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19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结文(195,128课)
甲一、所说支分=乙一、总说著论五本(2课)+乙二、分说由谁所造(2-5课)+乙三、分说为谁而著(6课)+乙四、分说属何范畴(6课)+乙五、分说全论内容(7-22课)+乙六、有何必要(22-32课)
乙五、分说全论内容=丙一、外道的4种观点(7+8课)+丙二、内道的4种观点(8-10课)+丙三、中观的2种观点(11-19课)+阿赖耶的观点(19+20课
丙三、中观2种观点=丁一、二谛实相(11-14课)+丁二、大乘教义(15课)+丁三、抉择自续与应成(16-19课)
二、释义
1、在学习《入中论》的时候,我们也的确发现,对于凡夫三地、菩萨十地以及成佛以后各种各样功德,月称论师在论典中作了明确的介绍,而且并未按照世间平凡人的名言进行安立。所以,认为月称论师全部跟随世间名言而安立的观点是不合理的。
2、我们应当明确:这只不过是抉择胜义的一种方式,总的来说,诸位祖师入定后得的意趣是一致的。
上述分析,完全是以抉择胜义谛的方式来安立的。如中观应成派在抉择胜义时,从离一切戏论的角度进行安立;中观自续派暂时抉择的胜义,则以单空来安立。因此,清辨论师、智藏论师等自续派的论师也好,或者寂天菩萨、月称论师等应成派的论师,他们只是在抉择胜义时从各个角度作了不同的陈述而已。从真正究竟的角度,观点上无有任何相违,完全一致。
3、有两种人,会对上述问题深信不疑,一种就是修行非常好的,已经证悟大圆满、大手印,入于离垢清净法界的这些人。他们对于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非常熟悉,因为自己每天入定的境界就是如此。对于这种境界,他们通过自己的修行已经完全了达。
还有一种人,通过自己的俱生智慧研究、探索深广法门,最后已经真正达到究竟,他也会对这种境界深信不疑。麦彭仁波切和以前的高僧大德们,他们通过自己的俱生智慧、依靠善知识的教导,最终自己的智慧已经完全获得究竟,这时,即使未以修证获得了知,但是通过俱生智慧的研究已经如实通达此境界,这种人也会深信不疑。
真正依靠上师的窍诀、具有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离一切戏论的实修实证境界的人非常罕见。也就是说,通过自己真正的实修获得上述境界的人,可以说寥如晨星,非常少。
作为修行人,如果真正具足了对空性法门完全通达的甚深智慧的殊胜妙舌,就应该品尝此妙味的甚深奥义,这种空性妙味真是妙不可言。
因此,语言上说再多也没有很大意义。法王如意宝曾经也说过:对空性稍微有一点证悟的人,将论典中所说的境界与自己的境界结合起来,在对别人宣讲时,即使语言表达得不是特别清楚,所讲的意义也一点都不会错;如果一点境界都没有,口头上即使讲得天花乱坠,也不一定说得很准确。以前历史上有些禅宗、宁玛巴的大德,表面上,这位上师似乎比较迟钝,讲也讲不出来、说也说不出来,但实际上,他自己已经通达了法界的本来面目,他说的哪怕只有一句、两句,其意义也是非常深奥的。
4、唯识宗将阿赖耶分为两种,一种是种种习气阿赖耶,一种是一切成熟阿赖耶。其中,如同梦中大象一般,依靠习气成熟而显现万事万物,就叫做一切成熟阿赖耶;而众生自心上各种各样的习气,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这是每个众生相续中都存在的,应该承认。
对唯识宗来讲,阿赖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法。比如小乘宗认为,万法需要依靠两个极微来显现;中观宗认为,就像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所说的那样,一切万法于空性中依靠各种因缘聚合而出现。而外道等认为万法的作者是上帝、时间、微尘等,诸如此类的说法非常多。那么,唯识宗认为一切万法显现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阿赖耶。因此,只要承认唯识宗的观点,就不能对阿赖耶一概否认,否则绝对不合理。
阿赖耶相当于是唯识宗的核心。
唯识宗如果没有承认阿赖耶,那么,其他的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都将无法安立,说到底,这些就是在阿赖耶上安立的。
所谓的染污意识,实际是缘阿赖耶而对自己产生我执的一种坏聚见。如果承认阿赖耶,依靠它可以出现染污意识,如此一来,我和我所的坏聚见也可以无有丝毫矛盾而成立。
5、我本人觉得: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作者不承认唯识总轨的阿赖耶。
千万不要认为静命论师连唯识宗最根本、最核心的阿赖耶也不承认,这样说绝对不合理。
6、对方认为:意识最细微的部分称为阿赖耶。这种说法也不合理。
无论对意识如何加以分析,如果它具备能够以所依与能依的方式受持习气之识———阿赖耶的法相,那么不管怎样,这个细微意识实际意义上都超不出阿赖耶的范畴,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你们所许的细微意识实际就是阿赖耶,只不过你们将其称为细微意识,我们称之为阿赖耶。
7、不堕于眼耳鼻舌身意任何一识的明清、无分别部分,就称之为阿赖耶识。全知果仁巴在他所著的论典中也说:就像一块金子,将它做成耳环、佛像等时,不会堕于耳环和佛像任何一者的金子这一部分,其本体就是阿赖耶(或者说阿赖耶识)。
众生所造各种各样的善业、恶业,在阿赖耶上可以存留,阿赖耶作为所依,善、恶习气则是能依。
一般来说,识的本体无记部分称为阿赖耶,而其明清部分称为阿赖耶识。但此处讲到这一段内容时,未对此二者作出明确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