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84课9-17

创建日期:2022-09-21

  行为学-教言宝藏84课9-17

  九、具足妙法之士夫黑方邪魔易作障勤于回遮之方便(二)

  念诵回遮文不仅仅要念诵心、盖、狮回遮文,以及《如意成就祈请颂》、《莲师除障祈请颂》等等,还需要长期念诵。

  因为我们通常所讲解的魔障,不仅会令见解不能迅速增长,还会有更粗大的一些表现。比如平常修学过程中,从自缘的角度而言,会出现身体不好,或者其他一些恶缘令自己无法继续修行;从他缘的角度来说,身边可能会有一些亲朋好友也因此起烦恼,令自己不能精进修法,或者由于工作上的这个事那个事令自己的修行无法继续等等,这些都称之为违缘。因此,我们今天就要开始遣除一切违缘,目的就是为了以后的修学过程能越来越顺利。

  希望大家在这方面能尽量做得圆满一些。尤其要记住,无论你每天有多忙,修行都不能间断,但修行路上也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违缘,因此为了遣除一系列违缘,以上布置的功课每天都要做,不要间断。

  当时我在亚青寺修第一次顿超时,由于上师如是授记,我如是修行的缘故,这一年的修学可谓是非常非常顺利。从顿超的角度来说,那一年见解的呈现也并不低。这也来自于念诵以上回遮文功德的加持而遣除了一切违缘。我们说过,外缘是魔王波旬等一切魔障的违缘;内缘乃世间空行母的考验以及各式各样的觉受;密缘为贪嗔痴烦恼一切障碍,而我们平常念诵回遮文的方便法,能起到遣除三种魔障之功能。因此,平常念诵这些功课,意义非常广大。

  有些可能会说,自己的时间可能不是很充足。我相信,我们每一天都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工作等世间琐事太多的缘故;另一方面,可能还是由于个人太懈怠,烦恼太沉重的缘故所致。但无论如何,都要尽量抽出更多的一些时间来念诵这些功课。

  最近我们也在整理《白莲花论》这部教言。相信在座每一位修行者,往昔都接受过灌顶。当你看到这部《白莲花论》就会知道,灌顶很重要,但触犯三昧耶戒的过失也非常大。

  身边有不少弟子说,他好像天天都在违犯三昧耶戒。我说:“至少你们还了解一些三昧耶戒,相对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如今有多少人了解三昧耶戒呢?听说过灌顶、解脱窍诀法有功德的人不少,但有多少人不知道违犯三昧耶戒的过失?触犯戒律者又有多少人?”因此,我们应该多方面去了解一些。至于犯戒该怎么办?我想,作为密法弟子,每天念诵不少于 21 遍百字明、108 遍金刚萨埵心咒,是必须要做到的,并且一天都不能间断。我们作为密宗行人,可能时时都在触犯各式各样的三昧耶戒,所以必须要时时提念忏悔,绝不能隔座,隔日更不可以。

  从某种角度来说,对于密法能依教奉行,则成办解脱近在眼前,但是若不能如是造行,它对你来说也很危险。细致想想,任何事情都是一样,最捷径的道路如果操作不当,危险性可能就会更大。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去接触它呢?因为我们已经具备修学这个法的条件。如果不具修行密法的条件,我相信你也不敢接触这样的法门。因此,只要努力按照密法的要求去做,成办解脱也近在眼前;可是如果不守持戒律,过失也非常大。这也是我们每天要时时提念以念诵这些忏悔功课的原因。

  从共同角度来说,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各式各样的魔障也时时都伴随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不能提起正念,勤修回遮之方便法,就很容易着魔,而这个着魔就会成为成办解脱道上最大的障碍。所以,以上提到的一系列功课,每天都不要间断去做,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

  十、无知幼稚之教言毫无实义吾自知殊胜正士赤贡汝情面难却酬汝请诸多圣师之心子龙多加参此著述

  【无知幼稚之教言

  这是上师的谦虚词。谦虚,是对治傲慢心的一种方便法。如果内心时时保持谦逊,傲慢心就无立足之地。正是我们平常难以做到谦虚的缘故,傲慢才会时时如影随行。若能做到谦虚,我慢也基本上不存在了。我慢的最大过失在于何处?对佛菩萨,无法生起净观;对众生,难以生起悲悯心。因此,我慢可以说是解脱道上的最大障碍。

  上师无论在哪一部教言中,都会有谦虚词,这也是在告诫我们,修行人应该要谦虚一点,不要时时被我慢所束缚。内心如果傲慢,就无法看见别人的功德。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正是因为我慢的缘故,看不见佛陀的丝毫功德,最终堕入三恶趣之中。

  我们平常修行过程中,也是如此。有时导师与弟子之间产生一些矛盾,多数还是来自于我慢的原因。很多人总觉得自己比导师更好,就是我慢严重的表现。即便他看上去没有什么诽谤,但内心无法做到净观,就是我慢在作怪。有了我慢以后,对上,没有敬信;对中间,不能友好相处;对下,没有悲悯心。因此,它就是形成烦恼最大的因。

  上师在这里说,这是“无知幼稚之教言。”就是谦虚地说自己无知,什么都不懂,说出来的话如同小孩子一般。

  【毫无实义吾自知

  上师说,他说出来的话,如同小孩子一般,没有什么真正的利益,这一点他自己也知道。

  这也是在告诫我们,要有自知之明。无论我们口里表达什么、身在做什么、心里在想什么,时时都要观待自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随着业及烦恼而飘泊。因此,这也是在告诉我们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殊胜正士赤贡汝

  赤贡是一位活佛的名称。

  【情面难却酬汝请

  你祈请让我写一部教言,我无法回遮你的颜面,因此而写下这些言语。

  【诸多圣师之心子,龙多加参此著述。

  上师一生中依止过很多导师。比如我们昨天念诵了一遍《呼唤上师》颂,其中从堪布昂琼以下的导师也都曾是上师所依止过的导师。所以上师这里说,众多导师们的心子——龙多加参所著述。

  十一、如是修行诸善根以及三世所积善如佛佛子之心愿回向此等速成就(一)

  【如是修行诸善根,以及三世所积善,如佛佛子之心愿,回向此等速成就。】

  回向,也是一种发愿回向。何谓回向,令善根越来越增上为清净之回向。也就是说,本来我们今天所从事的善法只有一个功德,由于做了清净回向的缘故,功德就会越来越增上,明天会变成十个功德,后天就变成一百个……这不需要刻意关注前面所做的内容,只要是做过了清净回向,善根就会越来越增长。这就是回向的功德,即“令善根越来越增上,为清净之回向”。

  回向总分为:有毒回向和无毒回向两种。三轮实执为有毒回向。三轮指的是回向的境、回向者和回向的功德,当你视三者为实有而做回向,就叫有毒回向。通常我们做回向时,很容易就变成了这样的回向。

  如今有很多人在做回向时,都会有这样的概念:我将自己的功德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就好像自己把这个东西给予你得到这样的果实,给予他得到那样的果实一般,这就称之为实执。因为在你看来:回向的境即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是实有的;回向者即你自己也是实有的,而回向的功德,无论当时回向的是什么,

  它都是实有的。当你以把这份功德视为实有而赐予他人的见解做回向,就称之为三轮实执之有毒回向。

  举个例子。有人在你的食物里放了一点点毒,你第一次吃的时候,感受不到毒,饭的味道也仍旧存在,但吃一段时间后,毒性开始发作,你就会开始遭受极大的痛苦直至丧命。这就是所谓的有毒回向。也就是说,虽然暂时可以得到人天福报,但是功德消尽时毒性发作,你就要开始加倍感受痛苦。

  如何理解有漏功德?一个杯子里有三口水,当你感到口渴的时候喝了一口水,这时杯子里就只剩下两口水。虽然喝一口水能让你感到一段时间的快乐,但因为少了一口水的缘故,只剩下两次快乐。当你第二次、第三次再喝的时候,也能享受快乐。可是三口水喝完之后,你的杯子里已经没有水了,当你第四次口渴时,就要开始感受痛苦。这就是有漏功德。

  因为你在感受快乐的同时,也在消耗前面所造的快乐之因。喝一口水就少一口,余下的快乐就少一次,这就是有漏功德。正如前面所言,即便暂时得到人天福报,当福报耗尽时,最终会加倍感受痛苦,这就是由于回向为三轮实执之有毒回向,而不是真正的回向。

  这样的显现,如今世上比比皆是。我们平常看见很多做生意的人,刚开始做的时候可谓是心想事成,仿佛任何事情都信手拈来,顺利得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可是一段时间后,当事业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无论你用什么方式解决,都无法找回原来的状态。这种由盛转衰的显现,就是因为前面是一种有漏功德。

  当他在前面享受这些快乐的过程时,决定可以说,这是他前世的善因,否则今生不会有这样的果。可由于前面的善法只是一种有漏功德,每次感受快乐的同时就是在减少未来快乐的因,消耗自己的福报。当福报用尽完后,他就要开始遭受痛苦。这就是有漏功德。这样的显现,真是太多太多了。

  我也常常告诫身边很多人,当你感到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不要忘记多去行持一些善法,积累一些福报。至于行善的方式,只要是符合自己的个人的条件即可,总之绝对不能忘记行善。同样是杯子里有三口水,每次口渴的时候你都喝了一口水,可是喝完之后你还能及时往杯中添点水,即便不能当下就把一口水添满,但能添多少就添多少。这样一来,三口水喝完之后还是可以有水喝。否则,三口水喝完,就一滴水都没有了。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尽量多去从事一些善行,不要等待着某一天开始走下坡的时候才想起来要挽救颓势,就已经太迟了。

  以上就是讲解有漏功德,只能得到人天福报。这种回向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令它们得到快乐,但是却视一切为实有,即三轮实执之回向。如同前面所讲解的比喻般,在美食中放一点点毒,毒性没有发作,享用美食时还是会觉得非常快乐,可是一旦毒性发作,就要开始遭受痛苦,这就叫有漏功德。所以,我们现前不能以三轮实执做有毒回向,否则只能得到有漏功德。

  十二、如是修行诸善根以及三世所积善如佛佛子之心愿回向此等速成就(二)

  第二种称之为无毒回向或三轮体空之回向,即回向之境、回向者和回向之功德皆为空性。从理论的角度而言,在座每个人多多少少对空性都应该有一些印证,但在实际做的过程中,并不一定都能执受空性,可能还是会觉得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时我们就会把无毒回向分为两种:真实回向和随顺回向。

  真实回向,就是如同佛菩萨般的回向,以三轮体空做回向,而三轮体空就是悲空双运。即在执受空性的当下,妙力所呈现大悲永远是无缘而显,无需再分为是法性还是正行,两者同时存在;也不需要单独立一个内容为回向,并且观想将这些功德赐予其他众生等等,因为从见解本身的角度而言,诸佛菩萨时时时都在“不忘回向众生”的见解当中行持,这就叫三轮体空,就叫真实回向。

  我们现前还没有证悟到心的本性,无法行持这样的见解,也做不了真实回向,这时该怎么做呢?就要做到无毒回向中的第二个回向即随顺回向。诸佛菩萨已经具备悲空双运见解,时时回向众生,因此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们就追随他的事迹而行,他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当内心带着这样一个愿望,就叫随顺回向。

  如何随顺回向?首先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观想在自己对面的虚空之中。如是观想不仅是为了祈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加持,令自己在回向中迅速圆满一切愿望,也是祈请他们为自己作见证。

  此时观想的三轮之回向的对境,当然是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我们天天都在说,无论是发心还是回向,心里所想的都应该是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如是观想的原因在于何处?单纯从世间角度来说,如果是为了身边的至亲父母,亲朋好友,我们可以付出一切,因为彼此都有血缘关系。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与我们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我们行持善法期间,要想到十方三界一切六趣众生?因为他们也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

  我们今生有父母,前世也有父母,前世的前世也有父母……何时形成众生?无始以来。所以,三界六趣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并且他们在做父母时,也如同今生生养我们的父母一般,对我们有很大的恩德。从怀胎到出生以及养育我们成人,父母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可想而知。虽然众生做我们父母的时间有长有短,但从恩德的角度来说,与今生父母没有丝毫差异。而现前这些父母在于何处?还在六道轮回中遭受痛苦,即便有些稍微有一些快乐,实际上也是在创造痛苦之因,因此,今天我在回向以及发心期间,为三界六趣一切父母着想的目的就在于此上。也就是说,我们所缘的对境,是三界六趣一切众生。

  我们磕大头的时候,会观想左边为今生的父亲,右边是今生的母亲,前面是自己所有的怨敌。为什么我们要把怨敌放在前面而先予救度,甚至比对自己今生的父母还要更珍惜、更关爱,原因在于何处?因为从父母的角度来说,怨敌和今生的父母没有丝毫之差异,但如今所造的罪业当中,怨敌造的罪业比今生父母还更重一些。今天我们作为所有人的儿女,首先就要把业障最沉重的人先度化到佛果当中。因此,我们平常会对怨敌更加珍爱。

  回向的时候,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人,都绝不能有分别心。比如谁对我不好,我就会回向发愿,不要与这样的人共同存在。我们不能有这样的思想,也绝对要打破这样的想法。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就要提起正念,发愿去度化这样的众生。因为他们如今与我们成为怨敌,就是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而他之所以会有这么沉重的业及烦恼,是因为往昔为了养育我们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所以至今还在轮回中遭受这样巨大的痛苦,甚至还在造作很大的恶业。所以,今天我们应该对他们更加珍爱,对这样的众生起悲悯心,绝不能再有一些偏袒心。

  十三、如是修行诸善根以及三世所积善如佛佛子之心愿回向此等速成就(三)

  回向的对境是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回向者是自己,回向的功德是我们所做的一系列善行,其中包括有漏功德和无漏功德。

  从事任何善行都能以三殊胜法摄持就称为无漏功德。三殊胜法也叫三清净法,即发心清净、正行清净、回向清净。没有以三清净法摄持的善行称之为有漏功德。

  今天,我们就要将无始以来直到今天所成办过的一系列善根汇集一起做回向。当然也包括今天听课闻思善法的善行,因为我们今天在听闻过程中,没有掺杂贪嗔痴烦恼,所以闻法的功德也很大。除了将过去直到今天所有的功德汇聚在今天所回向的功德中,回向内容还包括未来即将要成办的善行。

  可能有些会有疑问,未来的善行还没有做,提前做回向是否有用?有用。因为我们随喜以后所做的善行,就能将这些功德汇聚在今天所回向功德之中,而得到做过这些善事的功德,即为未来的善法功德提前做了回向。比如有些事情我们还没有做,但因为提前随喜了这些功德,就好比我们已经做了这些功德般,也会得到这样的功德。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未来即将要成办的一系列善行都汇聚在今天所回向的功德之中。

  还包括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除我以外不具备三殊胜法者,即其他众生没有以三殊胜法摄持行持一切善行,如是所得即称之为有漏功德。众生以此所造的是有漏功德,而诸佛菩萨所造的是无漏功德。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虽然不是我去做的,是我今天在随喜他人的功德时,也可以将这些功德汇聚在今天所回向的功德当中,就好像自己亲自做过这个善行一般,一样可以得到这个福报功德。

  除此之外,还有诸佛菩萨所造的无漏功德。诸佛菩萨的善根时时都在做回向,无需我们问他做回向,但我们随喜诸佛菩萨的功德,把这一系列善根汇聚在我们今天所回向的功德当中,一样可以得到这样的福报。

  十四、如是修行诸善根以及三世所积善如佛佛子之心愿回向此等速成就(四)

  回向的内容还有无始以来至今所具有的身体。

  我们今天的身体是这个样子,前世的身体可能是另一种样子,前世前世的又是另外一种身体……如果将无始以来至今所呈现过的所有身体堆积一处,可能比须弥山还高大。以前的这些身体在活着的时候可能有一些用,但是当生命结束,神识与身躯分离以后,就起不了任何作用了。今天我们就把这无始以来至今所呈现过的一切身体都汇聚在今天所回向的功德当中,这样一来,以前所有的身体都能有所利益。

  平时我们看到佛菩萨的形象,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建筑,只要看见这些佛像,内心就会不由自主地心生净信,原因就在于诸佛菩萨因地时,将所有身体回向给了众生,当内心成熟的时刻,他们的身体可以为众生做事业。同样,我们现前在因地时把所有的身体回向给众生,在内心成熟的这一时刻,身体也可以直接为众生做事业。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圆寂前说过,他第一次依止导师,无论是接受四灌还是得到一切解脱法,都来自于这个身体,因此这个身体具有度化众生的功德,即便未来示现涅槃,也要在世上多留一些法体。上师圆寂后,法体几乎停留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度化的众生多达一百多万人,为他们创造了成办解脱之善因。有些可能是当下成就,有些可能会在未来的未来成熟。总之,已经有一百多万人播下了成佛的种子。这就是佛的功德,无论住世还是示现涅槃,身体都能为众生做很大的事业。

  上师示现涅槃和荼毗后,舍利子也遍及各个地方。如今很多地方开始建造各式各样的菩提塔,有更多的人也是从那一时刻知道这是哪位导师的菩提塔。仅仅这一瞬间的信念,就播下了成佛的种子,可见这些功德有多大!

  有很多人希望别人见到自己就能心生欢喜,并且能因此而趋入佛门。只要我们回向时,也把身体回向给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内心圆满之时,也会如你所愿,谁见谁欢喜。有病的人看到你的身体,当场可以消尽所有病痛;有烦恼的人见到你,也可以当下消尽烦恼等等。想要如是具有无量之功德,今天就要把无始以来至今所呈现的一切身体,都汇聚到今天所回向的功德之上。

  十五、如是修行诸善根以及三世所积善如佛佛子之心愿回向此等速成就(五)

  除了身体之外,回向的内容还包括所有的资具。

  比如将我们无始以来至今所穿过服饰堆积在一起,可能比须弥山还高。仅仅我们这一辈子所穿过的衣服就多得不得了,无始以来穿过的服饰更是多得数不清。但以前穿这些衣服时,除了令当时的身体感到暖和或凉快以外,并没有起到很广的利益。今天我们将这些衣饰回向给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功德就会变得非常广大。

  我们常常说要上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供养时的实有供品有多少?但现前我们把无始以来至今所有的一切,以普贤云供或意幻供养的方式供养,积累福报可不是一点点。

  有很多人喜欢保存高僧大德的一些衣饰,认为这些服饰可以辟邪。为什么仅仅一些服饰碎片也会有这样的功德?因为这位导师在因地时就已经把一切功德回向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在他成就的瞬间,身边所拥有的一切都能起到遣除一切魔障之作用。藏地有很多人会将历代高僧大德的衣物等戴在身上,认为这是最大的加持品,原因就在此上。

  我们平常装藏建塔时,也会用一些高僧大德的法衣等等。但要记住,这里指的决定是高僧大德的衣物。如果不是高僧大德的法物,只是凭借自己的情感,认为哪一位导师不错,就给他建一个塔是非常不合适的。上师曾经说过,如果对境不是殊胜圆满的成就者,将他的资具用于修塔,装藏,一旦别人对他敬行顶礼,就会损毁这个人的福报。这些都是很不如法的行为。所以按照藏传佛教的习惯,当这位高僧大德没有真正成就之前,一般是不会这么去做的。

  以上讲解,将高僧大的衣饰碎片戴在脖子上,或者装藏在佛像心间等圣物中,由于高僧大德本身是成就者原因,就会具有见解脱、触解脱的功德。即便你只是触摸了一下,也能具有获得解脱的功德。因为他们在因地时,就已经把所有一切回向给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所以今天我们在回向的时候,也要做到这一点:将自己无始以来所穿过的、拥有的一切资具,汇聚到今天所回向的功德当中。

  除了前面提到的服饰,还包括我们所有吃过的、用过的东西。以前我们吃过的食物,吃完以后排出体外就变成了垃圾。但今天我们要将自己无始以来至今所吃过的一切、用过的一切,聚集到今天所回向的功德当中,这样所积累的福报可谓广大无边。因此,我们平常在做回向时要尽量做得广大一些。前面这样多多观想,就会成为自己的一种印象记忆,即便后面想的时间不是很长,也会因此做出最广大的回向。

  以上就是讲解,要将一系列内容都汇聚到今天回向的功德之上。我们常常说,导师们的这一系列内容都具有加持,不是因为这位导师吃一下或用一下就有加持,而是因为这位导师往昔在因地修行时,也将这一系列内容回向给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因此在果实成熟的一瞬间,身边所拥有的一切都可以为众生做事业。如今我们还在修道路上,以后也要令自己身边所拥有的一切都为众生做事业,因此今天就要把所有一切都回向给三界六趣一切众生。

  十六、如是修行诸善根以及三世所积善如佛佛子之心愿回向此等速成就(六)

  每次回向时,要把一切资具都汇聚到所回向的功德之上,并想到“依此善根”而开始发愿、回向。

  发愿只是一种渴求的愿望,是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目标,但这不一定是需要凭借什么东西才能达到,只是内心一种愿望。比如我们平常见到谁都会说,愿你幸福健康等等,这是一种善良的祝愿,不需要依靠什么去达到,这就叫发愿。

  我们发愿的时候,会配同着回向一起,即“以此善根”……。首先我们会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愿所有大德长久住世、永转法轮。平常很多人会说,由于自己认识的导师身体不是很好,所以现前自己所从事的一系列善行都是希望他能身体健康,事业广大。但我们回向时,不仅仅是愿自己认识的大德身体健康,还有很多我们不认识的高僧大德,也在时时度化着众生,他们也是诸佛菩萨的化身,因此上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时,也要愿这些高僧大德都能长久住世。只要他们能长久住世,度化的众生就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应该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高僧大德长久住世、永转法轮。

  其次是下施,即将所有功德布施给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首先愿他们暂时心想事成。如今世上有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或身边的人能身体健康、智慧增长、长命百岁;当自己生病时,希望能尽快消尽病痛;目前自己深陷穷困时,希望自己能积累财富,远离贫穷,福报增上;感觉障碍重重时,希望能早日消尽一切魔障,人生顺遂等等。我们心目中暂时也同样会有这样的愿望,比如希望我自己的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工作一帆风顺,不要有很多很多违缘;修行中能遣除一切逆缘,令修行越来越顺利等等。

  因此,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身边这些亲人,都暂时愿他们心中所愿能心想事成。总之,我们现前怎么希望自己,也要同样希望天下所有一切父母都能如我所愿一般,暂时都能心想事成。要记住,我们的心愿必须要广大一些,绝不能有偏袒之心。一旦有偏袒之心,你的回向就不是清净的法,也不是清净的回向。清净回向有平等性,是要发自内心地让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得到这样的果实。想要达到这样的果实,首先要认清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父母,这是必不可少的。

  可即便暂时能令他们心想事成,一旦无常降临,他们还是会遭受无尽的痛苦,所以我们还需发愿将他们究竟安置到西方极乐世界,获得永恒不变的快乐,永远不会感受到痛苦。否则即便你为他们的今生安排得有多好,一旦临终呈现,他们的内心仍旧充满痛苦,最终会随着业力漂泊到哪个地方,谁也不知道。

  因此,我们暂时希望一切父母都能心想事成,究竟愿他们都能成办解脱、获得永恒不变的快乐。这就是我们凭借前面的缘,并“以此善根”回向给所有众生要达到的结果。

  如何将这些功德与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合为一体?就是三轮体空之回向。现前我们对三轮体空的见解还不是很了解,就可以用随顺回向的方式回向,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历代高僧大德及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如何回向给众生,我即如是回向。这就是我们应该要配同着的随顺回向。我们现前虽然不具备三轮体空之见解,但我们的上师是真正具有三轮体空见解者,所以上师平常怎么回向给众生,我就像他们一样为众生做回向,这就叫顺随回向。回向的时候,应该如是观想。

  以这样的回向将一切众生迅速安置于清净刹土之中,就是回向的真正用意。知道这些道理以后,就要在以后从事善行过程中,尽量多做一些圆满的回向。如是长时间造行,你的回向也会越来越熟练圆满。后面无需刻意观想,在念诵回向的同时就已经具备这一系列条件。如果前面做得不细致,后面就很难做到圆满的回向。

  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内容。

  十七、课后嘱咐

  今天的课已经讲完,接下去的五天我们基本不会讲课。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将修行搁置一旁。

  有时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难免会产生一些懈怠、拖延时间等现象,此时就要多想想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绝不能再懈怠下去。多想想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时,自己能有多大的把握去面对这可怕的事?如果内心对于无常的到来感到很恐惧,就充分地说明,自己目前的修法还不够圆满,仍旧需要精进去修。所以时时观想无常非常重要。

  虽然我们平常也在学习各式各样的教理,但是从当前调伏内心来说,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等四厌离法法的意义会更广大。如今仅仅按照佛教词句的字面意义来理解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可能感觉并不深刻,但如果细致想想,那些已经身患绝症,即将离开人间的人,他们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就会知道当我们面对这一天时,自己会如何思维,如何面对这可怕的事。

  如今有很多人内心都有这样一种侥幸:死亡的都是他人,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可是要知道,你也终将面对这么一天,彼时你会怎么办?无论当时你身边的朋友有多么多,条件有多么优越,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物可以帮助到你,只有自己独自去面对这个可怕的事。因此,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应该面对现实,多去观想无常,绝不能等到了死亡来临的时刻才想到自己应该回头,应该去好好修行,那时一切都太迟了,阎王爷绝对不会多给我们一点点多余的时间,所以今天就是不早不迟的时候。莲华生大师曾经说过:“今生时间再长,也是稍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才是无量。想要在来生中不遭受任何痛苦,现前就要精进修学佛法。”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我的奶妈因为与女儿之间产生了一点矛盾,就跑到生产队拴牛的房子里自尽了。当时大家要开始处理奶妈的遗体,父亲就去外面买了几米长的布。我问父亲这是干什么用的?父亲告诉我说,是为了做成一个放尸体的口袋,明天奶妈就要下葬了。我又问父亲,什么叫做死亡?父亲说,已经停止呼吸,心脏没有跳动,也不能和我们现在一样说话,就叫死了。当时我的年纪比较小,觉得这个和睡觉没多大区别,就问父亲,大家能不能多喊喊,把她叫醒?父亲说,不可能,已经去世了。

  那天下午我心情非常不好,忍不住跑到山上去想:“以今天父亲的说法来说,我的父母会死,我自己也会死。”当时年纪小,只想到自己舍不得父母,毕竟父母是我在世上唯一的依靠,因此一想到自己的父母像奶妈一样死了,被大家埋在地下,自己该怎么办,就越想越伤心,忍不住在山上哭了起来。其实当时对自己的死并不是很恐惧,最怕的是父母不在身边的话,该怎么办?

  这种感觉从五六岁开始就一直伴随着我。后来我十二岁出家,十六岁就离开家乡,又到亚青寺修学一两年的时间。当时是我第一次到禅院修行,但修行期间我的母亲去世了,家人为了不打扰我冬天的修学,直到第二年才告诉我。当听到我母亲去世的这一瞬间,我就想到我小时候想的这件事,如今真实地呈现在自己的面前。虽然那天很痛苦,我还是忍不住想,我还有父亲。可是一想到父亲也有去世的一天,内心就更加恐惧了。后来当父亲去世时,我忍不住想,过去的想法如今真实地呈现在了我的面前,而我也终有离开这个世界的一天。

  讲解这个公案的目的,就是要告诫所有人,过两天我们也会离开这个世界,那时候决定不会像今天一般,还有这样那样的侥幸心理。一旦死神站在你身边,无论你有多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都不得不跟随他而去。所以今天就要精进修法的真正目的正在于此上。

  要多想想无常。因为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边,不要以为自己如今年轻,健康,多方面条件都还不错,应该轮不到自己。要记住,无常不以年龄而论,也不根据条件而定,一旦某些恶缘成熟,它一样会带你离开这个世界。

  所以,以后修学过程中,这方面真需要想得多一些。这样一来,你的修行就会更加精进,对修行也更有兴趣。无论修行过程中遇到多大的阻拦,你都会勇往直前,不打退堂鼓。这些内容都要多想想,多修修。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4课1-8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5课1-1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