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8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12-13

  NO.8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跨文化译传藏传佛教之人生感悟-问答-英国牛津大学〉,36 跨越历史的柔波,英国牛津大学问答『2015年10月13日』:

  (一)问:我对堪布的翻译经历非常感兴趣,我想知道,堪布强调了保护藏文化的重要性,堪布本人在这么做,西方学术界也在持续努力。但我想弄清楚,我们现在做的是对还是错?因为我们只是从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我们大部分人并不是佛教徒,所以当我们研究这些经典时,是站在世俗的立场进行的。堪布对此有什么看法,我们这样做是否恰当呢?

  答:我刚刚提到的文化保护、文化价值,不是从宗教信仰角度说的,不见得一定要从宗教角度来谈论文化。有些民族的文化和宗教直接相联,有些文化则与宗教没有关系。但在我们藏地,佛教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此处要强调的,是藏文化需要保护。在保护方法上,不要仅仅只是有个研究的想法,便搁置一旁了。还要设想一下,如果不去真正研究,会造成什么后果。现在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文字在消失,同样,也有很多民族在灭亡,其中的危机和利害,都需要三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如果你要保护文化,就要有相应的办法。不仅是要有方法,而且要付诸实施、实地去做,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问:非常欢迎堪布仁波切来到牛津大学,献上我的祝福,扎西德勒!我想问的问题,是关于传承。现在藏传佛教的甘珠尔和丹珠尔,已经翻译成了其他文字,藏地和国外的很多学者都非常赞叹。但也有些人说,藏文的经典就这样翻译下去,现在虽然数量有限,但总有一天会翻译完,这样一来,未来的子孙会不会就不愿学习藏文了?相当于我们自己挖掘了自己文化的坟墓,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答:这样的问题以前也有很多人问过我,我想可以从佛法和世间两方面来回答。

  第一,从佛法来讲,释迦牟尼佛宣讲的佛法,是不偏袒的,对所有众生都平等。“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个偈颂讲的,就是要用一切语言来说法。佛陀也没有说过,只能是藏族人才能学修藏传佛教,除此之外的其他民族,都不能学修。佛法如同甘泉,任何众生都可以饮用,我想这样做与佛法没有相违。

  第二,从世间来讲,现在世界上的任何语言和文化,如果懂的人越来越多,说明这个文化越有价值,能帮助到他们启发智慧。如果我们的文化是有误的,那就不应该宣传和推广,应该将其隐藏,任其自生自灭。但从古至今,藏传佛教只会利益众生,没任何伤害性,所以就应该大力弘扬。

  第三,现在有很多高僧大德,包括一些在家人对藏传佛教的弘扬等各方面非常关心,他们愿力广大,也十分努力。也许有些人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但这样做不会造成任何损害,并且是非常有必要的。

  [注2]1、《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大正藏 No. 1448 ,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卷第十二:

  时国人民。悉闻斯事。王闻佛语。诣世尊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佛即为王。说微妙法。示教利喜。王闻法已。从坐而起。合掌恭敬。双膝著地。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哀愍我故。与苾刍僧伽。于三月日。受我衣食汤药卧具。佛便默然。受王所请。王于月。每日营办百种微妙甘美香馔。一一苾刍。价直百千衣服。复持一俱胝诸香油瓶。欲于夜中。为然灯会。由施食故。此表珍重。遂于国中起喧闹。时有一女。贫苦憔悴。以乞济活。闻此喧声。问诸人曰。何故喧声。报贫女曰。胜光大王。于三月日。佛为上首。与苾刍僧伽。供养衣食汤药卧具。施一一苾刍。价直百千衣服。于今夜中。为然灯会。表心珍重。所以有此喧声。时彼乞女闻斯事已。作如是念。此胜光王。修福无厌。我何能为。宜可随处。求乞一灯。供养世尊。作是念已。捧持乞器。随处乞油。然灯送置佛经行所。曲躬合掌。而发誓愿。我念以此所有善根。如释迦佛。百岁之时。成无上觉。如舍利弗。大目连。侍立左右前后。善贤相应。阿难陀苾刍。而为侍者。父名净饭。母号摩耶。城名劫比罗。贤子罗怙罗。我当来有如是弟子父母国城子息。如释迦世尊入般涅盘。分分身界。碎为舍利当同此世尊。而般涅盘。分身舍利。是时诸灯。悉皆灭尽。而此女灯。皎然明朗。常住如是。佛不止住。侍者不息。具寿阿难陀作如是念。佛灯明中。而眠卧者。无有是处。我今宜可止此灯明。即以手擿。而不能止又以衣扇。复不能灭。持扇扇之。亦不得灭。尔时佛告具寿阿难陀曰。汝何所为。白言。世尊。我念世尊于灯明中。而不眠卧。意欲灭止。以手衣扇。擿拨吹之。竟不能灭。佛言。阿难陀。勿自疲劳。纵令无碍大风。来吹此灯。尚不能灭。况汝以手衣扇。能令吹灭。然此灯者。而彼女人。发弘大行。以无限意。方然此灯。阿难。然彼女人。当来百岁之时。必成正觉。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无上正等。十号具足。前后相应贤善弟子。亦名舍利弗大目连。侍者名阿难陀。父名净饭。母名大摩耶。城名劫比罗。子名罗怙罗。般涅盘后。分诸舍利。是时四方远近人众。咸闻斯事。以然一灯。供养世尊。蒙佛授记。当来成佛。婆罗门长者居士闻已。咸言而此贫女。当来圆具一切诸德。皆以衣财饮食竞兴供养。胜光王闻生无比想。即备香油一千大瓶。以四种宝。而作灯盏。佛经行处。然灯布置。又白佛言。大德世尊。我为圣者大迦叶波。奉请世尊。及苾刍僧伽。七日供养。蒙佛说我往昔奉施无盐米膏因果业缘。由斯事故。我复奉请世尊。并与僧伽。于三月日供养。一一苾刍。皆施价直百千衣服。一俱胝油瓶。而作灯会。不蒙世尊授我当来成于无上正等觉记。愿见世尊记我成佛。当来应有得为导首。佛言。大王。无上等正觉。甚深难测。甚深难照。难解难悟。而不能趣。微妙难知。智者所觉。非愚夫了。非是易获。以一施得。不以百施千施百千施。而能得之。大王。然若乐求无上等正觉。应须种种行檀惠施。修诸福利。亲近善知识。谦下恭敬。颇有得成导首之期。尔时大王闻佛此语。涕泪悲泣。以衣拭目。合掌白佛言。大德世尊。往求无上等正觉时。施何等物。修何福业。佛告大王。且致余劫。此贤劫中。为求无上等正觉故。所施之物。修诸福业。我今略说。王今谛听。极善作意。

  2、《贤愚经》,大正藏 No. 0202 ,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卷第三:

  (二○)贫女难陀品第二十(丹本此品在第十一卷为五十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国中。有一女人名曰难陀。贫穷孤独。乞丐自活。见诸国王臣民大小。各各供养佛及众僧。心自思惟。我之宿罪。生处贫贱。虽遭福田。无有种子。酸切感伤。深自咎悔。便行乞丐。以俟微供。竟日不休。唯得一钱。持诣油家。欲用买油。油家问曰。一钱买油。少无所逮。用作何等。难陀具以所怀语之。油主怜愍。增倍与油。得已欢喜。足作一灯。担向精舍。奉上世尊。置于佛前众灯之中。自立誓愿。我今贫穷。用是小灯。供养于佛。以此功德。令我来世得智慧照。灭除一切众生垢闇。作是誓已。礼佛而去。乃至夜竟。诸灯尽灭。唯此独燃。是时目连。次当日直。察天已晓。收灯摒挡。见此一灯。独燃明好。膏炷未损。如新燃灯。心便生念。白日燃灯。无益时用。欲取灭之暮规还燃。即时举手。扇灭此灯灯焰如故。无有亏灭。复以衣扇。灯明不损。佛见目连欲灭此灯。语目连曰。今此灯者。非汝声闻所能倾动。正使汝注四大海水。以用灌之。随岚风吹。亦不能灭。所以尔者。此是广济。发大心人所施之物。佛说是已。难陀女人。复来诣佛头面作礼。于时世尊。即授其记。汝于来世二阿僧祇百劫之中。当得作佛。名曰灯光。十号具足。于是难陀。得记欢喜。长跪白佛。求索出家。佛即听之。作比丘尼。慧命阿难。目连。见贫女人得免苦厄出家受记。长跪合掌。前白佛言。难陀女人。宿有何行经尔许时。贫乞自活。复因何行。值佛出家。四辈钦仰诤求供养。佛言阿难。过去有佛。名曰迦叶。尔时世中。有居士妇。躬往请佛及比丘僧。然佛先已可一贫女。受其供养。此女已得阿那含道。时长者妇。自以财富。轻忽贫者。嫌佛世尊先受其请。便复言曰。世尊云何。不受我供。乃先应彼乞人请也。以其恶言。轻忽贤圣。从是以来。五百世中。恒生贫贱乞丐之家。由其彼日供养如来及于众僧。敬心欢喜。今值佛世。出家受记。合国钦仰。尔时众会。闻佛说此已。皆大欢喜。国王臣民。闻此贫女奉上一灯受记作佛。皆发钦仰。并各施与上妙衣服。四事无乏。合国男女。尊卑大小。竞共设作诸香油灯。持诣祇洹。供养于佛。众人猥多。灯满祇洹。诸树林中。四匝弥满。犹如众星列在空中。日日如是。经于七夜。尔时阿难。甚用欢喜。嗟叹如来若干德行。前白佛言。不审世尊。过去世中。作何善根。致斯无极灯供果报。佛告阿难。过去久远二阿僧祇九十一劫。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波塞奇。主此世界八万四千诸小国土。王大夫人。生一太子。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当其顶上。有自然宝。众相晃朗。光曜人目。即召相师。占相吉凶。因为作字。相师披看。见其奇妙。举手唱言。善哉善哉。今此太子。于诸世间天人之中无与等者。若其在家。作转轮圣王。若其出家。成自然佛。相师白王。太子生时。有何异事。王答之言。顶上明宝。自然随出。便为立字字勒那识只。晋言宝髻。年渐长大。出家学道。得成为佛。教化人民。度者甚多。尔时父王。请佛及僧。三月供养。有一比丘。字阿梨蜜罗。晋言圣友。保三月中。作灯檀越。日日入城。诣诸长者居士人民。求索苏油灯炷之具。时王有女。名曰牟尼。登于高楼。见此比丘日行入城。经营所须。心生敬重。遣人往问。尊人恒尔劳苦。何所营理。比丘报言。我今三月。与佛及僧。作灯檀越。所以入城诣诸贤者。求索苏油灯炷之具。使还报命。王女欢喜。又语圣友。自今已往。莫复行乞。我当给汝作灯之具。比丘可之。从是已后。常送苏油灯炷之具。诣于精舍。圣友比丘。日日经营。燃灯供养。发意广济诚心款著。佛授其记。汝于来世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名曰定光。十号具足。王女牟尼。闻圣友比丘授记作佛。心自念言。佛灯之物。悉是我有。比丘经营。今已得记。我独不得。作是念已。往诣佛所。自陈所怀。佛复授记。告牟尼曰。汝于来世二阿僧祇九十一劫。当得作佛。名释迦牟尼。十号具足。于是王女。闻佛授记。欢喜发中。化成男子。重礼佛足。求为沙门。佛便听之。精进勇猛。勤修不息。佛告阿难。尔时比丘阿梨蜜者。岂异人乎。乃往过去定光佛是。王女牟尼。岂异人乎。我身是也。因由昔日灯明布施。从是已来。无数劫中。天上世间受福自然。身体殊异超绝余人。至今成佛。故受此诸灯明之报。时诸大会闻佛所说。有得初果乃至四果。或种缘觉善根之者。有发无上正真道意。慧命阿难。及诸众会。咸共顶戴。踊跃奉行。

  [注3]1、《大宝积经》,大正藏 No. 0310 ,元魏北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 ,卷第九十九/无畏德菩萨会第三十二 :

  尔时,阿阇世王有女,名无畏德,端正无比,无匹无双,无并无类,成就最胜殊妙功德,年始十二,在其父王堂阁之上,著金宝屐彼处而坐。时,无畏德见诸声闻,不起不迎,默然而住,不共问答,不迎不礼,不让床座。阿阇世王见无畏德默然而住,即告之言:“汝岂不知,此等皆是释迦如来上足弟子成就大法也,世间福田耶?以为愍念诸众生故而作乞食。汝今既见,何故不起不迎不礼,不共相问,复不让坐?汝今者睹见何事故,而不起迎?”

  尔时,无畏德白父王言:“不审大王,颇见颇闻,转轮圣王见诸小王,而起迎不?”

  王言:“不也。”

  复言:“大王,颇见颇闻,师子兽王见野干时,为起迎不?”

  王言:“不也。”

  复言:“大王,颇见颇闻,帝释天王,迎余天不?大梵天王,有曾礼敬余天众不?”

  王言:“不也。”

  复言:“大王,颇见颇闻,大海之神,礼敬江河池等神不?”

  王言:“不也。”

  复言:“大王,颇见颇闻,须弥山王,礼敬诸余小山王不?”

  王言:“不也。”

  复言:“大王,颇见颇闻,日月光神,有曾礼敬萤火虫不?”

  王言:“不也。”

  女言:“大王,如是菩萨,发心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轮圣王,以大慈悲初发心已,云何礼敬离大慈悲小乘声闻?大王,颇见已求无上正真正觉之道师子兽王,而礼小乘野干人耶?大王,颇有已求大梵道处而发进者,而当亲近微少善根声闻人耶?大王,颇有欲到大智之海,欲求善知大法之聚,而求牛迹声闻人耶?以彼从他闻音声故。大王,颇有欲至佛须弥山,为求如来无边色身,而欲更求小芥子中空三昧力诸声闻人而礼敬耶?大王,颇有得闻诸佛如来,功德智慧如日月光,如是闻已方乃礼敬诸声闻人萤火虫耶?以诸声闻唯能自润自照,从他闻声而得解故。

  “大王,佛入涅槃,尚不礼敬诸声闻人,何况今者世尊在世?何以故?大王,若有亲近声闻人者,是人即发声闻之心;若人亲近缘觉人者,是人即发缘觉之心;若有亲近正真正觉,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2、《大宝积经》,大正藏 No. 0310 ,失译师名附秦录勘同录编入,第一百一十二/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

  迦叶,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菩萨亦复如是,于无为中不生佛法。迦叶,譬如卑湿淤泥中乃生莲华;菩萨亦尔,生死淤泥邪定众生能生佛法。迦叶,譬如有四大海满中生酥(酪;用牛羊奶凝成的薄皮制造的食物。);菩萨有为善根甚多无量亦复如是。迦叶,譬如若破一毛以为百分,以一分毛取海一渧;一切声闻有为善根亦复如是。迦叶,譬如小芥子孔所有虚空;一切声闻有为智慧亦复如是。迦叶,譬如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菩萨有为智慧甚多为力无量亦复如是。

上一篇:NO.8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