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8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12-12

  NO.8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283-315,18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四、菩提分品=己一、因+己二、修行或道之本体+己三、修行差别支+总结

  己一、因=庚一、知惭(318-326))+庚二、坚稳(327-332)+庚三、不厌(333)+庚四、知论典(334)+庚五、知世间(335)+庚六、知四依(336)+庚七、四无碍解+庚八、二资粮

  33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五、知世间;

  坚稳知世间,是以身语意,

  知谛无伦比,超胜彼其余。

  坚稳常含笑,诚实而言语,

  为众堪法器,为令修妙法。

  因许以二谛,令世间恒生,

  以二令隐没,了此知世间。

  为寂为获得,具慧修真谛,

  具慧知谛故,定称知世间。

  33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六、知四依;

  依于经典法,彼义具密意,

  了义具正量,获得彼无诠。

  是为遮舍法,依文倒执真,

  获得有言诠,于此说四依。

  于信解分析,他前如实闻,

  无诠智慧中,坚稳不退失。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85-111       2017年07月14日

  今天是星期五,《经庄严论》今天讲完这课,就暂停。我看今天是十四号,可能停一个月左右,八月二十三号的时候再讲后面的部分。下个礼拜,星期一和星期二讲《妙法莲华经》。然后《经庄严论》和《妙法莲华经》就暂时不讲了。

  后天对新学员,或者新佛教徒有网络开示,应该是第一百二十次,是吧?

  停课接近二十多天,我这边搞一些助学活动,还有学院将近十天的普贤云供法会。

  从八月中旬到十月初之间,希望完成下半年《经庄严论》的任务。后面部分不太多,应该问题不大。希望不管是学院当中的道友也好,还有网上听直播的道友也好,最好现场听完。这样的话,一方面能接到传承,另一方面可以接上善缘。

  对有些人来讲,听法是很快乐的事,尤其是前世对大乘佛教有一定串习善缘的人,不仅很愿意听,而且特别欢喜。也有部分的人,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各种原因,听法有一些困难。

  《经庄严论》虽然每年讲的不算特别多,但是已经跨了三年,我这边也实在没办法。讲义和颂词全部从新译出来,是非常大的工程。光看麦彭仁波切的讲义的话,有些内容不一定讲的很清楚。我这次讲,应该是从字面上讲清楚了,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也许你们不一定这样认为,觉得堪布讲得不好,这一个颂词不应该这样讲,应该如何如何。但是与前辈高僧大德一句也不相违的讲法,有时候的确不容易。

  大家共同努力,你们听受后,以后争取能讲。要你来讲的话,应该会讲的。

  这是后天、下个星期一和星期二的课程,基本上是这样的,我在这里说一下。暂时来讲,上半年《经庄严论》的课程,今天是最后一堂课。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给夏擦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师念藏语传承。

  正在讲菩提分的因,要获得菩提,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只要安住一下就可以了。

  学菩提的话,首先要有惭愧心,人要有惭愧心,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人要稳重。现在的人不稳重,修行也不稳重,家庭也不稳重,工作也不稳重,有些是客观原因或者特殊原因造成的,有些确实是自心很浮躁而导致的。

  不能随便改变,智者是不会动摇的,跟稳重的意思基本上是相同的。

  第三个,不要生厌烦心。对工作不要生厌烦心,对家人也不要生厌烦心。现在很多在家人,开始觉得自己的家庭还可以,一段时间过后,对家人就生厌烦心。对自己的孩子生厌烦心,对自己的父母也生厌烦心,这些都不是菩萨行为。虽然大家在一起工作或者一个家里,有各种心态,不是特别祥和,但毕竟有这么特殊的因缘,大家应该负起责任,不应该随意离开,这样不是很好的,这是讲不厌。

  第四个,要了知世间论典。

  前面讲了知世间论典,今天讲了知世间。世间的论典跟世间,在这里是分开讲的。

  庚五、知世间:

  坚稳知世间,是以身语意,

  知谛无伦比,超胜彼其余。

  “坚稳知世间”,坚稳菩萨们的知世间。

  “是以身语意,知谛”,是指了知身体的姿态、语言的形式及以意了知四谛。

  坚稳菩萨不仅知道上面所讲到的惭愧、坚稳、不厌等等的道理,还有更重要的是,知道以身和语和意来了知世间,以自己的身语意来知道世间的所有一切。

  “无伦比”,其他世间与声闻、缘觉不可等同或无与伦比。

  世间人也用自己的身体了知世间,用自己的语言了知世间,用自己的智慧了知四谛等等,但是与菩萨所知道的世间,完全是不相同的。不同的原因,归根结底是,菩萨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利益众生为前提的。为了利益众生,菩萨的很多知识,跟世间者和声闻和缘觉,完全是不同的。

  “超胜彼其余”,菩萨完全超越声闻和缘觉,还有世间人。世间人跟声闻缘觉都没办法与菩萨相比的。

  世间有很多有智慧的人、身语意非常寂静的人,他们的心态跟菩萨的心态,的确是不同的。世间有能力的成功的这些人,至少也是很傲慢的。相貌端严的人、特别富贵的人、有权势的人,我慢心特别强、特别大。

  与世间人不同,菩萨虽然有智慧、有能力、有才华、有清净戒律等等特别多的功德,但是他的心态,非常随和。心不会随着世间的得失高低,而起起落落,不会这样的。

  我们以前说过,《萨迦格言》当中,(师背诵藏语)“不因赞称而高兴,不因辱骂而忧伤,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真正的大智者,别人赞叹他,他不会沾沾自喜;别人诽谤他,他不会垂头丧气,自己了知自己具有的功德,这是智者的法相。

  所谓的智者,在日常生活当中,心态特别稳重,不会变来变去的。世间人看到他、接触他和依止他的时候,由于他的心态很稳,所以特别有信赖感、特别有安全感。

  《思益梵天所问经》是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这当中讲,“得利心不高,失利心不下,其心坚不动,譬如须弥山”,得到利心的时候,也不会高高在上、特别傲慢;失去了利心的时候,也不会心情特别低落,这种人的心,像须弥山一样坚固不变。不是今天特别开心,明天特别伤心。

  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很喜欢这个教证。如果有这样的境界,应该很快乐。比如说今天得了特别多的金钱,好像也没有欢喜若狂、特别傲慢;今天家人死了、身体不好,或者生活落到最底处,藏族有一种说法,自己的下面,除了流水以外,再没有更低的了,生活落到低谷,这样的时候,心态还是保持很稳重,这就是菩萨的心。

  在生活当中,自己要有坚稳的心,这很重要。否则,现在对什么都很执著,到一定的时候,所执著的东西也不是真实的。回顾历史,每个时代的人,对当时的名闻利养,是如此地执著。但是到了今天,全部“如梦幻泡影”,大家也非常清楚。比如说以前的秦始皇、尧舜禹,这些非常著名的人,在当时的时代特别执著,可是到今天,我们也知道,是什么样的无常。

  坚稳菩萨非常明白万法的真理。

  麦彭仁波切的讲义当中讲了,有些人可能会想,世间人也用身体和语言来了知世间,声闻缘觉也了知苦集灭道四谛,那么菩萨了知世间为什么超胜呢?

  因为菩萨能成熟众生,大乘佛教唯一的特点是什么?帮助众生、成熟众生,这是菩萨唯一的不共的特色。如果没有这样,菩萨就跟其他人一样了。

  一提起众生,就觉得很恶心,只想我独自获得解脱,这种发心,确实没有大乘佛教的味道。这一点,大家还是要注意的。

  了知世间有三种,了知世间名言、了知世间产生、了知世间泯灭。

  坚稳常含笑,诚实而言语,

  为众堪法器,为令修妙法。

  首先是了知世间的名言,主要是从了知随世间之身体姿态和语言形式来讲的。

  “坚稳常含笑”,坚稳菩萨身体姿态,恒常对于上中下的人,无有怒容而面带微笑令人欢喜,恭敬、面露喜色令人欢悦。

  坚稳菩萨是通过身体的一些姿态,来利益众生、了解世间的。在众生面前,他会显现微笑;别人站起来的时候,他也带有恭敬心地站起来;对非常有功德的人,他会顶礼、打招呼。这些都是菩萨身体的行为,这个很重要。

  我看,很多外国人特别有礼貌,比如在电梯里,虽然双方素不相识,但是会互相打招呼。我在路上的时候,有时候跟喇嘛打招呼,他们好像没有这种习惯,觉得很奇怪,要想半天。

  中国人跟西方人有点不同,中国人的话,对他好一点的话,他马上产生坏疑,有点害怕,会产生很多方面的想法。如果是异性的话,就有不好的分别念;如果不是异性,他也害怕,更加注意自己的钱包了,这可能是习惯。(众笑)

  在身体方面,菩萨对别人非常尊重、尊敬。

  “诚实而言语”,语言无有不合意而以温柔合意“善来”等之语正直、悦耳、诚实而言说。

  在语言方面,要用非常恭敬的语言进行沟通,语言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很好关系的桥梁。

  有些人像是自闭症,看到谁都特别内观、内向,看到人都不愿意说话,这不是很好的。按照大乘佛教的经论,要做好的沟通的话,身体、语言是很重要的。

  我好像前面引用过一个《大宝积经》的教证,“具足柔软心,常乐行慈悲,若与众生语,谦下心和悦”,有柔软的心,经常做一些慈悲的事情,在与众生交往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非常谦卑、谦虚,说的话不是特别冲、不是高高在上。一开口,就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傲气十足的人,这样不是很好的。

  “为众堪法器”,这两种的必要是,身体的状态合乎他人的心意,为了使众生堪为了知真谛的法器。

  菩萨的身口意,可以感召很多人。每次都带有微笑,就能自然而然感化很多人。如果外表特别痛苦,天天伤心眼睛肿肿的话,别人都不敢跟他学佛了,不会跟他学痛苦的。

  通过身体微笑等等的行为,让很多众生,本来不是法器的,后来成为法器。有些上师,通过他的微笑,或者身体的动作、姿态,能慢慢让很多人产生极大的信心。有些人不知道上师内在的无我智慧,但是因为上师的表情特别相合、随顺、舒服,而生起信心。

  看外表的话,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有些人觉得,这是很慈祥的、很好的;有些人觉得,这是很假的、很讨厌的,每个人的感受是有差别的。

  一些亚洲的上师到西方弘法,很多西方人对某个上师、对某个大德,特别尊重,原因是什么?因为认可这个上师的一些行为。在了解上师的智慧之前,对他的行为已经信服了。

  《毗奈耶经》当中讲,沙门入城市的时候,威仪要特别寂静。很多人依靠他的威仪,心自然而然得到调伏。

  通过菩萨的威仪和行为,能感化众生成为法器。

  “为令修妙法”,语言宣说妙法而令他众修行妙法,应当了知这是身语名言的状态。

  刚开始用爱语来摄受众生,众生到身边后,光是给他天天开玩笑,天天让他开心还是不行的,应该用佛法与他交流,通过语言让他真正修行妙法。

  通过身体和语言来摄受众生,对于菩萨来讲,是很重要的。

  大家在以后弘法的过程当中,要学会观察自己。海外有一个大德,他讲了一遍后,自己马上复核一遍,然后又找很多弟子一起看,“给我挑毛病,不要赞叹我,赞叹没有用”,以此方式慢慢改进自己。

  去弘法的时候,先照一下镜子。自己是不是特别愁眉苦脸的人?在表情上、语言上,会不会给别人带来刺激、伤害?即使要批评别人,也要掌握好分寸和尺度。

  后面有个人站着,是做什么的?他在那儿走路,好像在锻炼身体。(众笑)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还有两个颂词,知世间就讲完了。

  以上用身体和语言来,了知世间名言,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用意、智慧来,了知世间产生、了知世间泯灭。世间是怎么产生的、怎么灭尽的?知道这个道理的话,就知道了世间义,实际上说的是四谛。

  因许以二谛,令世间恒生,

  以二令隐没,了此知世间。

  “因许以二谛,令世间恒生”,因为承许是以集谛与苦谛二谛使器情世界恒常产生,因——集谛形成果——苦谛,称为世间。

  轮回的因是集谛,轮回的果,在轮回中不断辗转,实际上是苦谛。轮回的因、果两者,是世间的来源。

  “以二令隐没”,以灭谛与道谛二谛使世间隐没或泯灭,因为以道谛断除了集谛,那么具苦谛自性的果世间就会破灭,灭处为灭谛,能灭为道谛。

  “了此知世间”,因此了达此理就称为知世间。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隐没世间、泯灭世间呢?道谛和灭谛。也就是说,现在轮回的痛苦是从哪里来的?是从集谛当中产生的。要解决、断掉痛苦,就要断除集谛。只有断除集谛,才能显现灭谛,而灭谛是依靠道谛来显现的。不是用其他的方式泯灭,只有唯一的办法,通过修道。

  现在为什么要修行?修行的主要原因是,从迷乱中认识本性,以灭掉轮回当中各种各样的痛苦。

  有些人可能会想,苦谛和集谛是轮回的法,可以说是世间法,但是灭谛和道谛是涅槃方面的法,是出世间法,应该摄在出世间当中,怎么会在这个知世间的科判当中?其实知世间当中可以包括灭谛和道谛,原因是什么呢?

  《思益梵天所问经》当中说过,“五阴无自性,是即世间性,若人不知是,常住于世间”,五蕴没有自性,这就是世间的本性,如果不知道这样的道理,就会经常在轮回当中流转。

  刚才提及的问题,灭谛和道谛为什么是世间?安慧论师的讲义当中讲,五蕴的本体是痛苦的苦谛,它的因实际上是集谛;把这样的五蕴执著灭掉,是灭谛;灭掉的方法是什么?道谛。从五蕴的相续来讲,四谛都可以称为世间的知识。所有轮回当中五蕴的因果规律,都可以归于世间当中。

  世间人都要知道,苦谛、集谛是产生世间的;灭谛、道谛是灭掉世间的,这是世间的知识。这就是为什么灭谛、道谛不安立在胜义谛当中,而安立在世俗谛的原因。因为它是五蕴产生的过程和毁灭的过程。

  刚才我讲到的《思益梵天所问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因为五蕴无自信,这就是世间道。表面上看起来,五蕴空性、没有自性,好像不是世间道,应该是出世间道,但实际上这里叙述了什么?灭谛和道谛的过程。

  这是讲到了知世间四谛,应该这样来理解。

上一篇:NO.8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