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入行论

行为学-入行论4品不放逸36-46笔记(2-3)

创建日期:2022-08-25

  行为学-入行论4品不放逸36-46笔记(2-3)

  行为学-入行论4品不放逸45笔记

  1、渔夫与屠户,农牧等凡俗,唯念己自身,求活维生计,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

  渔夫、屠夫、农民等仅仅是考虑到维持自己的生活,也能忍受严寒酷暑等千辛万苦,而发了无上菩提心的我们,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为什么不需要苦行呢?

  世间上的人们不懂因果规律,为了自己的生活而不顾一切代价,经常日日夜夜地操劳。人们从早到晚耗尽自己的精力,究竟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吃得饱、穿得暖,生活过得比较安闲。可得到这些又有什么用呢?人生无常,以往多少人不管是生活条件也好,青春美貌也好,都不可能长久住留,他们即使得到了这些,也没多大的价值和意义。

  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是为了利益众生,正如《华严经》中所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种极其可贵的精神就是我们的究竟目标。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那在成办自他一切安乐的过程中,一些小小的痛苦,如生活中无吃无穿或者身体不太好,根本不能影响自己的菩提心,也不能阻挡我们行持菩萨的大愿。

  2、癸三、观察自己承诺而不厌倦:虽曾立此誓,欲于十方际,度众出烦恼,然我未离惑。出言不量力,云何非癫狂?

  第一品讲了菩提心的功德,知道了这些功德后,我们在诸佛菩萨、金刚上师等所有圣尊面前,立下了生生世世救度一切众生的殊胜誓言。当然,救度众生并不是用其他方式,而是要断除他们相续中贪嗔痴为主的各种烦恼,如果自己没有摆脱烦恼的话,怎样度无量的众生?

  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说要度无量众生,但如果在实际行动当中,不要说度众生,就连自己的烦恼也是一点都不能减少,那你故意请诸佛菩萨来在他们面前打妄语,这种做法真是跟精神病没什么差别。所以寂天菩萨要求我们,若想度他首先必须要自度,假如自己的烦恼都不能摆平,根本没办法度众生。

  假如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一点都不度众生,一点都不断除烦恼,那我们就跟疯狂者没有差别了。我们之所以发菩提心,是因为诸佛菩萨再三赞叹菩提心的功德,自己也是通过智慧详详细细地观察分析,之后才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了这个愿,承诺“我要度化众生”。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履行诺言,尽心尽力地度众生,哪怕是路上遇到一个众生,能帮助的也要帮助。

  3、壬三、坚持不懈对治烦恼:故于灭烦恼,应恒不退怯。

  有些人可能想:“既然发菩提心这么困难,那我现在不发了可不可以?前段时间我错了,当时不知道菩萨戒条这么多,要求这么严格,是我自不量力,我可不可以退下去?”不能退!退不是那么容易的,你进来时受个仪轨就可以了,但是要退的话,必须要付一定的违约金,否则没有那么简单。

  为什么呢?假如你现在要退,那在生生世世中都得不到善趣的快乐,这也是前面所讲的道理。其次,你没有必要退,前辈的高僧大德都是依靠菩提心而成就的,虽然表面上看来度无量众生确实困难,但这种发心的力量非常强大,有了这样强大的发愿力,在短暂的时间中即可圆满资粮。因此为了灭除烦恼,我们应当持之以恒,不能退失菩提心。

  4、吾应乐修断,怀恨与彼战,似嗔烦恼心,唯能灭烦恼。

  烦恼是所断,在能断的对治方面,我们要有一种意乐――欢喜希求之心,对烦恼的本体应该怀恨在心,以嗔恨心来对付它,知道烦恼无始以来不断地害我,力求用各种办法将其斩草除根。

  如果对烦恼没有一种嗔恨心,没有一点报仇之心,修行是不会成功的。为了修行,我们对烦恼作战合情合理。就像是以牙还牙一样,经中也有“以楔出楔”的教言,意思就是以烦恼来对治烦恼,这一点在没有获得佛果之前不用遣除。

  本论亦云:“为息众生苦,不应除此痴。”为了息灭众生的一切痛苦,我们不应遣除自相续中对治烦恼的愚痴之心。要知道,对治烦恼从最究竟的角度而言属于一种所知障,但为了获得究竟的果位,这种对治烦恼的相似嗔恨心暂时不能离开,为什么呢?真正的嗔恨心生起以后,会毁坏自相续中的善根,来世堕入恶趣,有不好的果报,而我们对付烦恼的这种嗔心,暂时来讲它不是属于真正的烦恼。

  不要认为这是一种嗔恨心,所有的嗔恨心都应该断除,其实在修行时如果自己不争气、不听话,惩罚自己也是合理的。

  行为学-入行论4品不放逸44笔记

  1、癸一、观察所断之罪过而不厌倦:比喻:列阵激战场,奋力欲灭除,终必自老死,生诸苦恼敌,仅此尚不顾,箭矛著身苦,未达目的已,不向后逃逸。

  首先要观察烦恼的过患,在对治烦恼方面,千万不能生厌烦心。此处用战场的比喻来说明学习佛法应该具备勇敢之心。

  将士们到了战场上,英勇无畏的精神就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浴血奋战,极力想消灭敌人,然而这些敌人即使没有被兵器杀掉,也会自然死亡的。同时,他们还被各种业力烦恼所逼迫,没有自主、极其可怜。尽管如此,将士们也非要竭尽全力予以消灭,在没有全部灭尽敌人之前,不顾被箭矛等兵器击中的痛苦,就算遇到再大的危险,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在这里,作者通过描述古印度的英雄好汉来说明大乘菩萨的精神。从比喻而言,世间上的英雄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不畏死伤,决不逃跑,这就是他们勇敢的精神。

  2、意义:况吾正精进,决志欲灭尽,恒为痛苦因,自然烦恼敌。

  世间人为了没有意义的事情,尚且如是勇敢、如是精进,那我们已经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了菩提心,承诺自己要利益众生而修学佛法,为了消灭一切痛苦的根源――自然烦恼敌,为什么不应该精进?

  烦恼敌是自然怨敌,损害我不需要任何理由,尽管我没有欺负过贪心、诽谤过嗔恨心,但它动不动就找我麻烦,就像有些恶人一样,历来就喜欢害人,非常毒恶凶狠,一直危害所有的众生。既然世间人对那些自然会死亡、烦恼深重非常可怜的仇敌都有这么大的嗔恨心,需要这么大的力量来对付他,那我们作为修行人,作为跟烦恼作战的战士,更要跟烦恼搏斗到底了。世间人为了没有任何意义的战争,对付敌人都如是精进、如是坚强,那我作为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菩提心的人,永远也不能退下去!这一点非常重要,对自然烦恼一定要顽抗到底。

  3、故今虽遭致,百般诸痛苦,然终不应当,丧志生懈怠。

  在对付烦恼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困难,比如有些修行人没有吃的、没有穿的、身体不好、别人经常干扰、违缘重重、受到挫折等等,但无论遭受到何种损害,也必须要意志坚定、毫不气馁,不能因为这些违缘而退失菩提心和信心,不要在修学过程中懈怠散乱。

  4、大圆满的窍诀:观察心的时候,烦恼自解脱;中观的窍诀:烦恼的本体为空性;唯识的观点:万法唯心。

  5、癸二、观察对治之功德而不厌倦:将士为微利,赴战遭敌伤,战归炫身伤,犹如佩勋章。吾今为大利,修行勤精进,所生暂时苦,云何能害我?

  这也是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来宣讲的。那些喜欢作战的将士,为了获得名声地位财产等暂时的利益,从战场上回来以后,尚且将身上留下来的伤痕当作勋章一样炫耀,说自己在战场上如何如何的英雄,那我们为了成办一切众生的广大利益,暂时遇到的痛苦怎么能造成损害呢?

  既然世人为了微小的利益,都将痛苦当作最光荣的事情来炫耀,那我们现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精修佛法,暂时遇到一点点困难痛苦,又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在与烦恼作战的过程中,假如缺衣少食,三餐不济,或者遇到挫折违缘,这就是真正英雄的标志。

  行为学-入行论4品不放逸43笔记

  1、壬二、作意烦恼非为所依:无始相续敌,孳祸唯一因,若久住我心,生死怎无惧?

  从无始以来,烦恼就在不断地加害我们,孳生一切祸害的根源就是烦恼,这样的烦恼如果长期住在我的心中,那在生死轮回中怎么会有快乐呢?根本不可能有。

  所谓的烦恼,除了害我们以外,没有其他的工作可做,三界众生没有一个不受烦恼的威胁、折磨和攻击,所以理当认识到烦恼的迫害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或者一生一世,而是非常长的时间。一切痛苦的根源、一切祸害的根源、一切灾难的根源,全都离不开烦恼,故从危害的严重性来讲,我们一定要清楚认识到烦恼并不值得亲近。

  倘若烦恼一直居住在我们心中,把这里当作它的永久客房,只要它一天没有离开,我们在生死轮回中就不会有丝毫快乐可言。

  颂词中说,有了这些烦恼的话,我们不可能在生死轮回中获得无惧的快乐,我们的心就会刹那也得不到自在,纵然想过快乐的生活,但真正快乐的人却相当稀少。唯有依靠观无我等佛法中的对治,才能令自相续中的烦恼逐渐减少,这种修行人和瑜伽士的生活才过得相当快乐。

  2、生死牢狱卒,地狱刽子手,若皆住我心,安乐何能有?

  “生死”指的是轮回,此处将烦恼比作生死牢狱中的狱卒,它看管我们无法离开轮回、不得解脱,并不停地迫害我们、加害我们,这样的刽子手如果居住在我们心中,那在三界轮回中怎么会有快乐呢?绝不可能有的。

  烦恼是轮回中真正的狱卒,它不但让我们感受轮回的痛苦,而且想方设法把我们推入最可怕的地狱当中,它来充当地狱的刽子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地狱里各种各样的恶狗、乌鸦等动物以及阎罗狱卒,全部都是我们心不清净的自现形象,是烦恼的一种显相,如果因烦恼深重而堕入地狱,自相续中的烦恼自然就变成各种形象的地狱狱卒,拿着非常可怖的兵器,以各种刑罚来折磨我们。比如在热地狱里面,狱卒把我们扔到铁水翻滚的热锅中,使我们全身焦烂燃烧,生不如死;在寒地狱当中,我们也是感受无量的寒冷剧苦。本来想离开那个地方,但狱卒们拿着兵器打杀,不让我们出来。其实,这些痛苦全部是自心的一种显现,只要烦恼狱卒长期住在我们心中,跟我们的习气以无二无别的方式来看守着我们,假如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性,没有了解它的可怕行为,经常随顺烦恼,在生起烦恼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它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这样一来,我们在轮回中永远也不会有快乐的时候。

  其实,所谓的烦恼只是一种幻化而已,《大圆满禅定休息》中引用《幻师请问经》的教证说:“众生是一种业力的幻化,而这种幻化依靠佛法的幻化来进行摧伏,最后现前智慧的幻化――佛陀的果位。”所以我们若认认真真地去观察烦恼的本体,依照《大般若经》里所讲的那样,以如梦如幻的窍诀来进行对治,或者按《俱舍论》的观点通过不同的修法来消灭烦恼,这样都是可以的。

  3、壬一、披上断惑盔甲:乃至吾未能,亲灭此惑敌,尽吾此一生,不应舍精进

  明白了烦恼的危害和过患之后,通过详详细细的分析,我们要发一种誓言:乃至我没有确定摧毁烦恼这一怨敌之前,有生之年绝不能放弃精进。

  断除它的唯一方法就是观修无我空性的智慧,依靠大乘的这些论典,依止最殊胜、最有说服力的智慧,一旦这些智慧在自相续中生起定解,烦恼的根本和种子就会逐渐损坏,不可能再为非作歹了,这就是我们传承上师的教言。

  4、于他微小害,尚起嗔恼心,是故未灭彼,壮士不成眠。

  为什么一定要精进呢?因为世间上意义不大的仇恨,自己在未能报仇之前也是夜不成眠,那烦恼对我们的危害如是严重,需要精进就更不必说了。

  烦恼无始以来不断侵害我,给我制造违缘,它是一切祸害的根源和创造者,如果真的有胆量、有志气,作为顶天立地的修行人大丈夫,对这样不共戴天的烦恼怨敌确实应该复仇加害。倘若不敢的话,那你就是天底下最懦弱的、最没有勇气的人了。

  行为学-入行论4品不放逸42笔记

  1、癸二、作大损害:纵使天非天,齐来敌对我,然彼也不能,掷我入无间。强力烦恼敌,掷我入狱火,须弥若遇之,灰烬亦无余。

  烦恼的危害,是任何仇人怨敌都无法相比的,它的时间十分漫长,力量极为强大,范围也相当广阔,从几个方面来观察,烦恼对我们的危害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世间当中,威力最大者莫过于天神、非人、阿修罗,即使他们全部与我为敌,最多也只是抢光我的财产,杀死我的亲朋好友,甚至夺去我宝贵的生命,除此以外他们也无计可施。譬如我遇到一个可怕的魔鬼,即使它的力量再强大,最多是夺走我的生命,而不可能将我投入无间地狱的烈火当中,在无量的岁月中感受熬煮剖割等痛苦。

  而烦恼敌人与之完全不同,怎么不同呢?烦恼就住在我们的心中,如果没有严加防护,一旦它爆发出来,很容易让我们因贪心而破戒,或是因嗔恨心而毁谤金刚上师等严厉的对境,以及造五无间罪等等。我们在烦恼的驱动下,如果造下了这样的恶业,不仅毁坏了今生的一切善根,来世也会堕入地狱,生生世世在熊熊的烈火中受苦。

  热地狱里的熊熊火焰,非常猛烈炽热,即使是非常坚硬的须弥山遇上,也会在一刹那间化为灰烬,连微尘许也不可能留下,完全变成一片虚空。可见,地狱火的热度,是世间上任何一个高温也无法相比的。在地狱当中,熊熊狱火在千百万年中一直焚烧我的身体,让我死了又活,活了又死,这样翻来覆去的痛苦,谁能受得了?

  2、吾心烦恼敌,长住无尽期,其余世间敌,命不如是久。

  上一颂是讲烦恼的危害程度,这一颂则是讲烦恼的危害时间。要知道,烦恼敌人对我们的损害并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或者一生一世,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它始终都在害我,任何敌人的寿命也不可能长达这么久。烦恼如果一直不断地加害我们,我们在轮回中永远也不可能解脱,

  3、癸三、教诫切莫依止烦恼:若我顺侍敌,敌或利乐我,若随诸烦恼,徒遭伤害苦。

  如果对敌人顺从其意、百般承侍恭敬,那他很有可能会帮助我们,但若随顺一切烦恼,后果只能是徒劳无益地遭受更大的痛苦与损害。

  所谓的烦恼就像毒蛇一样,越接近它、越依止它,自己的处境就越危险,它没有任何慈悲可言,不管你怎么承侍它,它都会突然咬你一口,让你中毒身亡。

  当我们生起贪心等烦恼的时候,还可以分析它到底在什么地方,它的本体是什么,颜色是什么,形状是什么,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在什么地方安住……这样一观察,烦恼就完全销声匿迹了,一点也找不到它的踪影。不管遇到什么违缘障碍,都应该知道所谓的痛苦皆由执著自我而生,这些执著若通过观修空性或者大圆满认识觉性的方法,是完全可以消除的。如果运用大乘佛法中的观空性、观无我、观本来觉性等窍诀,不说是其他的,就连生活中遇到痛苦或者病魔,也很容易将其转为道用。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烦恼的危害相当严重,千万不能依止烦恼、随顺烦恼。一旦烦恼生起来了,立即要想方设法地加以制止,如果实在不能制止,上师如意宝也讲过,马上要观想与上师无二无别的本尊,然后一直虔心祈祷,如此一来,虽然烦恼不一定会消失,但它决不会对你的修行造成大违缘,也不会对你的相续造成大危害。

  行为学-入行论4品不放逸41笔记

  1、癸二、呵责彼本体:难得此益身,今既侥幸得,亦复具智慧,若仍堕地狱,则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

  人身犹如昙花难以现世一样难得,得到以后胜过十万个如意宝的价值,对众生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若从这些方面来进行思维,人身对今生来世具极大的利益和帮助,依靠极其殊胜的因缘和千百万劫的积累资粮,我们即生中才得到了如同肥沃良田般的人身,肥沃的良田可以成熟一切庄稼,同样,暇满难得的人身能够成办自他一切的重大利益。获得如此殊胜的人身以后,我们今生也有了明辨取舍的智慧,能了知取舍善恶、世出世间的种种道理,知道未来的前途应该是什么样的,依靠何种途径才能永生永世获得极大的安乐。这样以后,如果仍旧执迷不悟、为非作歹,每天都在浑浑噩噩中度日,造作各种各样的恶业,那么不但不能获得解脱,反而会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中感受难忍的痛苦。

  颂词中还说,假如拥有暇满人身和明辨取舍的智慧,但仍旧无恶不作以致堕入地狱,那自己的心显然已被密咒所迷惑了!古印度有一些婆罗门和仙人,他们通过念恶咒,可以控制别人的神智,叫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让他跳火坑、跳河,那个人也言听计从。所以被咒语蒙住心智的人,我们看后也会觉得非常可怜。

  在这里,寂天论师以不满的语气批评道:你们这些众生,明明获得了这么好的人身,也具有一定的智慧,若还造恶业堕地狱的话,是不是自己的心被恶咒蒙住了,是不是精神不正常了?现在这么好的机会都不利用,以后堕入地狱那怎么办呢?

  2、癸三、观察彼因:惑患无所知,何蛊藏心耶?

  颂词的字面意思有点不好解释,“惑患”是指迷惑的隐患,也就是我们的心被什么东西迷惑住了。先前一点也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到底藏着什么坏东西,现在经过观察就会发现,无非是烦恼在作怪。

  3、癸一、非理损害:嗔贪等诸敌,无手也无足,非勇非精明,役我怎如奴?

  烦恼到底以什么方式来损害我呢?所谓的烦恼,不管是广分八万四千烦恼,还是归纳为三毒、五毒,贪、嗔、痴、嫉妒、骄傲、无明愚痴等这些烦恼,它们都是我们修行中最大的障碍、最可怕的怨敌,如果用智慧来进行分析,这些怨敌是可以对治的。因为它既没有抓我打我的手,也没有追我的脚,还没有诽谤我、挖苦我的嘴,更没有能力拿着兵器来摧毁我。

  不管用显宗还是密宗的智慧来进行观察,烦恼实际上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来去住等等,它的本体就像虚空中的阳焰一样,完全是一种虚伪不实的法。另外,烦恼随眠与懒惰相应,并不是像英雄好汉那样能摧毁无数的人。它没有崇高的智慧,也没有无碍的辩才,是与无明相应的一种心所。既然如此,烦恼为什么能把我捆得紧紧的,一点自由都没有?就像牦牛被鼻绳拴在桩子上一样,我们如奴隶一样被烦恼支配使唤,日日夜夜都随它而转,这是什么原因呢?每一个人都应该详细观察。

  正如《大智度论》中所说:“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烦恼无始以来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但是如果仔细地观察,它不像世间上的敌人一样可以拿着刀枪跟自己砍杀,烦恼没有脚也没有手,是内心中藏着的一个特别奇怪的东西,如果真正用智慧来分析,不管是嗔心、贪心、无明哪一种烦恼,都是根本不存在的。《俱舍论》第五品中说:“有之根本六随眠。”三有的根本就是贪嗔痴等六种随眠烦恼,这些烦恼是怎样损害众生的呢?这方面的确值得观察。

  一定要分析烦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当然,显宗中有一些如梦如幻的观修方法,生起烦恼的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对治;而密宗大圆满的本来清净中,可以用虚空般的见解来摄持,以此断除自相续的恶分别念,令所有的烦恼消于虚空,一点一滴也找不到了。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应经常观察自相续中的烦恼,这里是讲“不放逸”,如果放逸的话,自己在烦恼面前就没有抬起头的勇气了。

  所以说,修行的时候,非常精进的人肯定有很多很多违缘,这是一个必然规律。但是遇到违缘的时候,最好不要特别执著,不要经常杞人忧天,天天都担心会不会出现违缘,我觉得这没有必要。弘法利生也好,自己修行也罢,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随缘而行,这样心里就不会苦恼了。总的来讲,在修行佛法过程中,大家一定要精进,而在精进的过程中,烦恼可能随时对你进行损害、制造违缘,但无论如何,我们也不应该变成懦夫!

  4、惑住我心中,任意伤害我,犹忍不嗔彼,非当应呵责。

  是说不应该对烦恼修忍辱。烦恼住的地方是潜伏在我们众生的心里面,它就像怨敌一样随心所欲、肆无忌惮地加害我们,怎么样加害的呢?它的方式跟真正的怨敌有所不同,怨敌当面或背后掠夺我们的财产、生命,但是这个烦恼,能不知不觉中让我们堕入地狱等恶趣,加害的程度相当深。无始以来,它生生世世害过我无数次,现在也是经常地加害,让我动不动就产生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只要它的习气种子没有斩断,我的心就是它最好的住处、最好的家庭,稍有不高兴的话,它轻而易举就能害到我。

  烦恼无始以来都在害我们,如果认为“我千万不能害烦恼,不应该对烦恼报仇,一定要修忍辱心”,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合理的,是没有志气的一种表现。“犹忍不嗔彼,非当应呵责”,假如对烦恼不嗔不怒,一直忍气吞声,这样的做法极应呵责!

  在生起烦恼时,我们应像噶当派的奔公甲那样,如果发现自相续中有虚荣心、傲慢心,马上用灰尘撒在佛台上,以表示对烦恼的一种反抗。所以,自相续不清净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一种方式马上惩罚自己,倘若没有这样做,在烦恼面前一直乖乖地悉听尊便,随它而左右,那是非常愚痴的行为,十方诸佛菩萨、高僧大德及传承上师们都会严厉呵责的,说:“这个人一点智慧都没有,该忍的众生面前,他修的忍辱一点都不好,不该忍的烦恼面前,他竟然一直都在修安忍!”

上一篇:行为学-入行论4品不放逸36-46笔记(1-3)

下一篇:行为学-入行论4品不放逸36-46笔记(3-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