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8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11-29

  NO.8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283-315,18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四、菩提分品=己一、因+己二、修行或道之本体+己三、修行差别支+总结

  己一、因=庚一、知惭+庚二、坚稳+庚三、不厌+庚四、知论典+庚五、知世间+庚六、知四依+庚七、四无碍解+庚八、二资粮

  庚一、知惭=辛一、知惭之法相(319)+辛二、所惭之处(320)+辛三、知惭之分类(321)+辛四、无惭之过患(322)+辛五、惭愧之功德+辛六、赞叹有惭+辛七、有惭有愧之验相+辛八、殊胜有惭有愧

  31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菩提分品)分三:

  31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因)分八:

  31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一(知惭)分八:

  31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一辛一、知惭之法相;

  知惭断违品,具无分别智,

  无罪下劣境,熟众坚稳相。

  32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一辛二、所惭之处;

  菩萨于六度,违增对治减,

  生起大惭愧,坚稳依六度,

  懈怠随惑法,享用更惭愧。

  32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一辛三、知惭之分类;

  非入定本性,小中及下地,

  意劣有我惭,皆下余为胜。

  32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一辛四、无惭之过患;

  具慧无惭愧,非理纳烦恼,

  嗔舍及我慢,摧毁众生戒。

  后悔及丧失,恭敬利养微,

  具信非人众,本师亦置之。

  同行佛子责,于世间人中,

  现法得恶名,他世生无暇。

  是故失已得,未得诸白法,

  由此处痛苦,心亦不正住。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82-111        2017年07月06日

  今天讲《经庄严论》,这堂课可能讲一个小时左右。你们新来的人,如果能忍得住一个小时的话,那就可以听;如果实在忍不住,那就先离开好一点。不然在听课的中间离开,会对大家有影响。

  不仅现场的道友们,而且各个地方听课的道友们,都要注意一下。听一堂课、闻法的威仪、规律,最好要遵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经庄严论》现在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明年还有最后一部分。大多数的人坚持下来,一直到今天;有些人断断续续听一节课、两节课,这样也可以,大乘佛教的功德不可思议。

  当然《经庄严论》跟《妙法莲华经》、跟其他的法有点差别,在弥勒五论当中,《经庄严论》稍微好懂一点,但是没有佛教基础的人听起来,也比较费劲。不管怎么样,大乘佛法能在耳边听闻,在阿赖耶上面就有极大的功德,这一点是肯定的。

  今天我们讲《经庄严论》的第十九品《菩提分品》,这一品还没有译完,今年把译完的部分讲完,就可以了。

  对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来讲,《经庄严论》里面讲了特别好的教义。对每一个教义,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不了解,是非常可惜的。

  好像今天藏族新来的人多一点。给藏族老乡用汉语讲,肯定是这样的效果。(师讲藏语,众笑)我想用藏语说,但是又......不说了。

  心有时候很容易散乱,我的心不稳定的话,就讲不清楚,你们也听不清楚。释迦牟尼佛在佛经当中、论典当中,首先讲了闻法规律。不遵守闻法规律的话,是不行的。我下面就安住于如如不动的境界当中。

  师念藏语传承。

  戊四(菩提分品)分三:一、因;二、本体;三、差别支。

  己一(因)分八:一、知惭;二、坚稳;三、不厌;四、知论典;五、知世间;六、知四依;七、四无碍解;八、二资粮。

  庚一(知惭)分八:一、知惭之法相;二、所惭之处;三、知惭之分类;四、无惭之过患;五、惭愧之功德;六、赞叹有惭;七、有惭有愧之验相;八、殊胜有惭有愧。

  辛一、知惭之法相:

  知惭断违品,具无分别智,

  无罪下劣境,熟众坚稳相。

  知惭有愧,经常叫做具有惭愧心的人;不知惭有愧,叫做没有惭愧心的人。在世间当中,惭愧心是很重要的;在佛法当中,知惭有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修行人,如果真的有这个功德,他的修行一定是很好的。下面主要分析这样的道理。

  “知惭断违品”,什么是知惭有愧的本体呢?断除了其违品不知惭、无愧这两者而成为知惭有愧的自性。也就是说,不是不知惭愧的人。

  知惭的话,观待自己称知惭。自己觉得很害羞,特别不好意思。自己明明是一个修行人,却干这件事情、做这些事情、犯这样的戒律,自己过意不去,心里特别内疚。

  比如说我是一个领导,领导做这些事情,特别过意不去;我是一个佛教徒,佛教徒做这些事情,自己过意不去,这叫做知惭,自己知道自己的过失。

  有愧的话,观待他人叫有愧。是观待别人而言的,在别人面前特别不好意思。比如说我犯了戒,其他修行人、佛教徒和非佛教徒对我有各种各样的议论、非议,我特别不好意思。

  总而言之,观待自己、观待别人,自己知道害羞、不好意思。

  有些人特别下劣、下根,脸皮厚,根本无所谓。做错了也无所谓,别人说他也无所谓,自己不知惭愧,这样的人在人群当中是非常可怜的。

  知惭的本体,是断除它的违品。如果菩萨舍弃了自己所学的大乘法道而学修声闻、缘觉的行为,那么这不是我菩萨的风范,是知惭,也受到其他菩萨谴责,是有愧。

  “具无分别智”,助伴:以无分别智慧摄持,即不缘我、其他众生及有惭有愧之法的相状。

  如果是共同乘的知惭有愧,要求没有这么高,这里是大乘菩萨的知惭有愧,一定要配上无有分别、证悟人无我的智慧,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包括知惭有愧的心态,都没有什么执著。这是知惭的助缘,知惭需要这样的智慧陪同。

  “无罪下劣境”,所缘:如果趋入下乘之道,则为惭愧者。也就是说,入于声闻、缘觉乘者虽然无有烦恼罪,但行一己私利,所以意乐、智慧、修行、果这一切都是比大乘更下劣的行境,缘于那种行境,菩萨趋入,就成了惭愧者。

  声闻乘和缘觉乘的智慧、行为,虽然没有罪,但是不能直接度众生的缘故,所以比较下劣。菩萨要是学小乘的话,不能度众生,就有大乘的惭愧心。

  “熟众坚稳相”,作用:菩萨以有惭有愧能成熟众生,这样的有惭有愧是坚稳菩萨才有,而声闻、缘觉全然不顾而舍弃均成为过自己亲友的众生,只求独自寂乐,因此观待菩萨,小乘行人惭愧心微薄。

  利益众生、成熟众生,是坚稳菩萨知惭有愧的相;而共同乘特别在意自利,不能利益众生。

  在利益众生方面,大家一定要知惭有愧,这很重要。如果相续当中有知惭有愧的功德,很多善法会自然而然增长的。

  鸠摩罗什翻译的《十住经》中讲,“惭愧功德备,昼夜增善法”,如果真实具备知惭有愧的功德,善根、善法都会自然而然日益增长的。

  要想利益众生,就一定要有知惭有愧的功德。以功德的原因,很多善根自然而然增上;如果没有惭愧心,好多功德会自然而然灭尽的。

  在倓虚法师口述的《影尘回忆录》[注1]里面,讲了一个公案,这个公案,我好像以前讲过。在雪窦寺有一处妙高台,是一个著名的地方,为什么叫妙高台呢?

  以前禅宗很著名的妙高禅师在寺里修行,他有时候散乱、不精进、打瞌睡,觉得很惭愧,就到妙高台上去修行。妙高台的下面是悬崖,如果打瞌睡的话,就会掉下去的。妙高禅师坐禅修行的时候,比较累、比较困、打盹、打瞌睡,从万丈深渊的台上掉下去了。他心里想,这次没命了、完蛋了。当他堕到半山腰时,觉得有个人把他接住,送回台上。

  妙高禅师问:“谁救了我?”有一个声音说:“我是韦陀菩萨,我救了你。”妙高禅师心里想:我修行还是很不错的,韦陀菩萨亲自保护我。他产生了一念傲慢之心,问韦陀菩萨:“像我这样的修行人,在世界上多不多?”韦陀菩萨说:“恒河沙数那么多、非常多。你刚才产生大的傲慢之心,修行很差的,在以后的二十世当中,我不会保护你、不会理你了。”妙高禅师心里很惭愧,觉得特别不好意思,自己没有什么功德,却产生我慢之心。马上忏悔,痛哭流涕。

  不管怎么样,韦陀菩萨不理我就不理我吧,我还是该修行就修行吧,妙高禅师还是到妙高台上继续修行。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打瞌睡,再次掉下去了。他心里想:这次肯定没有命了、没什么希望了。但是又有个人把他接住,送回台上。

  妙高禅师问:“你是谁?”有一个声音说:“我是韦陀菩萨。”妙高禅师说:“你不是二十世当中不理我吗?怎么这么快就来救我?”那个声音说:“因为你当时产生了惭愧心,以这个功德超越二十世,所以我来保护你。”

  一念善心,能清净多少个劫的罪业。在这里,一方面讲,佛教的心,一念散于无量劫、无量劫摄于一念,这样玄妙的道理。另一方面讲,没有惭愧心,护法神会远离你;有惭愧心,护法神会随时保护你。

  在座的各位,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随时要观察自相续。不要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皆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看不到别人的功德。这样以后,修行肯定是搞不上去的。不要说修行,世间当中也是,有些人特别傲慢,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这样的话,很多工作肯定是做不下去的。

  当然心也不能太脆弱,每天除了哭以外,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师模仿戏语)“我好惭愧啊,我太惭愧了,现在修行也不好,身体也不好,吃饭也不好,心情也不好,环境也不好;内世界也好、外世界也好,整个世界都不好,喇嘛钦”。(众笑)

  这样也不对的,心里觉得整个世界越来越阴暗,有时候是他人的语言加上自己的分别念,共同起的作用。

  有些佛教徒的信里,最后署名是惭愧弟子、惭愧比丘、惭愧比丘尼、惭愧居士,我都不太想看。到底是真的认为自己很惭愧,还是过于谦虚?我不是特别清楚。是真的还是假的?不能写太多的惭愧,但是内心当中有惭愧,还是很重要的。

  辛二、所惭之处:

  菩萨于六度,违增对治减,

  生起大惭愧,坚稳依六度,

  懈怠随惑法,享用更惭愧。

  这里讲在哪些方面有惭愧心。

  “菩萨于六度”,菩萨在修行六波罗蜜多时。

  “违增”,在自相续当中,如果六波罗蜜多的违品增长,烦恼生长。

  布施的违品是吝啬,吝啬增长;持戒的违品是放逸,放逸增长;安忍的违品是嗔恨,嗔恨增长;精进的违品是懈怠,懈怠增长;禅定的违品是散乱,散乱增长;智慧的违品是邪见,邪见增长,这些叫违增。

  我的吝啬心太大了,嗔恨心太大了,我的散乱、我的懈怠、我的邪见太重了,产生这些,自己觉得很惭愧。

  “对治减”,布施的心越来越弱了,持戒的心越来越弱了,一直到智慧的心越来越弱,对治法越来越弱,这些叫减。

  我以前喜欢布施,现在不喜欢;我以前喜欢持戒,现在不喜欢;我以前喜欢安忍,现在不喜欢;我以前喜欢精进、喜欢禅定、喜欢有智慧,现在不喜欢了。修行六波罗蜜多,越来越减弱了,这叫做对治减。

  “生起大惭愧”,违品悭吝等增长,对治法布施等减少,菩萨会生起强烈的惭愧心。违品增长和对治减弱,对于这种增减,称为惭愧。

  前面是从增长和减弱的层面讲的,下面是从修不修、行不行的层面讲的。

  “坚稳依六度”,坚稳菩萨对自相续当中的六度,有些是行,有些是不行,也有惭愧心。

  “懈怠”,不行是什么?对六波罗蜜多懈怠,不愿意行动,有六种惭愧。不布施,惭愧;不持戒,惭愧;不行持安忍、不行持禅定、不行持智慧,惭愧,这叫做不行。

  “随惑法”,随着烦恼的法、随着贪心、随着痴心、随着无明、随着傲慢、随着嫉妒,六根门随着外境的烦恼转。

  “享用更惭愧”,享用五种的妙欲,这样的行,也有六种惭愧。

  随着六种烦恼,对色声香味触随意享用,更惭愧。

  在生活当中,详细分析的话,的确是这样的。违品增长的时候,自己很惭愧,“太惭愧了,原来我很精进的,这几天我没有精进。以前我还是很有悲心的,现在我好像嗔恨心越来越严重了。以前我持戒很清净的,现在我好像放逸心越来越可怕了”,这是违品方面。

  对治方面的智慧,现在很多人不能增上,也很惭愧。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守持清净的戒律、做善事时,自他都不会讥笑我,这是上等的;诸佛菩萨不讥笑我,这是中等的;别人不讥笑我,是下等的。

  汉地的《金光明经疏》[注2]里面也是这样讲的,惭愧心分为下品和中品和上品。上师、道友见处不犯不见处则犯,这叫做下品的惭愧心;佛、本尊忆时不犯不忆则犯,这叫做中品的惭愧心;愧自身与诸佛同性,而诸佛已证已得,己性我独未得,故愧自身不作诸恶,此是上品人。自己做得问心无愧,是最上品的惭愧心。

  以六波罗蜜多对治自相续烦恼的时候,经常看看自己、看看别人。如果自相续当中有了惭愧心,修法就会越来越有进步。世间人也经常说,“这个人很不错,是有惭愧心的人”。

  《二规教言论》中,用很大的篇幅对比了知惭有愧与无惭无愧。无论是修行,还是世间层面,要有知惭有愧的品德,人品很重要。

  现在这个时代,有点可怕。在别人面前,该炫耀的东西,不炫耀;不该炫耀的东西,去炫耀。还认为是自己的功德,还认为是自己的本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己没有任何道理,故意诽谤别人、故意说别人、故意害别人,觉得自己很有智慧、很有能力。现在这个时代,的确是比较复杂的。有些人经常讲,“我不愿意做好人,做好人话,寸步难行。世界上的人全部变成恶人了,我随顺他们,顺世而行,生活过得非常幸福”。

  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讲,“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如是行持则自己,自然功德圆满成”,虽然整个大地满恶人,但是自己应该秉持高尚的行为,这是智者的选择。

  要分析自心,看自己的心是怎么想的,跟着自己的心走,合不合理;也要看看身边各种各样的人。不能完全都以自己的观点、以自己的心来衡量别人,自己有一部分是正确的,有一部分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相续当中有无明烦恼,再加上智慧不是那么高超,所以用凡夫的分别念洞察、明白别人的话,有一定的局限性。

  当不适合自己心态的问题,出现的时候,不应该凭自己的分别念去断定结果。以你的揣测、你的推理、你的经验进行诊断,在有些地方是正确的,诊断结果百分之百是对的;而在有些地方也许是不正确的,因为人的复杂性和事物的复杂性,不可能都了如指掌。

上一篇:NO.8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