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2课1总说要义

创建日期:2021-12-16

  前行备忘录2课1总说要义

  《前行备忘录》【第二课/第一节】

  顶礼三宝!

  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故听闻无上密法《前行备忘录》而发心。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当今我们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直到现在,所依止的教法乃至导师是非常多的,比如说,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了拯救八万四千个不同的根机,而传讲了八万四千个不同的方便道。因此,当今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以不同的化身来救度着不同的众生,所以传讲着不同的法。例如,无垢光尊者所传讲般,“教法乘次无量”,当今我们在座的众多弟子,初次开始在汉地接触汉传佛教,净土或禅宗也好,要不与藏传佛教五大门派结缘,不管修学的是红教、黄教、白教、花教,不管是哪一种教派,总之,方便道各有各的方式。

  “入乘之门众多”,在进入各个传承各个门派的时候,所入门的方法各有各的特点。当今在汉地,众多高僧大德乃至各式各样的堪布、活佛和各式各样的法师,到汉地去结缘。所以,平常告诫所有的信众,有些着重于讲解闻思,有些着重讲解实修,有些着重提倡居士们多做一些功德,有时候着重居士们多做一些像放生一类的善事,有时候还让弟子们做一些闻思等等。所以,平常导师为弟子传讲的法各有各的方便。

  “演说之词聚亦广大”,各个导师在传讲各个法之时,都会传讲此法之外没有更殊胜的法义。但是我们刚到亚青寺乃至刚开始入门的弟子们要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乃至各式各样的心咒没有丝毫高低之区别。当然,当今各个导师为我们传讲各式各样的本尊,乃至各式各样心咒的时候,为了让弟子们恒常修学这样的法,因此讲解此法的殊胜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法与法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区别,你若要是立为本尊与本尊之间有高低,心咒与心咒之间有高低的话,那我们现前不得不在佛教当中产生争论。也就是说,你所修的法可能比我修的法还矮一点,佛与佛之间就产生很大很大的一些区别,但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天天都在传讲,不管我们所依止的本尊是谁,依止的导师为谁,这位导师乃至本尊,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没有丝毫之区别。当然,各个导师为了救度不同众生,而在其面前讲解此法的殊胜性,但这只是一种密意,并不含有这个法是一切法最高的境界,说法与法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区分。以后要铭记这些道理,也就是说“演说之词聚亦广大”。各个导师在传讲各个法当中,都会传讲此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仅仅站在不同的教派、不同的传承、不同的方便道之上行持善法的话,即便你有那么多的时间,有时候还是感觉到修不完。我们现前不仅仅要修完,还要修成圆满。那该怎么办呢?因此无垢光尊者曰,“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若要是不能精通,乃至修学当中不能抓住他最根本的法而行持,那即便现前我们行持多少个法义,今生成办解脱是不可得的。

  那什么为根本呢?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此乃最根本之法义。华智仁波切在《屠夫真言》中也说:“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心是一切法的根源,因此,调伏自己的内心乃一切诸佛菩萨的善说。那么,我们在行持善法期间,时时要反观自己的内心,应该从内心当中调伏为妙。因为,所有的一切万法都是意识在支配,若能调伏好自己的内心,一切法都在调伏之中。

  当然,至于调伏自己内心的方便(有很多)。当今我们进入红教按照亚青寺的传承,龙萨派和宁提派有很多很多修学方法。比如说,在修学成熟口诀法的时候,用方便教授与真实教授,也就是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用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修持本尊之时,遵照所诠形象之本尊和能诠胜义之本尊,而行持善法;在调顺烦恼之上,用剖析调伏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细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来调顺烦恼成办解脱。总之,名词虽然不同,但是含义就在讲解从因地成办果位的整个过程。

  因此,需要在座的所有弟子们知道的是,当前我们亚青寺是以实修为主的圣地,所以,平常我们也是以实修为主而行持善法。那么,在实修的过程当中,虽然口中说着我们所行持的善法为无上窍诀大圆满,但还需要了解的是,什么才称为真正的大圆满呢?大圆满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华,那么当今我们所行持的这个善法,是否能称得上大圆满,反观自己的内心即知。你所行持的大圆满,是否仅仅站在一个念诵仪轨和念诵心咒之上,称之为大圆满呢?若要是是的话,那这个大圆满只能称之为名言大圆满,他并不是究竟的。

  现前在汉地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特别是净土的修行者很多人都形成一种惯性,每天都会念《心经》、《金刚经》、《阿弥陀经》、《地藏经》等等作为功课,平常诵一些佛的名号,就变成一种每天不间断的功课。现前我们很多人把这些功课搁置一旁,说进入大圆满,开始修上师瑜伽导修的仪轨,在念诵不同的本尊仪轨,在供护法之仪轨等等。请问,在念诵仪轨之上虽然有一些词句不同,但是口中念诵没什么区别啊?往昔我们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念诵各式各样的经文、各式各样的心咒,现前说在修大圆满,也念诵各式各样的仪轨、各式各样的心咒,除所念诵仪轨和心咒之上有什么区别啊?

  我们再从所依止的导师方面说。阿弥陀佛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我们现前在修上师瑜伽导修也好,依止本尊金刚萨埵、莲花生大师、金刚手菩萨等等,不管你依止什么样的本尊,他都是阿弥陀佛的总集。在依止阿弥陀佛的同时,就在依止莲花生大师,在依止文殊菩萨等等,所有的一切诸佛菩萨,都在依止的范畴之中。那又有什么区别呢?当今你进入密宗,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依止的是上师,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他也是阿弥陀佛,两者没有丝毫之区别。显密最大的区分,并不在于口里念诵之上。因为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曰:“凡夫口诵,圣者心行。”不管你口诵的是密法的仪轨,还是心咒,还是显宗的经文,还是各式各样的名号,总之从口里念诵之上没有丝毫之区别,显密最大的差异是在见地之上。前两天我们在讲《显密之差异》的时候,不是已经讲过很多遍了吗?因此必须要铭记这些道理,不要仅仅树立在表面之上。

  说表面当中,自己在亚青寺待过多少年,依止的是亚青寺的导师。因为平常亚青寺的导师,从事的都是无上窍诀大圆满的见地,所以我依止的是这位导师(也不例外),所以这位导师给自己所传讲的一切,都称之为大圆满。但要记住的是,当我们真正认识到大圆满的时候,按照亚青寺本义传讲,那当然是大圆满。但是,仅仅停留在念诵仪轨和心咒之上,能否称之为大圆满很难说。我们在修持成熟口诀法的时候,针对两种不同的根机——次第根机和利根者,而讲解两种不同的教授——称之为方便教授和真实教授。无上窍诀大圆满的真实见地为真实教授,方便教授只是引向于真实教授的一种方便道啊。方便道当中,我们还要讲解很多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等,这些都是一种行道,并不是大圆满真实之见解,应该要知道一些。有时候,我给一些居士和一些出家人在开玩笑说:对一个完全不懂大圆满的弟子来说,一听到你说你所修学的法是大圆满,他都会觉得“大圆满乃一切乘法之顶点”,非常殊胜;但真知道大圆满的一个修行者,你说自己平常所念诵的就叫做大圆满,人家会嘲笑我们的。当然,我们当今修学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他人顾个面,为了他人好看,也不是为了这一点。因为,当今我们行持大圆满的目的,是为了迅速成办解脱。也就是说,仅仅依靠这样表面的形象,来行持所谓的大圆满是很难成办解脱的。

  昨天我们在讲这部教言的时候,堪布昂琼曰,“平常行持善法,必须要从根本上下功夫”,所谓的根本就是“自净其意,此乃佛教”,但并没有说过“改造身语,此乃佛教”。当今,很多人不是仅仅以身语而成办一切善法吗?当然,我们也不排斥他没有稍许之功德,功德可能具有,但是,能否形成迅速成办解脱之因,那就很难所言了。因为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之中也说:“自心与法不相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光在表面上做个修法的形象,即便当时他人多么赞叹你修法的行为,但是由于没有直接调伏自己内心的缘故,仍旧还是一个障碍。所以,这些道理都要铭记心中。

  在行持一切善法的过程当中,都要知道,法与根机相应才能迅速成办解脱,这一点我们天天都在传讲。比如初次开始调顺烦恼的过程当中,从剖析调伏妄念开始入手,当然,有些弟子会觉得,剖析调伏妄念是一切禅定乃至调顺烦恼的起发点,自己当今已经行持善法有一两年甚至五六年了,难道现前还需要剖析调伏妄念吗?需不需要剖析调伏妄念,并不在于你修学的时间之上,而根据当时的见地来定。比如说,你现前在修持三摩地的时候,当昏沉和散乱呈现在你的面前之中,你能不能迅速调伏一切妄念树立在清明之状态中?若能做得到,那当然可以。还有一点,当今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弟子,及像有些修学禅宗(仅仅依靠一些禅宗公案)的弟子总认为,有妄念是漂泊轮回之根本,因此平常在执受三摩地的时候,应该抛弃一切妄念,在清明的状态当中行持善法。要记住的是,当然我们当今所成办的一切善事,都是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心的自性,但是初次开始成办这种见解之时,能不能如意达到这样的境界,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因此华智仁波切曰:“妄念是需要断绝的,但是最初不依妄念就不能趋入涅槃道。”因此,在成办解脱的路途之上,初次依妄念来成办解脱是不可缺少的。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就是告诫后一代弟子,在次第的立场之上不得不依靠这种方便去行持,若不这么行持的话,如同无垢光尊者所讲解般:“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所以,成办解脱离你极其遥远。我们现前信仰佛教,不是走个过程,也不是凑个热闹,而是要成办今生、临终和未来三世不变的快乐之境界,这不是一件容易办得到的事情。所以,要细致一点,绝不能高攀。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

  前两天我给你们举过这样的例子,当时我问一位居士:“你平常打坐的时候所护持的对境是什么?”当时这位居士说,他不知道他所护持的对境是什么,只知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我想我们在座的很多很多居士乃至出家人,都可能行持这样的见解,说这就叫做他的三摩地。自己把这种见解称之为三摩地可是可以,但这种只能称为名言,并不是究竟啊。我们在树立三摩地时,他是有过程的,并不是说,不管你有没有这样的根机,不管你现前能不能行持这样的见解,就在这种伺察意当中树立见解,即便你行持多少年,你见解永远不会有进展的时候。我不仅仅这次这样讲解,往昔也这样讲过,像有些常在高原地方乃至汉地修学的禅定者,已经修学了不少年,但为何见解如同往昔般没有稍许之进展呢?这都充分地说明了,你可能没有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行持。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绝不能高攀。法与根机不相应,即便你行持的善法有多么高尚,对你起不了切实之作用。如我们平常在谒见导师的时候,导师们平常的一举一动都在印证着见解,那当时能开悟的又有多少呢?当然,在禅宗历代高僧大德当中,有如是般之公案,像有些(大德),在一些导师做一些表示当中就能开悟,但当今又有多少能开悟呢?这就充分地说明了,末法时代由于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根机是非常低的。

  这时候,我们不得不依靠不同的方便,去成办这样的根机,也就是所谓的信心。因为信心总分为三种信心,净信、欲信和诚信。在没有达到坚固之诚信之前,前面的信心都是变化性的,都是退转性的。当你情绪高涨的时候,信心可能具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信心连影子都已经不存在了。这就说明,前面的信心并不可靠。因此,我们不得不依靠修行、行为,众多方便来成办这个圆满之信心,用见地的立场之中来说,圆满这个见地。所以,在成办解脱的过程之上都得要记住,方便教授和真实教授时时要针对个人的根机来树立。这是非常重要的。

  萨迦班智达曰:“即生要成办解脱,必须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通达方便;第二、认识智慧;第三、善巧运用;第四、具清净之传承。”那请问,我们平常在行持三摩地的时候,你的善巧运用行持得如何呢?我等历代高僧大德华智仁波切所传讲的,剖析、粗直视、细直视和安住调伏妄念平常行持得怎么样?是否还是仅仅依靠细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在调顺着烦恼?当然,你有这样的见地,按照细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行持三摩地,功德不可思议,但是在不具备这种条件之前,即便行持这样的善法对你起不了切实之作用。

  我们先举个例子,当今很多修学者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时,只要有一些散乱,就把这个能知道的心也好,能观的心之上自然再安住。这时候,前念就会消失,又会落到一种空性之中。但要记住的是,这个空性到底是有相定还是无相定,无相定有清明无相定和迷惑无相定两种,你的禅定又是哪一种?再问问,你所谓的落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清明之状态,请问,与第八识有什么区别?与前五根识有着什么样的区别?与第六识意识有什么区别?与第七识末那识有什么区别?若要是不能很好地辨别,光把心安住在无念状态之中,此称为什么?叫妄念之规律并不叫做解脱啊。所以,在《普贤六界续》部当中讲解“相似相似易错乱”,就是指妄念之规律和解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妄念之规律只不过是你走一个过程而已,即便不走这个过程,妄念本身就是这样的,生起来、又消失,生起来、又消失。前念消失,并不意味着后念的力量强大而消尽前面的前念,因为他本来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一个法规,他就是这样的。但所谓的解脱,也不仅仅是这样啊。初次开始进入佛门,乃至我们树立三摩地的时候,不得不这样。当我们认识到妄念起现的时候,把心自然安住,这时候妄念会自地消失。是的,妄念就要消失,又要立于一个清明之状态中。随着我们禅定增上,最终在安住调伏妄念,四大解脱乃至智慧转为道用之中。若还是按照像刚刚所理解般的,前念需要消失后念再安住在清明之状态中的话,那永远达不到便智双运。我们把前念称为方便,后念称为智慧的话,方便已经消失,单独一个智慧怎么叫做便智双运呢?所以,这个过程非常非常重要。

  常在亚青寺可以长时间亲近导师的弟子们,过两天都可以在导师面前提问很多很多疑问,但是没有这样条件的居士和出家人要记住,修行并不是一门简单的事情。凭自己的修法,感觉不错,一下空、一下明。只要修行,有感觉是很正常的,我们不是在讲解身心本来是连接性的吗?虽然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并不像生圆次第般的,去造作很多很多戏论之法,但是在调伏内心的同时,身体也随着他会改变,这很正常。因此,很多人为什么说在打坐的时候,身上有这样的感觉,那样的感觉,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见解非常了义,所以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要记住,绝不能高攀。因为由于高攀的缘故,我们的见解可能永久停顿在一个状态之中。今天好像明一点,明天好像空一点,后天好像有点明空不二,但也并不是那么清明。还有一点,当我们觉得清明的时候,这种清明是否称之为出世间胜观之见解,还很难判断,因为我们感觉的清明之外,并不是说是圣者清明之境界,因为当今我们还没有悟到圣者。所以刚刚不是说过吗?第八识阿赖耶识,前五根识针对当时的境界,还是有一些清明之状态、明空不二之境界,但是光凭这一点并不称之他就是出世间之禅定。

  当然,初次开始到亚青寺来的弟子,刚开始对法都不是很了解,谈到三摩地当然觉得非常陌生,但不要紧,你们现在听这些过程当中即便听不懂,后面我们在讲解共同法的时候就能听得懂。常在亚青寺居留的弟子乃至常在汉地修学三摩地的弟子们要记住,从因地成办果位的整个过程必须得通达,要是没有这个次第之修法,即便你修学多么高尚的三摩地,由于你根机不够的原因,乃至很多方便道不圆满的原因,所以你的见解永久会停顿在这么一个状态之中——今天好,明天坏。不是现前很多人都说,当他的妄念小一些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的修行不错,妄念太多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修法非常糟糕,因此更加起烦恼。作为一个真正实修的弟子,时时被妄念多少而牵着行走者,这还叫修行者吗?我们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一个妄念变成无妄念之境界,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啊!有妄念非常正常,因为我们是有情众生。历代高僧大德也曰:“妄念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从这个角度当中可以了知,若要是知道妄念转为道用,他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昨天不是说过吗?妄念多与妄念少,若要是真正去选择的话,那当然妄念多更好。因为初次开始调顺烦恼的时候,没有妄念的话怎么去调顺烦恼呢?“随着你的见解增上,你能执受禅定的时候,妄念越多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乃华智仁波切教授。妄念越多更好,并没有(树立)从初次开始修法乃至究竟果实,妄念多是一种过失。纯粹树立世间禅定的时候,当然以妄念多少来衡量见解高低,但我们当今在座的一切信众,是修学出世间禅定者并不是世间禅定,因此,转为道用非常重要。在讲解成熟口诀法、四空双运之下,都是讲解意识转为道用,都需要稍许改造来成办解脱之见解,所以,绝不能懒惰啊!

  前两天已经说过,我们初次开始修学三摩地的时候,当时也有过一些懒惰的过程,比如早上一起来的时候有点昏沉,这时候让自己进入更平静的状态。所谓的更平静状态,就是进入睡眠之中。所以,这时候再想起心动念的话会影响到这个睡眠。所以,一开始打坐的时候什么都不想想,就不想,即便当时有昏沉和散乱都不做调伏,就仅仅感觉到安住在自认为是禅定的明空不二之上,没有丝毫之利益啊。你这样行持,不管在高原地方待个十年,甚至你的寿命达到一千年、一万年,最终见解还是如此,绝不会有增长的时候。因此,要记住这些过程非常重要。往昔我们在讲《上师瑜伽导修》、《显密之差异》的时候,也多次提示过。这两天也已经讲了不少,所以要铭记这些道理。在行持这些善法乃至执受三摩地的过程当中,要通达这些理论,还要知道这些理趣。华智仁波切曾经曰:“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光知道把心安住在无念状态之中,不知道解脱之理趣,那么与修学世间禅定又有什么区别?当今我们所行持的一切三摩地是为了成办解脱,并不是为了暂时没有粗大之烦恼,仅仅在世间禅定之上,这不是我们终极的目标。所以,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都要铭记心中。

  当然刚来的一些弟子,乃至平常仅仅以念诵为主的弟子们,在讲解这些调顺烦恼的过程,像这些名词乃至调伏之方便可能有些陌生,但这不要紧,慢慢慢慢来。因为修法也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当然,你若为上等根机的话,如同禅宗第六祖慧能大师般,在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即能开悟,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如同禅宗第六祖慧能大师般的根机是非常稀少的。所以,作为一个次第根机,修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达这些理趣。从初次开始行持善法,乃至逐渐增长的过程当中,都必须得通达。要不会形成什么呢?

  就像我前两天给你们所举的例子般,我问到这位居士,他平常所缘的对境是什么?他说他不知道所缘的对境,只知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平静状态适用范围太广了,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有三百六十个平静之状态。就用我们平常所说的话来说,针对第七识,第六识为平静之状态;针对第六识,前五根识为平静之状态;针对五根识,第八识为平静之状态,所以平静之状态适用范围太广了。出世间有九乘次第,有九个平静之状态。当时我问这位居士,你所谓的平静之状态,是站在哪一个等持之上树立的平静之状态?当然,他也说他不知道。那我问我们在座有很多修学禅定者,你说你平常也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那请问,你所谓的平静之状态,是站在哪一等乘次之上而树立的平静之状态?因为平静状态太多了,若要是一不注意,我们的平静状态会变成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之一的一个平静之状态,也有可能性啊。所以,当时这位居士问我,那以后他该怎么办呢?我就告诫他,在没有一个很好导师为你亲自指点三摩地之前,我还是建议你平常以发心、正行和回向三殊胜摄持,多念诵一些阿弥陀佛的名号,多念诵各式各样的一些经文,那已经很圆满了。因为,要不那么多个平静之状态,完全不懂自己的平静状态站在哪一等之上,完全是一个盲修瞎炼啊。就如同一个人往天上放箭一般,放箭的目标是什么呢?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这种放箭称之为乱放箭。当今我们行持三摩地的时候,称之为盲修瞎炼的话,这种修法怎么能成办解脱呢?因此要记住,我们现前从事的善法,若要是起不到成办解脱之利益,那当前既不能作为吃的,也不能当作穿的,那我们所行持的一切善法该当何用呢?因此,要记住这上面含有很深很深的意义。

  因为我们都不是闲着的人,即便行持不了出世间的法,我们也可以做一些世间的事情哪。但是现前抛弃世间很多事情,而从事出世间法的时候,应该要更加谨慎一些,绝不能让我们所行持的一切善法,形成空白,没有丝毫之利益,那太不值得了。所以历代高僧大德曰:“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就是指的这一点。表面上做个修法的形象,若不调伏自己的内心,这种行持善法是否称之为妙法,很难所言。因为妙法才能成办解脱。连妙法都称不上,那怎么能成办解脱呢?

  因此昨天堪布昂琼曰:“所有的一切教派,都必须要调伏自己的内心为妙。没有一个法当中说过,改造身和语即为佛教。”没有讲过。那我们现前从事善法的时候,是否仅仅以调伏身语为主,而不调伏自己的内心?若是这样的话,这种行持善法可就没有丝毫之利益,应该要记住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甚至很多人都说,这个人行持善法及修行已经很多年了,现前修行非常不错。请问,行持善法的目的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那么先看看这个人,往昔他的脾气也就是性格是什么样的?当已经修行到一定时间的时候,他的性格又转变成什么样的一种显现?若要是没有改变的话,刚刚已经说过,我们所行持的一切善法既是不能当吃、也不能当穿,那不能调伏自己的内心、改变自己的性格,那用来干什么?没有丝毫之利益啊!所以,不管是在家的居士在面对自己的家人,还是面对自己旁边的金刚道友,以及出家人在面对自己身边的一切金刚道友,是否你的脾气乃至性格有所改变?应该有些改变,不能像往昔一般。往昔我们的身心是非常粗暴的,因为当时没有护持正念的缘故,没有调伏内心的原因。当今即便没有获得圆满的三摩地,但总的来说时时调伏内心的缘故,当产生这样显现的时候,也会觉得这是一种过失不是一种功德,所以不会行持这样的事,应该做到这一点。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铭记时时调伏自己的内心为妙。昨天已经说过,无论你从事善法的时间有多长,但当今观待自己的内心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看看贪嗔痴烦恼有没有减少?信心和慈悲心有没有增长?因为信心和慈悲心圆满的时候,即为阿弥陀佛的密意。并没有一个所固定和一个世间标准性的阿弥陀佛,就是讲解信心和慈悲心圆满,即为阿弥陀佛的密意。我们现前对阿弥陀佛的密意应该说不隐藏,对个人来说不隐藏。当然,我们可以欺骗所有的人,但是永远欺骗不了自己。反观自己的内心,慈悲心和信心有没有增上?所以,像刚刚所讲解的这些,听起来好像是谈一些平常修法的方便,但是实际当中,也是我们这次所讲解这个法的要义。因为从昨天开始,从初始不能忘失正念开始,乃至今天所传讲的一切法,都在讲解这些道理,都在讲解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所以,这些道理都要铭记心中,非常非常重要。

  当然,有时候我们对法有所了解,但是由于缺乏共同前行的缘故,也有一些懈怠和拖延时间之显现,这时候更加要把共同前行观想得更圆满一些。因为我们这次所传讲的是《普贤上师言教》的《前行备忘录》,所以里面主要所讲解的是共同外前行,当然不共同内前行——五加行的修学方式,也会讲得非常细致,但我们主要应该把共同前行,修得更圆满一些。虽然在高原地方,很多导师平常为汉传佛教的这些信众,也在传讲着不同的前行教材,但是我们这次在传讲过程当中要记住,共同前行应该作为一种重点的法而行持为妙。

  今天上师已经讲到《如意宝藏论》的第二品。第二品所传讲的是,为了利益众生而立庄严之刹土,就是讲解一切刹土怎么树立。这个我刚才问了一些从汉地上来的居士和出家人,好像很多名词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这两天在想,虽然我们平常对原始基位之状态,站在见解本身的立场之中好像有所了解,但是由于我们缺乏一些书籍的缘故,还是对密宗并不是很了解。像比如说,树立一切刹土的时候,这些刹土该怎么树立?从三身的境界当中(怎么)树立?但是今天由于缺乏一些教材的缘故,但这个我会铭记在心中,过两天我看看,像龙萨派也好、宁提派哪方面有关于这方面讲得圆满一些的教材,但文字不能太多。因为文字要是太多的话,讲解也会需要讲很长的时间。所以需要文字短一些,但讲得也非常细致的教材。因为你们往昔虽然说是听过很多密法,但是对密法理解还是那么一回事。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1课4总说要义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2课2总说要义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