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7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10-30

  NO.7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己一、供养佛(284)+己二、依止善知识+己三、四无量心+己四、此品总结

  28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分四:

  28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一、供养佛;

  具足清净心,为圆二资粮,

  佛前以衣等,现非现量供。

  发愿佛出世,自他皆有义,

  不缘彼三轮,是圆满供佛。

  余者能成熟,无量诸有情,

  是以物内心,信解与发愿,

  悲悯及安忍,真实行持门,

  专注基证悟,解脱真如别。

  缘由普回向,所依事与因,

  智慧以及田,处供尽宣说。

  因果及自他,利养恭敬性,

  修行彼分二,小大有无慢,

  加行与行趣,以愿许远近。

  自心供养佛,信法思自在,

  无别方便摄,普入一义胜。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73-111       2017年05月05日

  念莲花生大师心咒的统计,发愿的人比较多,我就不说人数了,共念了两亿八千七百八十六万遍。等会儿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大家回向。莲师心咒很好,这次好多人念,每个人都念了一万遍,这样共修的功德特别大,非常感谢大家。

  下个礼拜的课程,也是一样的。星期一和二讲《妙法莲华经》,四和五讲《经庄严论》,五月份大概是这样的;六月份的话,不一定有课,就是因明当中讲的“不遍”;7月上旬,应该有课。今年上半年的课程安排,我这边大概是这样的。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给夏擦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师念藏语传承。

  今天继续讲《经庄严论》,前面第十七品已经讲完了,讲了六波罗蜜多和四摄两层内容;今天开始讲第十八品《供养依师无量心品》,有三个内容,供养和依师和无量心。

  坐下来,OK,对。辩论的话,可以站着;听法的话,要坐着。在这里,只有这两种情况,没有什么参观的。

  (师听乌鸦叫)如果上课现场有乌鸦的声音,过几十年以后,后来人听录音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现场的感觉。比如在上师如意宝讲的一些课中,有乌鸦的声音,过了十几年听录音的时候,就有一种现场的感觉。

  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分四:一、供养佛;二、依止善知识;三、修四无量心;四、此品总结。

  己一、供养佛:

  具足清净心,为圆二资粮,

  佛前以衣等,现非现量供。

  供养佛没有细致的科判,直接讲供养的自性。

  “具足清净心”,供养不是为了自己得到一些名声、得到一些财富,以不清净的心供养佛,不是很好的。当然这样也可以,比如说,“我想得到相貌庄严”,尽管这种心不是很究竟的、不算很清净的,但也可以。每个人的希求是不同的,为了长得漂亮、为了发财、为了健康、为了强大,供佛也是可以的,但最究竟来讲,不是很清净的。

  要具足清净的动机,利益无量的众生,生生世世不离佛陀和正法,以这样的心态去供养。

  “为圆二资粮”,供养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圆满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

  “佛前以衣等”,供养的对境是什么?于佛田前以法衣、钵盂、伞、幢、花等供物供养,也包括承侍、闻法等,总之,以种种供品供养。

  什么样的供养都是可以的,在“等”字当中,包括思维佛法、修行佛法,还有对众生生悲心,做弘法利生的事业等等。

  现在汉地供佛,我觉得挺好的,很多居士在佛像面前作一些供品,在这方面很有信心。有些人虽然没有特别大的信心,学的不是很虔诚,但也会供佛,也会在车里面放个转经轮。我看到,很多国际巨星演的一些电视电影里,车里面放着转经轮。南方一带,很多人都供观音,这样的习惯还是很好的。

  这些是物质上面的供养,在这里的“等”字当中,还包括心供养。我们以前学过的意幻供养,把有主人的财物和没有主人的财物,在心里面全部都观想供养诸佛菩萨。

  “现非现量供”,供养有两种方式,现量供和非现量供。佛陀在世的时候、具有相好庄严的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直接在他面前作花供养、灯供养,这是现量供养;佛陀不住世时,心里观想如来,在佛像、佛塔、佛经或者与佛相关的寺院、殿堂等殊胜所依前作供养,这是非现量供养。

  如果实在没有殊胜所依的话,那就意幻供养。我们以前在智悲佛网上做了一个供佛平台,因为我想,有些人在家里供佛,确实不太方便。父母家人看到佛像,就砸、就扔出去,这些佛教徒真是很可怜的。如果在网络上供佛,那就谁也干扰不了了,所以给他们创造了网上供佛平台。我看到,网上供养的人非常多。家里没办法设佛堂,那就网上供佛。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对佛有虔诚的信心,这样是可以的,也是很重要的。

  这里的意思是说,佛在世的时候,对他供养,跟佛不在世的时候,在佛像面前供养,完全是一样的,这一点很重要。

  我好象记得在《涅槃经》当中讲了,佛对阿难说,在佛面前作七宝供养,跟佛圆寂之后,在佛像和佛塔面前做七宝供养,功德和福德是一模一样的;同样的,佛在世的时候,对佛的身体作供养,跟佛圆寂之后,对舍利作供养,福德也是完全一样的。

  我们以前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也讲过,(师背诵藏语)“供养无心物,云何有福果?供住或灭度,经说福等故”,对佛在世时的身体作供养,跟对佛涅槃以后的舍利作供养,这两种供养的福德是一样的,异熟果报也是一样的。在《入菩萨行论》中的《智慧品》[注1]中,专门有这种辩论。

  在《大宝积经》里面讲了,“若人供养佛,现在若灭后,所生得供养,常在无难处”,如果有人供养在世的佛,与供养佛灭度以后的塔寺,所得到的功德完全是一样的,能长期存在、不会耗尽的。而且以这个功德,不会转生到八难处、八无暇,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

  在现实生活当中,看到如来的身相,或者佛塔,我们以心供养、以法供养的话,如来是完全接受的。就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注2]里面讲的一样,哪怕是红黄的衣服片,我们把它当作僧众来供养,功德是完全相同的。

  《大宝积经》里面讲的,“诸如来者,皆是法身,非是色身,若复在世,或复灭后,所有供养,福无有异”,意思就是说,如来实际上是法身,并不是色身,对如来在世和灭度的所有供养,得到的福德没有什么差别。

  有些人会想,如果释迦牟尼佛在世的话,供养是有大功德的;但是释迦尼佛已经不在了,对佛像作供养,真的还有那么大的功德吗?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给他作法供养和财供养,当然是很好的;但现在上师已经圆寂了,我也没有福德见到他的色身,那怎么办呢?

  其实佛和上师的法身常在,我们现在修法供养和供品供养,与上师在世时的供养,得到的功德完全是相同的。

  今天在这里,大家一定要学好一个新概念,现量供和非现量供。现量供是在世时候的供养;非现量供,上师圆寂了、佛陀菩萨不再现前了,我们心里面清净的供养,他们完全能接受到。

  以这些方式供佛,圆满福慧二资粮,完全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

  发愿佛出世,自他皆有义,

  不缘彼三轮,是圆满供佛。

  什么是圆满的供佛呢?圆满供佛,分为世俗和胜义两个方面。

  从世俗谛而言,应该经常发愿,我现在、生生世世,都要供养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的诸佛菩萨、供养三宝、供养上师。

  上师如意宝的《愿海精髓》里面讲,(师背诵藏语)“未来导师九百九十六,于此刹中示现成佛时,恒时随行愿成胜弟子,愿获广弘事业威猛力”,你们经常这样念,它的意思应该要知道,将来九百九十六位佛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发愿成为承侍、承办他们伟大事业的弟子。

  下面的内容比较多,如果我一着急,就讲的不是很清楚;如果少讲一点......但好像也不能少,今天一定要把供养的内容讲完,所以现在就有点紧张了。(众笑)

  “发愿佛出世”,发愿什么?发愿佛出世的时候。

  “自他皆有义”,要遇到他、要承侍他、让他欢喜,这样的话,自己和他人都有意义。

  遇到佛法、供佛,包括把佛像带在身上,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我建议,经常戴着佛像。当然有个别的人,把这个上师、那个上师的头像,挂在脖子上,从这里到这里。我觉得,有些上师可能是成就者,有些上师不是成就者,很难区分。我还是建议,像莲花生大师、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像戴在身上,是很好的、非常有意义的。

  从密乘的有些意义讲,应该上师都是佛,可以这么讲。在你的眼目当中,也许上师与佛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有些上师也不一定是佛。所以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不要把所有上师的头像挂在脖子上,不然看上去好像金刚手菩萨一样的。这些有没有意义,我不是特别清楚。

  我是这样的,不管到哪里去,都带着佛像。出去后,有时候特别累,大的善事做不了,至少晚上能磕三个头、点一根香。带着佛像,表示自己是佛教徒,这样应该是很好的。佛陀是非常有意义的福田,我们要带着佛像。

  以前在燃灯佛面前,有一个人发愿,“愿我生生世世获得天眼第一”,然后供养佛陀。后来因缘成熟,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他成为天眼第一。

  我们自己在佛像面前也好,在僧众面前也好,经常要发愿。哪怕是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的时候,先让心好好沉静下来,然后再发愿,愿我生生世世利益众生,愿我生生世世不离佛法等等。

  世俗当中,生生世世要发很多愿,这是第一个。

  “不缘彼三轮”,第二个从胜义当中看,所供养的对境佛也好,供养者我也好,我所供供养的供品也好,虽然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梦如幻地存在,但实际上这三者都绝对是不可能存在的,完全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来摄持。

  “是圆满供佛”,这样的供养是非常圆满的,叫做圆满供佛。在世俗当中,佛的相好庄严就是福田,我们要作供养;在胜义当中,的确也没有什么实有的东西,应该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这就是殊胜的供养、圆满的供养。最好的供佛是三轮体空,供菩萨也是这样的,供佛塔也是这样的,供上师也是这样的。

  开纪念法会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念《上师供》。能海上师和清定上师按照格鲁派的《上师供》,在以前的昭觉寺、五台山的个别寺院当中念诵。我们学院现在经常念的是麦彭仁波切的《上师供》,是非常好的,在法王如意宝圆寂的纪念日,会念这个。

  今天我也讲了,明年法王如意宝的圆寂日,如果要编一些书的话,内容能不能国际化一点,法王的教言当中应该是有这些内容的。今年的内容,是很好的,但是大多数是针对学院里面的僧众、纪律,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多一点。

  一方面在法王圆寂的时间怀念他,一方面通过修法,想到法王的教言,这是对上师最好的供养,下面应该会讲的。

上一篇:NO.7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