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如意宝藏

《四精要文》3章世间与出世间禅定+觉受+增上标准笔记

创建日期:2021-12-07

  《四精要文》3章世间与出世间禅定+觉受+增上标准笔记

  1、《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甲一、前言+甲二、第一章传承法脉清净+甲三、第二章通达方便+甲四、第三章认识智慧+甲五、第四章善巧运用+甲六、跋

  甲四、第三章认识智慧=乙一、何为认识智慧+乙二、认识智慧之次第+乙三、认识智慧之关要及误区

  乙三、认识智慧之关要及误区=丙一、八识辨别+丙二、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丙三、正确认识并如理观待觉受+丙四、勿以妄念多少作为解脱之标准+丙五、勿以词句掩盖真实见解+丙六、禅定增上之标准

  丙二、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丁一、1.世间禅定+丁二、2.出世间禅定+丁三、3.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的区别

  丁一、1.世间禅定=戊一、(1)四禅八定的概念+戊二、(2)认识四禅八定的意义+戊三、(3)四禅的特点

  戊三、(3)四禅的特点=己一、① 色界初禅的见解+己二、② 色界二禅的见解+己三、③ 色界三禅的见解+己四、④ 色界四禅的见解

  丁二、2.出世间禅定=戊一、(1)了知+戊二、(2)觉受+戊二、(3)证悟

  丙三、正确认识并如理观待觉受=丁一、1.正确认识觉受+丁二、2.如理观待觉受+丁三、3.行道中最难调伏的觉受

  丁一、1.正确认识觉受=戊一、(1)觉受的概念+戊二、(2)起现觉受的原因+戊三、(3)觉受的分类

  戊三、(3)觉受的分类=己一、① 贤觉受+己二、② 劣觉受

  丁二、2.如理观待觉受=戊一、(1)如理观待觉受的原则+戊二、(2)观待觉受的误区与对治方法

  戊二、(2)观待觉受的误区与对治方法=己一、① 执著觉受+己二、② 以觉受多寡作为判断修行增上的标准+己三、③ 以显现作为解脱之标准

  2、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

  世间禅定支分为四禅八定,色界四禅复可支分为十七天,有十七个平静之状态;无色界四空处,有四个平静之状态;出世间九乘次第有九个平静之状态,仅仅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而未辨别内外、上下不同之次第,并非认识本性。

  如果仅仅追求没有散乱,那么吃几片安眠药或者饱餐后盖上一床厚被,一夜酣睡,不是同样可以达到没有起心动念的效果吗?又何必修持禅定呢?很多修行者习惯一打坐就闭上眼睛安住,细致观待,这与睡觉之前的状态,除了坐卧姿势不同之外,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如是修行是不会成就的。

  我们修学禅定的目的是为了迅速成办解脱,而不是依靠禅定暂时压制生活中的烦恼,因此禅定必须与解脱相合。轮回范围中的禅定,称为世间禅定。而能超越轮回、成办解脱的禅定,方为出世间禅定。

  3、世间禅定

  (1)四禅八定的概念

  四禅八定是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的合称,属于世间禅定。

  (2)认识四禅八定的意义

  若未精通禅定上下不同之特点,则无法树立大圆满之殊胜!

  (3)四禅的特点

  色界禅定总分为四禅,支分共为十七个禅定。

  ① 色界初禅的见解

  初禅天包括梵众天、梵辅天和大梵天。彼等禅定有所修禅定与能修者之二取明了,同时具感受“一切都是空性”的极细微的心念。

  其禅定有五个特点:极细微的分别心、伺察、欢喜、安乐、禅定。其中分别心乃无始以来所造烦恼习气;伺察指刻意寻伺;至于喜乐,世间众生因得到美食或梦寐以求的礼物而感到快乐,此乃依外缘而生喜乐,故为有缘之喜乐。初禅所依虽细微,仍为有缘之喜乐,其与四禅中的乐明无念觉受中的乐受尚有天地悬隔之别,何况出世间禅定无缘之喜乐?初禅中会有安乐、轻安的感受,觉得身体很轻松,好象在天空中一般,内心不愿离开这个禅定,想长时间安住在这个禅定中,这种乐感就是初禅的标志。

  有者问:“我在禅定中有欢喜、安乐的感受,如是见解是否很高?”需知,见解高低在于是否有分别心、伺察,以及“受”。若内心感受明了,但是还有了知“一切皆为空性”极为细微之心念,仍为世间初禅。

  总之,初禅的见解非常细致,若能证悟初禅,前后一百年内一切事皆能了知,如是世间神通通过明了而显现。以前我在亚青禅院的时候,曾经呈现过如是世间神通。禅院外面是个很大的院子,院子以外又隔着一段距离,谁说什么话、手里拿着什么,我在禅房里一清二楚。但是这种世间神通有限,有时候知道,有时候不知道,并非究竟见解。如今有者将初禅当做真正的禅定,此乃错谬。

  初禅虽非常人所能企及,然仍为世间禅定,站在究竟意义上还是过失,此时切勿执著,应按照持风、觅心法等方式,以止观交修而作调伏。

  ② 色界二禅的见解

  包括色界的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净光天(光音天)。以初禅为基础,随着禅定见解增上,能受无念之极细微的分别念已消尽,然内心仍感明了,具备伺察、喜、乐、禅定之特点,此为二禅。

  ③ 色界三禅的见解

  包括色界的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随禅定见解增上,伺察消尽,正知正念之明了增上,安住时间长。此时的喜、乐仍为依禅定之有缘喜乐。如是喜、乐、正知、正念、禅定为第三禅的五个特点。

  ④ 色界四禅的见解

  第四禅分为凡夫地(包括色界的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和圣者地(包括色界的无想天、无烦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两种。在此先讲解凡夫地,不讲解圣者地。

  调伏内心的过程中突然达到一种乐感,同时具备明了的正念,一切受以及行为均为平等。如是正念、受平等、行平等、禅定,即为第四禅凡夫地的四个特点。

  4、出世间禅定

  出世间禅定是明了的认识逐渐与空性分不开状态,其究竟见解即四空双运之境界,诚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中的明了乃超越能所二取的清明状态,此时明了与空分融合一如,为遍知。

  (1)了知

  在了知状态中树立明了与空性无二。

  (2)觉受

  明了越来越细致,逐渐与空性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叫觉受。

  (3)证悟

  明了与空性完全融合为一即为证悟,一切皆以明了而区分。

  如前所述,第二禅没有细微分别之念,但还有一种明了,此明了若与上乘见解比较,则天地悬隔。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明空双运见解,已经超越一切伺察意,其喜、乐超越一切有所缘,乃无缘之功德,此时的禅定乃无修之大修,非于无念中安立禅定。

  5、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的区别

  四禅八定与九乘之见,其空分相似,明了迥异。在第三个刹那,大悲周遍之力认识到本基而成为普贤王如来;若对外境产生耽著堕入遍计无明,则为众生。由此可见,佛与众生的分界线就在明了之上,同样,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的区别在于对明了的执著之上。

  从欲界第七识末那识直到究竟果实均具有明了。明了形成能所粗大分别念为欲界第七识末那识;明了形成耽著为第六识意识;明了再细致为第五识;最细微的明了为第八识阿赖耶识。

  故欲界的明了无法感受色界、无色界的明了。例如初禅相对于粗大妄念安立为明空不二;而二禅较初禅更加清净,对明了的执著逐渐融合于空性,依此类推。当明了逐渐细致,越来越与空性融合之时,即为出世间禅定,如是究竟明了乃远离能所二取、超越一切戏论的真实大悲周遍之力。相反,如果这种明了仅为单纯的明了,而未与空性融合,即为第六识耽著或第七识末那识。故明了是否与空性融合乃判断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的标准。

  由此可见,世间禅定之明了,本质是大悲周遍之力的显现,但形成能所二取之迷惑,故非真实大悲周遍。而出世间禅定乃超越能所二取的真实妙力。

  由此我等当反观自己当下的禅定处于何种状态,是否仍为世间禅定?有者问:“便智双运之境界与无色界禅定的境界有何区别?”需知,无色界虽有少许明了,但遮止一切外境显现;出世间禅定于一切显现中树立空性。《全知言教甘露心滴》中讲解无色界四空处之识无边处定,遮止一切外境之显现,内心仍具有细微的明了。如是细微明了若能感受到,此时已经超越第八识,既非第六识,亦非第八识,乃趋向胜观之见解。究竟果实之般若波罗蜜乃便智双运之境界,一切色法为方便,本体为空性。故缘起性空之见解与世间禅定天差地别。

  6、正确认识觉受

  (1)觉受的概念

  出世间禅定修行次第包括了知、觉受、证悟三个阶段,其中觉受是修法功德自然增上的过程,相当于加行道。然就广义来说,觉受是修行者修行过程中的种种感受,涵盖了座上的种种感受以及座下的情绪、信心乃至生活境遇的变化。

  (2)起现觉受的原因

  就广义而言的觉受,其起现原因包括烦恼障及所知障。然就修行次第的觉受而言,其原因乃所知障。

  修行者经过一段时间禅修后,其禅定逐渐趋于平静状态,虽然“我执”已消尽,感觉不到一个修法的“我”,然仍有“法执”——有一种“安住在平静、明空不二状态”的感觉,这种感觉就称为“所知障”。比如,有人感觉修法状态不错,安住的时间较往昔更长,进入一种自己感觉比较好的境界;或者随着修法深入,感觉自己又进入到以前那种比较好的境界中(注意:此处为通过禅定自然进入,而不是意念造作一个境界而安住)。此时虽然没有“我”的执著,但是仍有一个“修行状态”的法执,此即为所知障。

  在所知障彻底消尽之前,修行者会出现各种贤、劣觉受,如看到各色光、文武坛城、本尊、鬼神等,有时烦恼痛苦炽盛、有时特别快乐,身体或轻安舒适、或时现病痛等等。如是种种皆为所知障起现的觉受。需知,此为修法增上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相当于五道十地中的加行道阶段。随修法增上,完全超越思维时,所知障彻底消失,则觉受也自然消失。

  (3)觉受的分类

  觉受分为贤、劣觉受。

  ① 贤觉受

  贤觉受分为乐、明、无念三种。

  乐觉受

  修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呈现一种非常快乐的感觉,安住在禅定中非常舒服,永远不想离开这样的禅定。这种强烈的快乐感受超过任何依世间缘(如声名、财富、男女等)所获得的快乐。似乎能做到不吃饭不喝水,二十四个小时处于禅定状态中,此为乐觉受。

  明觉受

  禅定中突然出现一种极其明了的境界,类似禅宗所言之“脱落”、“爆炸”。这种明了远远超过世间依靠五官感知、思维造作的一切认知。达到极顶时,眼睛可以通彻——坐在房间里能清楚地看到屋外人的一举一动;具备他心通,比如对方心里在想什么,自己都能心知肚明……此为明觉受。

  无念觉受

  禅定过程中突然产生一种认识到“一切都是虚幻”的感觉。这种空性的见解不需要依靠起心动念(如中观依靠无分微尘、无时分刹那分析得到空性的见解),自然认识到一切都是空性、一切都是那么虚幻,缘起本来就是性空……甚至很多修行者感觉无论做什么事都能自在,比如可以穿墙而过、在天空中飞翔、以意念中断河水流淌……往昔有位修行者呈现无念觉受时,坚信自己能够在天空中飞翔,于是站在石头上不断地跳跃。而实际上因为并未消尽所知障,尚不能做到真正的通彻。

  ② 劣觉受

  修法进入正轨一段时间后,有时候烦恼沉重得几乎到了极顶:如贪心重得不得了,或嗔恨心重得不得了,乃至傲慢心、嫉妒心极其炽盛等等,好像一生所有的烦恼都聚集一起;有时妄念此起彼伏、纷涌而至,就像不小心捅了马蜂窝;有时严重昏沉,怎么也提不起正念;有时觉得对上师三宝信心退失……如此种种都是劣觉受。

  以前我修法也有过劣觉受。记得有一次在修上师瑜伽时,无论怎么观想上师(喇嘛仁波切),上师的头跟身体总是上下分开的,即使观想上师日常生活的样子,亦是如此。祈祷上师时,不仅觉得上师离自己很远,还常常会莫名其妙地跳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念头,感觉我好像对上师没有丝毫之信心,为此我极其沮丧!因为我从初次依止上师开始,一直对上师有着与佛无二的信心。我想:“天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不应该出现的啊?怎么会这样呢?不可能啊!”幸运的是,上师在第二天讲法的时候就讲到觉受。听闻之下,我豁然开朗——原来困扰我的情况就是劣觉受。

  7、如理观待觉受

  (1)如理观待觉受的原则

  作为修行者如果呈现觉受时,应该如何观待呢?首先应当认识到觉受是修行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亦为修法增上的自然阶段。第二,若能抓住此时机,不执著任何贤劣显现而依教行持,可令见解迅速增上;然若执著于眼前贤劣觉受,则障碍修行增上,称为着魔。故修行时,无论出现何种境相、觉受或者梦境,切勿执著,一切皆顺其自然。此中,“顺其自然”指在没有忘失正念的基础上,如法调伏。

  (2)观待觉受的误区与对治方法

  ① 执著觉受

  很多修行人过不了关,就是因为执著于觉受。若执著觉受,就会成为修行魔障,即为违缘。如:执著乐觉受乃堕入欲界之因;执著明觉受乃堕入色界之因;执著无念觉受乃堕入无色界之因。因此,无论贤劣觉受,我们都不应执著。

  如今有者虽声称对显境毫无执著,却常津津乐道于自己的乐、明、无念等种种贤觉受境界,甚至对几十年前的奇异梦境仍记忆犹新,殊不知如此执著已然着魔。

  有者呈现劣觉受时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为此疑惑、沮丧不已,总是想:“天哪!这是怎么啦?我是不是哪里做错啦?”或者“我是否破戒了?还是接触了破戒的人?”还有的人虽然认识到此为觉受,但是心里仍然感觉不舒服,反复嘀咕:“为什么会这样呢?”需知,此乃修法中的正常阶段。如果认识到是觉受,勿生执著,依教调伏,觉受持续几天自然消失。相反,哪怕稍微对觉受产生一点疑惑、执著,觉受就会延续更长时间。比如,本来只有三个小时,结果因为执著变成了三天、三个月……

  因此,修行中觉受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觉受的执著。无论贤劣觉受,我们都不应执著,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若能认识此乃觉受,按照自己平常调顺烦恼的方式行持,则为见解迅速增长的难得机会。若未善加利用,反而陷入魔障或违缘之中。

  执著乃漂泊轮回之根本,不管执著什么样的贤劣对境——哪怕是执著于本尊和文武坛城,仍然是漂泊轮回之根源。不论呈现好的觉受还是坏的觉受,都要以平等心对待,时时依教调伏自心。

  ② 以觉受多寡作为判断修行增上的标准

  某些行者于禅修中鲜生觉受,故怀疑自己是否修行不力、见解浅薄,其实并非如此。我等所修之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乃根本调伏根本,含藏一切修法力量,能直趋菩提。犹如大鹏金翅鸟之蛋般,在蛋中已圆满一切力量,一旦出壳即可飞翔,故行者禅修觉受鲜少亦属正常现象。而下乘派中诸如四大修法等,为远道方便之法,虽更易起现觉受,距成就似近实远,而且趋入解脱仍需回归“根本调伏根本”之核心。

  复次,一切觉受源于心识,次第行者初步调伏烦恼(密魔)远未臻圆满,故因邪魔加持(外魔),或世间空行母(内魔)考验修法能力而易呈现种种觉受,此时万勿执著,应依教调伏内心。随修法增上,见解赤裸时,觉受已无处可寻。故修行是否增上非以觉受多寡贤劣作为衡量标准,而应以出离心、菩提心以及信心是否增上为准绳。

  ③ 以显现作为解脱之标准

  修行者眼前呈现山河大地抑或诸佛菩萨之坛城,孰贤孰劣?切记:见解高低非以外相显现作为判断标准,而应以是否消尽内心烦恼和执著衡量,故解脱以内心清净为标准。

  有者于禅定中眼前呈现各种光色、文武坛城、诸佛菩萨形象等等即心生欢喜。然需了知,清净与不清净完全取决于内心之中。若内心耽著、分别,即便眼前境相呈现多么殊胜,仍为不清净之相。相反,若不耽著任何显现,眼前即使呈现普通山河大地,仍为清净之相。

  往昔我第一次修持顿超,第二天就呈现了各种佛像,但只隔了一下午,次日早上就全部消失。当时由于对修法理趣不明白,所以于禅定中时时寻找这些佛像,后来才懂得这是业风飘动所致,故不再执著,其后才开始呈现顿超境相。由此可见,内心出世间禅定若未赤裸,外在形象永远都在变动之中;若能真正赤裸见解,则外在光明境界永远不会改变。

  我在讲解《大圆胜慧》时,曾讲过外在显现有四种情况:

  第一、邪魔加持之相:比如有些精神不正常者声称自己看到了佛、鬼等等。

  第二、业风飘动之相:又称为风点。是业风飘动的境界,不稳定。

  第三、无明贤脉之相,也称为“无明好脉之相”。比如有些人往昔行持善法,善根深厚,无意中呈现好的境界,但不具禅理。

  第四、觉性妙力之相:修持禅定获得的内证功德。

  由此可见,眼前呈现何种境界并非重要,重要的是调伏内心。究竟果实中轮涅平等,若欲断绝轮回而别求涅槃,则与诸佛密意背道而驰。

  8、行道中最难调伏的觉受

  由于习气飘动,内心会起现种种贤劣觉受。而修行者与凡夫的区别在于:修行者虽然未必能够完全断绝烦恼,但是多少能够以正法之方便调伏自心。例如起现昏沉、掉举、贪嗔痴烦恼乃至生活中的逆境时,修行者虽然也会感到痛苦,但是由于长期观修无常、了知空性之故,还是能够调伏自心。因此,相对来说,劣觉受比较容易调伏。

  修行路途上最难调伏的是傲慢心。傲慢心与自信心不同,如果自己得到高僧大德的称许或者知、见略有增上,此时勉励自己在此基础上,还要精进修行,创造更高的境界,此乃力求心,即自信心。相反,如果仅仅满足于自己暂时的见解、功德增上,继而懈怠、放逸,觉得他人都不如自己等等,此乃傲慢心,必定导致见解长期不能增上。

  9、魔障和悉地(成就)只有一线之隔,对任何境相产生执著,均称为魔障;若未产生执著,依调顺烦恼之正确方式而修持,即为悉地。作为修行者,无论起现任何贤劣觉受,首先应该认识到觉受是修法过程的正常现象;第二步,勿执著于觉受,按照调伏烦恼的方法以平常心调伏。所现境相若为过失,自会消失;若为功德,必然日日增上。若能如是行持,觉受必为增上见解之契机。

  10、勿以妄念多少作为解脱之标准

  有者以妄念多少作为衡量见解的标准,妄念少则喜,妄念多则忧,甚至将没有妄念的状态当做禅定之究竟见解。随顺妄念漂泊固然是轮回之根本,但若能将妄念转为道用,妄念则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

  我等于日常修持禅定中,不论是否有妄念,抑或妄念多少,若能时时调伏,即为正法。如修有相止时,将心安住于所缘境,起心动念时,再次观想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如是反复止观交修,即为意识转为道用。

  11、勿以词句掩盖真实见解

  下乘派以教理抉择见解,而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依实修证悟见解。切勿高攀甚深法义,应脚踏实地如理修行为要。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六祖坛经》中曰:“凡夫口说,圣者心行。”圣者乃我等今生追求解脱之目标,能否成办如此境界,重在心行之上。

   12、禅定增上之标准

  判断禅定是否增上的标准除了禅定本身的见解之外,还应观待功德——信心、慈悲心是否增长?不仅口说禅定中认识到空性,尚需观待现实生活中是否真正认识到眼前一切显现皆为虚幻而无执著?梦中是否能够当下认识到梦为虚幻,甚至自在改变梦境?

  如是皆为禅定增上之标准,行者当反观自心,切勿自高自大。

上一篇:《四精要文》3章妄念规律+八识辨别笔记

下一篇:《四精要文》4章善巧运用+跋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