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卷第四十七/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
当知菩萨舒手惠施亦五依处。何等为五。一数数惠施。二欢喜惠施。三殷重惠施。四无染惠施。五无依惠施。如是五种。如前施品广辨。应知由此依处由此所缘。菩萨舒手惠施而转。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注2]亚当斯密的三个理论,来源:网络,360AI搜索(帮你查找了 61136篇 相关资料 ,参考来源并总结)
劳动分工理论、“看不见的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三大理论,分别是劳动分工理论、“看不见的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劳动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看不见的手”理论:“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 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怜,而是由于他们的自利心。 ”所以每个人在看似狭隘地关心自己利益的时候,自然而然生产了他人所需要的产品。 这样,每个人都如同被“看不见的手”所驱使一样,不知不觉提升了其他人的财富。 在《国富论》中,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市场规律就是这只“看不见的手”。
比较优势理论:处于国际贸易中的两国生产力水平不相等,富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都有绝对优势,而贫国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富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对于贫国的优势大小不同,落后的贫国仍可以低廉的价格向富国出口富国优势较小的产品,两国都可以从中受益。 如果说劳动分工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分工,那么比较优势理论讲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工。 亚当·斯密批判贸易保护主义,鼓励国与国之间自由贸易。 他认为,哪怕是最富的国家与最穷的国家之间,任何国与国之间都存在着国际分工,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自由贸易增进财富。
[注3]《入菩萨行论讲解》092-201讲记:
遍身着火者,与欲乐不生,
若伤诸有情,云何悦诸佛?
譬如,一个人全身上下被火燃烧,纵然在他面前弹奏动听的妙音,摆放诱人的佳肴,堆积如山的钱财,他心里也不会有丝毫快乐。同样,佛陀将所有的众生视为己身,如果我们伤害了众生,那凭什么取悦诸佛?
以前在藏传佛教中,有些偏僻的地方有这种现象:有些人念了一些仪轨后,就开始杀旁生,接着把肉供养给僧众。对此,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严厉地批评道:“比如请一位母亲做客,将被杀儿子的肉放在她面前,这位母亲会不会欢喜?同样,一切佛菩萨对所有众生就像母亲一样关照垂念,杀害任何旁生作血肉供养,诸佛都不可能欢喜。”所以,利益众生是令佛欢喜的最好方法,假如伤害了众生,不管你是以什么理由,布施也好、供养也罢,佛陀都不会高兴的。
有些佛教徒经常搞不明白这些,他们请一位活佛,就到海鲜餐厅里大吃一顿,原因是上师的身体不好,吃海鲜对身体特别特别好。听说有些上师也真的去了。这样的话,这位所谓的上师和他的弟子是不是对佛陀报恩德?大家也应该值得观察。
我非常佩服汉传佛教自古以来的吃素传统,这么多的佛教徒全部是以素食为主,直接或间接利益了无量众生。佛在《月灯经》中曾问阿难:“一个人从头到脚遍满火焰,这时在他前面摆满各种妙欲,他有没有快乐之心?”“绝对没有。”佛说:“同样的道理,诸佛菩萨看见三界众生遭受种种痛苦,也不会生起一点欢喜。”
我们今生对佛教做大贡献、利益无边众生,若没有前世的殊胜善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作为一名佛教徒,尤其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如果故意伤害众生,肯定不会让诸佛菩萨欢喜。你们平时应该多看传承上师们的公案,翻阅一些大乘的甚深经典,从内心中发下誓言:“今后哪怕遇到生命危险,我也不害任何众生。”有了这样的发愿力,对自己修行非常重要。大家以后作佛事时,也千万不要害众生,如果害了众生,尤其是直接或间接害了众生的生命,这个佛事肯定不能成功,佛陀也不会欢喜的。
以前噶当派的教言中讲过,有一位上师圆寂了,每年开纪念上师的法会时,都要杀害一些众生,后来有位弟子说:“我们上师是佛的化身,不应该开这种法会。”于是把法会取消了。表面上看来,不让开上师的纪念法会,这种行为似乎大逆不道,但另一位大德却赞叹说,他是真正继承了上师的遗愿,只要牵涉到害众生的行为,都不会是上师的意愿。
作为出家人也好,居士也好,供养承侍上师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伤害众生,一定要马上断掉,这就是佛陀的慈悲教育,也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这种慈悲教育,任何世间的教育中都没有,其他宗教虽然也有一些慈善行为,但像佛教这样普利天下一切众生,是根本没有的。因此,以大慈大悲饶益无边众生,是佛陀生起欢喜的根本因素之一。
[注4]《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 No. 0397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卷第五十八/须弥藏分第十五陀罗尼品第四:
尔时观世音菩萨。亦说偈言。
贪嗔痴惑人狂乱无正念
远离一切善造作重恶业
不敬尊父母散灭于善道
不敬信三宝又造诸逆业
无有悲愍心暴恶甚可怖
彼嗔心力故入阿鼻地狱
众生嗔恚故迭互相食啖
数数恶道中众苦所逼迫
远离善知识恶心所踬顿
常处诸有海游行黑闇路
菩萨大悲身为如是众生
自舍于己乐令彼得解脱
修习菩提行造作三种事
建立胜法幢除灭众生恶
为一众生故广集诸苦行
精勤修道法舍财及身命
为一一众生无量劫受苦
救拔众生故堪忍世苦恼
功德天勇猛住教化众生
为贪欲众生发起菩提心
[注5]《维摩诘经讲解》27-66讲记:
昨天受佛陀的委托,文殊菩萨(包括他非常庞大的眷属团)一起来到维摩诘居士家里。维摩诘居士的屋子里没有任何其他人和物,只有他一个人躺在唯一的一张床上。文殊菩萨到了之后,他们之间进行了一场旷世问答。
文殊菩萨问候维摩诘居士:“您病得怎样了?现在有没有好转?病情有没有减轻?佛陀非常殷切地关注您,对您致以无量的关心问候。”唐译中还包括另外一些内容,如“您最近的身体是否安康”等等。
紧接着是文殊菩萨自己的问题:“您得病的因缘是什么?病了多长时间?什么时候能痊愈?”这三个问题昨天已经提出来了。我们今天来看看维摩诘居士的回答。
在这里,首先是从“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和“什么时候病痊愈”这两方面讲述,而病因则是在后面进一步宣说。虽然有些注释中还有其他的解说方法,但按照个别的古代注释,这部分确实是这样解释的。
在这里也顺便提一下,不知道大家各自的学习状况是什么样的?从每天晚上学院这里极少数人的辅导来看,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重视,但我并没有看到或听到使用《维摩诘经》的几个注释与译本一起对照学习的情况。
学院以前的传统是这样的,我们闻思的时候,不管是讲哪部法,首先会找一大堆参考资料,然后从头到尾尽量去看其他大师怎么解释,自己的智慧如何分析,相关的法师和辅导员又怎么讲解,非常认真地全部学完。但现在这个时代比较特殊,你们具体如何学习,我也不是特别清楚。实际上,若能将不同大师的解释、自己的智慧与传承导师们的讲法几方面相结合刻苦琢磨,《维摩诘经》的密意一定可以无碍通达。
我经常这样想,处在如今这样的浊世,无论是真正能通达,还是仅仅大概地了解这样的经典,都是非常荣幸的。有生之年,我们能够有机会学习如此深奥的大乘经典,并对它的基本内容有所了知,亦是极其难得。
首先我讲一下维摩诘居士的回答。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
他说:“我的病,是从有了痴心开始的。因为有了痴心,就有了'有爱'。”
“有”指三有。“有爱”,即三有的爱,即我们常说的十二缘起中的“爱”、“取”、“有”等因缘。从“无明”开始,一直到“老死”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缘起轮。也即众生有了“无明”愚痴之后,就有了“行”、“识”、“名色”、“六处”、“触”、“受”以及“爱”,便开始造业,于是就有了轮回中的生老病死。
维摩诘居士说:“所以,自从有了无明愚痴,我就开始生病了。”
他的病并非由四大不调、饮食不当、睡眠不佳、外感风寒,或被他人传染所致。我们世间人生病,可能是由暂时的四大不调等因缘所致,但相较之下,维摩诘居士的病则极为特殊,“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他生病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十二缘起当中的“无明”;另一个原因,是三界一切众生各自不同的烦恼病,即因为众生生病的缘故而生病。
【“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
那这样的病何时能康复呢?“如果一切众生的病消失了,我的病也会消失。”前面文殊菩萨问到:“你的病从何时开始?何时会结束?”维摩诘居士回答:“我的病何时结束,由众生的病情决定,如其能减轻或灭尽,那我的病也会有所好转甚至痊愈。”
《维摩诘经》的一些注释,也分析了菩萨生病与众生生病的不同之处。主要从病因、病果以及病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比如,众生的病因,是无明烦恼;众生的病果,是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众生的病况,即病的状况,是头痛、脚痛等等。
而菩萨的病因,是大悲心;菩萨的病果,是因大悲心而在众生面前显现各种幻化身;菩萨的病况,也示现与众生一样,如头痛、脚痛等等。
我们一定要明白,对于众生生病与菩萨生病,从病况上分析未必十分清晰透彻,因为众生有头痛、脚痛等痛苦,而菩萨也同样会示现头痛、脚痛等痛苦。我们经常会遇到看起来非常可怜的病苦众生,而菩萨生病时的示现也与众生生病别无二致,对此二者有时很难分清,因此我们要了解,维摩诘居士生病与众生生病是有一定差别的。
《大宝积经》云:“病能摧势力,劫夺勇猛心,坏诸根聚落,羸劣无依怙。”意思是,疾病能摧毁我们的势力,劫夺我们的勇猛心,毁坏我们的诸根,从而导致我们诸多势力逐渐衰减,最后变成无依无靠的人。众所周知,不论是菩萨的显现,还是实际中的凡夫,但凡生病,都显得束手无策、无计可施。正如《大圆满前行》中所讲,众生生病的时候就像小鸟被石头击中了一样,一切能力丧失殆尽,这就是生病后的状况。
当然,维摩诘居士的病痛是否和我们凡夫如出一辙,这点不得而知。但从显现上来看,当时广严城有那么多人去看他,他也的确躺在病床上,看起来和凡夫生病也相差无几。
以上讲了生病的状况,下面接着讲。
【“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
是由于什么原因而生病呢?菩萨虽然没有无明烦恼,但为了救度众生,也会在众生面前显现入于生死轮回之中。有了生死,则一定会有病痛。所以,菩萨的病就是众生的病。众生若有病痛,菩萨就会示现疾病。一旦众生远离了疾病,那菩萨也不会生病。
就像上师如意宝,他是真正的大菩萨。或许那些不认识上师如意宝,或是不曾在他身边侍奉过的人,对上师的功德和超世间的能力并不是特别清楚,也未必认同他是菩萨。但我们也绝不是因为是他的传承弟子,而特意去赞叹、恭敬他。确实凭借上师的威慑力,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而发自内心地认为他是大菩萨。
原因何在呢?一是他的所作所为,凡是大乘经论中所讲到的菩萨法相,上师无有遗漏,全部具足;第二,不论是他的加持力,还是他讲经说法的摄受力,的确让无数人的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有些是真实无伪的菩提心,有些至少也是相似的菩提心。还有数不胜数的因缘,都让我们觉得上师的确是那个时代的一位大菩萨,他来到这个世界,转了一段时间的法轮之后,就自由自在地前往清净刹土了。
在他的一些显现当中,不管是看到众生的疾病还是痛苦,经常以自他交换的方式来代受。包括法王的心脏病,也是他老人家大悲心的显现。法王心脏不好,其实是因为当时在当地蔓延着非常严重的心脏病。法王代受了众生的心脏疾病,故显现上他老人家也时常心脏疼痛。
藏文版的《不忘》里收录了这个故事。当时汉文版将要出版的时候,有些人觉得“疼痛”会显得法王有自相的烦恼一样,因此就没有提“疼痛”一词,但去年他们翻译英文版本的时候,好像西方人比较喜欢这个细节,觉得代入感挺强,令读者有一种实实在在的切身感受。西方人说:“哦,痛很好啊!法王显现上都那么痛,那我们肯定要痛。师徒连心,一定要加上疼痛这个环节!”因为他们有这种想法,所以在不同版本的《不忘》教言中,有些故事会略有不同。
众生遭受痛苦时,有些菩萨会通过自他交换的方式来代受。佛学院有些调皮的小喇嘛,用石头驱打野狗的时候,法王就经常会显现疼痛等等。一些比较老的弟子都心中有数,我在这此就不过多赘述了。
实际上,真正的菩萨依靠慈悲心居于世间,也是为了替五浊恶世里的无数众生背业。如《入大乘论》云:“生死苦长远,应当入涅槃,以大慈悲力,久住而不舍。”其实菩萨是完全有能力自在趣入涅槃的,但看到可怜众生,因悲心所致,才住于世间。以菩萨住世的因缘,无论是世间的刀兵、饥荒,还是各种不祥之事,都会自然隐没。以此因缘,菩萨才会“生病”。当众生的病苦和业力减弱时,菩萨也就没有疾病了。所以,菩萨的健康状况,是和每个地方的众生密切相关的。
我们以前也讲过,有些大德确实是菩萨转世,非常了不起;而有些则是受到一些所谓弟子的追捧,慢慢变成了“菩萨”,究竟是不是菩萨还需打个问号。不管怎样,真正的菩萨是可以生死自在的。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这里引用了一个比喻:譬如一位商主长者,他唯一的儿子病得相当严重,长者夫妇由于焦虑万分、过度操劳地照顾患病的儿子,而导致身心疲惫不堪,纵然本身没有病,也和病人差不多了。但如果孩子痊愈了,父母也自然而然就痊愈了。
我们常说:“母心如水,子心如石。”意思是父母的心温柔似水,而子女的心则像石头一样坚硬,不易感化。这是世间的普遍规律。《前行》中也讲到,子女生病时,许多父母都宁愿代替子女生病。每当看到子女遭受病痛,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时,内心就会痛苦不堪、异常煎熬。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菩萨也是一样。因为菩萨爱众生如子,就像父母疼爱独生子女一般。众生如果生病,菩萨也会生病;众生如果病愈,菩萨也会病愈。这是很好的比喻。
有时候菩萨示现的心情好坏、身心健康与否,都与众生的业力有一定关系。真正的菩萨自不必说,即使是仅仅发了一些相似菩提心的我们,当看到一些众生受苦时,心里也会不好受。在座各位也是这样,当时常遇到一些特别可怜的众生时,尤其是去到一些环境糟糕的地方时,心里确实会特别痛苦难过。
前段时间去非洲,虽然我自认为并不具足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但因为学习大乘佛教的原因,当到了一些非常偏僻的地方,看到那里食物匮乏、遍布饥荒、战争频发、疾病蔓延,以及当地人愚昧无知的各种陋习不断涌现时,的确十分渴望能做些事情帮助他们,但因能力有限,那种断臂母亲眼睁睁看着独子被河水冲走的痛苦无奈的感觉时常浮现心头。
当时想做点什么,却无计可施。如果草率行事,可能连自身的安全也会受到威胁。有时候,我们单凭好心去做一些事情,也未必周全,正如麦彭仁波切所说:“利益众生需要有一种善巧的智慧,如果缺乏善巧之智,也许最初的好心后来也会变成烦恼之因。”
世间也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比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在难民问题上的决策。过去我也走访过那些接受难民的地方,用佛教的语言来讲,我也特别随喜她的发心,因为当时欧洲许多国家根本不接收难民。不论德国是以悲悯心还是人道主义精神为出发点,迄今为止接收了上百万的难民,但这一举动不仅造成了国内的困难,甚至令整个欧洲都受到了牵连,产生了诸如安全、卫生、环保、传染病传播、宗教矛盾等诸多问题和影响。
我们时常会发现,最初好心好意去做事,比如以悲心收养宠物,或帮助身边的人,但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却受到了打击。虽然这些行为未必具足大乘佛教的悲心,但确实也说明,单凭好心未必能成办所有的事情。
2013年我去过一些国家,当时也质疑大家为什么不接受这些难民。听说战争地区有成百上千万的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当时我也在不同场合的演讲中表示,我们都是地球上的人类,应该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但现在看来,无论是英国的脱欧问题,还是德国的难民问题,好像整个欧洲都出现了问题,与之前欧洲国家天堂般舒适惬意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我对分析政治并没有兴趣,但有时将大乘佛教教义与现实社会的人道主义思想结合起来看,发现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有时候,大乘佛教徒最初会因为一个善心而引发一些行为,但最后却给自己带来许多隐患。比如有些人刚开始遇到一个新道友,觉得他十分可怜,便特别热情:“你住到我家里来吧!”结果交往一段时间后,却产生了极大的烦恼,甚至还会对最初所发的善心产生悔意。
这里讲到,众生生病、感受痛苦的时候,菩萨也会示现生病;众生的病好了,菩萨的病也就痊愈了。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病者,以大悲起。”】
维摩诘居士继续回答关于他的疾病的问题。前面回答了何时康复,这里谈到了病因。昨天讲了文殊菩萨向维摩诘居士询问病情,其中就问了他的病是由什么因缘引起的。
维摩诘居士如此回答:“菩萨的病是因大悲心而生的。”他说“我是因为大悲心太重了,所以生病了”。(上师笑,众笑)
藏文里面说“向却森华南极那呢酿界钦波里炯噢”(上师念藏文)。这句话以前我也讲过,意为诸菩萨的病是由大悲心而产生的,这很有意思。
我们平时可能认为某某人是菩萨,但当他生病的时候就觉得:“那位上师、那位菩萨好可怜哦!他病得那么厉害,我很心疼他哦!”但实际上,如刚才所讲,如果他是真正的菩萨,不一定会有自相的烦恼。
我们之前学习一些经论时经常讲到,菩萨生病的缘由有几种:一种是示现生病。因为他的生病,可能会令很多人对生老病死产生新的认识;或者因为他的生病,而促使人们行持放生等善法,这是在创造一种因缘。
另外一种密意是,通过菩萨生病,可以消除如饥荒、疾病等自他恶业,减少众生的痛苦。
还有些菩萨生病,则是为了遣除违缘。一些密宗经论中讲,有些真正的菩萨,会示现出看起来惨不忍睹、苦不堪言的表现。以前我们那里也有这种说法,某位大德病得非常痛苦,声嘶力竭、呼天抢地,但后来却因此而消除了当地很多外魔和障碍。
当然,这也可能是信徒的说法,但据一些高僧大德的传记记载,当他生病或死亡时,看起来仿佛比凡夫还要痛苦可怜,正如我们昨天讲的戒贤大师的故事,当时他显得非常痛苦难忍,甚至经常想自杀,但实际上依靠菩萨们这样的示现,为无量众生带来了安乐。
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个人,肯定都有生病的情况。从来没有生过病的,一般来讲比较少,生病是迟早的事。因此,正如博朵瓦格西所言:“是病者病,是死者死。”生病或临终时我们应该想到:“该病的生病了,该死的快死了。”这两句话大家要记住。如果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你可能活不了几个月就要死亡,你就可以很淡定地说:“我是该死的快死了。”(上师笑,众笑)当然这有点困难。有修行境界的人,也许才会这么淡定。没有修行境界的人可能会说:“医生,求求您想办法给我开个特效药吧……喇嘛,请帮我念念经吧,我还有没有希望活下去啊?”很多人都会这样讲。因此我们要提前串习这方面的窍诀。
当然,我们对生命还是要尊重。学习这个教言,并不代表我们将生命视若草菅,可以随意践踏,看到人生病就说“该病的病,该死的死”,甚至拒绝治病。有些修行人对人世间已经没有了兴趣,觉得什么时候死都行,死了更好,这种视生命如儿戏的态度,也是一种极端。
就像《四百论》中所说,行持善法的人哪怕多活一天,也是在增长善根。所以,我们作为持戒、行善者,还是要尽量利用各种医疗手段、养生方法、锻炼、持咒、修长寿法,以及世间的各种健康食品维护好身体。现在的“健康食品”太多了,到底有没有效果也不得而知。这个是“健康食品”,那个是“绿色食品”,有些东西到底能不能带来健康也不好说。不过我们确实需要通过锻炼,比如磕长头,以及规律的饮食和作息、调柔的言行,最重要的是平和的心态来获得长寿,这是一个很好的行持善法的秘诀。
最重要的是,这里讲到,菩萨的病是由大悲心而产生的。在众生界中,菩萨生病实际上是一种大悲心的显现,希望大家记住这句话。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我们认为是菩萨的高僧大德,还是菩萨公认的很有修证的大德生病时,我们应该想到:虽然他们没有自相的业力,但可能还是会显现生病。《大般涅槃经》中云:“菩萨摩诃萨无地狱业,为众生故,发大誓愿,生地狱中。”菩萨摩诃萨本来没有堕地狱的因,但因为他们的悲心和誓愿力,还是会生在地狱当中。同样的道理,菩萨摩诃萨没有我们世间凡夫的业,没有生病的业,但因为他们的发愿力和缘众生的慈悲心,也会示现生病。我们经常要忆念这一点,这是很重要的。
我也因此想起,以前我有缘分经常接触到上师如意宝,也随同上师去过很多国家。那时经常会看到上师吃西药,比如晚上吃一两颗安眠药,而且老人家的胃不好,所以常吃西药“胃舒平”。当时自己并没有觉得是菩萨的示现,只是在心里想:“西药不好,为什么要经常吃呢?为什么不注意身体呢?”会有这样的分别念。而今看来,这些示现都应该是有着甚深密意的。
以上这段内容主要是讲菩萨的病是以大悲心而起,此乃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