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索达吉堪布”微博,2017.0504周四07:20 之博文,来源:《索达吉堪布的微博书·3》心书出品:
今天到明天,佛学院念两天的莲师心咒并祈祷护法神,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这次虽然没有直播,但大家若有条件的话,最好在两天中念满一万遍莲师心咒,以此遣除个人或道场的障碍、修行圆满。
[注2]《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大正藏 No. 1536 ,尊者舍利子说,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卷第九/四法品第五之四:
云何利行摄事。答此中利行者。谓诸有情或遭重病。或遭厄难困苦无救。便到其所起慈愍心。以身语业方便供侍。方便救济是名利行。复次如世尊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利行中最为胜者。谓不信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信圆满。若破戒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戒圆满。若悭贪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施圆满。若恶慧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慧圆满。诸如是等说名利行。摄事者。谓由此利行于他等。摄近摄近持令相亲附。如是利行于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摄能近持能令亲附。是故名为利行摄事。
[注3]《大智度论》,大正藏 No. 1509,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卷八十八/大智度论释四摄品第七十八:
复次须菩提。我以佛眼观十方世界如恒河沙等国土中诸菩萨摩诃萨。以四事摄取众生。何等为四。布施爱语利益同事。云何菩萨以布施摄取众生。须菩提。菩萨以二种施摄取众生。财施法施。何等财施摄取众生。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金银琉璃颇梨真珠珂贝珊瑚等诸宝物。或以饮食衣服卧具房舍灯烛华香璎珞。若男若女若牛羊象马车乘。若以己身给施众生。语众生言。汝等若有所须各来取之。如取己物莫得疑难。是菩萨施已教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或教受五戒。或教一日戒。或教初禅。乃至教非有想非无想定。或教慈悲喜舍。或教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或教不净观。或教安那般那观。或相或触。或教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或教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或教辟支佛道。或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教众生财施已后。教令得无上安隐涅槃。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希有难及法。
[注4]《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 No. 0397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卷第十一/海慧菩萨品第五之四:
复次世尊。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时。知于因果。不以四摄摄取众生而调伏之。不知众生上中下根是名魔业。复次世尊。菩萨若乐空闲寂静。乐寂静已受寂静乐。不乐听法说法问疑。以寂静故烦恼不起。以不起故不知知想。不离离想不证证想。不修修想不得实义是名魔业。复次世尊。菩萨若有修集多闻。好语乐语。微妙之语。软语喜语。若为衣食卧具利养而演说法。若有信解能至心听而不为说。若有放逸致供养者便为说之。可为说者而不为说。不可说者反为说之是名魔业。复次世尊。若有菩萨说法之时秘藏深义。有诸天人得他心智。知已不悦即作是念。我为如来真正法来。不为世间浅近语来。是人欲毁如来正法不能增长。若人有毁佛正法者。我不乐见闻。其所说即便舍去是名魔业。复次世尊。若有菩萨于恶知识作善友想。恶知识者不以四摄摄取众生。不修多闻不化众生。不说出法乐说世语。不知法不知时不知义是名魔业。
[注5]《大圆满前行讲解》033-144讲记:
下面对此稍作叙述:
生际必死:无论是任何人,即便他高如天空、厉如霹雳、富如龙王、美如天仙、艳如彩虹,可当死亡突然到来时,他也没有刹那的自由,只能赤身裸体、赤手空拳地离开人间,在对财产、饮食、亲友、眷属、受用等依依不舍中抛下一切,就像从酥油中抽出一根毛般独自而去。
“高如天空”:在这个世间上,有些人地位高不可及,像联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中国主席,以及各大宗教的教主等,可谓万人之上、权倾一时,可是他们死时跟一般人没有两样。
不说死的时候,即使他下台之后,也跟普通人没什么差别。我曾看过一本书,里面讲了美国的历代总统,比如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引退后回老家经营农庄,里根卸任后也当了农夫,等等。看了以后,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他们在位时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最后竟然也变成这样,实在是太无常了。
“厉如霹雳”:有些人十分厉害凶残,如二战的头号战犯希特勒,冷血残忍、杀人如麻,当时很多人连他的名字都不敢提。我家有本写希特勒的书,有时候翻一翻,也了解到一些这个人的无常。在二战期间,因为他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约有600万犹太人惨遭屠杀,不可胜数的其他种族者遭受灭顶之灾。但看后来的有些照片,纵然是这么厉害的人,也依然难逃无常之网。
还有中国的秦始皇、成吉思汗,也曾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就拿秦始皇来说,他吞并了齐国为主的六个邻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真正做到了一统天下。他认为自己的功绩比三皇五帝都要大,理应用一个更尊贵的称号,于是自称为“皇帝”。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并规定:接替他皇位的子孙,应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秋万代。结果才到了第二世,秦朝就灭亡了。
实际上,历史是最好的无常教言。可现在学校里讲的历史干瘪无味,只是让学生记住某个朝代出生了什么人,一点无常的感觉都没有。那天我去一个学校时,顺便听了一下历史课,自己当时对各个朝代的更替,还是有很多感触。但可惜的是,由于教育体制和授课方式所限,老师并没有将学生往这方面引导。
“富如龙王”:往昔,世间上有许多富可敌国的富贵者;如今,比尔•盖茨、巴菲特等是举世公认的大富豪,但这些人最终也要面临无常。
“美如天仙、艳如彩虹”:貌美如天人般的美女俊男,就算多么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受到无数人的爱慕,但脸上的皱纹也会日益增多,再怎么做整容手术,用什么工具也没办法熨平,(他们应该学学藏族有些人,一听说自己有好多皱纹和白头发,就特别高兴,没必要别人一说“你老了”,就开始火冒三丈、大发脾气。)
总之,不管是什么人,死亡突然来临时,只能放弃一切,随业力飘往后世,此时财产、眷属一个也带不走,只能在恋恋不舍中独去独来。《无量寿经》云:“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寂天论师也说过:“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人死的时候,命绝的痛苦,唯有自己一人承受,纵有多少亲友围在身边,也无法让他们分担丝毫。此时此刻,就像从酥油里拔出一根毛般,自己孤孤单单地离开人世,除了念经对自己有帮助外,财产、地位、名声等没有任何用处,全部都要统统放弃。
[注6]《佛说阿阇世王经》,大正藏 No. 0626,后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译,卷上:
佛言。时怛萨阿竭勇莫能胜。于五恶世而作佛。有比丘名慧王。明于经法。持钵入惟致国中而行分卫。得百味饭若干种食。尔时有尊者子。名离垢王。为乳母所抱持。在城门外而住。其儿遥见明经比丘。欲从抱下。得下便取之求其食。比丘即以蜜饼授与之。其儿则食之。知味甘美。随比丘而行。不顾念乳母。便随至勇莫能胜佛所。则为佛作礼而坐一面。若那罗耶比丘。以所持钵得食。而与是儿令上其佛。儿则受之以上怛萨阿竭。其佛受食钵则为满。其儿所持钵食续如故。复以是食遍八万四千比丘。及菩萨万二千人。各各悉饱满。其儿所持食续复如故。佛以威神令儿欢喜。并蒙本之功德即为尽信。便前而住。即叹其佛。所持钵食而奉上。以应时满。其所持者亦不缺减。遍比丘及诸菩萨。其食续在。乃知佛尊亦不尽索。而复增益。其供养佛者。功德可重而增。佛语舍利弗。是儿以一钵食。乃至七日其食不减。满则如故。其佛阿波罗耆陀陀。教导其儿。自归佛及法比丘僧。授与五戒。教令悔过。劝助功德。乃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其儿父母求索子无所不遍。乃至怛萨阿竭所。前为佛作礼而住。其子见父母。前为作礼而誉言。我今入菩萨法。用一切故愿复发意。所以者何。难值佛故。语其父母视佛相及其种好。其慧无所不遍。其道以度。愿欲我身令得作沙门。所以者何。难与怛萨阿竭会故。父母即言。善哉善哉。随子之所欲欢乐子之所求。悉如子之愿。吾等亦复发心。当从汝为法。则今悉放其舍宅。亦复效汝而为沙门。佛语舍利弗。是儿之所言。父母及五百人。悉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悉于阿波罗耆陀陀佛所。皆作沙门。佛语舍利弗。汝之所疑者。即若那罗耶比丘者。文殊师利是。其时儿尊者子惟摩罗和耶者。则是我身。文殊师利以食与我。作其功德而令发心。是则本之初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恩师。
[注7]1、《经律异相》,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卷第十八(声闻无学第六僧部第七):
比丘久病佛为湔浣闻法舍命得无余泥洹二十一
佛在舍卫国。有一长者。请佛及僧。时比丘往。如来不往。遣信取食。有二因缘。一者欲与诸天说法。二者瞻视病人。是时世尊遍观比丘。皆悉受请。即取钥母开一房门。见一比丘。抱患顿笃卧大小便不能转侧。世尊问曰。汝有何患。比丘曰。受性闇钝恒怀懈慢。初不劝他瞻视余人。是故今日无看我者。今实孤穷所怙无处。尔时世尊。慈怜躬抱。除去不净。湔浣坐具。水洗其身。更与著衣。敷新坐具。还置房中。躬自案摩。告比丘曰。汝不加勤求增上法。死后便当更受剧苦。渐与说法劝使勇猛。乃告诸僧。汝等比丘。无父母兄弟。亦无姊妹宗族。不相瞻视此非其宜。我法齐正上下和从。自今为始。弟子侍师如事父母。至死不舍。师看弟子视如己息。随时将息至死不舍。师徒相慈流于永劫。所有什物平等分布。设无什物当广分卫。有瞻病者则瞻我身。所获功德亦无差降。时病比丘便自思惟。即舍形寿。便得无余(出佛看比丘病不受长者请经)。
2、《增壹阿含经》,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卷第四十/九众生居品第四十四:
(七)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罗阅城中有一比丘。身遇疾病。至为困悴。卧大小便。不能自起止。亦无比丘往瞻视者。昼夜称佛名号。云何世尊独不见愍
是时。如来以天耳闻彼比丘称怨。唤呼投归如来。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吾与汝等。悉案行诸房。观诸住处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世尊与比丘僧前后围绕。诸房间案行。尔时。病比丘遥见世尊来。即欲从座起而不能自转摇。是时。如来到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止。止。比丘。勿自动转。吾自有坐具。足得坐耳
是时。毗沙门天王知如来所念。从野马世界没。来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是时。释提桓因知如来心中所念。即来至佛所。梵天王亦复知如来心中所念。从梵天没。来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四天王知如来心中所念。来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是时。佛告病比丘曰。汝今患苦有损不至增乎
比丘对曰。弟子患苦遂增不损。极为少赖
佛告比丘。瞻病人今为所在。何人来相瞻视
比丘白佛言。今遇此病无人相瞻视也
佛告比丘。汝昔日未病之时。颇往问讯病人乎
比丘白佛言。不往问讯诸病人
佛告比丘。汝今无有善利于正法中。所以然者。皆由不往瞻视病故也。汝今。比丘。勿怀恐惧。当躬供养。令不有乏。如我今日天上.人中独步无侣。亦能瞻视一切病人。无救护者与作救护。盲者与作眼目。救诸疾人。是时。世尊自除不净。更与敷坐具
是时。毗沙门天王及释提桓因白佛言。我等自当瞻此病比丘。如来勿复执劳
佛告诸天曰。汝等且止。如来自当知时。如我自忆昔日未成佛道。修菩萨行。由一鸽故。自投命根。何况今日以成佛道。当舍此比丘乎。终无此处。又释提桓因先不瞻此病比丘。毗沙门天王护世之主亦不相瞻视
是时。释提桓因及毗沙门天王皆默然不对
尔时。如来手执扫彗除去污泥。更施设坐具。复与浣衣裳。三法视之。扶病比丘令坐。净水沐浴。有诸天在上。以香水灌之。是时。世尊以沐浴比丘已。还坐床上。手自授食。
尔时。世尊见比丘食讫。除去钵器。告彼比丘曰。汝今当舍三世之病。所以然者。比丘当知。生有处胎之厄。因生有老。夫为老者。形羸气竭。因老有病。夫为病者。坐卧呻吟。四百四病一时俱臻。因病有死。夫为死者。形神分离。往趣善恶。设罪多者。当入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吞饮融铜。或为畜生。为人所使。食以刍草。受苦无量。复于不可称计无数劫中。作饿鬼形。身长数十由旬。咽细如针。复以融铜而灌其口。经历无数劫中得作人身。榜笞拷掠。不可称计。复于无数劫中得生天上。亦经恩爱合会。又遇恩爱别离。欲无厌足。得贤圣道。尔乃离苦
今有九种之人。离于苦患。云何为九。所谓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须陀洹.得须陀洹.种性人为九。是谓。比丘。如来出现世间。甚为难值。人身难得。生正国中。亦复难遭。与善知识相遇。亦复如是。闻说法言。亦不可遇。法法相生。时时乃有。比丘当知。如来今日现在世间。得闻正法。诸根不缺。堪任闻其正法。今不殷勤。后悔无及。此是我之教诫
尔时。彼比丘闻如来教已。熟视尊颜。即于座上得三明。漏尽意解
佛告比丘。汝以解病之原本乎
比丘白佛。我以解病之原本。去离此生.老.病.死。皆是如来神力所加。以四等之心。覆护一切。无量无限不可称计。身.口.意净
是时。世尊具足说法已。即从座起而去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汝今速打揵椎。诸有比丘在罗阅城者。尽集普会讲堂
是时。阿难从佛受教。即集诸比丘在普会讲堂。前白佛言。比丘已集。唯愿世尊宜知是时
尔时。世尊往至讲堂所。就座而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学道为畏国王.盗贼而出家乎。比丘。信坚固修无上梵行。欲得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亦欲离十二牵连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佛告诸比丘。汝等所以出家者。共一师.同一水乳。然各不相瞻视。自今已往。当展转相瞻视。设病比丘无弟子者。当于众中差次使看病人。所以然者。离此已。更不见所为之处。福胜视病之人者。其瞻病者瞻我无异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设有供养我 及过去诸佛 施我之福德 瞻病而无异
尔时。世尊说此教已。告阿难曰。自今已后诸比丘各各相瞻视。若复比丘知而不为者。当案法律。此是我之教诫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己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分五:一、本体;二、定数;三、作用;四、分类;五、功德。
庚一、本体:
承许布施同,说彼令行持,
自随行爱语,利行及同事。
布施摄事,即承许与前面讲布施度相同,别无其他。如实为他众宣讲六度的共相与自相,即是爱语。令一切众生实行六度,即是同行。自己也随行让他所行持的那一波罗蜜多,为同事。如此说彼、令行持、自随行这三者,分别是指讲爱语、利行及同事后面三种摄事。
庚二、定数:
能利之方便,令持及令行,
如是能随行,当知四摄事。
第一布施摄事:遣除他众的寒热饥渴等,是能利身体的方便;爱语是遣除不知或邪知或怀疑波罗蜜多法相后,令其无误受持波罗蜜多的方便;利行是令实行波罗蜜多的方便;如是同事是再三随行波罗蜜多的方便,因为说法者自己若行持彼法,则将他们安置于彼,他们也能策励随行法。因此应当了知,摄集所化众生为眷属令其成熟的方便就是四摄事,不需再多,若少则不能包含。
庚三、作用:
初者令成器,第二令信解,
第三令行持,第四令清净。
以第一摄事,令众生成为法器,因为以财布施饶益的众生内心喜欢菩萨,而成为听他语言之法器的摄事。以第二爱语,令其信解真实具足波罗蜜多之法。以第三利行,令其行持波罗蜜多之义。以第四同事,令其反复行持波罗蜜多,净化垢染。
庚四(分类)分二:一、摄为两类;二、分为三类。
辛一、摄为两类:
财摄及法摄,所缘之法等,
是以二种摄,许为四摄事。
两类是财摄与法摄。法摄有所缘之法等三种,布施是财摄,其他三种是法摄。如此是从二摄的角度,法摄分为三种,承许为四摄事。
法摄有所缘之法、修行之法与清净之法三种:所缘之法,是指具足六度的佛经等法,因此它依靠爱语来讲;修行之法,是以利行实践;清净之法,以同事能远离波罗蜜多之违品而行持。
辛二、分为三类:
当知以相别,分下中上摄,
多无义有义,一切皆有义。
应当了知,以行相差别而分,声闻的四摄事是下摄,因为不行他利的缘故;缘觉的摄事超胜声闻,比菩萨下劣,因此是中摄;菩萨的四摄事称为殊胜摄,因为趋入自他二利的缘故,菩萨也安置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这三种就成了下、中、上摄。
再者,应当了知,从摄集者的角度来分,安住信解行地的菩萨也能以四摄事摄受成熟众生,是小部分成熟,大多数无义,因为没有见到法的真如、不了知众生的意乐等;一地至七地之间的菩萨以四摄事成熟众生,大多数能成熟,因此有义,但也有少部分不能成熟;住于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萨以四摄事所摄受、成熟的,是一切众生,无一虚耗,因此一切时处均有义。
庚五、功德:
相应摄眷属,真实依此理,
普成一切利,佛赞妙方便。
相应摄受眷属的菩萨,真实依靠这种方式,能成办一切众生的所有利益,诸佛赞叹除了他这种善妙方便外再无其他。
已摄及将摄,现今正摄受,
如是彼一切,成熟众生道。
为此,过去佛菩萨以前已经摄受众生,未来佛菩萨也将摄受众生,现今佛菩萨正在摄受众生。他们都是以四摄事摄受,所以,四摄事必定是能成熟一切众生的一道。
己三、此品总结:
恒不贪受用,寂禁勤住性,
不分有境相,依彼摄群生。
(菩萨)以恒常不贪受用之心进行布施,寂灭由贪等因所生的一切不善业道的持戒,以安忍严禁以嗔恨扰乱自相续,具足精进波罗蜜多,心不外散、向内安住于禅定的本性,以智慧不分别有内在五蕴、对境色等外法及这两者的相状。这样的菩萨自成熟后,依靠四摄事摄受成熟众生。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十七六度四摄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