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8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创建日期:2024-12-13

  NO.8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注4]《宗镜录》,大正藏 No. 2016,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卷第七十九:

  问。既唯一真心。教中。云何复说诸法如幻。

  答。了境是心。万法奚有。以依心所起。无有定体。皆如幻化。毕竟寂灭。

  宝积经云。尔时世尊告幻师言。一切众生。及诸资具。皆是幻化。谓由于业之所幻故。诸比丘众。亦是幻化。谓由于法之所幻故。我身亦幻。智所幻故。三千大千一切世界。亦皆是幻。一切众生共所幻故。凡所有法。无非是幻。因缘和合之所幻故。又教中总明十喻。如幻如化。如梦。如影等。此是诸佛密意。破众生执世相为实。起于常见。世间共知幻梦等法是空。则不信人法心境等。如幻梦亦空。所以将所信之虚。破所信之实。令所信之实。同所信之虚。然后乃顿悟真宗遍一切处。心内心外。决定无有实法建立。

  大庄严论云。我昔曾闻。有一幻师。有信乐心。至耆阇山。为僧设会。供养已讫。幻尸陀罗木。作一女人。端正奇特。在大众前。抱捉此女。而呜[口*(一/巾)]之。共为欲事。时诸比丘。见此事已。咸皆嫌忿。而作是言。此无惭人。所为鄙亵。知其如是。不受其供。时彼幻师。既行欲已。闻诸比丘。讥诃嫌责。即便以刀。斫刺是女。分解支节。挑目截鼻。种种苦毒。而杀此女。诸比丘等。又见此事。倍复嫌忿。我等若当知汝如是。宁饮毒药。不受其供。乃至尔时幻师。即捉尸陀罗木。用示众僧。合掌白言。我向所作。即是此木。于彼木中。有何欲杀。欲安众僧身故。设此饮食。欲令众僧心安。故为此幻耳。愿诸比丘。听我所说。岂可不闻。佛于修多罗中。说一切法。犹如幻化。我今为欲成彼语故。故作斯幻。如斯幻身。无寿无命。识之幻师。运转机关。令其视眴。俯仰顾眄行步进止。或语或笑。以此事故。深知此身真实无我。

  华严经颂云。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无所动。诸业从心生。故说心如幻。若离此分别。普灭诸有趣。譬如工幻师。普现诸色像。徒令众贪乐。毕竟无所得。世间亦如是。一切皆如幻。无性亦无生。示现有种种。度脱诸众生。令知法如幻。众生不异幻。了幻无众生。众生及国土。三世所有法。如是悉无余。一切皆如幻。幻作男女形。及象马牛羊。屋宅池泉类。园林华果等。幻物无觉知。亦无有住处。毕竟寂灭相。但随分别现。菩萨能如是。普见诸世间。有无一切法。了达悉如幻。众生及国土。种种业所造。入于如幻际。于彼无依著。如是得善巧。寂灭无戏论。住于无碍地。普现大威力。又入法界品。

  [注5]《大庄严论经》,大正藏 No. 0201,马鸣菩萨造,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卷第五:

  (二九)

  复次譬如幻师以此阴身作种种戏。能令智者见即解悟。我昔曾闻。有一幻师有信乐心至昼闇山。为僧设食供养已讫。幻尸陀罗木作一女人端正奇特。于大众前抱捉此女。而呜唼之共为欲事。时诸比丘见此事已咸皆嫌忿。而作是言。此无惭人所为鄙亵。知其如是不受其供。时彼幻师既行欲已。闻诸比丘讥呵嫌责。即便以刀斫刺是女。分解支节挑目截鼻。种种苦毒而杀此女。诸比丘等又见此事倍复嫌忿。我等若当知汝如是宁饮毒药不受其供。时彼幻师而作是言。尔众比丘见我行欲便致嗔忿。见我断欲杀彼女人复致嫌责。我当云何奉事众僧。时诸比丘见其如是。纷纭称说扰动不安。尔时幻师即捉尸陀罗木用示众僧。合掌白言。我向所作即是此木。于彼木中有何欲杀。我欲安于众僧身故设是饮食。欲令众僧心得安故为此幻耳。愿诸比丘听我所说。岂可不闻。佛于修多罗中说一切法犹如幻化。我今为欲成彼语故。故作斯幻。如斯幻身无寿无命。识之幻师运转机关。令其视眴俯仰顾眄。行步进止或语或笑。以此事故深知此身真实无我。即说偈言。

  先观彼相貌  想像起倒惑

  横生女情想  入于欲网罥

  深实观察者  知身都无我

  如彼善幻师  以木为女人

  意行于颠倒  愚谓为众生

  于此幻伪中  妄起男女想

  智者善观察  阴界及诸入

  缘假成众生  分分各别异

  和合众分故  能作于诸业

  诸行无男女  亦无有寿命

  色欲及细滑  威仪并处所

  如此四种欲  回转婴愚心

  一切智亦说  幻伪欺世间

  如彼幻网中  化作诸色像

  生死网亦然  现五道差别

  忧喜与嗔忿  愁恼及斗诤

  如彼众扰乱  犹如鬼遍身

  心起诸作业  同彼鬼无异

  从心起于风  因风造作业

  众生见造业  种种诸色像

  于此业行中  起威仪形色

  不解其容止  便横计我想

  此身名机关  脂髓皮肉发

  三十六物等  和合以为身

  愚者计众生  而实无宰主

  但以风力故  俯仰而屈伸

  以依于心故  则能起五识

  然此心识者  念念皆迁灭

  愚者起痴觉  计此身有我

  口业若干种  身业亦复然

  言笑及威仪  皆如幻所作

  此中无有我  用离宰主故

  而斯虚伪法  无寿无知见

  妄起于想像  陷没诸凡夫

  如彼幻师所说之事真实无异。时诸比丘闻其说已皆得见谛。是故当知诸法如幻。能知是者。则便能断诸行之源。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庚七、宣说四无碍解:

  异门及法相、词智了知故,

  菩萨无碍解,四种无伦比。

  法无碍解,法有善不善、有漏无漏等众多异门,法的一个类别中也有众多名称的差别,诸如,无明也有愚痴、愚昧、不知、暗、黑暗的别名。智慧也取名为本智、慧、明觉、妙慧、光明等。

  义无碍解:了知名与法的差别,无误理解那些名称的意义是什么、自相与共相,即是义无碍解。

  词无碍解:名称也不是仅以一个地方的语言,而以各自环境的语种,诸如天、龙、人、寻香、非天的语类,字母聚集组成名称,名称聚集形成词句,词句表明意义的运用,无误了知连接词的结构、如何组成的法相,就是词无碍解。

  辩无碍解:获得对凡所询问均能无有阻碍回答、答复一切反驳、从一法之义开始经劫宣讲也不穷尽的智慧。

  由于如实了知以上四无碍解的缘故,菩萨的四无碍解,声闻、缘觉不可相比。

  这一颂说明了四无碍解的法相。

  四无碍解之定数:

  极其精进说,说何以何说,

  所说法与义,唯以词智说。

  法即略广说,诸时得二者,

  答复辩方故,无碍解为四。

  菩萨极其精进为他众说法时,“说何”指所说,“以何说”指能说,法与义二者是所说,能说唯以词无碍解与智慧自性的辩无碍解两者宣说。法也是以名称略说,广说其义是如此这般。按照安慧论师的《大疏》中所说,对于某某法,略说是义无碍解,其后详细分说称为法无碍解。词无碍解是指一切时处能获得了知法与义的缘故,以各自地方的语言表达,通过那种语言能通达名义。以辨才质问辩方并对辩论合不合理之义予以答复,为此无碍解定数为四,没有三与五之类的情况。

  等性各自证,复次尽了知,

  能断一切疑,名为无碍解。

  因:入定中诸法平等性各别自证,入定后或后得智慧完全了知法等四者。或者这两句解说了四无碍解的定义,梵语“札德桑布达”,“札德”是各别,指无分别智慧各别自证。“桑”是指真实或等性,即真如。“布达”是了知,因为以作为现量无分别智慧的后得清净世间智,为他众宣说法与义等使他们懂得、理解。四无碍解的作用:对所有蕴界处等广大及空性等甚深义的法相能斩断一切怀疑,由此称为无碍解。

  庚八、二资粮:

  菩萨之资粮,福慧无伦比,

  福得增上生,依慧无惑转。

  菩萨的资粮是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是声闻、缘觉无法相比的。《宝积经》中云:“菩萨之智慧资粮视如十方虚空,声闻之智慧资粮视如昆虫所食芥子内空间范围。菩萨之福德资粮视如四方大海水,声闻之福德资粮视如牛蹄迹水。”依靠这二种资粮的威力,菩萨受生轮回的过程中,以福德资粮能于轮回中获得超胜的帝释、梵天、转轮王等增上生的圆满富有。以智慧资粮即便住于轮回也不为轮回过患业与烦恼所染而转入轮回。

  二资粮是指什么呢?

  施戒为福资,智慧乃慧资,

  余三属二资,五度皆慧资。

  二资粮涵盖六度,六度也包含这两种资粮,能使受用圆满的布施及能获得人天身所依圆满的戒律这两者是福德资粮,最后智慧度是智慧资粮,因为证悟诸法为空性不被烦恼所染。其余安忍、精进、禅定三者既属福德资粮也属智慧资粮,耐受害忍、堪受苦忍二者是福德资粮,谛察法忍归为智慧资粮。精进也是,作为众生耕田经商等助伴的精进是福德资粮,依止善知识、闻思修妙法等的精进归为智慧资粮。禅定,以世间的四禅四无色定及无漏禅定利益众生归为福德资粮,依靠禅定而修无分别等持,归为智慧资粮。布施等五度为获得遍知智慧普皆回向、以不缘三轮的智慧摄持均成为智慧资粮。

  此外,忏悔罪业、随喜资粮、请转F轮也是福德资粮,布施、持戒及修行——福德三事等也属于福德资粮。以依止、承侍善知识及闻法(因缘证悟智慧)归为智慧资粮。

  平时得修行,反复行持善,

  坚稳之资粮,能成一切利。

  资粮之定义:平时得以修行后反复行持善法,梵语“桑巴绕”,其中“桑”为平常。“巴”是修行之义。“绕”是成就一切之义。再三修行布施等六度的善法能成就佛陀三身,称为资粮。

  坚稳菩萨的二资粮能成办自他一切利益,即是作用。

  是为趋入地,无相任运成,

  灌项及究竟,坚稳修资粮。

  资粮分类:异生凡夫位至世间胜法位以下信解行地的资粮是为得以趋入一地而积累;二地至六地间的积资是为得以趋入七地无相,获得七地时,不作意、不分别经等种种法为不同他义,因此称无相;七地的福慧资粮,是为获得八地、九地任运自成二资粮;八地、九地积二资粮是为获得蒙诸佛予以补处灌顶的十地;十地积二资粮是为获得究竟佛地。为此,坚稳菩萨如是修行福慧资粮。

上一篇:NO.8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