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10 观照《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创建日期:2023-09-18

  10 观照《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

  音流瑜伽研究微信公号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杨书婷

  十 观照

  1 刻意观照与任运观照

  2 如何观照散乱的念头

  3 观看即看见,看见即解脱

  4 修习大手印的方式

  5 抛弃“这是空性”的念头

  1刻意观照和任运观照

  观照(正念)有两种,一种是刻意而为,一种是毫不费力(任运)。一开始以刻意专注的观照,修行者可对是否散乱有个清楚的区别。如果你刚好是属于上上水平的修行者之一,是那种顿悟型、不必真的走过整条修道的人,当然有可能任运观照。然而对大多数其他人来说,特别是大手印法门,一开始时用刻意专注的观照是有必要的,否则仅仅仰赖任运观照,你可能连自己有没有散乱都不知道;更糟糕的情况是,你还可能会自以为从未散乱过。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最好是先用刻意观照来修持,尽管那还有细微的概念,但随着修行的增上,接着就可以逐步进展到任运观照。

  在大手印的法教中,你常常可看到“本初自性”这样的字词,这和佛性并无分别。修习只是为了让你对此熟悉,无论你要把它称之为大手印、中观、或大圆满都行,这些都是同等自然状态的不同名称罢了。然而为了修习,你必须首先获得见地的引介和认识。在大手印中,修行者一旦认识见地,便将观照作为修道,这是修习于见地的方式之一。如果失去观照,我们就会完全偏离入平庸习性的“昏暗的扩散”中。昏暗的扩散意指——忘掉了所有修行的念头,而只是偏离入凡俗的活动中,一切的修持都被抛诸脑后。因此,要不我们就忆念起见地并持守之,要不修行就毁了。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何时是散乱的。散乱的念头是散乱,但当我们认识念头的本质时,就达到了无念。引述一段蒋贡·康楚·罗卓·泰耶在《智慧雨》(The Rain of Wisdom)中所说的话:“于错综复杂之中,我发现了法身;于念头之中,我发现了无念。”

  具有最上等根器的人,能够立即达到任运观照。此人具有前世之往昔修行的相续,生而极为强烈地倾向于这类修持。不用说,大部分的人并不属于这类行者。我们大多并非上上根器者,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刻意的观照来提醒自己忆念见地。

  我们需要一位有心的提醒者将我们带回见地,而那走偏离的就是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心变得散乱,而将我们带回见地的则称为刻意观照。同样的,当你想让房间灯光打亮,就需要一个有意而为的动作:你得将手指放在灯光的开关上并按下;因为灯光不会自己打开。同样的,除非初学者决意要提醒自己忆念见地,否则心性的认识便无从发生。当我们发现自己被带着走的那一刻,我们就想:“我已在胡乱游荡”,藉由认识已然散乱的是何人,你已经自动回到见地。这个提醒者不过就是这样。这一刻就象是按下电灯开关。灯光一旦打开,你就不用一直按着开关。过一阵子,我们会再度忘记且又被带着走,那时,我们就必须重新运用刻意观照。

  这有一句教言对上述来说是个好例子:“以假引真。”(以人为方式引出自然方式)首先运用方法,接着一旦你进入自然状态,就只要让它继续。当然,过一阵子我们的注意力会开始再度游荡。我们可能都没注意到这种散乱:散乱就像个小偷般难以捉摸且鬼鬼祟祟。不过只要我们注意到此散乱,就运用观照且自然安住。自然的状态即任运的观照。

  此处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自然持续或相续不断的感觉。敲响一座钟,其声响会持续一些时间。同样的,藉由刻意观照,你认识到本质,而那认识会延续一阵子。既然已在一间有灯光的房间中,那就毋须一直按着灯光开关,类似这样,你也不必一直敲钟来让声响持久。当你认识心性,只要保任、让它如是即可,它就会延续一小段时间,这称为“维持此相续”。“无造作”的意思是不要偏离此相续。

  2 如何现照散乱的念头

  修行的主要障碍就是散乱。在你认识心性的当下,看着它时并没有什么可见的。在那个时点,并无禅修的行为;心性是在观看的那一刻被看见。当认识时,单纯地放着,不要用任何方式窜改或修饰,如此称为无作。一旦那相续失去了,我们就是散乱、被带着走了。在那相续当中并无散乱,不可能散乱。失去那相续,就等于变得散乱,实际上的意思是忘记。一位已有修为的修行者会注意到,已然忘失见地。就在觉知这个的当下:“我忘失见地了;我被带着走了”,而再度认识时,你就能立即看见空性。到那个时点,让它如是。你不必对此感到焦感或恐惧,这些就只是更多的念头而已。念头从何而来?不过是觉性的表显罢了。觉性为空性,其表显为念头。

  噶举的法教说道:“一开始,念头好似雪花落在湖面上。”这座湖是一池水,雪花也是水,当两者相遇,它们相融无别。在认识心性时,念头无法独自站得住脚,单纯地就消逝了。诚如我们的自性为空性,念头的自性亦然。认识思惟者为空的能知,此一片刻就有如雪花碰到水。

  这和一般人的念头过程当然不同,后者会活跃地投入于瞋、贪或痴等等。这类的念头就象是深印在石头上,会留下业力的踪迹。另一方面,瑜伽士的念头活动则如在水面上写字。念头生起,本质被认出,念头便消融了。我们无法马上把念头全部清空,但是在我们一再认识本质之后,念头就会逐渐消逝。

  本质的自身全然离于概念思惟。然而,于此同时,其表显为概念思惟。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表显上,而是要认识本质,如此那表显便没有力量继续留在任何地方。在此一时刻,表显单纯是崩解或回折并返入本质。当我们对离于概念思惟的本质越加稳定地认识时,其展现为概念思惟的表显就越加没有基地或基础。概念思惟消失且最终毫无踪迹,还有什么会让我们流转于轮回中呢?轮回存有的基础正是概念思惟,除此无他。

  从正面直接看见空性时,念头无法留住,就有如物体无法停在半空中一样。当我们尚未认识空性,便不断地被念头带着走。日日夜夜,一个接着一个的念头,这就是有情众生之心的运作方式。从无始的生世以来,念头不断地一个接着一个,好比绳子上的念珠。然而,只要我们能认识的话,每个念头的本质都是空性。

  你一再听到:“认识心性,对此获得稳定。”真正的意思是我们应该一再去看思惟者是谁。我们应该反覆一再地认识思惟者的本体、或思惟者的空性,直到迷妄思惟的力量终于减弱,直到其完全消逝无踪。到了那一刻,还有什么会阻止你去证悟成佛?

  佛性是我们原本具有的东西,并非某个禅修的产物,亦非我们需要累积或达到的东西。不过,除非我们能认识佛性,若光是拥有,对我们并无助益。我们所有的念头都是从佛性而展现出来的表显,就如同阳光的光束是从太阳所放射出的一般,而并非太阳是从阳光而来。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你应该认知心性本质,直到清楚“确立自然状态”。一旦确立了自然状态,就不必这里去找找、那里再看看,因为不再有任何差异。到了那个层次,便有个对于空性的本自稳定。在地面、于天堂,无论是何处,你都找不到比这个更为有效的修练,而可以让你证悟成佛。如果哪里真的有更好的道路,你至少可以去寻求。但诚如常言所道:“就算你检视宇宙中的每个东西,也找不到能证悟和成就的更好方法。那么,就修练这个。”

  3 观看即看见,看见即解脱

  至于我们要称呼自己的修持为大手印或大圆满,并没有什么影响。比较重要的是,“想到要去认识”和“认识的动作”,两者应该同时,其间不可有任何些微的时差。在我们想到要认识之后,不必手舞足蹈然后坐下来认识。我们不必展示出来,不需先右转、再左转,接着往上看、然后往下看,然后才认识。就在你观看的当下,就立时看见没有“东西”可看。观看的那一刻就看见了,而看见的那一刻是离于念头的。修持这么单纯的东西不就是少了许多麻烦吗?这也称为“般若波罗密多”,超越的智慧,因为它超越了心的概念框架、或说是在它的“彼岸”。这一超越的智慧并非躺在离道路之外一点儿的某个地方,所以我们需要往左边一点儿、往右边一点儿、或是往里面深层一点儿的地方去找。要真的是这样,就会难以认识,因为我们有可能或多或少会错过。

  当你指着虚空(空间),你会首先用手去指着,然后碰到虚空,还是当你手伸出的时候就接触到虚空?你的手指和虚空之间有什么东西吗?当我这么问时,并非在说那个白昼的蓝色天空。我所说的是实际上所碰到的空间。要了解这个比喻,就正是这句话的意思:“观看的那一刻就看见了;看见的那一刻就解脱。”观看入心性的第一个片刻,称为“刻意专注的观照”。第二个片刻则称为“解脱于看见的那一刻”,意思并非是指应该要观看更多,而去想着:“现在,它在哪儿?我最好再仔细找找!”这会造成更多的思惟。如果你还继续想着:“现在,我看到了!它在那儿!我想要看它!”这种情形,你只是在佛性的状态中再制造更多的念头,而其实那状态本身是离于念头的。

  第一刻是刻意的观照,然后下一刻是看见你的自性;你应该要容许有个自然的持续状态。我们所经历到的各种不同推测,例如:“我看到它。我没看到它。这真的是它!这不是真的它!”这些念头你都应该要完全丢弃,这些全都是不相干的。在看见的那一刻,容许离于念头的相续,单纯在此之中自在安住。

  由于我们从无始的生世以来都一直被概念思惟带离这个状态,习气的力量将再度席卷我们。发生这种情况时,你必须注意到:“我散乱分心了。”从未领受这类法教的人,甚至根本不会了解自己是被带着走了。但是某个受过此教法的人、某个见过那里无“物”可见的人,将会注意到自己的专注力已经失神了。他们会认识散乱,接着可以看着:“是谁被带着走?”如此就能立即带来与佛性的相遇。而在这一刻,就任其如是即可。

  当我们对此修持越加娴熟,就可抛弃这类念头:“我需要保持不分心”,或“我需要忆念”,或“我现在想起来。我现在忘记了”。当任运观照的稳定性增强,这些想法就会慢慢松手。

  4 修习大手印的方式

  在大手印法门中,心性是这样被引介的。首先行者听到老师说:“看着你的心。”此时行者的大疑问就是:“什么是心?”老师会说:“你是否有时会觉得高兴或难过?你会不会想要东西?你是否喜欢这个而讨厌那个?好,看着那个会感到有这些情绪的东西。”在此之后,修行者会汇报:“嗯,那个会想、会感觉的,好像不是真实的东西。但是同时之间,又有念头和情绪。”老师会说:“好,仔细盯住那个思维者。”其后,学生回来又告诉老师:“嗯,我有看着那个思惟者,有时候它会制造很多这个那个的念头,有时候就什么都不想地休息。”

  对精进的人来说,要到达整个过程的这个时刻,大约需要两、三个月。弟子会非常清楚地知道,心这个思惟者,不是真实的东西。即使这是真的,心仍然涉及思惟出各种可能的东西,有时候则保持什么都不想。念头出现和静止的两种状态,意指着思惟和思惟的止息。这两个层面可相应而称为“生与灭”。从我们无始以来的所有生世,都被卡在念头的生与灭之中。

  老师接着会说:“让我们帮这两种状态取名。当思惟发生时,称之为‘出现’,当没有念头时,称之为‘静止’。”这就是指出“出现”和“静止”。一般人不会注意到这两种状态,他们并不知道出现和静止之间的差异。于此之后,弟子会觉得:“现在,我了解这两种状态。想着这个或那个的称为‘出现’,没有想些什么的称为‘静止’。”

  老师会说:“你的心就像个不会总是在工作的人,有时候他会休息,有时候他会走动,其他时候则坐着不动且什么都不做。虽然心是空的,既不总是在工作,也不总是保持安静。”

  能注意到心的念头出现和静止,并不表示这人就知道心的真正自性。单纯是能够察觉何时有念头且何时念头不出现,这称为“知道心的特性”,而非了知佛性。有时你的注意力保持静止,有时则到处移动。只要你仅仅止于盯着看是否有思惟或静止、且从不超出此练习的范畴之外,你是不会达到证悟的。

  老师接着会给你下一个教示,说道:“现在,别只是注意到是否有‘静止’或‘思惟‘出现。有‘思惟’时,看着那思惟者;是‘静止’时,看着那感觉静止的东西。”

  弟子会全然迷惘地汇报说:“当我看着那在感觉静止的东西,我什么都找不到;当有思惟出现时,我看着那在思惟的东西,也什么‘东西’都找不到。不仅这样,那思惟和静止的感觉,两者都消失了。现在我该怎么做?以前我还有些掌握,能认出那思惟和静止。但是情况已非如此。当我看着那在思惟的东西的同时,思惟者就消逝了;当我看着那静止的东西,也是不见了。我完全迷失了,我把思惟者和感觉静止者都搞丢了。”

  老师会回答:“不,你根本不是完全迷失。你现在到达了大手印,认识了心的自性。你需要对此修习数月或数年。以前你只关注于显现,而不是自性;如今这个显现已经消逝了,剩下的就是自性本身。”这就是指出大手印的传统方式。

  依此方式来修习,大手印和大圆满之间没有任何差别,而这正是往昔诸多伟大上师之所以给予大手印法门如此高评价的原因。对于只有一点点能耐的初学者或者是具有大能力的人来说,大手印都是完美无缺之法。在大手印修行之中,不会有任何错误或歧路。

  5 抛弃“这是空性”的念头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要真正去看的是,当我们思惟时,是什么在思惟;当我们安静时,是什么在感觉静止。所有于此刻之前的修持,都是被加以外在化的,也就是我们看着出现的东西来作为专注的对境:“现在,我正在思惟。现在,我觉得静止。”以这两种情况来看,专注的对境都是从自身而外化,成了在观看的那个人之外。因此,从此刻起,我们藉由认识思惟者是什么或感觉静止者是什么,将修持内化,而不是观看其感觉。

  那么,我们要如何精进修行而不被散乱分心带着走呢?当我们被带着走时必须注意到,并且看着是什么被带着走,要非常清楚地区分何者是、而何者非为散乱。我们可能会以这样的说辞来说服自己并未分心:“我的注意力从不失神。我从不被带着走。”如果我们受困在这类信念中,就已经偏离了。这种情况非常难以对治,这是严重的歧路。认识心性和看见无物的那个当下,本身即是无散。但若去想:“我没有分心”,恰恰是如同任何其他念头一般的造作。

  要人们去决断心是空性的,并不难;但在体证真正的空性和体证空性的观念之间,却有差异,后者单纯是另一个念头。心的本质自本初以来就是空性,这是毫无疑问的,而非由任何物质性的实质物体所组成。但当你想要清楚说出,想着“它是空的。我看见它了!”,就变得不空了。我们了解上师所说的:“认识你的心性,看到无‘物’可见,此即真正的空性。”如此听闻之时,这个念头会轻易形成:“这是空性!我看见了!”但这不是真正的空性,而是个造作、虚假,是空性的冒牌货,只是个观念,并不能断除三毒之根。在我们看见心性无“物”的那一刻,不应该受到任何念头的纠缠。绝对不要臆测:“现在,它是空的!”或“这个不是空的!”或“这就对了!”或“这个不对!”在你观看的当下,立即就见到真正的空性。可是当你一旦开始去想:“这是空性”,就是人为的。真正的空性和佛性,本然离于念头。所以,当我们开始去想:“这是空性”,便只是个念头。我们必须抛弃这个念头:“这是或者不是空性!”

  一切概念的构想都不在,是真正的佛教见地所特有。其他灵修的宗派可能也会看见本质,并了解这是空的,但却无法放掉什么是空性的想法。无论是常见(恒常主义)或断见(虚无主义),我们所捏造的任何构想,都偏离了真正自性的本身。本自存在的觉醒性,并不需要被人想到它是如何。

  空性不必被制造,其本自存在。如果你需要建构空性,它怎么可能本自存在?“本自存在”意味着不需要去创造。无法承认或认识这一点,即是无明。了悟本自空性,是断除念头的唯一方法。念头无法战胜念头。更有甚者,当念头断除时,你就同时断除了轮回三界的基础。我想大家都很有聪明才智,所以要对此详加注意。我们都有个称为本自存在的觉醒性,毋须去创造或制造。

  无有概念的觉醒性能全然战胜概念式的思惟。若无有概念的觉醒性不过就是另一个念头,就不可能战胜念头。在你认识的当下,念头便遭断除且被打败了。难道还有比这更美妙的事情吗?

  如我先前所说,刻意的观照如同按下能打开无念觉性的灯光开关。这是预备的前行,而不是主要的正行。若以为按下开关是修持的正行,那就错了。就像我们无法不经过前行就进入正行一样,我们无法不用刻意观照来趋近心性。

  对于观照,通常会提到许多型态:刻意观照、任运观照、法性观照、智慧观照、遍布观照等等。后几项的用语,显示了菩萨前七阶层有漏果位和后三阶层无漏果位之间的极细差异。当然,我们可以在智识上钻研这些名相术语,但此时并没有多少助益。这些不同的果位必须和我们自身的体证有所联系。

  大圆满传承描述了六种观照的型态,其他的法门则只提到两者:刻意与任运。第一种称为刻意专注的观照,第二种称为内在本具的观照。大圆满传承对此是这么说的:“以内在本具的观照持守本初自在的觉性。”这里根本未涉及任何的转化。以自然观照来持守的,就是觉性的本然状态。最终的则是“遍布观照”,于此毫无散乱。觉性所及之处甚至是远如虚空所及之处,没有间断且不受干扰,日日夜夜,唯有遍满一切的觉性。一切的散乱都已消逝入法性的状态,此乃一切诸佛的法身。

  有些人相信他们只要继续禅修,总有一天他们的蛋会孵化,他们就能飞出壳外,向上到一个全然不同的境地。事实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们不应想着:“此觉性的状态必然是某个十分特别的东西。如果我这样修持得够久的话,有一天门会打开,我就会看见它,并且所有的功德都会倾注入我身。”有这种态度,就是不得要领。

  如果我们真想得到什么壮观惊人的东西,我们的确有机会,就在那种称为“暂时禅修心境”(temporary meditation moods)中的乐、清明和无念。这些有可能发生,但这类煽惑感官的经验对我们断除念头毫无助益,相反的还会引发甚至更多的执着,因为我们会开始想着:“哇!那是什么?这一定就是!”许多接续的念头,会因为回应我们对此经验的迷恋,而强烈地生起。

  如同我提过的,了悟涉及到一个称为认识、修习、得到稳定的过程。好比栽植花朵的种子,你种下并浇水,最后种子长大开花。我们并不像噶拉多杰那样,就在心性经由指出的同一瞬间,成为全然证悟的佛陀,而不必经历所有的修习。认识心性离于念头的那一刻,就象是手中握有真正花的种子,并且对此确信。那本身就是本自存在的觉醒性,亦即成佛之源。除此之外,证悟没有其他的来源。

上一篇:9 具德上S《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