万行的精进,称为得佛果大义的精进,超胜声闻、缘觉的精进,因此承许别有释词大义为差别。

  初善如理行,不怯及不退,

  不满之精进,诸相佛尽宣。

  此外,最初意乐善的精进是恭敬加行精进,之后履行立誓如理行持善法的精进是恒常加行精进,这是从本体方面分的两种;不怯懦于修行广大道果的精进与不以违品退却的精进,不满足对治的精进,总之,有关精进的所有种种差别相,佛陀完全宣说了。

  依勤三乘士,意慧具弱广,

  下中上精进,承许小大义。

  5、所依差别:依于精勤三乘道的声闻、缘觉、菩萨行人,意乐、智慧依次是极微弱、中等与极广大。为此,下、中、上三种精进的分类也是另外从所依而分。这三者中前两种仅是为自利而行,因此承许是小义精进;后者是行持自他二利,因此承许是大义精进。

  精进财不败,精进惑不败,

  精进厌不败,精进得不败。

  6、以四违缘之对治而分:宣说依靠精进能断除失去受用的违缘、以烦恼中断、以厌烦作障与功德得而复失的四种违品:精进者不会被受用所败,因为行持其因;精进者不被烦恼所败,因为生起它的对治;精进者不被厌倦布施等加行所败,因为具足不满精进;精进者不被所得功德法所败,因为至佛地间以精进力成就。

  辛十、互定:

  互摄类别故,法性故因故,

  六度一切时,决定当了知。

  一个波罗蜜多中也包含其余波罗蜜多,因此相互确定:布施等虽然从各自的反体而言不同,但一个本体中也齐全其余一切度,因此相互摄集;一者也分为六类;以法性来讲,若有布施等一一波罗蜜多,则其余一切也如应具有;布施等作为其他波罗蜜多之缘由或因,由此应当了知,从理由四个方面,六度一切时处相互决定。

  若问:彼此是如何相互摄集的呢?布施也是断除悭吝、行持施舍;具足饶益有情戒;布施时安忍邪行,堪忍施舍受用是安忍的部分;乐于施舍,恒常精勤是精进;从一缘趋入、不随违品散乱所转的角度为禅定;精通清净不清净等布施法的法相,即是智慧。或者,以获得虚空藏等持而布施是禅定,由它所摄持做法布施是智慧。此外,菩萨的布施度,是以无分别智慧摄持,具足证悟真如的智慧,其余波罗蜜多也当如此了知。

  戒律也是,摄集善法戒中包含一切波罗蜜多,它能成办一切,为利他而守戒,实际也是布施;具戒律的缘故自然也是安忍他害;具戒本身就自然具足勤勉它的精进;专注一心缘于戒律,就是禅定的部分;通达堕罪与非堕等戒律之理是尽所有智,不缘戒律三轮是证悟如所有的智慧。

  为利他而安忍,以安忍而利他,安忍施舍也具足布施;安忍本身就是严禁嗔恨恶行戒,也是苦行之首的摄集善法戒;勤于安忍就是精进,行持波罗蜜多时甘受痛苦也包含其余一切;从一心不乱一缘安住的角度是禅定;从思择法、了知安忍修法、证悟无自性的角度也是智慧。

  精进与其他一切波罗蜜多相应而趋入,因此具有一切度的部分。

  修行禅定所为的静虑也包括其余一切度,从以禅定利他的角度是布施;获得禅定戒是戒律;不为散乱所夺是安忍;恭敬恒常修行禅定,是精进;四神足的观神足是智慧,此外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如前。

  智慧:善巧方便的智慧中包括其余一切波罗蜜多,因为是以智慧来修成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没有它,不会成就。

  分类:布施分为布施之布施等,一一波罗蜜多都可分六种,共三十六种。此理如前文求法品中也已讲解。自己安住六度而将他众安置于六度,是布施;远离悭吝等六种违品,是持戒;堪忍苦行六种是安忍;六种欢喜是精进;于所缘中不散他处六种是禅定;不分别三轮六种是智慧。或者,布施的一个舍心,也具有断除违品、行持对治、欢喜、不散乱、辨别的部分,因此无离具全六度。戒律等也都具足为利他、布施的勇心等。

  所谓“法性故”,开示波罗蜜多的能诠经典法归集于所诠一切波罗蜜多中,也显然讲了所诠波罗蜜多涵盖能诠大乘的一切经典之理。以世俗的法尔涵盖的道理,如大种所造色的一个丸子也具全四大种的因一样,六度中任意一度存在,也具全其余一切度的部分,这是自然的。以胜义无分别智慧摄持时,其余一切波罗蜜多于遍具殊胜的空性中一味,以法性所摄,如《般若摄颂》中以赡部洲千俱胝树木等、影子的比喻宣说了智慧波罗蜜多中平等一味产生的道理。

  所谓“因故”,是指不贪受用,则能守戒,若具戒律,则能安忍他害,若具安忍,则会发起精进,由此能使心平等安住,若平等安住则能见到真正的真实性。而且,如布施一样任意一个波罗蜜多,依靠它必定对成就其余一切波罗蜜多有利,而无有一分不利。

上一篇:NO.7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