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74课1-9

创建日期:2022-08-31

  行为学-教言宝藏74课1-9

  第七十四课:法身普贤无分别

  一、应将闻思理论纳入实修之中

  我们在传讲这些教言时,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修的角度,都会摄于一法而做宣讲。讲解的方式,虽然是从文字上做一些解释,但总体来说,最终还是会将一切讲解归于当前所修的法之中。否则就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所言:“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以及“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如果对于佛法的理解只是停顿在闻思上,即便懂得多少道理,即生成办解脱的希望也不会很大。

  这也是在告诫我们:无论平常学习什么教理,都要把一切教言归纳到自己当前的修行之中。就像我们这一段时间讲课中提到的,无论是讲解修学方法的不同,还是讲解如是修学会达到怎样的境界,最终都会归纳到自己当前的修行之上。比如今天修行过程中,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做;如是修学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一些感受等等,这一系列内容都得通达。

  如果只是站在理论的角度,没有与之相应的实践,一切就如同在天空中飘荡一般,永远不属于自己。比如我们从小乘的理论中知道,一切万法的本性从无分微尘以及无时分刹那中分析,可以得到一切都是空性的结论。但这里所谓的“空性”,我们只能口头说“找不到实有,称之为空性”,对于空性的真正感受还很缺乏,因此对于真正的见解还有一定的距离。

  即便我们当时已经从闻思上有所了解,能断除实执性的概念,能断除粗大的妄想,但由于在修行过程中,没有很好的经验,距离实践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既要懂得方式方法,也要知道在修行过程当中,如何运用这一系列道理,这些都非常非常重要。

  二、不同的讲解是针对不同的根机

  我们讲解教言时,有时会站在不同的方便角度,讲解成办解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比如有时会站在共同的角度中讲解一些共同法;有时候会讲解不共同的一些方便法;有时会站在见解的立场上稍微做一下印证,讲解真正的见解应该是怎样的等等。总之,无论哪种讲解,目的都是为了赤裸心的本性,圆满达到我们所追求的真实目标——解脱。

  为初次进入佛门,尤其是刚开始树立见解者讲解应具有怎样的境界,以及随着修行的进展逐渐会达到怎样的状态,都是在为弟子传讲修行的过程。但无论处于修行哪一个阶段,都要记住观察修和安住修的重要性。

  这段时间我们着重讲解了观察修。如是讲解不是因为本传承必须要这么讲,而是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多方面条件不具足,还不堪为上品之法器,因此不得不按照次第方式而修学,这就是观察修必须作为重点的原因。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会在身边听到一些不同的说法,但此时我们必须要清楚对于有些说法的理解有哪些不足之处。我们现前不是诽谤其他说法,任何解脱教言都是正确的,但我们更应该清楚,如自己这般次第根机,应该如何树立见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就会产生一个导师所传的法中,有些正确,有些错误的想法。可是只要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无论导师如何宣讲,我们也永远不会觉得有什么冲突和矛盾的地方。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虽然宣讲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实际上是针对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根机而讲解的。站在自己的角度而言,知道修学什么样的法与自己的根机相应,在面对其他各式各样的传承时,内心永远不会产生疑惑和诽谤,也不会形成什么矛盾和冲突。这就是通达了相关道理的缘故,所以,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这两天我们也按照教言上的文字做了一些解释。无论以哪一种方式解释,最终都会归纳到实际修行之中。也就是是说,无论是站在共同法的立场中讲解共同的教言,还是讲解不共同的见解,都应该在听闻后归纳到自己当前的修行之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说白了,任何讲法都是在讲解,如何令自己的内心自在,而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当自己内心不自在的时候,无论以前做过多少善行,认为自己的修行有多么不错,从本质的角度来说,都没有做到很圆满。因为,解脱才是我们行持种种善法的真正目的。

  三、修行不能执著感觉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成办解脱,而不是追求一些感受。我遇到过很多修行者,他们喜欢说自己在修行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感受,想知道这些感受对应有什么功德?我告诉他们,有时仅凭感受,不能称之为什么功德。

  我们在讲直断与顿超时也会讲到很多感受,比如有邪魔加持之感受。世上有一些相对来说精神不大正常的人,他们口中可能会说出一些非常非常奇怪的话,甚至有些人还认为这就是对未来的某种预兆等等,但这些并不是预兆也不是功德,只能称之为邪魔加持。

  小时候我们家乡有种类似东北人所说附体的现象。这个人一旦显现不正常的时候,就会说出一些很奇怪的话,但其中有些好像又非常准确。因为有些以前完全没见过的事,只要他一说,就真的会发生这样的事。但只有在这个人不正常的时候,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平常正常的时候,就和一般人一模一样。这就叫做邪魔加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附体,但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些感觉与解脱没有丝毫关系,只能称之为邪魔加持。

  还有一种就叫做无明好脉。比如有个人的脉,相对来说和别人有点不太一样。原因可能和这个人宿世的善因有一点关系,但与后天多方面的一些因素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他有时也会有不同的感觉,但这些感觉与见解也没什么关系,因此也不能将这种感觉称之为功德。

  我们通常在讲到感受时会说到,从贤的角度来说,有乐明无念三种贤觉受。刚刚所说的状态也会有一些,但这并不代表这就是好的,因为实际上它本身并没有见地。但有一种觉受,我们称之为觉性妙力之觉受,就是有见解的一种觉受。

  因此,我们平常探讨不同觉受的时候,首先都会探讨见解,如果没有见解执受,即便当时有一些觉受,对于成办解脱也没有丝毫利益。如果你的修行只是为了追求一种觉受,当你已经有了这些感觉,认为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功德目的,当然没问题。可是,这样的觉受与解脱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们作为修行者,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寻求解脱。在寻求解脱的整个过程中,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显现,都应该以解脱作为准则。与解脱无关的一切事情,都不能过于执著。因此,在感觉到自己对某件事情过于执著的时候,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种境界显现并不是什么好事。

  往昔帝洛巴尊者对那若巴尊者说:“显现不会束缚于你,一切都来自于执著,因此要断除的是执著,那若巴。”也就是说,漂泊轮回的根源不是我们眼前所呈现的相,也不是我们通常修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觉受,而是对于觉受的执著。

  有些人认为自己并没有执著,可是又忍不住和别人说,自己几个月或者几年前,曾出现过这样的觉受,但是自己并不执著。这种将不执著挂在嘴上,却将觉受铭记心中的行为都不叫执著,还有什么可以称为执著?这就是执著,而这种执著是要不得的。无论当时你自己的感觉有多么殊胜,都没有丝毫之利益。

  有时候好的觉受显现在我们面前时,真是自己想都想不到。有一次,亚青有位尼众在修顿超时,看见蓝蓝的天空中出现了一朵彩虹般的云,上面还有一尊莲花生大师,因此高兴得不得了。但上师却对她说:“从今天开始,为了遣除一切魔障,你要先念诵十万遍莲师心咒,才能继续修学顿超。否则你就没有资格修顿超。”

  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既然已经见到莲花生大师的像,为什么还要遣除魔障,难道莲花生大师是魔吗?莲花生大师的像当然没有魔佛的区别,一切魔障在于这个尼众的执著。当对外在形相过于执著时,佛也会成为魔。所以,平常修行尽可能不要去过分执著显现与感受。

  四、修行不能执著梦境

  如今我身边很多弟子,对梦境已不再如往昔般执著。因为梦本就虚幻,何来执著?没进入佛门时,无论昨天晚上做了什么梦,是好梦还是坏梦,都会视为一种虚幻,第二天绝不会再追着这个梦而走,但为什么很多人在进入佛门后,反而对梦特别执著呢?这种执著越来越增上就意味着,内心并没因为进入佛门而减少自己的烦恼。

  可能有些会问:“不是有一些相关的解梦么?”但这些解释可以称之为一种密意。对于刚开始入门的一些信众会这般宣讲,是为了令他们能对佛法心生欢喜,这并不表示所有的梦都要去执著。如果今天你做一个好梦,有人为你解梦说这是一件好事;当第二天有了一个坏梦,又为你解释说是一件坏事,可是好梦与坏梦,自己无法做主,一旦以后全都是坏梦,你的内心就会越来越烦恼。

  举个例子。如果前面梦到一件事看上去和第二天发生的事有一定的关系,下次再做类似的梦,可能就会产生很大的烦恼,很大的打击,并且一天都心不安宁,时时刻刻都想着这件事:“今天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事?”这些都是由于执著太强的缘故所致。我们现前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快乐,因此对这方面还是要尽可能断除为妙。

  以上都是讲解,在寻求解脱过程中,要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只是口头上说,自己在平常修行过程中,感觉有多么好,是不足以作为自己见解达到很高地步的证明的,还必须配合前面所讲解的出定的见解(此处指座上之外的一切座下之见解)。比如观察自己在出定时,能否在有意无意中时时提起正知正念。如果能提得起来,就意味着你的座上功夫越来越稳定、见解越来越清净;如果出定时还是像往昔一般,有时能提起正念,但有时又会忘失正念,就意味着座上的功夫还是不够到位。

  除此之外,还要从不变密意相——梦境中做观待。所谓观察梦境,并不是说观察自己昨天晚上做了什么样的梦,而是要反观自己,能否在梦中知道梦是虚幻的?当我们从梦中醒来时,人人都知道梦是虚幻的,但我们在做梦的当下,能否知道梦为虚幻?若能够知道,基本上可以说我们可以驾驭一切梦境,此时无论梦中怎么做,都是自己说了算。

  我常常听到有人说:“平时修行时间非常少,由于个人身份以及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白天不得不花很多时间从事自己的世间事业,但无论是单单追求世间还是想修法,晚上都还是要修行。如果能把晚上十多个小时或者七八个小时的时间也都能运用到修法中,该有多好!”

  是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也知道在完全没有进入睡眠前,可以做一些修法的形象,无论是发心还是观想,都可以在睡觉前尽量去做一些,可是一旦真正进入梦境时,就基本上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也完全控制不了梦了。可是当你座上见解逐渐增长时,就会在梦里感到越来越自在,能在梦中知道是梦,知道一切都是虚幻,这时候还能改变一切梦境,具有达到梦光明之境界等一系列功德。这些都是在前面具有基础的条件下而呈现,如果前面的这些条件不具备,想要后面突然产生功德,恐怕是不太现实的。

  如今也有很多人说:“可能是这一段时间不是太用功的缘故,晚上做梦的时候,好像不能在梦中修禅定。但以前我很用功的时候,能在梦中修禅定。这是否说明,我在梦中修禅定的时候,就是梦光明之境界?”当然不是,这就是一种习气。从好的方向讲解,这是一种善梦,是刚开始入门时,见解逐渐趋向于正确而呈现的一种功德,但与梦光明之境界完全是两种概念。因为产生梦光明之境界前,必须先认清一切梦是虚幻的,只有认识到一切都是虚幻,才能达到梦光明的境界。做不到这一点,最多只能称之为一种善梦,与解脱见解无关。

  五、依教奉行精进修行

  以上传讲的一系列道理,就是告诫大家,平常应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见解是否在增上?有些人感觉自己无论是座上、座下还是不变密意相——梦境等多方面条件不大成熟时,内心越来越急躁,甚至还会为自己寻找很多借口,认为自己的根机不适应这样的修法,否则为什么修行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没有呈现很高的功德等等?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常常建议他们多看看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历代传承祖师在成办解脱的过程中,他们的用功程度可不像我们这般,只是一天中用功几个小时或只用功几天而已,而是一辈子的时间,时时刻刻都在实修之中。如是长时间修行,最终才能呈现我们以上所讲解的这一系列功德。所以,当你内心急躁不安时,不妨多去阅读一下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意义非常广大。

  以上所讲解的道理,都务必铭记心中。想要成办某种见解,方式方法非常重要。比如有时我们会站在信心的角度讲解,信心是成办解脱唯一的条件;有时候我们会站在精进的立场之中讲解,精进是成办解脱的唯一要素。只有在修行过程中,将这一切要素都纳入到自己当前所修行的法之上,见解才会迅速增长。

  为什么有时候讲解精进、有时候讲解信心呢?因为文字只能称之为诠释,比如我们这次讲解的这部教言,主要是站在信心和智慧的立场中宣讲,就意味着针对这样的弟子需要这方面的一些教言,但这并不代表其他方面不需要。要记住,解脱是一个圆满的见解,而局部性的功德只能称之为过程,是无法称之为圆满境界的。懂得这些道理,就会逐渐认清,自己的修行过程应该怎么做。

  六、法身普贤无分别根本导师上师尊

  现在开始讲解新的一课《颂扬妙音》

  【法身普贤无分别根本导师上师尊

  有时候我们把法身普贤王如来称为法身,但有时也会把法身和普贤王如来用一个名称代替,比如心的本性等等。法身或普贤王如来,究竟指的是什么?我们经常能在唐卡以及各式各样的雕像中,看到很多普贤王如来形象,但我们今天所指的不是显现普贤王如来而是指本体普贤王如来,即指心的本性。

  普贤王如来要具备三身之功德——本体空性、自性明了、大悲周遍,具有三身无二之境界称之为普贤王如来。此处无论是法身还是普贤王如来,我们都可以理解成心的本性。尤其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如果将一切都树立在外在显现之上,只能说明对密法的认识还是不够成熟。作为真正密宗的弟子应该要懂得,无论以哪一种名称讲解,最终都应该树立在心性当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性、本体之上。

  这里讲解“法身普贤无分别”,指与我们心性无分别的就是根本上师。可能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根本导师不是应该树立在显现之上么?”

  我们把上师分为:所诠形相之上师和能诠胜义之上师两种。所诠形相之上师是指既能看得见上师的形象、又能听得到上师的法语,还能触得到上师的法体,具有这样形象的上师称之为所诠形相之上师。如此呈现的真正意义,是因为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只能以这样的形象来救度众生。呈现出这种相的上师就称之为所诠形相之上师。

  能诠胜义之上师是指心的本性。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的《上师瑜伽导修》中,在皈依部分有一句话:“啊!本来自显之上师,远离破立做皈依。”何谓“本来自显”?已经超越时间的局限,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限制,称之为本来;“自显”说明它不是由因缘和合而形成,是本具有的,是任运自成的。本具有的这个境界,就叫做本来自显。此处的上师也是“远离破立”的。“远离破立”是指,他没有可破除的一切逆缘,也没有可树立的一切顺缘的程序分别。这就充分地说明,此处的根本上师指的就是能诠胜义之上师,即心的本体。这是《上师瑜伽导修》里的一句话,平时我们也应该如是去理解何谓导师。

  既然真正的导师指的是心的本性,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与这样的上师融为一体?我们现前所讲解的一系列内容就是为了往这方面发展。比如所诠形相之上师就是一种达到能诠胜义上师的方便、缘起,依靠这样的缘起来成办后者圆满的境界。

  想要达到自己与上师无别之见解,平常该以怎样的方式修行?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当然,前面修加行的时候,最终一步也是观想将上师融入自己,在自己与上师成为一体中稍做安住。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断除有二元对立的感觉。观想上师融入自己,自己与上师成为一体,就是为了创造上师与自心达到一如的缘起。这也是我们修前行时,通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我们在正行修学过程中,应先从一切禅定之基础——有相定开始入手。首先我们已经知道,第六识本身具备能所对立。比如当我看见一朵花的时候,花称之为所取,而知道花的念为能取。此时在知道花的当下再细致辨析:哪部分以外是境、哪部分以内是自己的心?两者无法分开,除非你的心是个实体。可是我们通常说,心是无形无相的,因此当你觉得看到花的时候,显现的“花”与“知道是花”,两者已经融为一体。这就称之为不了义之境心一如,我们修行就从它开始做起。

  比如,当我们想到上师的当下,就在自然的状态中安住。在这想着上师当下,无法分开哪部分以外是境、哪部分以内是自己的心,因此已经达到境心一如的状态。但这种“境心一如”的状态与心的本性对比,还是不了义的境心一如。但即便不了义,也比以前所修学的境心一如高很多了,这也是我们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的原因。

  无相定分为迷惑无相定和清明无相定。但我们从来没有在迷惑状态中讲授过境心一如之见解,因为此时并没有一个“境心一如”所创造的境界。通常我们用闷厥和酣睡状态来比喻迷惑状态,因为闷厥和酣睡的状态本来既没有相也没有念,怎么能树立境心一如呢?

  但是在清明状态中,就可以树立境心一如。因为清明状态即清明无相定中,由于明分已经逐渐脱离意识的轨道,渐渐趋向于智慧。这时,智慧和空性两者达为一如,相对之间就有了体用一如的感受,所以我们就将它称之为出世间胜观。

  当然,这样的状态也不是很了义,因为里面还是掺杂了一些意识的成分,可是相对前面的见解而言,已经高了一层,所以它也是一种“境心一如”。这个阶段的境心一如,与前面的“境心一如”相比,已经没有了前面那么粗大的作意,因此也更清净。当圆满实证后面的见解,真正达到境心一如、便智双运时,就是我们需要印证的见解。

  我们平常时时都在修上师瑜伽,当心里想着上师的当下,能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自己的心就已经和上师达成一如了,仅靠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消尽自己的烦恼、令智慧增长。

  当然,想要达到这样的见解,需要多下一些功夫,而不是短短一段时间内,修行一两次、两三次就能达到的。修行没有那么简单,也不要以为短时间的修学就能万事大吉,平时还是应该在实修上多下一些功夫。

  七、无别至诚而祈祷不离密意赐悉地

  【无别至诚而祈祷

  心的本性和上师本来一如,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祈祷呢?我们前面讲解与上师一如的整个过程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直到圆满实证见解为止。为此创造的缘起法,有身做礼拜、口念诵不同的祈祷文以及内心生起坚定之信心、恭敬心等等,这些都是成办后面境心一如的缘起法,我们就以此而至诚祈祷。

  【不离密意赐悉地

  如是祈祷赐予悉地,最终能圆满实证上师的密意即心的本体。此处的“悉地”指的是不共同之悉地。因为不共同悉地中,已经包融一切共同悉地。

  前面这四句偈,首先讲解上师即为佛,自己应该和上师成为一如,然后讲解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做祈祷,如是层层递进的宣讲,我们都需要了解一些。有时候通过文字上所了解的祈祷,可能只是一个祈祷文而已;虽然口里念诵祈祷文也称之为祈祷,但仅仅这样的理解还是没有真正了解到心性的祈祷。

  惠能大师曾经说过:“凡夫口诵,圣者心行。”从祈祷的角度来说,凡夫一贯都是以口诵的方式祈祷,即口里念诵导师的祈祷文,但是当见解有所进展时,他的祈祷应该是心性祈祷,也就是我们所传讲的一系列禅定见解。虽然这时没有什么文字诠释,也没有什么口里所念诵的词语,可是与之前相比较,后者的功德更高,因为它是圣者的一种行为。懂得这一系列过程,会对自己以后的修行,提供很多帮助。

  八、宣说教言吾非宜于衷爱子略赐教汝乃青春邵年华心识灵明之小僧

  【宣说教言吾非宜

  上师平常在著述不同教言的时候,常常会用这些谦虚词。上师如是宣讲的目的就是告诫所有人:在见解没有圆满前,口中说出来的很多言辞,难免会掺杂一些诳言,因此平常如果是讲解关于佛教方面的词语,必须要对相关的见解有很好的经验,否则说出来或写出来的内容都是个人的妄想,对自己没有功德,对他人也没有利益。

  【于衷爱子略赐教

  上师在这里说,对于精进修持的弟子们,希望大家的修行路途能更加圆满,因而在此略做一些教言。

  【汝乃青春邵年华心识灵明之小僧

  这里听起来好像是导师针对某一位年轻,有才华、有智慧的僧人所宣讲。但从中我们也要看到上师提供的信息:修行应该从小的时候开始做起。

  为什么说修行要从小时候就开始呢?以前我们对佛法的理解是,只要会烧香拜佛,就是佛教的全部,但现前逐渐开始认清佛教并没有那么简单。佛教所传讲的真谛,不仅要消尽今生的所有烦恼,还要在临终和未来获得自在。也就是说,佛教讲解的是一切万物的本性,以及为什么我们在面对万物时,内心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与快乐,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何处等等,并且佛法还会告诉我们,如何断除一切烦恼,找到快乐的方法。

  为什么这些要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做起?因为随着年龄增上,由于四大衰弱的缘故,记忆、精力等多方面条件都不如年轻的时候。从修行本身的角度来说,它就是一门苦行,仅仅一种坐姿,可能有些人也会完成得非常困难。比如无论我们修成熟口诀法还是上师瑜伽导修时,都需要做到身要七支坐法。虽然身要七支坐法是简简单单的一种坐式,但随着年龄增上,四大开始衰弱,尤其对一个老年人来说,简单的坐姿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他已经开始坐不住了!即便短时间可以坚持,时间稍微长一些,也坐不住。

  可能有些会想:“身体坐不住可以先搁置一旁,我们不是主要讲解调心么?既然如此,身坐得住还是坐不住也不是很重要,难道它和调心有什么关系么?”当然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我们如是修学坐姿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调伏内心创造一个好的辅助。没有这些辅助,调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单纯从坐姿来说,随着年龄增上,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从记忆、智慧等多方面来看,更是如此。

  所以,上师此处如是宣讲的目的就是告诫我们:今天就是不早不迟的时候,不要等待着未来年龄再大一些时再修行,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修行就要从今天开始。无论你今天的年龄是大还是小,从当下开始算起,今天就是你未来最年轻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上,会有越来愈多的障碍,如同平常刮风一般,很容易就能刮到你的身边,彼时还想如同今天一般的状态,恐怕就不现实了。所以,修行就要从当下开始。

  九、若具信心与智慧任学何等极其易

  【若具信心与智慧任学何等极其易

  无论我们现前年龄是大还是小,只要具有信心和智慧,学习任何道理都非常容易。上师前面先讲解年轻的功德,后逐渐讲解信心和智慧的功德。

  信心来自哪里?首先当然是来自于宿世因缘。比如我们前世做过很多善法,由于这些前世善因的推动,今生会感得善的果报,如对三宝心生敬信、对因果心生敬信等等,这些都是来自于宿世的善因。从第二个角度来说,仅凭这一点善因,信心还是不够坚定,仍旧需要后天不断学习。

  比如我们进入佛门时,相对而言,也能对三宝、因果等心生敬信。可如果细致观待就会发现,我们的信心仍旧非常脆弱,也并不广大,甚至还有些狭隘,对因果的理解也并不普遍。但通过后天学习一些相关道理,就能逐渐补上很多信心的漏洞。如果以前对三宝的信心不是很坚定、很纯净,依靠后天的学习补上这些漏洞,就会令信心更圆满;如果对因果的认识不够圆满,通过后天的学习,也能补上这块不足。

  因此,我们今生能对三宝心生敬信,首先来自于宿世善因,除此之外,后天多多学习佛教的道理也非常重要。相信大家平时通过网络以及书本,也学习了很多相关的道理。如是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圆满地认识什么是佛教。只有对佛法越来越了解,信心才会越来越增上。这里的“信心”指的是一种信任度。如果对佛法没有很好的了解,怎么会生起信心呢?所以平常应该多阅读各式各样的教言、多听听导师们的宣讲,这会对提升信心,提供很好的方便。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不仅导师在上课时讲解信心是成办解脱唯一的方便法,很多教言中也说过信心的重要性。我也想令信心增上,但有时候好像又由不得自己一般。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信心增上?”我想,主要的方法还是要提高对解脱法的认识,平时多去学习一些道理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我在汉地听到很多这样的说法:“初入佛门者要知道,文字本来就是见解的尸体,因此在见解赤裸的当下,就不需要继续扛着尸体前行,这么做并么有多大的意义。我们现前需要掌握的是它的本性与灵魂,这些外相并不重要。”很多人就因此而轻视了文字。

  此处务必要清楚:历代传承祖师在明心见性的当下,已经悟证见解,也瞬间圆满了诸多文字所诠释的道理,但这些都是针对上等根机而言。惠能大师在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即便前面没有闻思的基础,也能在开悟的瞬间,当下圆满一切理论。可是历史上有几个惠能大师呢?只有一个,但禅宗历史上的修行者却有千千万万。这也是告诉我们:惠能大师不需要前面这些过程,不等于所有的修行者、禅宗修行人都不需要这个过程,而是要根据个人根机而立。

  我们今天修行过程中也同样一个道理。作为次第根机者,如果前面对法没有很好的认识,则信心难以增上,修行就会变得越来越懒惰,懈怠也会如影随行,时时缠缚着我们。比如今天早上起床,由于有点头痛的缘故,就放弃了修法;这两天由于工作太忙的缘故,也觉得修不了法……这些都是对法不理解的缘故所致。只要对法有了很好的认识,你就会把修法当成生活的首要任务来完成。即便今天其他什么事都做不了,也必须要把法修完。现前对我们来说,不是对修法解脱没有信心,可有时候还是不知不觉将它放在了第二位,说明我们对法的认识度还是不够。

  修行本身就是一门苦行,在修行的路途上,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阻拦,有些阻拦来自于外缘,有些阻拦来自于内缘——自己的一种感受。比如我们说过,修行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觉受,有好的觉受,也有坏的觉受。坏的觉受就是贪嗔痴烦恼炽盛,有时怎么都不想修法;有时即便修法也感觉修不下去等等,这些感受都会给我们造成很多阻碍,很多人此时就会打退堂鼓,道心开始退转。出现这些显现的原因,就是因为对法的理解还不够。

  为什么历代传承祖师无论环境条件有多么恶劣,修行过程有多么艰苦,他们都不以为苦,仍旧精进修行如初?就是因为对法的认识与我们不同。信心逐渐增上的前提必须是对解脱妙法的理解有很好的增上,唯有如此,才能令信心逐渐增上,因此平常多学习相关的道理非重要。从另一方面来说,信心不能增上,也是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因此平常也需要依靠修行来消尽自己的业障。所以,闻思的同时,不断精进实修,就是增长信心的唯一方便法。

  信心非常重要。一旦有了信心,就说明你对这件事情有了很好的信任度,在从事这件事情的时候,无论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你都会勇往直前不退缩,无论学习什么内容,都会容易学有所成,这是讲解信心。

  其次是智慧。在我们初次没有学习佛法之前,有俱生的智慧,但它并不圆满,还需要后天慢慢圆满智慧。

  总之,平常学习和实修是必不可缺少的内容。只要具有前面所讲解的这些条件,无论做什么事,相对来说都会比较容易。

  “任学何等极其易”就是讲解,若具有信心与恭敬心,就能开启一切佛教之门。也就是说,我们能否得到八万四千种教法,完全在于信心以及对法的恭敬上。只要有了信心与恭敬心,就能启开一切佛教之门,得赐八万四千种法门。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73课10-17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74课10-17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