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21课1-10
第二十一课:我乃依止众多胜上师
(一)调伏内心而成办解脱
解脱,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无论平常身做礼拜、口中念诵不同的咒语还是从事调伏自己的内心等一系列善行,目的都是为了成办解脱。但解脱在于何处?
初次进入佛门时,我们带着一颗幼稚的心,认为死了以后就可以到达极乐净土。刚入门时,这样的理解合情合理,但对于对佛法已经有所了解的人来说,可能还是有些不够。因为一旦具有这样的想法,就会仅仅在今天做一些准备,而不会在当下就去追求结果。
要记住,解脱并不在遥远的地方而在清净心之中。当自己的内心清净的时候,解脱即在眼前。惠能大师说过:“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因此无论是解脱还是净土,它并不在遥远的地方,也不在某一个据点之上,而在清净心之中。也就是说,我们修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清净心。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传讲了八万四千种法门,总摄于小乘、大乘、密乘三乘教法之中。
我相信在座弟子,初次开始进入佛门时,由于宿世因缘不同,接触的佛教传承也有所差异,比如有些接触的是南传小乘教法;有些修学的是汉传大乘教法,如净土、禅宗、唯识宗、天台宗等;也有些初次开始进入佛门,就进入了密宗。但现前,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密乘。密乘也有很多传承,当前在座大部分弟子接触最多的可能是红教,以莲花生大师为根本导师。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为相应不同众生根机,红教之中也有一千多种不同的传承,但无论我们现前修学哪一种传承,目的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
在座弟子,由于宿世因缘,今生对无上窍诀大圆满生起了信心。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教言宝藏》中说过,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以因法相乘调伏内心还有一些困难,而现前就是果法调伏时机,所以现前能站在密法的立场中调伏内心烦恼,非常善妙。
(二) 修法的目的就是调伏内心烦恼
现前很多修行者都在依止不同传承的导师修学。有些导师着重于放生,时时处处都在告诫弟子,作为信仰佛教者,放生是今生必办之事;有些导师则着重要求闻思等等。对佛法不是很了解的人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疑问,自己到底该修哪一种法?
往昔有一位修行者也向一位高僧大德问过类似的问题:“诸佛菩萨的教言中,哪一种教言最殊胜?”我相信,在座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疑惑,既然今生已经进入佛门修学佛法,就必须要修最殊胜的法,目的是为了迅速成办解脱,但哪一个法最殊胜?因为所有的导师都很慈悲,所传讲的一切教法也与历代传承祖师不相违背,但自己一个人的修行有限,到底该修学什么法呢?
这位高僧大德回答说:“从自己根机而论,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何谓根机?就是对法的信心。当然,初次就确定自己对什么法有信心,恐怕有一点不现实,因为初行者本身对佛法就不是很了解,还是需要先学习一段时间后再做观察。
从法的角度来说,唯独密法最为殊胜。因为三乘教法中,前两者称之为因法,密法称之为果法。而密法作为果法,无论是从见解、修行以及其他诸多方面,都比前两者更为殊胜,成办解脱也更迅速。
虽然三乘教法有八万四千种法门,但在修法过程中,我们不能有修一个传承而抛弃另一种传承的想法和做法,因为这是不如法的。我们修行就必须修学一切法之精要,这样一来,一切法也都在修学之中。
但在座的弟子必须要记住,小乘和大乘在讲解过程中是一种外散的讲解,比如将一法支分为很多个旁支做讲解,因此需要从支分的角度中去了解以及调伏。而密法的特点是万法摄一,即百部归一名。所以平常无论修法还是理解道理,都会把很广的道理集中到一个点中传讲,这就是密法的风格,也是与前两者不同之处。
举个例子。我们平常修法的目的是为了对治逆缘,而所谓逆缘,从因法两乘教法中,是外散的讲解。如漂泊轮回的根源是意识,而意识分为二法即能所二取,有时候也叫人我和法我;三法即身口意三门;五法叫做五蕴;以及六聚,十二处,十八界,二十随烦恼,五十一心所法,八万四千种烦恼等,如是外散地讲解。而平常在讲解诸多理论时,多数是从五十一心所法中讲解如何对治这些逆缘,这也是理论的传讲风格。
但密法着重讲解实修,所以如果用五十一种不同的顺缘对治五十一种不同的逆缘,就会感觉很散乱。我们说过,密法讲法的特点是百部归一名,即把一切都归于一法当中,也叫做万法摄一。所以,我们把八万四千种法门归纳到五十一心所法,而五十一心所法可以归纳到二十随烦恼、十八界、十二处、六聚、五蕴、三门、二取,最终归纳到起心动念的意识中予以对治。在对治意识的当下,八万四千种烦恼也都在对治之中,这就叫做密法。从声缘的角度当中而言,对治八万四千种烦恼有八万四千种方便道,但以一种方法对治八万四千种烦恼的方法,就叫做密乘。
无垢光尊者曰:“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平常修行过程中,若不能站在最根本的立场之中去调伏内心,即便通达多少道理,从事多少善行,即生成办解脱的希望也不会很大。因为我们的时间有限,修行有限,对治烦恼也很有限,想要在有限的时间中迅速对治烦恼,恐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前我们已经懂得这些道理,该如何去对治烦恼,修学佛法呢?就是时时对治自己的内心。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过:“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一切法的根源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万法都是心在支配,心若不从善,即便表面上做出修法的形象,也不能称之为善。无垢光尊者也说过:“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只是做一些修法的表面形象,对我们即生成办解脱起不到切实之利益。这都是在充分地告诫我们:时时要以调伏内心作为修行之目的。
(三) 修行要先知道该如何修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在这部教言中说过,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疾病繁多、寿命短暂,想要在有限的时间中迅速成办解脱,必须修学捷径之果法——无上窍诀大圆满。
在座弟子平常都在根据个人条件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上师瑜伽。但我们也多次说过,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首先必须要知道如何修学。现在很多修行者最不足的地方,就是不考虑自己是否知道如何修法,拿着一本书就开始念诵,认为修行就是如此。我想,有时候多了解一些其中的道理可能更好一些。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在初次进入佛门尚未通达的前提之下,首先必须知道怎么修法,而不是直接操作。”否则,即便你修学了很长时间,也未必能起到切实之作用。
我们修学上师瑜伽也同样一个道理,光打着上师瑜伽导修的旗号是远远不够的。我在外面走动期间发现,无论是依据本传承还是其他导师的传承,修学上师瑜伽者比比皆是,但很多人都修成了功课般的上师瑜伽:每天配同观想把仪轨从头到尾念诵一遍,就认为自己在修学上师瑜伽。
要记住,如果不懂得调伏内心的方便,你所修的上师瑜伽未必算作密法,只是你自创性的一种修法。我们当然不排斥这样的修法有功德,但是能否称之为密宗,就需要多去思考一番。因为口中念诵的仪轨,并不是小乘、大乘或密乘的区别。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传讲显密差异时讲过,显宗和密宗的区别主要在于四个要点: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正是由于密法具有这四个殊胜要点,修学密法可以一生成办解脱。现前反问一下自己,能否把这四个要点都运用到上师瑜伽的修学之上?若是没有运用起来,仅仅以大乘教法的方式对治烦恼,你所修的上师瑜伽只能称之为大乘上师瑜伽;若是依靠小乘方式对治烦恼,虽然念诵的是上师瑜伽仪轨,实际上却只能叫做小乘上师瑜伽;有些完全不懂出世间调心方便,仅仅是口中念诵的话,修学上师瑜伽甚至可能变成堕入三恶趣之因。
往昔阿底峡尊者初次进藏时,有一天早上他的侍者洛钦仁青荣波给尊者送早餐时,看见阿底峡尊者非常伤心地坐在法座上,于是请问道:“为什么今天早上您会不开心?”阿底峡尊者说,今天早上他在光明境界中观察到,印度有一位修无上瑜伽部的弟子,由于修行不圆满的原因,一切修法均变成小乘教法。
洛钦仁青荣波很不理解,因为从导师的角度来说,这位弟子的导师是阿底峡尊者,是印度八十大成就者之一、数一数二的高僧大德,恐怕在印度也找不到比阿底峡尊者更殊胜的导师;从法的角度来说,他所修学的是无上密法,为什么尊者说这位弟子的修法最终变成了小乘教法?阿底峡尊者说:“一切都在于他如何对治烦恼。若要是做得再不好一些,修学无上瑜伽部也会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因为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
这也是在告诫我们,无论所依止的导师有多么殊胜,所传讲的法有多么深奥,如果在调伏内心的过程中不能如理造行、依教奉行,就难以称之为密法。
(四) 修法要符合密宗的特点
我们平常都声称自己在修上师瑜伽,但在修上师瑜伽时,你是否细致观待内心,自己的修行会有什么结果?可能很多人笃定地认为自己的导师非常殊胜,现前所修的法也很殊胜,因此自己也会有最殊胜的见解。但是否如此,并不能一概而论。正如阿底峡尊者曰:“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修法若不遵照正法法规要点而修,就有可能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复次教诫我们:“初次修行,直接修法并不重要,首先要知道修法的要点。”就我们现前所讲解修学的上师瑜伽而言,教材是非常完整的。不仅有《上师瑜伽导修文》,配同念诵仪轨稍作一些解释,也有在这个基础上广讲的法,即《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如今科技发达,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或光碟,一遍遍听闻学习相关的内容,圆满通达种种修行的细节之处。
我们说过,修法要从见解本身的角度中体现出密宗的特色,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修行方便多和行为无辛劳。我们在讲解身要七支坐法时,将七支坐法分为方便七支坐法与解脱七支坐法,其中解脱七支坐法比方便七支坐法更自然(没有辛劳),而这就叫密法的特点。但这也仅仅是诸多方便之一,这些内容都需要通过光碟细致学习,一次学不会就学两次,两次学不会学三次、四次……直到学会为止,在这上面绝不能打折扣。
比如在座的居士,为了今生能找到一份薪水优越的好工作,从小到大为此付出了多少代价!有时为了学习某种技术或知识,就会在这上面支付一笔高昂的学费。但即便你的工作有多好,收入有多高,也仅仅只能成办几十年短暂的快乐。但我们现前所欲求的是生生世世之快乐,为此付出一些代价,我觉得还是挺值得的。
如果今天进入佛门,明天就开始上座修行,是否太随意一些,其中是否有盲修瞎炼的成分?这都需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内心。历代传承祖师在依止他们的导师时,也不是仅仅凭借一面之缘,就能直接进入实修阶段,而是长期依止上师实践,并且逐步修学而成办解脱。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初次修法必须要好好学习相关的道理。
既然现前我们的教材已经非常圆满,平时就要多看看法本和我在各地讲法的光碟。从总的角度来说,《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非常非常重要,仅仅看一两遍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长时间学习。当对《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有了很好的认识以后,再开始看《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因为四精要法着重讲解密法的要点、核心。
这样一来,你就不会再因为自己的导师是密宗导师,导师传授的法和念诵仪轨是密法,而认为自己现前的见解也一定是密宗。这样的因果关系很难成立。所以还是先问问自己:自己的修法从见解、修行乃至行为等多方面,是否符合无垢光尊者所传讲的密宗四个要点?若不具备,我想还是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修法为妙。
(五) 皈依境为何观想不清楚
我们说过,上师瑜伽导修分为几个要点,比如前行之前行有两个要点,入座前行有三个要点,共同外前行有四个要点,念诵仪轨要做到依文明观,而最终回向分为两个要点。尤其在念诵仪轨过程中,还要体现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等密宗要点,这就需要善巧运用。
通常很多人修行期间有一个共同的疑问,为什么自己在观皈依境时,不能观得很清楚?观想皈依境是否需要观得很清楚?直接安住于空性而修禅定,是否是最好的?
首先,皈依境以观想清楚为妙。我们当前所修之法,也称之为内三部。但在上师瑜伽导修的实际观修过程中,还要配同生起次第。生起次第的第一要点是清明形象,是指要将皈依境观得清楚一些。
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观不清楚,或者今天清楚一点,明天又不是那么清楚,原因在于何处?在于你修行时间太短。
如果我让在座弟子现在以你们的父亲和母亲作为皈依境,恐怕都不会觉得观想皈依境很难,因为你们对自己父母的容貌已经非常熟悉,无需刻意观想,只要一想到父亲母亲,他们的容貌就自然呈现在面前。这就是一种熟练。正是因为平常观想上师的时间太短,所以皈依境观不太清楚,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现前科技发达,你不妨从网上下载上师的皈依境,印成大一点的照片,修行时放在自己前面,从看着这个皈依境开始修。慢慢熟练以后,它就会在你脑海中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以后无论你在哪里,即便没有皈依境,也会很容易观出皈依境。这也是最佳的方便。
以上是从皈依境的角度讲解。
(六) 观察修与安住修
现前在座弟子在调伏内心之上,已经做得越来越好,不会再认为妄念多就是修行差,妄念少就说明修行很棒。我想,在座每一个弟子都不会以妄念多寡来衡量自己见解高低,而这也充分地说明,你已经把上师瑜伽导修之中的善巧运用做得非常恰当。
我们在讲善巧运用时说过,作为凡夫,修行过程中有妄念是非常正常的。压制一切妄念,完全安住在无妄念状态,并不是我们当前修行的真正目的。色界和无色界禅定也可以压制一切烦恼,但我们现在要做到的是运用一切烦恼,而不是仅仅压制烦恼。
当然,妄念并不会随顺我们的心愿而飘动,让它粗就粗,让它细就细,恐怕不会这么听话。但无论妄念以什么方式呈现,我们都有不同的方式对治,这就叫善巧运用。比如当妄念很沉重时,通常就以剖析调伏妄念予以对治;而当见解有所进展,甚至妄念力量越来越薄弱时,就可以用粗直视调伏妄念和细直视调伏妄念对治烦恼。
修行不能仅仅以妄念多少来衡量见解高低,完全被妄念控制,并不是修学密宗的特点。总体而言,三乘教法中小乘叫断除烦恼,大乘叫转变烦恼,密宗叫运用烦恼。即便我们现前不能运用烦恼,做不到烦恼即为菩提,但是转变烦恼必须要做到一些。如果连大乘教法都没有做到,何谈自己是密宗弟子?平常修的过程中,要时时铭记这些方便道。
我们平常在讲解禅定时,着重讲解两个要点:观察修和安住修,也叫做止观交修。必须要止观交修的真正目的在于何处?因为初次修行时,直接安住修的定力还不够,安住时间也不会很长,这时就不得不依靠观察修来培养安住修。也就是说,在第一次修行期间,把一座的大多数时间运用在观察修,即观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或同时配合观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因果不虚等共同外前行等,就叫观察修。即便当时安住修的时间非常短暂,甚至一座中基本没有什么安住修也可以,因为这是修行的初步阶段。
现前很多弟子说一上座就想开始安住,但由于前面没有定力,可能今天状态好一点、明天坏一点,任何时候都无法定下心,这就是由于没有次第道的原因所致,所以我们先从观察修开始培养安住修。
而安住修,并不是无论在什么状态下,都可以强行让自己安住,还要知道安住的时机。比如观察修观到一定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一种疲倦的感觉,“不能继续往下观想”,当感觉到累而内心很平静时,就可以进入安住修的环节。
(七) 上师瑜伽导修适合所有修行者
上师瑜伽导修讲解禅定时,将禅定分为寂止和胜观两种。至于自己的见解是寂止为主的有相定、无相定还是以胜观为主的禅定,则根据个人的见地来树立。比如往昔没有什么定力者,观修时若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内心就无法安住。如同一个物品没有任何支撑而直接放在空中,手一松就会掉下来。如果有这种感觉,有相定就是最佳的禅定,初次修法就要从有一个所缘的对境开始修禅定。若要是已经超越这个境界,不需要所缘的对境,就能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前面有相定的过程就不需要了。但这些都要根据个人的禅定见解来定夺。
安住的时间,可能第一座稍微长一点,第二座比第一座短,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资粮道与加行道期间,我们把它称之为化身或报身之境界,是因为境与有境对立太过强大,平常无论是见解乃至妄念起现,都会反复不停地变化。可能早上好一点下午坏一点,或者今天好一点明天坏一点,这个月好一点下个月坏一点……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显现。因为在没有真正证悟见道以前,资粮道与加行道的见解一直都会变化,不需要为此产生很多烦恼。
只要见解尚未完全超越思维,就仍落在思维范畴之中,而思维是生灭性的。生灭会随着个人情绪乃至各种因缘而有不同显现,所以在见解没有完全稳固之前,无法自己做主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要清楚自己的身份,现在还是凡夫,因此无需为此而烦恼。如果你已经成佛,还有各种起心动念,就要好好思考一下,为什么成佛了还有这么多烦恼?但现前我们的身份是凡夫,修行过程中一边安住修,一边观察修非常正常。
观察修是培养安住修的一种方便,但至于要观修多长时间,则取决于当时的定力。如果修了一段时间还没有什么定力,仍旧要以观察修为主,就老老实实地运用观察修。这一点没人做不到,也非常符合你的见解。如果做不到,原因可能是你特别懒惰,业障沉重。
我平常也告诫很多弟子,如果认为我们的修法过于高深,担心自己修不下去的话,恐怕你永远没有能修得下去的法。因为无论修什么法都离不开观察修。比如很多人认为一句“阿弥陀佛”念起来非常方便,但净土宗的持名念佛也讲解一心不乱。当你口中念诵“阿弥陀佛”时,内心也必须要专注在佛号之上。事一心不乱中,无论有像念佛还是有想念佛,都需要这样念诵。没有一部法讲解在内心掺杂贪嗔痴烦恼时,口中念诵咒语即为解脱之因,相反都会要求心不散乱。
因此,我们当前所修的法,没有谁是不适合修的,除非他对这样的法不生信心。只要有信心,没有一个人做不到。如果做不到,原因就是由于太过高攀——将观察修搁置一旁,为了安住而安住,但安住又无法达到很高的境界,于是认为自己不具备这个能力,不符合修学这个法的根机。我想,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因为没有遵照本传承的修法行持,而是自己创造了一个修法,因此见解无法增长非常正常!要记住,只要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学,这个法适合于所有修行者。
(八) 禅修应以解脱为目的
我们所修学的上师瑜伽导修是一种有次第道的修法。如果每天以观察修作为重点,当内心稍微有些疲倦,有点清净时,就可以开始安住修定。安住时间长短则根据当时内心散乱的程度来定夺。如果散乱很严重,就继续观察修。这就是剖析调伏妄念,它的重点在于认识妄念本身的规律。
妄念的规律就是一心只能一用,当心专注某一个点的同时再专注另一个点是不可能的,所以内心有起心动念时,将它转到善念之上,前念不需要再去对治,它也会自然消尽。这也称之为对治。懂得了妄念规律,就不会对修上师瑜伽导修心生畏惧,这不是做不到的事。
但无论你已经修了多长时间,都不要太过于高攀。现前很多弟子问我,为何自己的修行见解没有很好地增上。请问何谓见解增上?如果是指禅修没有很好的体验,眼睛看不见瑞相,身体没有特别的觉受,以及平常不能长时间止息一切妄念,在无分别状态中安住等等,这都不能称之为见解没有增长的标志。如果仅仅以寂止时间作为标志,色界禅定可以在一禅中安住六千个大劫,色界禅定是不是见解很高?一个大劫的时间包括地球成住坏空的整个过程,其中成、住、坏、空每一个过程称之为二十个小劫,而八十个小劫称之为一个阿僧祗劫。可以在六千个大劫中入定,时间有多么漫长!但最终一旦因缘和合,还是会堕入三恶趣之中。所以,仅仅为了寂止而临时压制烦恼,在无分别状态中安住,只要没有赤裸出世间的一切功德,安住的时间再长,对解脱也没有丝毫之益,决定不会成为解脱之因。
曾经有个人问我,他平常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可以安住三个小时,这个禅定怎么样?我问他如此修行的目的在于何处?是否因为工作中烦恼太多,为了让自己的内心宁静而修禅定?若是的话,你在这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成功了。因为你的目的是为了没有更多的烦恼,让心安静。但如果你的安住目的是为了获得解脱,你所谓的在止息妄念无分别状态当中安住三个小时,可跟解脱没有一点关系。
我们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需要一位导师亲自为我们指点。如果你以为仅仅让妄念沉静就叫做禅定,我想这并不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只要你吃下不会致死的适量安眠药,不需要禅修,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或者别人一棍把你打晕,短时间内,你也不会有起心动念。但这对解脱有什么利益?
虽然不知道我们是否都有机会活到七八十岁,但如果有机会的话,由于四大衰弱的缘故,可能也会由于脑细胞逐渐死亡而患上老年痴呆,那时的“禅定”可就高了,大人和小孩子一样单纯没有任何想法。无论边上如何吵闹,他都如如不动。难道这就是我们所寻求的目标?对解脱有什么意义?这些道理都要时时铭记心中。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和解脱无关的一切事情,无论暂时做得到还是做不到,都没有任何意义。
(九) 调伏内心烦恼方能获得解脱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如何知道自己的修法是否具有解脱功德?
功德并不取决于眼前是否看得见瑞相,身上是否有特殊的感觉,而在于出离心、慈悲心和信心等三大功德是否增长。若是三者都在逐渐增长,即便此外没有其他呈现,你也已经具有了真正解脱的功德。因为随着顺缘功德的增长,贪嗔痴逆缘决定在逐渐减少。
我们说过,解脱如同呈现本具有的蓝色天空,随着修行功德的增上,乌云会逐渐消尽,当光色越来越强,乌云变得越来越薄是必然的法规。所以,随着三大功德的增长,贪嗔痴烦恼等逆缘也逐渐消减,性格也会逐渐改善,这些都是必然的现象,除此还有其他更大的功德吗?
我们当今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为了趋向解脱,现在我们都已经走在解脱之路上,没有什么可疑惑的。只要依教奉行,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而修行,我相信不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的见解就会迅速增上。
但现在很多人心目当中也有一种想法:“密法虽然殊胜,但今生若不能成就,解脱似乎就没有希望了,既然如此,求往生似乎更明智。”我们说过,无论是净土法门还是其他教法,都在讲解唯心净土。是否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可能性,就看看自己内心烦恼消尽了多少。内心烦恼消尽到一定的时候,就是往生之因!没有任何一个教派讲解:修行可以随便一点,内心烦恼也不需要消尽,未来都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除非这不是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否则没有一个教派会如此讲解。因为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说,无论是从逆缘还是顺缘的角度,都是讲解调伏自己的内心,讲解唯心净土。由此可知,无论是往生净土还是获得成就,一切都取决于内心的烦恼调伏了多少。
(十) 抓紧时间 精进修法
虽然我们讲解了一系列道理,但很多时候见解不能增长的原因,可能不是由于我们不懂得道理,而是由于懒惰和拖延时间的习气太重,而无法迅速增上自己的见解。
回忆过去的三百六十五天,你是否每天都在遵照导师的教言行持?虽然口中都说要“依教奉行”,但是否真正做到了?比如我们要求上师瑜伽行者,每天最少禅修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时间,虽然一天的修行时间不长,但三百六十五天的时间累积在一起,也不可小觑。若能如理如法修行,没有掺杂一点点私心,凭借这三百六十五天的修行功德,你的见解决定会有很好的增上。但很多时候,可能你觉得有空就修,没空就算了;或者身体感觉好的时候修一遍,身体觉得不大舒适时,就搁置一旁等。但无论你修还是不修,一年都已经过去了。如果一年中都在精进修行者,今天的见解肯定有很好的增上,但如果没有修行,你还是和往昔一样,无论有多后悔,这一年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有继续往前走,这就是精进修法的重要性。
现前又迎来新的一年,你是否已经做好了这一年的规划,计划好这一年中要如何修行?我看见网上有很多导师都发了很多信息,但我想一年之中最好的祝福,是希望大家能为自己这一年的人生做好规划。尤其站在修学佛法的立场之中,要反观一下自己去年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圆满,新的一年要如何补上这些漏洞。我想,这才是一年最大的贺词。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即便我对你说很多遍“节日快乐”或“身体健康,精进修行”等祝福,但反观自己的内心,你是否已经规划好,并做好准备了?
所以,希望在座的弟子,平常尽可能多抽一些时间来修法。尤其修行的时间,更是需要自己去创造,而不能等待着未来的某一天有空,再去修行。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谁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等到那一天。即便等到了那一天,由于习气的惯性,我们可能还是会为自己寻找一千个借口、一万个理由,比如时间不够,修行还要再缓缓或以后更有时间再修行等等。人生苦短,真的会有你想象中“空闲的日子”在等待你吗?所以,时间需要自己去创造,并且尽可能多修修法。
当然,作为在家居士,担负着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的责任,什么都不管不顾,天天呆在家中修法,恐怕并不现实。即便我口中说出这样的要求,你们也很难做到。因为个人福报以及所承担的责任,居士必须要去从事自己的事业。但在从事事业的同时,也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修法。
有些人可能会想:“这不是很矛盾吗?”这确实是有矛盾,但它也不是矛盾。因为让你放下所有一切去修法,现前你还做不到;但如果天天把所有时间都运用在追求世间之上,也是不值得的。既然如此,该怎么办?只能采用一种没办法的办法,就是在追求世间的同时尽可能抽一些时间去修法。如果这一点也做不到,想要即生解脱的希望就真的很渺茫,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可能性了。我们现前已经知道六道轮回的痛苦,内心向往获得永远快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这样去做,所以,还是尽可能多抽出一些时间修法。
平时也可以多阅读一下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学习历代传承祖师在成办解脱的过程中是如何依止导师,精进修行而获得解脱的。通过阅读传记就能知道,传承祖师不仅和我们一样待在上师身边听闻导师的教言,更重要的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如理如法修行,在上师身旁侍奉。这也告诫我们后一代弟子,我们也需要这样精进。因为修行不是一两天就能成办的事。
虽然禅宗历代高僧大德中二祖慧可和六祖惠能,都在短时间中成办解脱,但要记住的是,这些都是特例。也就是说,历史上只有一个二祖,也只有一位六祖。如果人人都能在短短时间内获得解脱,这两位祖师就一点都不特别了。而这也意味着,今天的你不会变成第二位惠能。在历史上烦恼不沉重时期,尚未有人成为第二个六祖,更遑论烦恼极重的今天。因此你想成为第二个,恐怕有点不现实。这些都是告诉我们,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要精进。以上所传讲的这一系列道理,时时要铭记心中。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