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283-315,18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四、菩提分品=己一、因+己二、修行或道之本体+己三、修行差别支+总结
己一、因=庚一、知惭(318-326))+庚二、坚稳+庚三、不厌+庚四、知论典+庚五、知世间+庚六、知四依+庚七、四无碍解+庚八、二资粮
庚一、知惭=辛一、知惭之法相(319)+辛二、所惭之处(320)+辛三、知惭之分类(321)+辛四、无惭之过患(322)+辛五、惭愧之功德(323)+辛六、赞叹有惭(324)+辛七、有惭有愧之验相(325)+辛八、殊胜有惭有愧(326)
庚二、坚稳=辛一、略说(328)+辛二、广说
辛二、广说=壬一、坚稳之法相(330)+壬二、坚稳之分类+壬三、不变
32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一辛五、惭愧之功德;
有惭诸佛子,不生此诸过,
智者常真实,受生人天界。
具慧以有惭,速圆正觉资,
佛子不厌倦,成熟众有情。
彼恒离违品,不离对治法,
有惭之佛子,得彼等功德。
32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一辛六、赞叹有惭;
凡愚著妙衣,离愧有罪垢,
佛子知惭衣,无遮离罪垢。
佛子具惭愧,如空法不染,
佛子内集聚,知惭妙庄严。
菩萨以惭愧,如母慈所化,
惭愧于轮回,能防一切罪。
32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一辛七、有惭有愧之验相;
能受于一切,亦不受一切,
不行行一切,愧者愧成相。
32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一辛八、殊胜有惭有愧。
自心修惭愧,信解法思维,
自在无分别,合一堪首位。
32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二(坚稳)分二:
32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二辛一、略说;
菩萨之坚稳,较彼其余众,
以法相分类,不变而超胜。
32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二辛二(广说)分三:
33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二辛二壬一、坚稳之法相;
精进定与慧,许为勇耐稳,
菩萨以此三,无惧尽趋入。
怯懦动摇痴,诸事生畏惧,
故知三本性,是为坚稳名。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83-111 2017年07月07日
今天是星期五。下个礼拜,也是一样的。星期一和星期二讲《妙法莲华经》,星期四、五讲《经庄严论》;再下一个星期,星期一和二讲《妙法莲华经》,《经庄严论》告一个段落,暂时可能要休息二十多天。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给夏擦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下面紧接着讲《经庄严论》,先念传承。
师念藏语传承。
昨天讲了无惭无愧的过患,今天讲有惭有愧的功德。
实际上有惭愧心的话,一切功德会自然而然具足,一切善法会越来越增上。
《佛所行赞》当中讲过,“惭愧令心定,无惭丧善根”,惭愧心让我们的心完全可以定下来,在善法当中也好,在修大乘法当中也好,完全能定下来;如果是无惭无愧,就丧失了很多善根。
用智慧分析的时候,现在很多修行人修行不好,大多数的根源可能与无惭愧心有一定的关系。在有生之年当中,有些人发愿受戒律、闻思修行、做善事,但后来不能落到实处,反而做了很多惭愧的事。有些人自己明白做了很多惭愧的事;有些人不仅自己明白,而且诸佛菩萨也知道他做了惭愧的事;有些人不仅自己、诸佛菩萨明白,更重要的是周围的人都知道,他做了很多惭愧的事情。最后自己很伤心。
惭愧心与增上善根,有一定的关系。表面上看,惭愧心是很简单的,是世间当中的一种道德。但实际上,惭愧心在大乘佛教是非常重要的。大乘佛教当中主要的发愿是利益众生,如果没有好好做的话,就是最惭愧的。
大乘佛教的究竟教义主要是利益众生,我已经说了、我已经想了、我已经发了愿,但是后来,不但没有利益众生,而且还去危害他们。自心作证,是很惭愧的;在诸佛菩萨面前,也很惭愧。
严格来讲,很多佛教徒会有一些愧疚心。我刚开始的初心是,做一个很好的修行人。但后来自己烦恼、散乱,各方面的原因,实际上没有做到。反观自心的时候,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学会惭愧,自己知惭有愧,是一种功德。
不生过失,当然是最好的;如果产生了过失,自己知错改错,也是菩萨的行为。
凡夫人的俗说话当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多数的人是凡夫相,不可能没有过失的。有了过失,就要经常忏悔;如果不愿意改、不愿意忏悔的话,可能更麻烦。
下面讲有惭有愧之功德,对应于五种果,异熟果、增上果、士用果、离系果、等流果。
辛五、有惭有愧之功德:
有惭诸佛子,不生此诸过,
智者常真实,受生人天界。
“有惭诸佛子”,有惭愧的发了菩提心的佛子。
“不生此诸过”,不会产生上面所讲到的这些过失。
昨天前面讲了很多过失,如果你没有惭愧心,就会产生嗔恨心、贪心、舍心、傲慢心;摧毁自己和他人的戒律、善根;别人对你的供养、恭敬、赞叹,这些都没有了;诸佛菩萨也好、白法的天尊也好、同行道友也好、还有世间人也好,都看不起你;你会恶名远扬。
在一个寺院里面、在一个群体当中、在一个佛教团体当中、在一个非佛教团体当中,自己应该懂得惭愧,要学会维护自己。其实维护自己,也是维护他人;维护他人,也是维护自己。在别人面前,不容易发脾气,不要把自己最丑陋的面目暴露在大众场合。内心当中有一些烦恼,在别人面前,至少也要包装一下。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在别人面前要会包装自己,这对你的修行是有帮助的。刚开始以造作性的包装来束缚自己,逐渐逐渐,到了一定的时候,习惯了、习以为常了,你真的就成了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历史上的很多修行人,刚开始的时候特别粗暴、野蛮、放逸,后来逐渐逐渐变成了特别了不起的、威仪清净的人。
佛教当中惭愧心是很重要的,有些佛教徒还是有惭愧心的。他犯了错误,跟他说一下,他就会觉得很惭愧,知道改正。
“智者常真实,受生人天界”,这样有惭愧心的、知惭有愧的佛子、智者,恒常真正受生到天趣、人间,是异熟果。
智者即生当中,能获得人间护法的赞叹。确实好人在哪里,都会受到赞叹;坏人在哪里,都会受到呵斥。这不是,好人脸上长莲花、坏人头上长毒角,应该是跟个人的行为、福报有一定的关系。
智者可以转生到有福报的人的群体当中、色界无色界当中。在六道众生当中,人、天算是最有福报的,这就是所谓的异熟果。
学到新知识,应该记录下来。哪怕是听了一堂课,“我听过一堂《经庄严论》的课,里面讲有惭愧心的人,今生也很快乐,来世也能转生到人、天界当中”,这样的一句话,如果终生记得,刻骨铭心,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具慧以有惭,速圆正觉资,
佛子不厌倦,成熟众有情。
这里讲到增上果和士用果。
“具慧以有惭”,具有智慧的菩萨,因为有惭有愧。
“速圆正觉资”,修行会很圆满的,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能圆满正等觉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这是所谓的增上果。
前面已经讲了,暂时获得人天福报;这里究竟来讲,圆满资粮,获得正觉的果位。
《杂阿含经》里面讲了,“世间若成就,惭愧二法者,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世间当中,如果你能成就知惭、有愧这两种法,如果你真正有了知惭有愧的功德,那你在修道过程当中,暂时能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究竟能永远闭塞生死轮回,六道轮回的所有的门都会关闭的。
表面上看,知惭有愧好像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实际上,这也是不容易的。圆满正等觉的人,会不会是无惭无愧的?绝对不会的,没有惭愧心,什么坏事都会做的。
“佛子不厌倦,成熟众有情”,有惭有愧的菩萨,把众生安置到三菩提当中,一点也不会厌倦的,这是所谓的士用果。
现在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发愿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到了后面的时候,就坚持不下去了。觉得自己很累,利益众生成了负担,“我现在厌了,我现在不想干了,太累了”。看到一些众生的时候,“这些众生不听话,这些众生不报恩”,心态上抱怨、怨恨、很失望,很多人产生极大的厌倦心。
菩萨在无量无边的生死轮回当中,确实不会生厌烦心。
我好像以前用过《大宝积经》里面的一句话,“无量亿劫在生死,而无疲倦悔厌心,观诸众生逼切苦,常为众生作利益”,无量的生死轮回当中,没有疲倦心,也没有怨恨心,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看到众生真的很可怜,以这样的心态,常常做众生的仆人,利益众生,菩萨的大愿就是这样的。
我昨天听到有个医生说,已经做了二三十年对健康有利的事情,本来想退下来的,但自己有一点经验,又不忍心退下来。世间一个没有发大乘菩提心的人,都有这样的怜悯心。
我这里并不是缺少发心人员,而劝你们发心的。的确是,学了知识之后,要用在实际行动当中。否则,完全是书呆子。
在知识分子当中,经常有这样的人。智慧很不错,什么都可以学;但是特别不会做,或者不想做,或者不愿意做,有很多这样的人。学了以后,即生当中没有用上,不知道下辈子能不能用上。
我有时候想,要不要稍微休息一下?好像边学边做,对人生来讲,是最有意义的。人生是很短暂的,一直学的话,可能是不行的。刚开始学上八年十年,然后边学边用,可能是很重要的。
在这里,有惭愧心的菩萨,没有厌倦心,想帮助众生、利益众生、成熟众生,这叫做士用果,第三个。
师念藏语传承。
彼恒离违品,不离对治法,
有惭之佛子,得彼等功德。
讲下面离系果和等流果。
“彼恒离违品”,具有惭愧心的菩萨,恒常离开无惭无愧,这就是所谓的离系果。
有些人刚开始是无惭无愧者,慢慢变成了有惭有愧的人,远离了无惭无愧。
远离了违品的法而得到的果,叫做离系果,在《俱舍论》[注1]当中,大家都知道。
“不离对治法”,有惭有愧的菩萨不会离开对治法有惭有愧,这就是所谓的等流果。
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安忍也好,所有对治方面的智慧也好,一直不离开。前面讲本体和法相的时候讲过,六度本身就是对治法。
具足知惭有愧的人,在学校里面,所有的老师都交口称赞,“这个学生很好”;到了社会当中,大家都很赞叹;出了家以后,在僧团里面,“这个人是很不错的”。
前世的福报也好,今生的教育修养也好,对治的智慧,一直具足,这叫做等流果。等流果是生生世世流传下来的,同等的因,有感受等流果、同行等流果等等,我们以前讲了很多种。
我那天听到一个特别小的孩子教育父母,“这里有很多人,不能大声说话;不要乱扔垃圾,会给别人带来麻烦;穿好衣服,不然别人看到是不太好的”。好像他有俱生的知惭有愧,父母不需要特别多地改造他,经常打他、经常说他,不需要这样的。
有些人的等流果是在恶的方面,从小恶的习气就在他的身上圆满了,好的习气都没有,这是恶的等流果。
“有惭之佛子,得彼等功德”,有惭有愧的佛子,能自然而然获得前面讲的五种果,异熟果、增上果、士用果、离系果、等流果的功德。
学了一个知识,自己要会观察。不要想,这是弥勒菩萨曾经这样说过的,或者这是书本上这样讲的,或者这是堪布自己没事给我们这样讲的,耽误时间而已。其实都不是的,现在大家集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学知识,是这么一个目的。
对你们来讲,时间很珍贵;对我来讲,时间也很珍贵。听了四十九分钟也好、六十五分钟也好,应该把学到的知识记住。讲了惭愧,你要懂得惭愧的内容;前一品讲了供养、依止善知识、四无量心,你学到的每一个道理,应该对你相续是有利的。学知识的态度,是很重要的。否则完全是,有考试,就很认真地记一下;没有考试,就很放松。上半年我没有考试,感觉高级班记笔记的人少了很多。很多人是为了考试而学的,有考试的话,害怕不及格,所以记得很清楚;没有考试的话,有些人念咒语......看小说的人,好像没有。
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对不感兴趣的课,就在桌上打开教课书,在桌下看小说。上瘾以后,一直想着下一个情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定要把这个看完。有一次我正在看小说的时候,我们的藏语老师说,“我女儿以前是很听话的,现在她最大的错误是看小说。本来她天天看书,我很喜欢,以为她看教课书特别精进,结果发现她在看小说”。我马上把小说收了,尽管他说的不是我。老师批评自己的孩子,我在里面找到了我的影子。
一般听佛教课,这样的现象也许没有。不管怎么样,听一堂课,也很不容易。我们学院还算稍微好一点,很多道友不是那么忙。但大城市里面的人,还是比较忙的。
现在听课很方便,手机上、电脑上的确特别方便。也特别感谢这里的很多发心人员,他们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方便。
以前求法,不这么容易。比如说求一个月的法,要走路去,要搭帐篷。有时连帐篷都没有。法王以前讲过,堪布根霍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搭的临时茅蓬特别冷。到了后面的时候,堪布越讲越广,一直讲不完,他们很苦恼。很多人的食物都吃完了,都想断传承回去了。
我们现在是不相同的,有很多方便方法。在任何一个世纪当中,都是没有这些方便方法的,大家应该珍惜。
城市里面的人,外在的影响、诱惑特别强,善的力量和闻思修行的力量非常薄弱,就像《入菩萨行论》[注2]里面说的,“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像黑夜当中的闪电一样的。对你们来讲,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