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般若摄颂

哲学-般若摄颂5品广说加行36-55笔记(5-8)

创建日期:2022-08-09

  哲学-般若摄颂5品广说加行36-55笔记(5-8)

  哲学-般若摄颂5品50笔记

  1、辛一(教诫精进他利)壬一、略说: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

  为了有补特伽罗(按《入中论》等论典所讲,补特伽罗、众生、数取趣是一个意思)名称的所有其余有情,我们从发心上要有三种精进:第一是擐甲精进,就像军人披上盔甲一样,自己心里有度化众生的初步誓愿——我要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第二是加行精进,就像军人参战一样,在实际行动中去真正操作;第三是不满精进,就像军人不断为国奋战一样,利益众生无有厌足。其实,这样的精进就是大乘的精进,也是六度中的精进波罗蜜多。

  大乘的精进跟小乘的精进不相同,小乘以自己在短暂时间中获得解脱为目的,而大乘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即利益众生是大乘的精进。

  对想利益一切众生的菩萨来讲,首先要断除自私自利的心,即心要得以清净,然后再以两种精进加行——恭敬精进加行和恒常精进加行勤行精进波罗蜜多。那什么叫恭敬精进加行呢?也就是说,以恭敬心精进。至于恒常精进加行,则指以恒常心精进。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善法都要持之以恒、始终不间断,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两种精进加行在行持任何善法时都很重要!因为,具有这两种加行就能利益自己和他人,而这就是精进的本体。

  这些在众生前没有任何架子和傲慢心的菩萨,就像世间取水的仆人一样:主人叫她提水、扫地,她都会去承事,因为身不由己、受主人控制,或者说,其所作所为都为主人服务,并不是为自己而做。同样的道理,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勇士也要随顺众生,因为随顺众生即是随顺供养诸佛、尊重承事众生则为尊重承事如来、令众生欢喜就是令如来欢喜:这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有宣说。

  2、癸一(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子一、比喻:责骂抑或常殴打,女仆于主不顶撞,思量彼将杀害我,怀极恐惧受其压。

  首先以世间简单易懂的比喻来说明:比如说,在世间中,主人经常口出恶语责骂或谩骂他的女仆,或者用石头、棍棒等东西来殴打她的身体,虽然受到如此欺负与折磨,但因她属于主人,所以根本不敢当面顶撞,也不敢反抗。即使主人特别生气,大发雷霆、口出恶言,对她进行人身侮辱或攻击,这位聪明的女仆也不敢得罪他,甚至心里一刹那的嗔恨心也不敢生起。因为她知道,如果行为不对,很有可能会被他杀害,因为自己已经属于他,而且根本没有其他依靠处。所以,她怀着极其恐惧的心理特别恭敬主人,不管他吩咐或命令什么,都言听计从、恭敬听受,一直受他的压迫。

  我们在学习菩萨道时,也要像仆人对待主人那样对待一切众生。那仆人的行为是什么样呢?即使主人轻辱、毁坏她,也毫无怨言,即不会怨天尤人。如果我们心里没有傲慢心,且为众生做事情,那就可以说是仆人。

  3、子二、意义:为菩提入大菩提,当如众生之奴仆,依此成佛圆功德,草木失火焚烧彼。

  前面已经讲了仆人受到什么样的侵凌都不敢反抗的比喻,它充分说明了大乘菩萨的利他精神,也就是说,为了利益天下一切众生,最终获得圆满菩提的果位,已经迈入或步入大乘道的菩萨,在众生前要完完全全当一个仆人,看众生有什么需要,自己就应如是去做。就像寂天论师所讲的一样:“役自如下仆,勤谋众人利。”

  所以,大家皆应把自己当作最下等、最低劣的仆人,每天精勤谋化众生的利益,而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苦思冥想、奔波劳碌。如果能以这样的大悲心摄持一切众生,不但善法很容易成功,在很快的时间中就会成佛并圆满一切功德。

  如果一心一意想利益自己,看不惯众生,经常生嗔恨心、恶口骂人,就像草木失火会把草木本身焚尽无余一样,这种不尊重众生、不恭敬有情的人,最终必将毁坏自己而葬送菩提道的珍贵性命。所以大家在修道过程中一定要利益众生,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也是精进的主体。

  4、癸二、恒常精进他利之理:舍弃自乐无求心,昼夜精进众生利,当如生母侍独子,诚心无厌而行持。

  珍爱自己引来各种轮回痛苦,珍爱众生带来解脱、涅槃等快乐。在知道这个道理后,就要舍弃自乐,对自利无有希求心,而日日夜夜精进成办其他众生的利益。若真正利益众生,就不会有自己得到快乐的想法,因为它是特别高尚的心态,所以不会有自我的目的,也没有自私自利。

  就像一位母亲,因为她只有一个儿子,所以会无条件地想着利益他。即使在帮助的过程中,儿子不高兴,经常恨母亲,她也不会有任何怨言或厌倦之心,仍会诚心诚意为他做事情。

  5、辛二(不怯懦而精进)壬一、略说:菩萨欲长住轮回,勤利众生修刹土,纤尘不生厌倦心,彼具精进无懈怠。

  因为菩萨对众生有无缘大悲心,所以他在漫长的轮回中住多少年也心甘情愿,即不愿舍弃可怜众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没有丝毫厌倦心,因为利益众生的心越来越强时,厌倦心就不会有,也就是说,为了众生再累再苦他们也心甘情愿。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其中,“自利利他”是精进的本体,“无疲倦”是精进的表现。真正的自利是用佛法断除自相续的烦恼,也就是说要闻思修行。总而言之,所谓精进,就是在利益众生和修行善法方面无疲倦或不懈怠。

  那真正的精进是什么呢?一个是利益众生,即在利益众生方面长期做事情;第二是自己修行,即为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和获得将来的解脱好好闻思修行。

  哲学-般若摄颂5品49笔记

  1、辛三(以无贪方式实行他利)壬一、略说:至尊唯为成熟众,修行刹土圆满度,失菩提德波罗蜜,不求转生无色界。

  发大乘菩提心或得地的菩萨,在获得四禅和四无色定后,不会特意转生到色界和无色界,一定会再度来到欲界度化众生,其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些至尊菩萨有三种目的:第一,通过讲经说法传播佛法、利益众生,让众生相续得以成熟;因为很多众生的相续没有成熟,唯有用佛菩萨的加持和传法才能成熟。第二,要修行将来的国土,就像阿弥陀佛在因地发下四十八大愿后,修行极乐世界一样。第三,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要圆满。在学《现观庄严论》时,成熟、修行、圆满这三个名词特别重要,作为菩萨也不能离开。

  可能有人这样认为:这三种功德为什么在色界和无色界不能实行?应该可以实行吧!其实在那里是不能实行的,因为无色界和色界都入于禅定中,要在那里以讲经说法来度化众生,一般来讲是非常困难的。虽然在梵天等处,也有个别天子受法的特殊公案,但不能像人间一样广为传播佛法,这样就不能广泛利益或成熟众生。第二,通过六波罗蜜多来圆满六度万行,也不可能实现。一般来讲,在天界中,布施、持戒、安忍等机会都不是很多,而人间财法布施的对境多得是,比如到十字街头去布施钱财,即使有钱的人也会伸出手来迎接;其次是持戒,其违品在人间也特别多;第三是安忍,因为身边不听话或经常欺负自己的人很多,所以在欲界有很多修安忍的机会;同样的,其余三度的对境在欲界也很殊胜。还有修行国土:在欲界这样的地方,也很容易发愿将来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受持污浊的刹土,或像阿弥陀佛那样受持清净的刹土。而转生到色界和无色界,成熟、圆满、修行的因就很难圆满。特别是在无色界,将从成就能生起菩提功德的因——布施等广大波罗蜜多中退失,所以菩萨不求转生到无色界。

  《大宝积经》中还讲:作为菩萨,若具足四法,则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第一,舍弃生命也不说妄语,乃至戏笑;第二,以正直的心与人从事,远离一切谄曲;第三,对一切菩萨作佛想,始终称赞他们;第四,远离小乘心,令所化众生悉住无上菩提。

  2、壬二(广解)癸一、比喻:如人获得珍宝藏,于其未起爱乐心,彼于他时取彼等,取而还家不贪执。

  对于不求自利,唯想用佛法如意宝来帮助他人的菩萨,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比如说,一个人在过路时,遇到了一个特别珍贵、藏有能赐予一切所欲的如意宝的宝藏。但他并没有贪心和爱乐心,根本不希求依靠它来获得财物和资具,所以在遇到后也不愿意接受。到家后,他看见亲朋好友和一些有缘人很贫穷,就想:我所遇到的宝藏对他们很有用,于是又返回去找到了这个宝藏,并把它们拿回家中。在那个时候,他仍然没有贪执,全把它们分给别人享用。

  3、癸二、意义:善巧菩萨喜乐施,获四禅定寂等持,具禅乐弃所得定,悲悯众生入欲界。

  与前面所讲的比喻相同,在利益众生方面具足善巧智慧的菩萨,其唯一目的就是将暂时、究竟的欢喜、安乐全部布施给众生。虽然他获得了远离四种违品的禅定(即四无色定或四种色界的禅定),但根本不贪执禅定的味道,也就是说,他没有发心始终安住于禅的境界,或在三摩地中一直入定,怀着悲悯无量众生的心,他毅然来到欲界利益众生。前面也讲过,欲界可以给菩萨提供很多方便,比如提醒他需要以传法来成熟众生,以及发愿修行国土,圆满六度资粮。所以作为菩萨,根本没办法安住在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中。有些利他心特别强的人也是这样,始终安住、一直入定参禅,并没有这样的心情。

  4、壬一、应舍低劣之理:若菩萨住禅等持,欲求罗汉独觉乘,非定掉散失佛德,犹如舟子坏船只。

  作为修行人,很多人喜欢参禅,但禅有两种:一种禅定需要舍弃,一种禅定应该接受。若菩萨住于四禅或四无色定时,生起了欲求声闻阿罗汉和独觉乘的心态,那这就不是入定,而是掉举和散乱,观待大乘这样的禅定也要舍弃,因为他的禅境完全被自私自利的心染污了。

  从大乘来讲,既然不能称为禅定,那六波罗蜜多里的禅波罗蜜多就没有了,这样一来就无法获得佛果及相应功德。就像一个去大海取宝的组织,如果他们的船只坏了,纵然船夫使尽浑身解数,也不可能顺利到达宝洲。同样的道理,作为前往佛地或修佛乘的人来讲,如果他们安住禅的目的是为了希求自我获得一种境界,就事与愿违。

  在《般若摄颂》中,对大乘不共的智慧、禅定、精进、安忍、持戒、布施等六波罗蜜多,以大乘不共观点讲述得非常清楚。就像船夫不希望船只毁坏一样,我们也不希望在希求佛果的道路上毁坏禅定等分支,所以大家皆应懂得,声闻缘觉的自私自利心是应该舍弃的。本经前文也讲:“明智菩萨如是行,不学罗汉缘觉地。”意思是,明智菩萨完全行持利益众生的菩萨道,根本不会行持声闻缘觉的道。当然刚才也讲了,声闻缘觉断除一切烦恼、证悟人无我空性的境界很了不起,这一点我们都不会舍弃。那舍弃什么呢?唯一需要舍弃的就是自我解脱的希求心。

  5、壬二、应取殊胜之理:此外虽勤享色声,香与味触五欲妙,离小乘喜菩提心,当知勇士恒入定。

  此颂跟前颂所讲的情况完全相反。虽然有人很精勤、很随意地享受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妙,也就是说,外境五欲无所不享。但如果他完全离开了小乘声闻缘觉希求自我解脱或寂灭的自私自利心,心里一直想着利益众生,欢喜无上菩提妙道,那这位勇士菩萨就是恒常入定者。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大乘菩提道中,唯一的障碍就是自私自利的心,行持五种妙欲并不是获得大菩提的障碍。

  麦彭仁波切讲,要成为菩萨的禅有三种条件:第一,成为正等菩提的支分;第二,具有以利益众生的大悲心摄持的方便;第三,以证悟无我的智慧摄持而不贪执。具有这三种条件的话,这就是大乘的禅。

  哲学-般若摄颂5品48笔记

  1、己二(解说其余五度)分五:一、宣说禅定度;二、宣说精进度;三、宣说安忍度;四、宣说戒律度;五、宣说布施度。

  2、壬一、修学四禅:具大力者依四禅,能住非依亦无住,然依此四禅定支,成得大菩提所依。

  学《俱舍论》时,大家都学过四禅。其意是说,在色界天中有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四种禅定;但这四种禅定在人间时也可以修。因为神通、无碍解等菩萨的菩提分等功德,全部依靠禅定而生,所以大乘佛子必须闻思修行禅定,不过这也要一点一滴地积累。

  具大威力的菩萨也要依靠四种禅定(四种禅定在《俱舍论》和《大乘阿毗达磨》中有阐述),也就是说,他们能安住并经常串习。如果得到真正的禅定境界,就会像大威力的菩萨一样不执著相,也就是说,他们的禅定并非以相执作为所依,也不会贪著禅定的味道——住于快乐当中。

  作为菩萨,著相和贪味全都没有,但他还要依靠禅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没有禅定,心就极其散乱,在此状况下就不可能真实修持。所以,依靠四种禅定正行里的寻、伺等分支,以及神足通等功德,会成为将来真正获得大菩提的所依或因缘。

  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在心的实相中本来都没有任何事物或相状,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以执著来扰乱它呢?或者说怎么会有尘垢来染污它呢?所以大家皆不应执著,而应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或教言来认识心的本体并经常安住。这种安住就是不贪著任何禅味的禅定,它就是获证菩提的助缘。

  3、壬二、修学四无色定:获胜智慧住禅定,受四无色妙等持,此定利胜妙菩提,菩萨非为漏尽学。

  意思是说,获得殊胜智慧的菩萨可以安住在前面所讲的四种禅定(这四种禅定在欲界也可以修)中,也可以领受非常善妙的无色界等持,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无色定。但他们不会耽著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是识、一切都是无所有等相状,也不会入于禅定的妙乐当中。这些无色界的禅定,没有任何罪苦,而且是产生神通等功德的助缘。作为学习大乘佛教的菩萨来讲,虽然他们会修学这些有利于获证胜妙菩提的助缘,或有利于自己境界提升的因缘,但不会像声闻、缘觉那样,一味贪著断除有漏的寂灭状态。作为菩萨,根本不会、也不应该修学这样的境界。颂云:“菩萨非为漏尽学。”即菩萨不会为了灭尽相续中的有漏法,进而现前一边的寂灭果才修学它们。

  不管是修学无色界的定还是色界的定,住于相状就不合理。既然如此,也不应该特别耽著身体的威仪。真的,对最高空性境界来讲,是否有金刚跏趺坐等外在的相并不重要,内心有空性光明无二无别的境界,或安住在远离言说中,才是最关键的。

  4、辛二(修学亦不贪自利)壬一、略说:此是积德之奇迹,住定等持而无相,安住彼中若身亡,随意受生欲界中。

  作为菩萨,四禅也要学,四种无色界的定也要学。其实这种方式就是能积累所有功德的菩萨们的奇迹或稀有之处,也就是说,他们能安住于上面所讲的这些禅定中,心如如不动,同时依靠智慧也不会著相,即不会耽著这些境界。如此具有禅定和智慧的菩萨,即使他们命绝身亡,为了利益、成熟无边众生,也会随着自己的愿力转生到欲界。

  因为在欲界,地狱、饿鬼、旁生、人类等众生皆具足。一般来讲,菩萨在欲界受生有四种情况,《大乘庄严经论》里讲:“业力及愿力,定力亦通力,依此四种力,菩萨而受生。”意思是说,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萨依靠四力受生:第一是业力生,即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信解行地菩萨依靠善缘的业力获得自在,而投生在人间等地;第二是登地菩萨愿力自在,为度化众生而转生到旁生、地狱等处;第三是得定菩萨定力自在,在得到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后,依靠禅定力来到欲界度化众生;第四是得神通菩萨通力自在,以神通力可以转生到兜率天等处,或从兜率天等地来到下界度化众生。

  很多菩萨以愿力、神通力、禅定力来到这个世间,在众生前示现各种各样度化的事业时,业力深重的人,尤其对空性法门和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行为不了解的人,就生不起信心,甚至还产生诽谤。

  5、壬二(广说)癸一、比喻:如赡洲人昔未至,天境天城后前往,见彼拥有一切境,复还此处不贪执。

  修学禅定的菩萨亦不贪自利,比如一个南赡部洲的人,因为他以前没有前往过天界,所以根本不知天界美丽的花园、天女和宫殿等。后来依靠禅定力或修学力,已经到了天界,在见到天上特别美妙的宫殿、欲乐后,他毅然返回到了人间,并没有留在那里。因为这个人在见到天界的一切庄严后,并没有贪执,那来到人间自然也不会贪执赡部洲的一切。

  本颂所讲的比喻旨在说明菩萨的善巧方便,作为菩萨,在得到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后,依靠殊胜的智慧并不贪著这些境界,而投生在欲界不断供养诸佛菩萨、引发无边菩提分法、利益无量众生,这种行为就是菩萨的善巧方便。

  6、癸二、意义:菩萨持有胜功德,精勤瑜伽住禅定,后住欲界无贪著,不住凡法如水莲。

  菩萨具有大慈悲和大智慧两种殊胜功德,并精进修持瑜伽(指禅定和无我的境界),虽然他安住于四禅、四无色定中,却不会贪著它们,即不会像声闻缘觉一样一直沉缅其中。后来他在欲界,也不贪著禅味及欲界之法,且一直利益众生,不断行持善法,就像莲花虽然从淤泥中出生却不染淤泥一样——不住凡愚之法。因此《华严经》中说:“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作为大乘菩萨,因为其发心极其强烈,智慧非常超胜,在世间中,任何烦恼、垢染都不能损害他。

  哲学-般若摄颂5品47笔记

  1、癸二(从生无尽之果角度说为最)子一、略说:此胜法藏妙法藏,佛种众生安乐藏,过去未来十方佛,此生法界不穷尽。

  这一颂词主要讲从此般若中产生无量无边功德,也就是说,这个般若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无边无际殊胜正法的源泉,堪为正法第一大宝藏;在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中,此般若最精华、最珍贵,它能产生果方面的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四无畏等无尽功德法,以及道位中的波罗蜜多、陀罗尼、三十七道品等,所有这些微妙、稀有的广大功德都可产生,所以也称为妙法藏;还有,依靠这个般若能诞生诸佛,因此它是出生佛的种姓;依靠此般若能让所有众生的身心得到快乐,所以它还是众生安乐藏。

  证悟了般若的甚深道理,就能获得世间一切快乐。而且,没有这样的圣般若,就没办法修行道般若;没有道般若,所谓的果般若也不可能出现,也就是说,即使佛陀也不可能证得现在的一切境界。可见,只有拥有这个根本的般若,一切道果功德才能自然而然应有尽有。正因为是这样,佛陀才说一切功德依赖于此般若,即它们与此般若有随存随灭的关系。

  世间中,若人拥有般若空性,任何一种修行境界或世出世间的功德就会出现。比如:拥有证悟般若的部分,就能获得声闻、缘觉、菩萨的果位;获得全部证悟,就能拥有佛陀的智慧。可见,过去、现在、未来的无量无边佛陀及菩萨全部依靠般若而生。

  作为般若本体的法界,永远无穷无尽、无盈无亏。也可以说,它就是所谓的基般若。缘于此,我们就能真实观修空性,观修后,相续中的功德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为什么呢?因为它跟其他事物完全不相同。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中引用《普作续》的教证说:有缘者应该观修心的本性,就像擦拭如意宝一样。如果我们擦拭木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获得悉地,而擦拭、祈祷如意宝,则能成就悉地。同样的道理,若没有一切万法本体的基般若,再怎样观修也不可能产生出世间的功德,但因有了基般若或基空性,观修以后,道般若的种种境界就会出现,不断实修道般若,果般若就能产生。

  按照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的观点,在凡夫地时也可相似修持无二智慧。所以我们在行住坐卧时皆应观想一切万法为空性,或万法唯心造,或者观修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如梦如幻,这就是与般若相应的修法,其功德无量无边。

  2、寅一、外缘起之比喻:所有树果花林园,皆从地生并呈现,大地无尽亦无增,不失无念无厌倦。

  虽然法界本体并没什么变化,但在名言中,有法缘起的游舞还是不灭的,即万法皆依自然规律呈现。那呈现的方式是什么呢?在此世间,所有树木、果实、鲜花、森林、园林等外界万物全部依靠大地而生,也就是说,因为有了大地,各种各样的形象才呈现在众生面前。从大地本身来讲,虽然不断呈现万物,但它根本没有灭尽的情况,也无有增长的现象。可能有人要问:今年春夏万物复苏、生长,明年也是如此……那经过几万年后,它会不会不再产生呢?不会。虽然大地不断出生草木万物,但并没有从此阶段到彼阶段的变迁、退失,也没有分别我生出这些果的心念,更不可能生起厌倦之心:我再也没有能力生长万物了,因为大地恒时呈现万物。

  从这个大地的比喻可以看出:讲外缘起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大地产生万物。

  以众生业因所感,依靠诸如水、土、阳光等种种因缘产生后面的果,是一种自然规律。当然,对于自然规律我们也不能寻找它的理由,因为法尔如是。如果有人问:为什么从大地中会产生草木?那就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就像这个比喻所讲的一样,如果有人问:为什么依靠般若空性能产生诸佛,以及产生我们相续中的所有境界?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可问的,因为这是法尔理。依靠这样的法尔理,相续中就可以产生种种功德。

  虽然大地没有分别妄想,也没有厌倦之心,但依靠缘起力,万物却可产生。

  3、寅二、宣说般若意义:佛子声闻独觉天,一切众生安乐法,悉由殊胜般若生,智慧无尽亦无增。

  依靠般若,可以产生种种快乐或境界。

  世间所有佛子菩萨,获得一定功德的声闻缘觉,以及天人和人类等一切众生,他们幸福安乐的来源就是般若,也就是说,一切安乐皆从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中产生。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即使是善趣的安乐也要依靠世间正见才能产生,而这样的世间正见如果没有佛陀广转妙F轮,世间愚昧众生也不可能了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前生后世存在等名言甚深之理。如果不知,就无法取舍;没有取舍,也不可能行持善法;没有行持善法,就不可能转生到人间、天界。所以世间当中,所有人天快乐都与因果不虚等名言正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它们的来源实际上就是般若。因为没有般若就不可能有佛陀转F轮,也就是说佛陀也来源于此。若佛没有转F轮,世间一切快乐就不可能产生。所以才说,所有人天安乐皆从般若生。

  尽管般若产生轮涅一切安乐,但它永远没有分别心,其本体也没有灭尽与增长;就像大地,虽然它不断产生万物,但它却没有增减等。再者,虽然般若可以产生无量无边的快乐和诸佛菩萨的境界,但它就像灯火一样,虽点燃千盏万盏,其本身也无增无减。为什么呢?因为般若的本体跟虚空一样,是无尽无增的。虽然如此,若我们能享用如大海般的般若智,那不但能遣除无始以来的干渴痛苦,还能增上智慧光明。

  4、寅一、以比喻宣说顺次轮回缘起之理:所有下中上有情,佛说皆由无明生,众缘聚合极生苦,无明无尽亦无增。

  在这个世界,观待众生的身体、受用而言,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下等众生指地狱、饿鬼、旁生三趣的众生,中等众生指四大部洲的人类,上等众生指包括阿修罗在内的天界众生。所有众生为什么会流转在轮回中呢?最根本的原因,佛陀在相关经典中已经作了宣讲,也就是说依靠缘起而生。关于缘起,可分为宣说外界种种因缘的外缘起,和宣说有情流转因缘的内缘起。

  5、寅二、以意义宣说逆次清净缘起之理:智慧理门方便本,皆由殊胜般若生,众缘聚合极生智,般若无尽亦无增。

  前面讲依靠无明会产生轮回的幻觉和痛苦,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修习般若、斩断无明,出世间的智慧就可在相续中产生。颂词说:修学佛陀的智慧及相应之理的修道,以及成为其门的见道、生起它的方便——加行道、彼之根本的资粮道,都是由殊胜般若波罗蜜多产生。或者说,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等五道智慧的来源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通过闻思修行逐渐了达般若的教义后,上述这些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便可在相续中产生。

  而当闻思修三种智慧,以及依止善知识和积资净障等一切因缘具足后,相续中就能产生非常甚深的出世间智。

  而作为其根本的般若波罗蜜多,其本体却无尽无增,就像刚才所讲的无明一样,不过这是从胜义角度来讲的。(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依靠不同因缘就会产生不同智慧。)

  6、子三、摄义:菩萨知晓此缘起,无生无灭此般若,如日无云放光芒,除无明暗获自然。

  首先我们应该了达上面所讲到的这些甚深缘起法,如果完全通达,就懂得了佛陀最珍贵、最甚深、最稀奇、最微妙的法要;如果真正证悟,轮回就从此斩断。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从本体上讲,这样的缘起法就是无生无灭的般若。所以,只要我们通过闻思修行了达了般若的本体,漫漫长夜的轮回黑暗就可一并遣除。

  若真正通达缘起空性,就会像光芒万丈的太阳照耀世界,无余遣除所有黑暗一样,以自相续的智慧光芒就能遣除世间各种无明烦恼,并将与之结缘的无量无边众生引入解脱道。

上一篇:哲学-般若摄颂5品广说加行36-55笔记(4-8)

下一篇:哲学-般若摄颂5品广说加行36-55笔记(6-8)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