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7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11-13

  NO.7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己一、供养佛(284)+己二、依止善知识(285-290)+己三、四无量心+己四、此品总结

  己三、四无量心=庚一、解说四无量(292-298)+庚二、别说悲无量心

  庚二、别说悲无量心=辛一、所缘境(300)+辛二、果(301)+辛三、作用(302)+辛四、分类(303)+辛五、宣说大悲之差别(304-308)+辛六、赞叹功德+辛七、生悲心之因+辛八、菩萨悲心以平等性差别超胜+辛九、最胜悲心

  辛五、宣说大悲之差别=壬一、真实宣说(305)+壬二、以比喻说明大悲之殊胜性(306-308)

  壬二、以比喻说明大悲之殊胜性=癸一、略说(307)+癸二、广说(308)

  30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四、分类;

  悲尊此悲悯,自性妙抉择,

  先前具串习,除违得清净。

  30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五(宣说大悲之差别)分二:

  30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五壬一、真实宣说;

  非等恒胜意,非行非离贪,

  非无缘非悲,无悲非菩提。

  30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五壬二(以比喻说明大悲之殊胜性)[ 此处藏文没有分,但根本下文意义而分二。]分二:

  30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五壬二癸一、略说;

  悲忍及思维,愿生成熟众,

  初根终胜果,此是悲妙树。

  30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五壬二癸二、广说。

  若无根本悲,不能忍苦行,

  具慧不耐苦,不思利众生。

  离思不发愿,清净之投生,

  不得善妙生,不能成熟众。

  悲润是慈心,彼苦以乐广,

  如理而作意,树枝繁茂增。

  愿力不间断,舍受叶二缘,

  成就故花果,得生当了知。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77-111       2017年05月19日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给夏擦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继续讲《经庄严论》。

  在讲《经庄严论》的过程当中,大多数人很重视,听闻、做笔记、再三复习、再三学习,这很好;也有一部分人,只是听一遍。

  不管学什么法,如果有时间,最好从头到尾很深入地学。对自己相续有利益的,哪怕是一段话、一个偈颂、一个教证,都应该记下来。过了几年、十年以后,也许很有意义。因此,学习态度是很重要的。

  我前面说过,麦彭仁波切在《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的最后说,“累劫难得大乘法理集,讲闻补处尊者此论义,获得讲闻大乘诸法德,大师菩萨地论所说同”,不管是听闻者还是传讲者,如果圆满《经庄严论》的话,能获得所有大乘经论的功德。

  我觉得,所有的大乘经论是那么多,在末法时代当中、在短暂的人生当中,怎么能全部完成呢?没办法的。对一般人来讲,来到这个世界,是很难办成这件事情的。

  今年上半年、下半年讲完后,还剩一点。后面的部分,如果不出现什么违缘,明年准备全部讲完。我是这样发愿的,这是关于《经庄严论》的计划。

  《妙法莲华经》讲完了以后,现在定不下来讲什么。

  一个是,那天提到的《维摩诘经》[注1],是很好的,我有传承,完全可以讲。我用藏文从头到尾对了一下,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汉文当中有十四品,藏文当中有十二品,是分法不同而已。其中,汉文版《弟子品第三》和《菩萨品第四》,在藏文版中并为一品;后面的《法供养品第十三》和《嘱累品第十四》,在藏文版中并为一品;其他品都是一模一样的。

  我想,《维摩诘经》在汉地是特别重要的,如果用藏文来讲,我应该是比较适合的,这是一个。

  还有一个,那天也提到了《楞严经》[注2],一直在找藏文版。藏文的前译本当中,有部分的《楞严经》,对应汉文版的第九卷和第十卷。后来章嘉国师把《楞严经》由汉文翻译成藏文,并且作了注译。

  《楞严经》汉文版总共有十卷,现在我找到后两卷,也就是第九卷和第十卷的大部分,我有德格版《大藏经》的传承;后面译的部分,不一定有传承,还没有找到,我相信应该能找到的。

  发个愿,一个是《维摩诘经》、一个是《楞严经》,还有《金刚经》,想讲一遍。我觉得,汉地对这三部经特别有信心。我个人而言,也觉得这些经的功德和加持非常大。

  提前祈求、祈祷,希望所有的白法护法神支持。如果没有白法护法神的支持,不要说讲这么大的经典,哪怕是讲一堂课,有时候也会违缘重重,尤其在现在的末法时代。

  很多年轻的法师和年轻的佛教徒都觉得,讲经说法有什么了不起的?有什么困难的?讲就讲好了,听就听好了,有什么难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末法时代,想讲,不一定能讲成;想听,不一定因缘具足。

  所以说,我从今天开始祈祷护法神,这三部经,在有生之年当中,讲一遍。什么时候讲,还不知道。只要生命没有出现无常,其他的违缘不一定能遮止。哪怕是给一个人、两个人讲,也算是讲了。

  学会刚开始的时候,我当时的标准是二十个人。很多大德到西方,刚开始弘扬佛法的时候,有时候也只是几个人听受。以前法王如意宝去西方各个国家的时候,有些法会当中,人确实不多。但是这些缘起,后来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力量。

  我在讲《经庄严论》之前,说这么几句,也是一个预告。(众鼓掌)

  下面讲《经庄严论》,前面已经讲了悲心的所缘境,悲心的果,还有悲心的作用,现在讲悲心有哪些分类。

  辛四、分类:

  悲尊此悲悯,自性妙抉择,

  先前具串习,除违得清净。

  “悲尊此悲悯”,大悲尊者菩萨的悲悯心,有四种分类。一个是自性的悲心;还有一个是妙抉择的悲心;还有一个是前世修来的串习悲心;还有一个是除违品的悲心,总共有四种悲心。

  “自性”,第一类,自性悲心。菩萨的悲心是种姓所导致的,他是菩萨种姓的、大乘种姓的,悲心是生来就具有的、俱生的,不是造作的。在自相续当中有悲心,叫做自性悲心、种姓悲心。

  在《无著菩萨传》[注3]当中说,无著菩萨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看到被狂风吹飞的树叶,他大哭说:“一个众生被风吹到虚空当中,好可怜。”他的母亲说:“不是众生,是树叶。”他才停止哭泣。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他的种姓就是菩萨种姓。

  我有时候也在想,我来学院之前,那个时候,政策刚刚开放,社会环境中对出家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的评价。但是我对出家人特别欢喜,看到袈裟、出家人的资具、书、唐卡这些,比看到其他东西更欢喜。从小都是这样的,应该是前世的种姓,自己在种姓这方面,跟其他人有点不同。

  “妙抉择”,第二类,妙抉择悲心。在高僧大德面前,听了大悲心的功德,也听了危害心的过患。有了大悲心,在三界当中如何好;没有大悲心,前面也讲了,毁坏戒律、毁坏自己、毁坏他人等等,有那么多的过失。菩萨自然而然选择、抉择,愿意生大悲心。这不是种姓决定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抉择的。

  以前悲心很微弱,由于住在大乘的佛学院当中,天天听一些大乘佛法,慢慢就有了悲心。

  通过听受和了解以后进行抉择,在自相续当中生起稳固的悲心,这叫做妙抉择悲心。

  “先前具串习”,第三类,昔修悲心。以前修过、串习过悲心,就像等流果一样的,即生当中,也有悲心。

  昔修悲心跟前面的自性悲心有点相同,也有点不同。自性悲心是从种姓角度讲的,昔修悲心是以前修了悲心以后,由串习力自然而然开发出悲心;而且昔修悲心现前得比较明显。

  《无著菩萨传》[注3]当中说,无著菩萨前世修悲心的原因,即生当中嗔恨心很弱,悲心特别强烈。

  无著菩萨很小的时候,跟一些孩子玩游戏。如果别人输了,他心里就不舒服,觉得别人好可怜;如果他自已输了,觉得一点也不难受,别人应该获得快乐。

  藏地的一般孩子都要到外面捡木材,如果其他孩子没有捡到,无著菩萨害怕他们的父母打他们,心里很痛苦;如果他自已没有捡到,一点也不觉得难受。

  甚至有一次别人没有任何理由故意打无著菩萨的头,头上起了一个大包,无著菩萨不但没有生起嗔恨心,还觉得,打我的那个人好可怜。

  前世修过悲心的原因,从小自然而然就有悲心,这叫做昔修悲心、前修的悲心,这是第三个。

  “除违得清净”,第四类,离贪悲心。清除违品的悲心。悲心的违品,就是危害心、损害心。通过修对治方法,断除危害心以后,生起不贪不嗔的真诚的清净的悲心。

  菩萨的悲心有自性、妙抉择、修习、离贪四种,这四种当中,任一个悲心,都有很大的功德。

  《大般涅槃经》里面是这样讲的,“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凡是对众生生起悲心,在某种意义上面,就可以认定是圣者种姓、大乘种姓,所得的褔德都是无量的。

  大乘和小乘之间的差别,主要是以有没有菩提心来分的。

  在四种悲心当中,不管是先天性的也好,还是后天性的也好,或者通过自己努力而打造出来的也好,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相续里面产生一刹那悲心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这是讲的悲心的分类。

  辛五(宣说大悲之差别)分二:一、真实宣说;二、以比喻说明其殊胜性。

  壬一、真实宣说:

  非等恒胜意,非行非离贪,

  非无缘非悲,无悲非菩提。

  这么多的“非”,一二三四五六个,非等、非恒、非胜意、非行、非离贪、非无缘,总共六种悲心,不是大悲心。

  这里讲了大悲心和小悲心之间的差别,或者说大悲心和悲心之间的差别,这很重要。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认为自己相续当中有大悲心,其实不一定有大悲心的,为什么这么讲呢?

  “非等”,第一种悲心,如果不具备平等的悲心,那就不是大悲心,成了凡夫与声闻、缘觉的悲心一样。

  凡夫和声闻缘觉对特别痛苦的苦苦众生,会生起悲心。比如说对特别严重的病人、贫穷的人、残疾人,觉得好可怜,对他们不舍弃悲心;但是对看起来快乐的、不苦不乐的众生,不会产生悲心。

  菩萨对所有众生平等生悲心,为此称等性大悲。下至无间地狱,上至非非想天之间,所有三界里面的众生,都时时感受着轮回的痛苦。暂时看起来有些众生在感受快乐,但究竟上他们都是痛苦的。

  菩萨对所有众生有平等的大悲心,而凡夫和声闻缘觉,没有平等的大悲心,只对部分众生有悲心,是片面的。比如说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亲人,对这些众生会生悲心;而对怨恨的民族、怨恨的国家的众生,不一定能生悲心。

  自已有没有平等的大悲心,这一点可以观察。世间当中,每个众生确实很苦。比如说,有些地位很不错的人觉得,“哇,我是高高在上的”。其实高际必堕,很快就会下堕的,有什么可傲慢的?这些众生真可怜;有些特别富裕的人觉得,“我富可敌国,很了不起”,其实财富没有什么值得执著的。

  我今天早上看到一个偈颂,读了两遍,马上就自然而然能背了。也许年轻的时候背过,也许是前世背过。是《中论》第七品《观三相品》里面的偈颂,(师背诵藏语)“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汉文是这样的。对方说,一切万法应该是存在的,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些有为法,有生、有住、有灭,三种法相具足的缘故。龙猛菩萨说,虽然有生住灭,但是这些生住灭的法相,如梦、如幻、如乾闼婆城。

  不管是富贵的人,还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所有现象,都是如梦、如幻、如阳焰的。如果真正明白这些道理,对世间当中的很多事情,的确可以生起悲心。比如说看到一个特别富贵的人,不知道他能维持多长时间,或者他所拥有的富贵以后会变成什么样,还是很可怜的。对特别好的众生,都能产生悲心,那对可怜的众生,就更不用说了;对怨恨的敌人,也生起悲心,那对其他众生,就更不用说。学《经庄严论》的时候,要观察自己有没有平等大悲心。

  菩萨有平等的大悲心,凡夫和声闻缘觉没有,这是第一个。

  非“恒”,第二种悲心,凡夫和声闻缘觉,看到可怜的众生,偶尔会生起悲心。我去非洲的那段时间,真的生起很强烈的悲心,后来一段一段减弱了;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对众生的悲心还可以,老了以后,悲心就不行了。有些人是在某个时候还可以的,在某个地方还可以,遇到某个人的时候还可以的,但是不会恒时产生悲心。

  菩萨不是这样的,从有学道位一直到涅槃之间,对众生的悲心恒常不断、源源不断、不会停顿。因此是恒常的悲心,叫大悲心。

  凡夫人,偶尔有悲心,偶尔没有悲心;声闻缘觉,活着的时候有悲心,趋入寂灭道的时候,没有悲心;佛、菩萨,即使入定的时候,即使获得佛果的时候,还是有恒常的大悲心。

  恒常的大悲心,是从时间方面讲的;刚才平等的大悲心,是从众生的亲怨方面讲的。

  非“胜意”,第三种悲心,世间人有很多亲人怨敌这样的我所的贪执,声闻缘觉还没有完全证悟自他平等,所以他们没有特别殊胜意乐的大悲心。

  菩萨获得一地以后,完全证悟了自他平等,具有“我一定要利益众生”的特别殊胜意乐的大悲心。

  得地菩萨以头目脑髓心甘情愿利益众生的大悲心,叫做殊胜意乐的大悲心;世间人的悲心大多数在口头上、在书面上,不叫大悲心,只叫悲心。

  “非行”,第四种悲心,世间人、声闻缘觉看到可怜的众生,会生起悲心,但是很少付诸于行动。有时候会救一救、帮一帮、搞一些慈善拍卖会,因为不是内心当中真正想做的事情,所以在实际行动当中,不是很卖力,不是行为上的大悲心。

  菩萨在乃至轮回空之间,一定会认真执行利乐有情,具有行持大悲心。

  “非离贪”,第五种悲心,世间人对怨恨的敌人,有嗔恨心;对亲朋好友,有贪爱的心,所以不离以贪嗔心为主的烦恼。声闻缘觉虽然没有真正的嗔恨心,但是还有细微的随眠习气。所以他们的悲心,不能叫大悲心。

  菩萨远离了悲心的违品贪著嗔恨损恼的随眠,因此可以说,他们的悲心是大悲心、离贪大悲心。

  “非无缘”,第六种悲心,世间人、声闻缘觉没有通达三轮体空的空性,没有以无分别的智慧摄持,虽然有悲心,但不是大悲心。

  菩萨以无分别摄持,才是大悲心。麦彭仁波切在讲义里面说,虽有承许八地以上无分别成熟位才有大悲心,但对应总的圣者菩萨也无有不当。如此所说菩萨的这种大悲达到究竟无缘的大悲任运自成,称为佛地佛陀之大悲。

  我们经常认为自己有大悲心,其实还是要观察的,平等大悲心有没有、恒常大悲心有没有、胜意大悲心有没有、行持大悲心有没有、离贪大悲心有没有、三轮体空大悲心有没有,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自己并没有大悲心。

  看到可怜的众生,偶尔流一点泪,“我去帮一帮”。偶然想做一点善事,不是恒常的,凡夫人的悲心跟真正的大悲心,是有一定距离的。

  “非悲”,非等、非恒、非胜意、非行、非离贪、非无缘,这六种悲心,不是大慈大悲;具足与之相反的六种特法,则是大悲。

  “无悲非菩提”,无有大慈悲者不称为大悲尊者菩提萨埵。

  藏文当中,大悲心用敬语的“特吉钦布”表示;而汉文,只能用一个“大”字表示与普通悲心的差别,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尊称。

  前面上节课讲了大悲的十种对境,能够自然而然对众生产生悲心。有些人说,现在好累,晚上下班以后,一直堵车,路上要开两三个小时;到了家里,只能稍微休息一下;天还没有亮,就要开车上班,又会堵车,生活压力非常大。表面上,这些人很有才华智慧,穿得也是特别漂亮,什么方面都可以的;实际上,心里面有着像须弥山一样大的压力,喘不过气来。看到大城市人们的生活状况,方方面面可以生起大悲心。

  懂得这些大乘道理之后,不一定非要住一个山洞里面,或者在一棵树下,才能修大悲心。当然生起真正的大悲心,是不容易的。但还是要修,因为大悲心的功德太大了。作为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大悲心是非常重要的。

  《地藏十轮经》里面讲的,“菩萨行大悲,能竭生死海,非诸声闻众,及独觉所行”,菩萨的大悲心,完全可以干涸所有众生生死轮回的大海,而声闻和缘觉不能这样,更何况说世间人。

  世间人、声闻缘觉,他们都没有大悲心;菩萨对众生具足真实无伪的大悲心,超越了声闻缘觉。

上一篇:NO.7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