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辛六、赞叹有惭有愧:
凡愚著妙衣,离愧有罪垢,
佛子知惭衣,无遮离罪垢。
佛子具惭愧,如空法不染,
佛子内集聚,知惭妙庄严。
通过五种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第一个是妙衣的比喻。
“凡愚著妙衣”,愚痴的凡夫众生,穿上等的、高档的、漂亮的、名牌的衣服,觉得自己特别好看、庄严。
“离愧有罪垢”,但心却离开了有惭有愧,因此是有贪等罪业垢染的自性,以衣服无法掩盖。
内心当中离开了惭愧心,无恶不作,以贪心、嗔恨心杀生、偷盗,包括诈骗等等。最近我看到网上,抓获了七十四个电信诈骗犯。他们表面上穿得很好,心里面却造了很多无惭无愧的恶业。肉体外面装饰得很好,心里面却有垢染。
藏地的一些年轻人也是这样的,穿得特别好看,开着豪车,头发梳得特别亮,染上各种发油,今天染黄色的,明天染金色的、红色的、黑色的,偶尔是白色的。但是内心当中,天天造恶业,经常偷盗、抢劫,做很多坏事。
外面的衣服虽然很庄严,但实际上是一个肮脏的人。就像一件妙衣,包裹着一个不净的瓶子一样,没有什么意义。
“佛子知惭衣”,佛子菩萨有知惭有愧的妙衣。
“无遮”,即便外面没有衣服等遮蔽。一些大乘修行人,外面穿的衣服不是很好的,比较破旧,破破烂烂,没有遮挡,像米拉日巴。
“离罪垢”,但是他远离了罪垢,内心当中没有嗔心、没有贪心、没有诈骗,而且充满了信心、智慧、慈悲心。虽然穿的衣服不好,但是内心充满智慧。
在米拉日巴的传记[注3]里面讲,你们可能也记得,米拉日巴闭关失踪了很多年,后来他的妹妹叫琵达,知道了他的下落,就去见他。当时米拉日巴吃的也没有,穿的也没有。琵达特别伤心地说,“你口中无食,身上无衣,什么都没有,真是特别惭愧”。
琵达拿来一块毛布给米拉日巴,“你最好把这个当裙子穿上吧,不然太惭愧了,太不好意思了,我没有想到我的哥哥变成这个样子。看人家巴日大喇嘛,下面坐的垫子好几层高,上面还有伞盖,吃的也特别好,喝的也特别好,眷属对他的供养无可计数。与你比较起来,差别特别大。你可不可以当他的徒弟?不然,你这个法和我这个命啊,我们两个可能连命都没办法保住了”,说着放声大哭。
米拉日巴笑着说,“没有什么惭愧的,人从母胎来到人间的时候,都没有穿任何衣服,所以没有什么害羞的、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这些喇嘛用不清净的方式生活,才是最惭愧的。要我给他当徒弟,是很可笑的事情,我不愿意用世间八法养活自己。我还要继续苦行,即生获得成就,我的目标就是这样的。我希望你也跟着我,在雪山苦行”。(众笑)
米拉日巴确实是,从身体上看,好像无惭愧心一样的;但实际上他的心,的确是特别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有了知惭有愧的智慧妙衣,世间的衣服对他来讲,就没有什么用了。
虽然狮子跳崖,但是兔子不能跟着跳[注4]。有些道友也像米拉日巴一样,穿着方面也不执著,这样不太好。没有到达这样境界的话,还是要维护世间的情面。一般世间人都知道,一个人穿着的衣服稍微好一点的话,大家对他的看法会不同的。
作为佛教徒,以前也再三讲过,大家的衣着应该整洁,威仪尽量清净。要经常观察身口意三门,守护好自己。在人群当中,保护自己的正知正念,是很有必要的。
受过佛教正规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佛教正规教育的人相比,差别是非常大的。
第一个比喻,妙衣的比喻,即使没有衣服,知惭有愧也是非常庄严清净的,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是虚空的比喻。
“佛子具惭愧”,具有知惭有愧的菩萨。
“如空法不染”,相当于是虚空一样的,云雾没有办法遮住它。有惭有愧的菩萨,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不会被世间的名闻利养、世间八法所染,像虚空一样。
我们派法师外出,“某个人到汉地去、到国外去弘法,他平时有惭有愧,对戒律比较关心。凭我们的观察,他到世间当中去,不会做有染世间八法的事情,应该没问题的”;“这个人肯定是很麻烦的,不要让他去,很难说的”。
这是第二个比喻,像虚空一样的。
第三个是装饰品的比喻。
“佛子内集聚,知惭妙庄严”,在自己同见行的道友佛子中集聚,也以知惭有愧的饰品庄严,那是随应行为极其美妙的庄严,珍宝等任何饰品也不可相比。
比如说,在世间当中,一个人穿着特别好看的衣服,在他的群体当中,大家都觉得这个人穿得很好;一个人的舞跳得特别好,在他的群体当中,大家都觉得他是跳得最好的。
同样的道理,佛子的相续当中具有知惭有愧的功德,在同行同见的道友群体当中,大家都觉得他是最好、最妙的。虽然他穿的不是特别好,但是他具有知惭有愧功德的原因,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很好,所有的人都赞叹他。
极个别的人做得很好,自己也觉得很不错,但是不被别人认可,别人看不惯他,也有这种人。“我做得那么好,为什么上面的人也看不惯我,下面的人也看不惯我,应该是我前世造了什么样的恶业吧”,可能会有这种情况的。但大多数人做得很好的话,旁边的人会对他有好的评价。
知惭有愧,相当于是内在、俱生的庄严、装饰品。相当于金耳环也好,金项链也好,各种钻石手镯等等。
我刚才详细看了一下藏族姑娘的头饰,在上面是一块珊瑚,中间是一块松石,(师以笔放头顶示意,众笑)在她们的群体当中,应该是最好看的、很庄严的。那个珊瑚是真的珊瑚,她们也不害怕强盗。如果在汉地的街上,骑摩托车的人可能会抢走的。(众笑)
这个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更重要的是,在同行道友当中,具有知惭有愧的功德。这样的话,大家都能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很庄严的”。就像刚才的藏族姑娘一样,在她们的群体当中,她是最富裕的,或者最好看的。
在佛教的群体当中,知惭有愧是最庄严的装饰品,这是第三个比喻。
菩萨以惭愧,如母慈所化,
惭愧于轮回,能防一切罪。
第四个是母亲的比喻。
“菩萨以惭愧,如母慈所化”,有惭有愧的菩萨,如母亲慈爱自己的独生子。不管别人说什么,母亲对孩子是不会轻易放弃的,她很认真地,一定要让孩子快乐,一定要让孩子有前途。
现在汉地很多的父母,经常关心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还一直“你现在怎么......”不说了。(众笑)
像父母特别慈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有惭有愧的菩萨特别关心众生,绝对不会舍弃一切众生。永远都爱所有的众生,不会轻而易举舍弃。如果舍弃,自己在菩萨众面前是很惭愧的事。已经发了菩提心,现在不理众生了,那多不好意思啊。
这是第四个比喻。
第五个是军队的比喻。
“惭愧于轮回,能防一切罪”,就像世间当中,用马队、象队、车队、步兵四大军队,还有国防部的海军、空军等等,保护国家和国政一样。同样的道理,菩萨在此轮回利益众生时也是能完全防护贪等一切罪过的敌军,因为以有惭有愧能做到不造烦恼的罪业。
我看,讲义当中有“马队、象队、车队、步兵”,但是颂词里面不是很明显。
可以用妙衣、虚空、装饰、慈母、军队五种比喻来说明,知惭有愧的菩萨,不但能摧毁烦恼,而且自己的功德也不会丧失。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讲到知惭有愧的验相,什么时候知道知惭有愧,就什么时候得到知惭有愧。这里有四种验相,意乐方面有两种验相,行为方面有两种验相。
辛七、有惭有愧之验相:
能受于一切,亦不受一切,
不行行一切,愧者愧成相。
“能受于一切”,意乐方面第一个验相,布施、持戒、智慧、度众生,以六波罗蜜多为主的所有菩萨行为,自然而然能接受。善事、善法方面,全部都愿意做,能受持,能接受,这是第一个。
“亦不受一切”,意乐方面第二个验相,不能接受一切无惭无愧的贪心、嗔心,包括杀生、偷盗、盗窃、欺骗、邪见、诽谤因果等,所有过失方面的道理,都不愿意接受。
好的修行人会做到好的方面。我依止过的一些善知识,他们有些圆寂了。这些上师在功德方面什么都具足,知惭有愧也好,戒律清净也好,闻思修行也好,慈悲众生也好,全部都有;过失方面,连说话过程当中抱怨别人的过失,都非常谨慎。
你们可能没有见过帝查活佛,他的确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我在他面前,听过一些法。他在善的方面,特别精进,什么都具足;在不好的方面,全部都不接受。只要是杀生、偷盗,甚至犯细微的别解脱戒、菩萨戒,他一定会制止的。身边的人都知道,他的行为是什么样的。
这是第二个。
“不行”,行为方面第一个验相,不造一切罪过。在实际行动当中,不会做有愧的事情,犯戒、干坏事、杀人,这些都不会做的。
“行一切”,行为方面第二个验相,行持一切功德。善事全部都会做的。
比如说布施也好,持戒也好,不光是口头上,“我要发愿”,从此之后,行为上遇到一点点困难的时候,“不行,我累了,我想退下来。可不可以给我请个假,我想休息一下,我去看看病,我好像需要检查一下”,在学院说得好像病很严重,到了成都以后,也不去检查。(众笑)
这里有些发心人员累了,或者不想发心的时候,在负责人、在我面前,说是“给我请个假,我下去看一看父母,父母病得很厉害”,又说妄语、又欺骗、又不看病。下去以后,就无影无踪了,就往生极乐世界了。(众笑)
“愧者愧成相”,显现出来的这四种相就是有惭有愧行人相续知惭有愧所形成的验相,这是具有惭愧心的四种验相。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注5],是《大宝积经》里面的一个正法品。这部经典里面讲了四种法,如果具足这四种法,就能积累无边的善根。哪四种法呢?“精进集善根,闻法心无足,佛说此四行,出生无边善”,第一个是特别精进,第二个是积累很多善根,第三个是听闻佛法,第四个是没有厌足,佛说具足这四种行为,的确能得到无边无际的善根。这里讲到的四法是,精进、积累很多的善法、特别爱听闻佛法、没有厌足。
我想,我们这里的有些人真的是很好的,《经庄严论》现在已经讲了八十三堂课,有些人一堂课都没有断。明年还有二十来堂课吧,可能总共有一百多堂课,这些人会圆满听完的。
对我来讲,讲这么多,是很不容易的,我有时候觉得自己还是可以的;你们也非常棒、非常了不起。不然,现在人的心,今天想听课,明天不想听课,很浮躁的。
具足这四种功德,能自然而然积累很多善法,大家应该记住。
下面讲最后的总结意义。
辛八、殊胜有惭有愧:
自心修惭愧,信解法思维,
自在无分别,合一堪首位。
“自心修惭愧”,自心修行知惭有愧,不是想到假设别人知道这种过失那多惭愧。他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自己本身自然修行有愧于造罪,那称为殊胜。
应当了悟有愧也以五法为殊胜。惭愧心是自心的修行法,有五种。
“信解法”,第一法,对宣讲有惭有愧方面的经典、论典有信心,经常看、读、写,这是知惭有愧的一种修法。多看大乘的经典和论典,自相续很容易改变的,这是第一个。
“思维”,第二法,前面所说的品味、随喜、爱乐、不满足、广大、欢喜、饶益、无惑、善妙九种思维。比如品尝什么是知惭有愧;别人知惭有愧的话,随喜;自己相续当中产生知惭有愧的话,欢喜等等,这也是一种殊胜的修行,这是第二个。
“自在”,第三法,拥有等持的自在。得地以上菩萨拥有等持,知惭有愧的功德会自然而然具足的。不是特别地去,“我非要、一定要知惭有愧”,不需要勤作的。我们现在是勤作的,“不好意思,我活在世界上没有意义,太惭愧了”。
这是等持,自然而然有自在的等持,是第三个修行,这也是一种最好的修行。
“无分别”,第四法,从八地起无勤任运、不分别自他惭愧法三轮。八地以上菩萨,惭愧者和惭愧和惭愧法三则,都不缘,三轮体空。
“合一堪首位”,第五法,清净地菩萨的所为融合一义是堪为首位或最胜。清净三地的菩萨,他们知惭有愧的境界是相同的、共享的,不是单一的、分开的,这也是最殊胜的修行。
知惭有愧的层次是不同的,前两种修法,我们比较容易行持;后面的不清净七地和清净三地的修法,对很多人来讲是有困难的。当然我也相信,你们当中肯定有七地、八地的人,装着凡夫人来听课,所以这些人应该是除外的。不然,八地菩萨生嗔恨心,也不太好。(众笑)
前面惭愧已经讲完了,现在讲坚稳。
师念藏语传承。
庚二(坚稳)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菩萨之坚稳,较彼其余众,
以法相分类,不变而超胜。
“菩萨之坚稳”,菩萨的心非常坚定,所以菩萨经常叫坚稳。
“较彼其余众”,世间人也有坚稳、稳固、坚定等等,声闻缘觉也有坚稳,但是他们的坚稳与菩萨的坚稳,比较起来。
“以法相分类,不变而超胜”,菩萨的坚稳有三个方面的超胜,法相方面超胜、分类方面超胜、不变方面超胜。
在《二规教言论》里面讲,坚稳很重要,要人格稳重、身坚稳、语坚稳、意坚稳,不要一直飘着。有些人今天还好好坐着,明天就“我要离开了”;有些人的心也是一会儿好好的,“从现在开始,乃至菩提果之间,我一定要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我再也不害任何众生了,对上师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过了两天,心就起了邪见。心、语言变得特别快,这不太好。
菩萨的坚稳,比声闻缘觉、世间人超胜。
辛二(广说)分三:一、坚稳之法相;二、坚稳之分类;三、不变。
壬一、坚稳之法相:
精进定与慧,许为勇耐稳,
菩萨以此三,无惧尽趋入。
“精进定与慧”,按精进、禅定与智慧的次第。
“许为勇耐稳”,分别承许是心不怯懦的勇气、不动摇别处的耐受及真实了知意义而从中不变异的坚稳。
第一个是精进坚稳,刚开始精进,并且一直精进,心不怯懦,有勇敢的志气。这种菩萨相还是能看出来的,有些道友开始的两三年,特别精进坚稳;过了五年十年以后,就退了。
第二个是禅定坚稳,不动摇,不被外境及分别念所散乱,有特别的忍耐能力。
第三个是智慧坚稳,因为通达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不被外面的邪知邪见动摇。
“菩萨以此三,无惧尽趋入”,原因是,菩萨以这三种法无所畏惧完全趋入修道。
菩萨在精进方面、禅定方面、智慧方面超胜,所以菩萨的发愿,确实不会退转。佛法方面是这样的,世间法方面也是这样的。
《十住毗婆沙论》里面讲了,“凡诸有所作,虽难能究竟,则于世间中,亦是不退相”,对所有的事情,菩萨虽然遇到很大困难,也不会退的。对世间当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他不会退转的。
真正的菩萨,他想做的事,就一定会做完,这是很重要的,《二规教言论》里面讲的是誓言坚固。
菩萨因为有特别坚固的精进、坚固的禅定、坚固的智慧,所以他无所畏惧。
很多人发愿以后,不管是行菩提心也好,还是做世间的任何事情,到了中间的时候,就做不下去了,没办法再前进,很害怕、恐惧,原因是什么呢?下面的偈颂当中详细讲了。
讲完这个偈颂以后,今天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你们不要怕了。
怯懦动摇痴,诸事生畏惧,
故知三本性,是为坚稳名。
“怯懦”,无有精进者认为我不能修行菩萨行,生起怯懦的畏惧。如果没有精进心,就会产生怯懦的心,没办法做很多六度万行的事情。
“动摇”,无有禅定者心不能一缘安住,所以生起分别念动摇的畏惧。如果没有禅定,心特别散乱,没办法一缘安住,会产生分别念的畏惧。
“痴”,无有智慧者不知菩萨行到底是怎样而以愚痴对于一切事无所适从,生起畏惧。如果没有智慧,就不能知道一切事物的真相,所以会产生愚痴的畏惧。
“诸事生畏惧”,以怯懦等这三者,认为菩萨的所修摄集诸多自在功德,因此无法修行,从而生起畏惧。
“故知三本性,是为坚稳名”,为此,应当了知这三种畏惧的对治——精进、等持与智慧自性或自成的三种本性,不被违品所夺,才具有坚稳的名称。
不需要分别抉择与勤奋而任运自成精进、禅定、智慧本有或常有、无有怯懦等三种最为坚固就是坚稳的法相。初学者心的本性具有不怯懦也就能趋入所为,应当了知观待这一点安立的角度取名为本性精进等。
菩萨的心非常坚定,因为他完全知道这三者的本性。
精进的本性是,对善法的喜乐、爱乐之心。菩萨对善法和利益众生有爱乐的心,所以远离了怯懦的心。
禅定的本性是,心一缘专注的、不被外面的散乱所损害的、如如不动的心态。菩萨多生累劫以来,有禅定境界的原因,可以远离所有的动摇。
我们的心经常在非法方面动摇,是很可怕的事情;而菩萨禅定的心很稳定,远离了所有浮动的心。
智慧的本性是,了知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境界。菩萨具有智慧的原因,完全抛开了世间当中的愚痴、不知真相的分别念,远离了愚痴的畏惧。
菩萨是坚稳的,而凡夫人不能坚稳,为什么不能坚稳呢?有怯懦的恐惧、动摇的恐惧、愚痴的恐惧,具足三种恐惧。希望大家在闻思修行过程当中,学会这三个窍诀。
要精进稳固,大家不要松懈。很多老修行人,九十岁左右、八十岁左右的时候还在早起晚睡。他们那么精进,我们为什么不能精进?所以大家不要懈怠,精进一定要稳固,不是前两三天精进,后两三天就没有了。
以前学院里面特别精进的人,听说,现在在汉地的城市里面,特别散乱,连一天一遍《普贤行愿品》都不念了。我觉得,这些人的变化太大了。那天有一个人说:“你能不能多讲一下无常?”我说:“不用多讲无常,看一下你们周围的这些人,就能看得出无常了。”
精进不稳固,是很可怕的。
还要禅定稳固,一定要学会一些禅定,早上、晚上、平时,要尽量长期稳定修持禅定,让心定下来。如果心漂泊不定,什么事情都搞得出来。
还要智慧稳定,要学很长时间。入门后,一直要学。
我前两天给堪布堪姆开会的时候说,我希望你们不要认为,我现在已经拿到了法师学位,我现在已经是辅导员,就不学了。
现在汉地学会,由于我们的人才跟不上,实在没办法,两三年就培养出一个辅导员。有个别的辅导员,自己觉得“我这个辅导员很厉害的”,在班里面讲一些无用的无聊的自己的故事。
对辅导员,我们还是有严格要求的,不能随随便便想什么就讲什么,一定要讲法义方面。为了让大家感兴趣,偶尔说一点玩笑也是可以的,但最重要是以智慧对待,智慧要稳固。
精进稳固、禅定稳固、智慧稳固,这就是菩萨超出世间和声闻缘觉的三个特点。
世间人不是这样的,精进也不稳固,禅定也不稳固,智慧也不稳固。大家应该明白,一定要记住。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