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瑜伽师地论》,大正藏 No. 1579, 弥勒菩萨说,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卷第四十四/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一:
云何菩萨心无厌倦。当知菩萨由五因缘普于一切正加行中心无厌倦。一者菩萨性自有力故无厌倦。二者菩萨即于如是无厌倦心。数数串习故无厌倦。三者菩萨方便摄受精进勇猛能正随观。前后所得展转殊胜故无厌倦。四者菩萨成就猛利增上妙慧。正思择力故无厌倦。五者菩萨于诸有情。猛利悲心极哀愍心。恒常现前故无厌倦。
[注2]《大智度论》,大正藏 No. 1509,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卷七十九/大智度论释嘱累品第六十六:
复次声闻辟支佛无慈悲心。无度众生心。无净佛世界。无无量佛法。愿无转法轮度众生。亦无入无余涅槃。乃至遗法度众生。愿无有三世度众生心。所谓菩萨时。作佛时。灭度时。非但以空行故与菩萨等。复次二乘得空有分有量。诸佛菩萨无分无量。如渴者饮河不过自足。何得言俱行空不应有异。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壬二、坚稳之分类:
自性及宏愿,无所顾惜性,
众生颠倒行,听闻深广法,
所化难调化,佛身不可思。
首先是八种分类:
1、自性坚稳:由种姓力所致以精进、禅定、智慧界而对菩萨行无有怯懦等畏惧。
2、宏愿坚稳:发愿“从发无上菩提心至获得大菩提间不退失、不改变普度一切众生之所为”,无论转生何处也不改变,一直坚定不移。具体来说,菩萨的无量愿,至佛地间生起,一切愿的根本就是最初发菩提心,依靠为菩提发愿的这一开端生起一切愿,此后的一切愿将越来越稳固。
3、无贪坚稳:也就是自利坚稳,为成办自己的利益,对身体性命也无有顾惜、贪著及畏惧。
4、利他坚稳:不以众生种种邪行而厌烦。
5、信解坚稳:信解“甚深”即真如义坚稳,对本来无生无灭甚深空性之义不怖畏,信解稳固。
6、威力坚稳:不怯懦而信解修成神通、力、无畏等广大功德。
7、成熟坚稳:对于烦恼极其炽盛谁也难以调化的众生,不舍弃而以种种方便长期调伏,是成熟众生坚稳。
8、殊胜菩提坚稳:心想我要修行佛陀之法报化三身不可思议的功德,心不退转。
如此宣说了八种坚稳的差别。
种种诸难行,轮回皆不舍,
无有烦恼性,坚稳生坚稳,
其余无伦比,许具坚稳最。
再者,坚稳的三种分类:为无上菩提而行持无量种种难行,是难行坚稳;以利他悲心不舍轮回,受生种种世间,是特意受生坚稳;转生轮回当时,不被轮回的烦恼过患所染,是无惑坚稳,如此坚稳菩萨相续中生起坚稳,是其余的世间人及声闻、缘觉的坚稳不可相比的,承许是坚稳者之最。
壬三、不变:
飞蛾飞禽海,不能动须弥,
恶友苦闻深,不能动坚稳。
犹如飞蛾、飞禽飞翔空中的翅膀的力量及大海的波浪不能动摇须弥山一样,与这三种比喻次第对应,坚稳菩萨不被不善恶友、种种痛苦与听闻甚深空性无我所扰乱、动摇。
庚三、不厌:
菩萨不厌最,三事闻不足,
精勤耐受苦,依于惭坚稳。
菩萨的不厌最为殊胜,是其他声闻、缘觉的不厌不可相比的。对什么不厌呢?对三种事不厌,于善知识前听闻妙法不厌足,是闻法不厌或求法不厌;于三大阿僧祇劫中如燧木生火般发起广大精进,是精进不厌;为利众生甘愿忍受痛苦不厌,是苦事不厌。这些说明了三种不厌事或对境。不厌之因或来源或所依:依靠前面讲解的知惭及坚稳二法而生起不厌。
欲求大菩提,具慧之不厌,
诸地未圆满,圆满极圆满。
不厌的本体或自性是,极其强烈欲求大菩提。不厌分类:具慧者的不厌,于道位诸地中,承许有三种分类:信解行地没有获得自他平等心,有时也会产生厌烦,因此是未圆满不厌;七地,根本不生厌烦,因此是圆满不厌;清净三地无勤任运自成,是极其圆满不厌。
庚四、知论典:
坚稳知论典,基所为业相,
无尽成果胜,等持总持摄,
能成熟有情,亦能持妙法。
坚稳菩萨的了知论典,是指了达五明,也称为知论典。
五明,如前所讲一样,内明、因明、语言明或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对于这五明,于善知识智者论师前善加听闻,思维其义获得定解后也为他众宣说,因为一切所知处以五明可概括。菩萨们精通尽所有的所知,是为求遍知智慧而了知论典。仅仅五明,世间人与声闻、缘觉也有,但菩萨的了知五明论从基等六个方面更为超胜。那是指什么呢?
1、基或事是指五明,声闻为了自己解脱只是主要追求内明的一部分——人无我,而对大乘所有经典的教义尚且不甚了了,更何况说其他明处。菩萨希求遍知智慧,并为能成办无量众生之利而对所有所知广大之理,自己学习并为他众宣说。精通内明三乘之道,精通能诠名词本质、结构、组合规律文字摄分增等语言学论典中所说,无碍运用,具足文句善妙而能不折不扣地理解意义,意义也是随应现量、比量、教量而成立,驳斥不具正量之宗,建立具正量之宗,从而对意义生起不可夺取的定解。依靠医方明能除众生身体之病,使身体安康,力求长寿。自己以有利众生的种种工巧明饶益他众,也将此理宣讲给别人。总之菩萨为成办自他二利,首先自己听闻五明论典或典籍,闻而不忘受持,串习词句读诵,思量其义,无误通达意义,以辨别善说与恶说的方式也如理为他众宣说,即是以基或事超胜之理。
2、所为:声闻、缘觉尽所有的所学也主要是为自利,菩萨主要是为他利,因此超胜。
3、事业:声闻仅仅了知经典内明而行成办自利之事业,菩萨精通内明三乘后自己趋入大乘,也为其他大乘种姓者宣说它,也为其他声闻、缘觉种姓者宣说相应乘,行持如此事业。同样,以其余因明等四明也能利益他众,也为他众宣说那些论典,因此超胜。
4、法相:声闻听闻宣说内明的一部分——人无我等少量论典后受持其词句等,菩萨对三乘所摄的内明、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尽所有无边无际的论典都无有厌足听闻、受持、纯熟、思量、通达,具足这五种法相而超胜。
5、无尽:声闻的知论至无余涅槃就会穷尽,菩萨了知五明论,乃至无余法界中也不穷尽,由此超胜。
6、果:真实成就而超胜,声闻们知论不得遍知果,而菩萨精通五明以普皆回向的威力,真实成就遍知一切所知相智慧的果位。
菩萨了知五明论以什么处所摄呢?以等持、总持特别所摄,精通五明也有些是等持的自性,以等持所摄持,与等持相关联,有些是总持的自性,以总持所摄持,与总持相关联。如此也可从等持、总持所摄的侧面分两类。以获得首楞严等等持自在入定,无碍精通五明一切论而成熟有情。以总持的自性,以往累世中听闻过的五明论典不忘受持全部句义,能受持五明所摄的所有经典妙法。为此,菩萨的知论依靠等持具足神变示导、记说示导、讲法示导来成熟有情。以总持的方式使声明等四明主要是内明所有妙法于世间不隐没来受持,这两者是知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