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8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11-22

  NO.8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发菩提心经论》,天亲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卷上:

  檀波罗蜜品第四

  云何菩萨修行布施布施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布施。则能庄严菩提之道。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是故行施。修行施者于己财物常生舍心于来求者。起尊重心如。父母师长善知识想。于贫穷下贱起怜愍心如一子想。随所须与心喜恭敬。是名菩萨初修施心。修布施故善名流布。随所生处财宝丰盈。是名自利。能令众生心得满足。教化调伏使无悭吝。是名利他。以已所修无相大施。化诸众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因修布施获得转轮王位。摄受一切无量众生。乃至得佛无尽法藏。是名庄严菩提之道。施有三种。一以法施。二无畏施。三财物施。以法施者。劝人受戒修出家心。为坏邪见说断常四倒众恶过患。分别开示真谛之义。赞精进功德。说放逸过恶。是名法施。若有众生怖畏王者师子虎狼水火盗贼。菩萨见已能为救护。名无畏施。自于财物施而不吝。上至珍宝象马车乘缯帛谷麦衣服饮食。下至麨搏一缕之綖若多若少称求者意随所须与。是名财施。财施复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信心施。三者随时施。四者自手施。五者如法施。所不应施复有五事。非理求财不以施人。物不净故酒及毒药不以施人。乱众生故。罝罗机网不以施人。恼众生故。刀杖弓箭不以施人。害众生故。音乐女色不以施人。坏净心故。取要言之。不如法物恼乱众生。不以施人。自余一切能令众生得安乐者。名如法施。乐施之人。复获五种名闻善利。一者常得亲近一切贤圣。二者一切众生之所乐见。三者入大众时人所宗敬。四者好名善誉流闻十方。五者能为菩提作上妙因。菩萨之人名一切施。一切施者非谓多财。谓施心也。如法求财持以布施。名一切施。以清净心无谄曲施。名一切施。见贫穷者怜愍心施。名一切施。见厄苦者慈悲心施。名一切施。居贫少财而能用施。名一切施。爱重宝物开意能施。名一切施。不观持戒毁戒田非田施。名一切施。不求人天妙善乐施。名一切施。志求无上大菩提施。名一切施。欲施施时施已不悔。名一切施。若以华施。具陀罗尼七觉华故。若以香施。具戒定慧熏涂身故若以果施。具足成就无漏果故。若以食施。具足命辩色力乐故。以衣服施。具清净色除无惭愧故。以灯明施。具足佛眼照了一切诸法性故以象马车乘施。得无上乘具足神通故以缨络施。具足八十随形好故。以珍宝施。具足大人三十二相故。以筋力仆使施。具佛十力四无畏故。取要言之。乃至国城妻子头目手足。举身施与心无吝惜。为得无上菩提度众生故。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不见财物施者受者。以无相故。是则具足檀波罗蜜。

  [注2]《经律异相》,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卷第四十(梵志部):

  梵志谄施比丘说一偈能消六

  昔有梵志。财富学问不信正道。数与沙门论不如。每闻沙门食人信施不能精进。死后当作牛马还偿施家。便密作计设食。后世取之。使令其治生。素性悭贪欻至寺中。寺中有五百道人便尽请之。加敬设食丰好胜他。必当图得五百牛马。上座一人已得四道罗汉。以知其念。便呼维那敕诸比丘。皆当专心人说一偈即共善加敬。上座语曰。已偿债毕。不复得牛马矣。梵志惊曰。道人神圣逆知我意。上座于是具告诸比丘。汝得食已。慈心念道诵一法言。乃可吞须弥山尚能消之。况此小食。梵志甚惭愧。因为说法广陈要义。心开受道即悟道迹(出诸经中要事)。

  [注3]《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索达吉堪布 译,义成王子广行布施:

  婆罗门立刻向太子处进发,义成很远看见他后就恭敬迎接,且欢喜说道:“你从何处远来此地?一路奔波,想必辛苦不已。”婆罗门趁机说道:“我千里迢迢赶来,不顾身体衰老、又饥又渴。”王子听后就将其带入茅棚,请他坐于坐垫上,又供以净水、瓜果。婆罗门随意享用后直接开口询问道:“我从革拉地方来,早就听闻王子慷慨好施,乐善美名传遍四方。而我正好一贫如洗,故而特意长途跋涉前来乞讨。”王子面露愧疚说道:“如我有财物可布施但却不布施与你,则我实已为一贪婪吝啬之徒。怎奈我确已布施完所有物品,此身现已一无所有,又谈何接济你?”婆罗门紧追不舍道:“你既已无可布施之物,那就干脆将一双儿女送与我当仆人,不知你可否愿意?”

  婆罗门如是讨要三次后,王子最终答应道:“你既从远道而来,那我不得不按你意愿将两个小孩布施与你。”此时,两小孩正在外面玩耍,义成将之唤回家后说道:“这位婆罗门专程从遥远地方而来讨要你俩,我已答应他之请求。从今往后,你们应跟随他一道生活。”两小孩听后恐惧异常,他们躲在义成腋下齐声说道:“我们虽曾见过不少婆罗门,但从未碰到过如此丑陋之人。他哪里是婆罗门,分明是饿鬼或食肉鬼。何况我们母亲上山采水果尚未归来,她未回来之前,请父亲万万不要将我们送给眼前这位饿鬼,否则他定会吞吃我俩。再者说来,母亲又不在身边,我们未与母亲道别就离开,恰如牛犊离开母亲一般,母亲定会痛苦哀伤。”义成王子宽慰两小孩道:“我已将你们布施给他,因而你们兄妹不能再居留此处。况且这位婆罗门也绝非饿鬼,他乃一真正婆罗门,哪里会吃你们?你们还是跟他上路吧。”

  婆罗门则趁机说道:“不如我现在就离开此处,否则孩子母亲归来又会阻拦儿女离去。如此一来,她必将给王子布施制造违缘,并从而毁坏善根。”义成王子则坚定表白道:“我无论布施什么,从开始至结束,从未生起过一刹那之后悔心。”

  王子说完就以水为婆罗门洗净双手,然后将儿女小手交于他手上,这时大地开始震动。

  两小孩根本不愿跟着婆罗门走,便又回到义成身边,双膝着地,边顶礼边哭诉道:“我俩以前造何恶业,竟至遭此大难?我们虽已转生国王种姓人家,却还要替别人当奴仆,这到底是何道理?我们愿在父亲面前忏悔业障,以忏悔之因缘、福德,愿我们兄妹二人再勿遭遇如此痛苦!”待两小儿说完后,义成王子立刻开示道:“世间所有聚合、同情怜悯最终皆会分离消散,一切法均无常,皆无任何可靠之处。待我证得无上菩提时,定会度化你二人。”孩子们又接着哭诉道:“子女离开母亲时本应顶礼告别,而我俩却未见母亲就得离开,这真是我们各自业力所致。这样一来,母亲必定痛苦万分。”两小儿边说边哭。

  婆罗门就进一步要求道:“我已年迈体衰,孩子如若跑回母亲那里,我何能赶上?你务必捆住二人。”义成王子听罢就将儿女双手反绑起来,然后再将绳索交与婆罗门。

  婆罗门牵着牙日、牙娜正欲前行,而哥哥、妹妹均不愿离开,他就开始用鞭子抽打孩子,直至他俩流血倒地。义成王子眼见儿女受人鞭笞,伤心泪水不觉潸然落下。泪珠落地后,大地又开始震动起来。

  义成与飞禽野兽送别孩子,一直到孩子消失不见、再也寻觅不到踪影时方才归来。各种野兽送别牙日、牙娜后回至过去经常玩耍嬉戏地方,各个倒地哀号、伤心欲绝。

  婆罗门牵着两小儿走出很远路程后,来至一棵大树下。他就将他俩拴在树上,自己则在一旁休息。休整妥当后,婆罗门复欲前行,但孩子思母心切,便躲在一棵树后不愿前进。

  婆罗门再度以鞭子狠狠抽打,可怜小孩儿皮稚肉嫩,如何经受得了这等毒打,便双双哀求道:“不要再拷打我们,我们与你同行便是了。”牙日、牙娜抬眼望见碧蓝天空,就满含哀怨诉说道:“天啊!山神啊!树神啊!你们难道不慈悲我们吗?难道见不到我们在受苦吗?我们要赴他乡异地充当别人奴仆,离开母亲时,母亲恰好在山上采摘水果。我们实在渴念母亲,你们能否帮忙让我们如愿见到她?”

  这时,曼德正在山上采摘水果,突然间便有不同感应阵阵袭来。她左脚掌开始抖动,右眼皮也跳动不止,同时两只乳房自然流出乳汁。曼德心想:今日频频现出恶兆,此种情况以前从未出现,小兄妹定在遭遇违缘,一定有不吉祥之事发生。曼德于是停止采摘,飞速归家。

  帝释天此时担心曼德会为义成布施制造违缘,于是就变现成一头母狮挡在道上。曼德看见母狮后说道:“你是兽王妃子,我乃人王之妻,我们在此山上之生活实质并无差别,请为我让路。我尚有两个未成熟孩子,他们从早到晚还未吃任何东西,他俩一定在家等着我,我一定要前去探望,请勿挡我去路。”母狮眼见婆罗门已走出很远路途后,才给曼德让出一条道路。

  义成妻子回家后,只见义成未见小孩,便急忙往两小儿平日所居木棚里探视一番,结果一无所获。又去牙日、牙娜平日常玩耍之地搜寻,亦无有任何收获。但见孩子平日所喜欢玩耍之同伴黄鹿、梅花鹿与其它猛兽,诸如狮子、猴子等都痛苦不堪,倒地难过。她询问义成儿女下落,但义成却沉默不语。

  曼德疑惑顿生:“我每次从山中采摘水果归来,两小儿很远就欢快蹦跳不已。他们甚至因喜悦而致趴倒在地、撒娇叫喊:‘妈妈来了。’而当我一旦坐下,他俩便会在我前后左右、肩上肩下来回跳跃,且为我抖落灰尘、擦去汗滴。现在他们都在何处?你是否已把他们送与别人?未见孩子,我心似肝肠寸断。我那可怜的孩子到底在哪里?求求你告诉我吧。”曼德如是祈请三次,但义成均不回答。曼德伤心欲绝:“未见孩子我心难过,你哑口无言,我更伤悲。”义成这时才答话道:“今日,革拉地方有一婆罗门前来向我讨要孩子,我已将牙日、牙娜布施与他。”

  义成妻子听罢顿时倒地痛哭,义成便善言劝解道:“你勿哭泣,难道你已忘记我们前世发愿之经历?你过去于燃灯佛出世时所发誓愿尚能忆否?当时我为一婆罗门子,你为一婆罗门女,名森达日嘎。你手拿七朵莲花叫卖,我便用手上仅有之五枚银币从你手中买下五朵以供养佛陀,而你则将剩余两朵莲花也一并送与我,且在供养完佛陀后又与我一起发愿,愿生生世世做我妻子。那时我就向你表白过,要当我妻子,必定不能违背我之愿望。我素喜布施,除父母以外,我会布施掉所有财物,你不能为我布施制造任何违缘。我当时就叫你发愿,你也发下大愿,言不会为我布施制造违缘。你那时如是说过,现今我将两小孩布施,你又为何要扰乱我心?”

  曼德听完此番话后,自然以清净心回忆起过去发愿经历,她立即随喜,并希望王子发愿圆满。

  后来,帝释天有一次幻现成一具十二丑相之婆罗门,并向王子索要曼德。义成答应布施与他,曼德则说道:“我如跟随别人,谁又来承侍你?”王子回答说:“我若不行布施,又怎会得无上菩提果位?”说罢就用净水洗涤婆罗门双手,然后将妻子交与他。如是做时,义成未生刹那后悔心。

  帝释天了知义成未生后悔心后,与诸天天人齐声赞叹,时大地震动不已。帝释天将曼德带出七步后又送回,将其送还王子时说道:“拜托王子万勿将妻子交与其他任何众人。”义成王子惊问道:“你为何不带走她?她在人间女人中非常贤惠美丽,又乃一国王之公主,并为我做饭及从事一切事务。我相信,她性格、操守都非常适合你,是故你应带她离去。”

  婆罗门这时便回答说:“其实我并非婆罗门,实为帝释天,只为观察你布施心真伪才如

  此行事。”他一边说一边就现出帝释天身相,且问义成:“你们有何请求?”

  曼德恭敬顶礼帝释天后提出三项请求:“第一,愿带走我儿女之婆罗门能前往牙瓦国;第二,愿我一双儿女不遭受饥寒交迫之痛苦;第三,愿两小儿与我俩能尽快回到王宫。”帝释天听罢当场答应帮助曼德满此三愿。

  王子此时则提出自己愿望:“我愿一切众生均能摆脱生老病死之苦痛。”帝释天闻言又感敬佩又感无奈地说道:“你所愿实乃广大无比。若转生善趣后欲获日、月果位,或得世间国王地位,或希求健康长寿,我皆能赐予此等悉地。但王子所愿早已远超三界,故我实难满你愿望。”

  义成只得说道:“如你无法达成我之愿望,则望你暂时助我成为富裕之人,能令我布施超胜从前,除此之外,还望你能让我与父王、大臣早日相见。”帝释天听到这两个愿望则爽快答应道:“这二者定可帮你实现。”帝释天说完就泯去踪影。

  来自革拉之婆罗门此时已将两小孩带回家中,谁料家中悍妇非但不满意,且严词训斥道:“看你带回两可怜小儿之骄傲神态,不以为羞,反以为荣,其实有甚可夸耀之处?这两孩儿本属国王种姓之人,而你对他俩却无有任何慈悲之意,反虐待他们,以致两人皆遍体鳞伤、浑身滴淌脓血、身体肮脏不堪,你怎会做如此伤天害理之事?你速将两小儿卖掉,重新买一堪作仆人之别家小孩。”

  婆罗门只好又将两个孩子带往集市,帝释天就幻化成一名商人告诉他说:“你这两个小孩卖价太高,在此地恐难以卖出。”此时牙日、牙娜已是饥渴难耐,帝释天又巧用幻化法使其吃饱喝足。婆罗门则通过帝释天之加持威力而不欲再呆在本地,于是便带着两小孩向牙瓦国进发。

  到达牙瓦国之后,国中大臣与民众皆认出牙日、牙娜乃义成子女,善妙国王之孙,如今却沦落至如此田地,众人不免伤心感叹不已。他们问小兄妹:“为何会落到婆罗门手中?”婆罗门不满地抢白道:“这两孩儿皆属我所有,你们多嘴多舌又为哪般?”国中一大臣正色斥责道:“你在我们牙瓦国内,我们理当询问询问,你又有何不满之处?”另有一些大臣及百姓商量后认为应从婆罗门手中夺下孩子,而有一施主却另有看法:“此乃义成王子布施之举,我们如若抢来夺去,王子了知后定会内心不悦,还是不抢为妙。不如直接禀告国王,他肯定会将孙儿买下。”众人纷纷称善,就一起前往国王那里说明、请求。国王满心焦急:“速将这婆罗门及孩子带到王宫。”

  见到牙日、牙娜后,国王、王妃、大臣均痛哭伤心,国王问婆罗门:“你欲将此小儿以何价钱卖出?”还未等婆罗门答话,牙日抢先说道:“我之价钱为一千银币外加一百头牛,妹妹价钱为一千金币外加二百头牛。”国王颇感奇怪,便问孙子:“世间惯例都为男子值钱、价高,何故你们却颠倒行事?”牙日振振有词道:“有人原本不属于国王种姓,且又性格恶劣,但却可以被招至王宫,并受众人尊敬,还要穿着种种珍宝衣裙,恒享百味甘美饮食。而自己唯一之至亲太子倒无法享受王室生活,无权享受快乐逍遥皇宫自在,加之众人对他也毫不在意。以如此之颠倒规律看来,男儿理当价低,女儿就应价高。”闻听孙儿如此表白,善妙国王满怀伤心,他痛苦落泪道:“我如今想念你们,你们为何不投入我怀中?你们是因对我不满意还是害怕婆罗门?”两小孩答道:“我们既非对国王不满,也并非害怕婆罗门。只是我们原先被人认为是大国王孙子、孙女,而今却又成别人奴仆。于此世界中,何来仆人扑入国王怀中之理?既无此规矩,我们又怎敢破例?”

  国王听罢更觉伤心难过,便如牙日所说如数将钱交与婆罗门,然后将两兄妹同揽入怀。他摩挲着孩子们的头说道:“你俩在山上如何解决吃穿?”孩子们回答说:“我们以野菜、水果为食,树叶、兽皮为衣,整日与小动物欢快嬉戏,无有丝毫痛苦心。”

  国王此刻命婆罗门立刻离开,孩子们又请求国王道:“这位婆罗门一路忍饥耐渴,现在应赐予其吃喝,使其愿望得以满足。”国王满心疑惑问孩子:“你们对此人难道不生憎恶、仇恨心?为何更欲赠其吃喝?”国王语气已略带不满。牙日、牙娜则颇为懂事地说道:“我们父亲一向喜行菩萨道,他已将财物布施尽净,就将我们兄妹布施与他做仆人。只是我们未能满父亲所愿,未对此婆罗门行一天仆人义务。何况他本人尚要忍受饥渴痛苦,此种烦恼谁能承担?我们父亲不惜以儿女布施与他,你作为大国王难道如此吝啬,以致不愿施舍一人饮食?”

  国王顿生惭愧,便送与婆罗门许多饮食,婆罗门心满意足、高兴离去。

  [注4]《大圆满前行讲解》122-144讲记:

  诚如往昔噶当派诸大德所说:切切不要自己享用新鲜的部分,而将发霉的油饼、发黄的菜叶等供养三宝。将有辣味或腐败的酥油等作为神馐,或者做成酥油灯来供养,而自己食用新鲜的酥油,这些都是耗尽福德之因,所以必须坚决断除。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施者不求财,财丰遇善妙,

  我非求安乐,如此辗转施。

  我常以悲悯,一切皆施舍,

  待彼汝当知,我不求彼果。

  如此布施的果也诚心施舍其他众生,布施者菩萨不贪著自利不求受用反而具有极其丰富的受用、值遇善妙之事,这也是因果缘起的规律。

  即使成为这样,但我不是求有漏受用的安乐,只是希望以如此拥有受用我能在辗转流转生世中作利益众生的布施,我不为自己悦意而享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能恒常以悲悯心完全施舍他众。观待它,布施你也要知道我并不求布施的果报。

  得果若不舍,不成乐布施,

  刹那有不施,非是乐施者。

  假设只是将你受用的财物施舍于他,你的果获得受用不布施,那就不成为不贪后世受用财物而乐于布施舍的菩萨,如此今生中刹那间有不乐于布施、不愿布施的心,那就不是大悲利他喜乐布施者。

  未作不生果,希报非我宗,

  无视汝回报,果报尽施他。

  布施你,没有作施舍不会出生果,就不会指望回报。指望着如此施舍的果报,并不是慈悲他众尊主的风范或应为,因为不指望布施你的回报,你成熟果也不据为己有,完全施舍于他众,这是以悲心教诫布施的方式说明修炼不为自利贪著身体、受用、善根这一切而完全施舍于他的道理。

  以悲心布施的功德之摄义赞叹:

  佛子悲悯施,无罪清净物,

  引乐予随护,无寻无染污。

  佛子们以悲悯心布施有六种,1、无罪布施:不害他众而布施,无有夺取别人而布施他、以杀生的肉作布施、轻蔑乞讨者以饿死鬼等语言讥讽令心生痛苦等损害其他众生的布施,而是如理善加布施。2、清净物布施:不布施未经观察的毒物或兵刃等不清净物,而是经过观察后布施清净纯洁物。3、能利布施:以布施摄集众生令他们行善法,因此能将布施对境的那些众生后世引向善趣与解脱果的安乐。4、随护布施:不能有害于自己眷属母女、仆从等而将他们一律布施。或者,即使将妻儿等布施给他人,也不能违背他们的心愿,或者终究不会给他们造成大痛苦,要了解情况做布施,不能使他们极度痛苦、将眷属施舍于夜叉罗刹等残忍者等,总之对自己拥有的眷属要做到无有损害、予以保护而布施。5、无寻求布施:了知众生贫困后即便他们没有特意乞讨,也为利益他从自己手中布施,而不再寻求别的布施处。不可以“布施这个众生、不布施那个众生”选择福田寻求作布施,而要无有偏堕平等布施。6、无染或无贪布施:不希求回报及异熟果而施舍。这是从清净过失的角度宣说的。

  佛子悲悯施,一切广主常,

  欢喜无染净,向觉亦向善。

  再者,从功德的角度来说,有舍施一切或所有等九种:1、施舍一切:内外事物丝毫无有不布施的。2、广大施舍:并不仅仅是小的或少量事物而是布施众多广大事物。3、施舍主要:不施舍损坏或破烂或不能用之物,而布施色形香齐全优质美妙之物。4、恒常施舍:并不是时而施舍时而不施舍,是恒时连续施舍。5、欢喜施舍:无有悭吝心,对任何乞讨者,都无所不施,满怀欢喜施舍。6、无染施舍:不求回报及异熟果而施舍。7、清净施舍:与上面清净物布施同义,施舍清净物。8、回向菩提舍施:作布施不为善趣安乐及声闻、缘觉涅槃而回向,而回向无上菩提。9、回向善妙施舍:与上述能利布施同义,以布施摄集众生令他们趋向善法。

  三乐心意足,悲尊普施喜,

  享用受用者,非有如是喜。

  如此作布施生安乐之理:以欢喜布施之喜乐、利益对方之喜乐、圆满菩提资粮之喜乐这三种喜乐而满足的慈悲菩萨,以完全施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欢喜,欢喜并不是得到所求受用者享用受用那样的欢喜。此处的受用者是说他们不能像得到施舍对境布施者菩萨的欢喜一样欢喜。这是《注释》中解说的。也可解释为:一般来说,享用善趣的圆满受用也永远不会领受到菩萨布施的那种欢喜,如《般若摄颂》云:“四洲善饰如唾液,施喜得洲非如是。”

上一篇:NO.8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