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8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5-01-02

  NO.8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283-315,18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四、菩提分品=己一、因(317-338)+己二、修行或道之本体(339-352)+己三、修行差别支+总结

  己二、修行或道之本体=庚一、广说三十七道品(340-351)+庚二、略说止观(352)

  庚一、广说三十七道品=辛一、四念住(341)+辛二、四正断(342)+辛三、四神足(343)+辛四、五根(344)+辛五、五力(345)+辛六、七觉支(346-350)+辛七、八圣道(351)

  辛六、七觉支=壬一、何时安立(347)+壬二、以何安立(348)+壬三、为何安立为七(349)+壬四、七支归为五支(350)

  己三、修行差别支=庚一、轻易无欺能成办大利之善巧方便(354)+庚二、不忘先前所受持法之总持(355)+庚三、能获得未来功德之发愿+庚四、能清净道之等持及四法印

  35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二庚一辛六壬四、七支归为五支。

  自性安住支,第三出离支,

  第四功德支,三种无惑支。

  35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二庚一辛七、八圣道。

  其后则随行,如实所证悟,

  如实证安立,趋入所安立。

  三业皆清净,修行诸所知,

  正道胜功德,障碍之对治。

  35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二庚二、略说止观。

  依于正安住,住心为寂止,

  尽辨一切法,是故为胜观。

  止观即遍行,一分非一分,

  许因证出离,无相及无行。

  清净极清净,止观之瑜伽,

  遍行一切地,能成一切利。

  35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三(修行差别支)分四:

  35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三庚一、轻易无欺能成办大利之善巧方便;

  圆满佛陀法,成熟诸有情,

  速得成所为,精通道不断。

  菩萨一切地,方便无伦比,

  依彼巧方便,能成一切利。

  35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三庚二、不忘先前所受持法之总持;

  异熟闻串习,等持之总持,

  小品及大品,大品亦有三。

  具慧未入小,入地不清净,

  诸地为中品,净地总持大。

  如是诸菩萨,反复真依彼,

  常宣及受持,微妙之正法。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89-111         2017年09月20日

  听说《释量论•成量品释》没有上册,实际上是有的。发心人员说,这就是上册、这就是下册。还有《现观庄严论》也是有上册的、下册的。不然,他们会不高兴。

  《现观庄严论》当时讲了多少课?看一下,五十五堂;《释量论•成量品释》当时讲了四十三堂。

  《释量论•成量品释》,我很希望,很多年轻人、分别念比较重的人,要学好。

  《释量论》全部学完的话,要很长时间。我没有全部讲,以后有机会的话,很想讲。但是生命是有限的,以前有一个老和尚说,“生命不等待啊”。有生之年当中,有没有这个机会,也不知道。

  当时《释量论•成量品释》讲了四十三堂课,这品里面主要讲了两点。第一个是,前世与今世的心识是怎么样延续的,是通过推理的方式建立的,这是很重要的;第二个是,释迦摩尼佛是真正的量士夫,在这方面有很好的论述。懂得释迦牟尼佛是真正的遍知、尽通者,他跟其他大师不相同的地方,在这品当中讲了。

  这两点,很多人比较关注。当然如果对佛有虔诚的信心,对来世也一点怀疑都没有的话,不学也可以。如果对三宝有怀疑、对来世有怀疑,我觉得,学习《释量论•成量品释》很重要,在这里讲一下。

  接下来讲《经庄严论》,今年还有一堂课,在下个礼拜三。今天已经是八十九堂课了,下个礼拜星期三的时候讲第九十堂课。今年的任务,就完成了。

  不管讲什么课,我这边有压力,你们有些人听课也有压力。那天有人说,“你讲的时间太长了,我们都累得不行了”。我讲者不累的话,你们听者,按理来讲,如果太累的话,躺着也可以、睡觉也可以。但是我看课堂上,都没有这样的。

  如果我光是讲一下,也不会那么累。但是讲课前,要备课,不看也不行。提前看的话,每天都没有时间。喇荣的事情,学会的事情,还有一些翻译,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现在的法本都准备了好几套,这里备一套,那里备一套。

  一般来讲,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专注。但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比如我今天就是用了非常特殊的方式来备课的,等会肯定讲不好。讲不好的话,不要怪我,要怪时间。没有时间备课,我就开始讲了。

  有些道友讲考一堂课,或者讲考一次,就觉得有压力。有些人在班上讲,觉得有压力;在年底几百个人、上千个人当中讲,觉得有压力。而我每天都在冒险,讲得好,没有人赞叹;讲错了,很多人就指责,“你看,他讲错了”。

  不仅是对我,对很多人也是这样的。比如说,一个人做了三十年的好事,没有人赞叹;如果做了一年的坏事,就把三十年的好事全部隐没了。一个人讲的百分之八十是正确的,没有人赞叹;百分之二十是错误的,大家就会指责他全错了。这就是人类的习气,眼睛看不出来众生的优点,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应该这么做的;对众生的缺点,只了干一点点不好的事情,或者讲错了一点点,就觉得不合理。

  这并不是我们这里的人不好,不是这样的,全世界都是这样的。领导也好,明星也好,商人也好,他们做了大的好事,大家都不会评价,也不会赞叹;但稍微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大家都在说。

  所以我讲课有压力,但我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也在不断努力。我希望你们听课,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也要不断努力。

  今年这两堂课讲完了以后,如果没有什么违缘,明年还要讲《经庄严论》的最后部分。

  我这几年比较拼命地在干很多事情,我以前说,一年要翻译两本书,但是现在有一定的困难。

  按照藏地的说法,“这个人到六十岁的时候,还没有休息,可能心里有鬼”。一般到了六十岁的时候,很多事情就应该完全放下了,天天念“嗡玛尼贝美吽”,或者“阿弥陀佛”,昨天讲的“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也比较大。

  在这之前,我想,每年或者两年之内,能不能再翻译几本书?过了六十岁以后,可能人都糊涂了。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中间的一段有用。就像一辆车,组装的时候,不能开;开了多少多少年以后,就报废了,又不能开了。从甘孜去康定、玉树的路上,有些事故车只剩下车框,放在路边,提醒司机谨慎驾驶。人也是这样的,暂时中间的几年,可以起作用;前面部分没有起到作用;后面部分也不一定起到作用,这也是无常。

  下面开始讲《经庄严论》。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背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八嘎达鄂禅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八特吉坚拉给夏擦        恭敬顶礼本师大背尊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八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了度化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殊胜的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壬四、七支归为五支:

  自性安住支,第三出离支,

  第四功德支,三种无惑支。

  七觉支可以归纳成五种意义。

  “自性”,择法是自性支,因为是证悟菩提本体的自性。

  择法觉支,抉择诸法的智慧,实际上就是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本体。七觉支的本体是智慧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是自性分支。

  “安住支”,正念是安住支,因为不忘失先前信解行阶段诸法而反复忆念串习究竟大胜法位的正念中产生择法等一切分支。

  正念觉支是在不忘的状态当中,经常安住在大乘佛法的道理当中,所以叫安住支。

  有了智慧,有了正念,安住在里面。比如说一个出家人,首先知道自己是出家人,然后经常忆念、念念不忘“我是出家人”。

  “第三出离支”,第三精进是出离支,因为以精进的威力超越信解行地出离至一地。一地自位的正念与精进是信解行正念、精进究竟果的正念与精进。

  从信解行地一直到一地之间,都要依靠精进;如果没有精进,就不可能获得出离,到达一地。

  “第四功德支”,第四欢喜是得一地时证悟法界的功德支,由它所驱使内心生起殊胜欢喜的缘故。

  喜觉支叫功德支,为什么叫功德支?一地菩萨得到证悟法界无二无别的功德,有无比的欢喜心。

  “三种无惑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三种远离障碍习气,令无有烦恼或是无烦恼的根源,是无惑支,没有烦恼的支,为什么?

  轻安觉支,以身心轻安远离烦恼障、所知障习气,能使无有烦恼或者是无烦恼的依处。

  身体和心获得轻安,相续当中的烦恼就消失了。身心的轻松是很重要的,本来你是很烦恼的人,但后来自己想开了,身体没有压力,心没有压力,远离了烦恼的依处,这叫做无惑支。

  定觉支,安住于某基而无有烦恼,因为安住等持时遣除了沉掉等烦恼。

  禅定在某一个状态当中的时候,比如说观佛像,或者观第四禅,远离了烦恼。禅定的本体无有烦恼,这也叫做无惑支。

  舍觉支,等舍是无贪无嗔无痴无烦恼的本体,处于等舍状态也无有任何烦恼。这种状态,也叫做无惑支。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七种觉支可以归摄在五支当中,自性支、安住支、出离支、功德支、无惑支。

  真实的七觉支是一地菩萨现前的功德;在凡夫地的时候,有相似的七觉支。在修行过程当中,比较相似的支,我们都是有的,也有正念的支,也有择法的支,也有精进支,还有喜乐的支,还有轻安支、禅定支、等舍支。这七种觉止,也可以安立在这五种支当中。

  以上讲完了七觉支。

  下面讲八圣道,八圣道是获得二地之后,修道当中的功德,也是非常重要的。

  《华严经》里面讲,“如来教众生,修习八圣道,除灭一切障,究竟成菩提”,如来教化众生,着重修八种圣道,因为修八圣道,能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能成就一切菩提。

  这里八圣道的功德,应该是在二地以后安立的。我们现在有没有呢?肯定是没有的。我十多年前写《藏密问答录》[注1]的时候答过,八圣道里面的正见,与一般世间的正见,是有差别的。修道当中的八圣道,境界比较高了,凡夫人根本没有的,怎么没有呢?我在这里也跟大家简单讲一下。

  麦彭仁波切的讲义中,大概介绍了八圣道,正见、正分别、正语、正业际、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圣道。

  1、正见是指见道以抉择法的智慧现量证悟人无我、法无我的法界等性,缘于真如修行。

  正见是,通过智慧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完全通达并且如理如实地修行。

  跟前面的择法有点不同,择法是完全通达,没有说修行;而这里的正见,不仅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还不断修行。也就是二地菩萨的时候,完全通达、不断修行叫做正见。

  这里正见的境界是很高的,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正见呢?只有相似的正见。通过中观观察的正见,我们是可以有的;而八圣道里面的正见,凡夫人肯定是没有的。如果你有的话,那你已经获得第二地了。这方面,要注意一下,这是第一个。

  2、以正见作为因,对于出离三界之因——增上戒学、定学、慧学进行思量并欲求它,无有贪欲、害心等烦恼即是正分别。

  在正见的基础上,不断闻思修戒定慧三学。在生活当中和修行当中,远离了贪心、嗔心、痴心的烦恼,这叫做正分别。因为有分别,所以想的全是戒定慧方面的,不会想贪嗔痴的方面。

  凡夫人经常想到贪嗔痴的方面,而戒定慧的方面,上课的时候可能会想一点;下课以后,戒定慧都没有了,贪嗔痴都出来了。有些人甚至在上课的时候,贪嗔痴也一直不断涌现。我们没有获得二地菩萨,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大家也不要觉得,“我太惭愧了,我太坏了,我学了这么多年,已经皈依三年,相续当中还有贪心的种子,还有嗔心的种子。我很想把我的头碰到石头上,当场死了多好,我不想活了,我想跳楼自杀,我修行不好”,其实也没有什么的。凡夫人有烦恼是非常正常的,没有什么害怕的、奇怪的。修行要漫长的时间,有些人修了十年、二十年,也不一定有成效。大家不要放下、不要放弃,这很重要。对相续当中的烦恼,不要怕。

  这叫什么?正分别,第二个。

  3、按照自己所通达的正见与正分别为利其他众生而宣说,语言断除妄语、粗语、离间语及绮语罪过,即是正语。

  在刚才见解的基础上,还有正分别的基础上,给他人宣说正法。宣说正法的时候,远离了语言当中的过失。

  我们现在还做不到正语。今天我遇到一个人,他问:“我的心是纯的,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以善意说谎话,在你们佛教里面,是不是可以?”我说:“善意说谎话,也可以吧。如果真的是行善,说一点小妄语也是可以的吧。”

  正语是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在三学的基础上,给别人说远离四种过患的语言。这是我们现在很难做到的,因为相续当中没有正见和正分别的话,完全不说妄语,可能有点困难。

  4、身体断除杀生等三种罪,趋入解脱道,即是正业际。

  从身体上面断除所谓的杀盗淫,行持不杀不盗不淫,这么一种清净的业,叫做正业。

  5、断除谄曲奉承、诈现威仪等所有邪命,即是正命。

  身体和语言结合起来的行为,比如说身体的话,远离诈现威仪;语言的话,远离阿谀奉承。要断除邪命的行为,有合理如法的生活方式,这叫做正命。

  6、依靠正见、正分别、正业际、正命四者修行,为了断除所断二障持续修行圣道,即是正勤。

  这里只有四种修行,没有讲正语,为什么不讲正语呢?因为正语是语言,而四种修行主要是心上安立的。当然作为一个修行人,正语也可以在心上安立。

  不断修行,在修行过程当中,断除障碍的一种勤奋,叫正勤。

  7、不忘失所通达的法义而了然在心,即是正念。

  所通达的道理、法义,一直了然在自己的心里,念念不忘,这叫正念。

  8、一缘入定于法界真如中,即是正定。

  这八种,在一切威仪时应当安住正语、正业际、正命中,向内安住等持时,修止观。也就是说,正见、正分别、正勤三种属于胜观方面,正见是真正的胜观,正分别与正勤是胜观的从属。正定与正念属于寂止方面,正定是真正的寂止,正念是寂止的从属。

  总的来讲,前面的正见、正分别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行持正语和正业,还有正命,这三者主要是从身和语言,还有生活上面讲的;正勤是整个修行过程都需要的;后面的正念和正定,是安住的修行状态。

  在座的各位,虽然没有八圣道的所有功德,但是在相续当中,也有比较相似的功德。比如在生活当中,我们也有正见,也有正语,也有正勤,也有正念等等。虽然不是修道者,但是与修道相似的这些功德,在因地的时候、在凡夫位的时候,也可以有的。我们是佛的随学者,是菩萨的随学者,应该有的。

  这是麦彭仁波切讲的道理,跟安慧论师的讲义内容,基本上相同。麦彭仁波切以特别浅显易懂的方式,给我们讲了八圣道。大家对佛教的基本道理,应该要懂。不然,以后给别人讲八圣道的时候,神神叨叨的,随口讲的全是错的。比如讲正见是怎么样的?正语是怎么样的?如果随便乱讲,解释错了,是很不合理的。

  讲经说法,一定要非常严格、严谨,一定要用精密智慧来讲。对自己要求很严,如果精通世间法的人、精通佛法的人,在旁边找你的过失,就不容易找到。否则,没有一点佛法基础,凭自己的想象随意讲,那么稍微懂一点佛法的人,就能看得出来、听得出来。

  现在网络时代,所谓的现场直播、同步、在线,一方面是很好的,很方便的;另一方面,也是特别不好的。

  以前没有网络直播,我讲错了的话,最多是经堂里面的几百个人知道;现在网络直播,如果我讲错一句话,全世界的人马上都知道了,“他讲错了,不应该这样讲”。错误就是错误,别人指出来,也是对的,确实错了,没有什么回避的,大家也能看出来。虽然不能十全十美、完美无缺,但是尽量还是不要漏洞百出、全是错的,这样特别不好。

  颂词当中,弥勒菩萨是这样解释八圣道的。

  辛七、八圣道:

  其后则随行,如实所证悟,

  如实证安立,趋入所安立。

  “其后则”,二地以上修行八圣道。

  “随行,如实所证悟”,随行以择法觉支如实所证悟二无我而了悟并修行法界真如,即是正见。

  第一地菩萨获得证悟之后,随着一地的智慧,继续按照择法觉支所证悟的人无我和法无我修行,这叫做正见。为什么叫正见?因为如理如实地通达了法界真如。

  “如实证安立”,因为以正见如实通达真如,能安立为如此这般,即是正分别。以它如何能安立呢?以名、句、字宣说真如义如此这般的典籍经等称为安立法,因为宣说安立真如义的缘故。

  在正见的基础上,如实通达真如,能用名称、用词句、用文字来安立真如义、自己所证悟的戒定慧三学。比如说用各种语言安立佛的《般若经》。

  “趋入所安立”,按照它所安立的意义,自己证悟并为他众如是传讲,以无误辨别密义趋入所安立的圣教,就是正分别。

  在生活当中,再继续趋入自己已经证悟的真如,并为他众如理如实地宣说,无误辨别所有圣教的意义,这叫做正分别。

  对自己证悟的真如,不断修行,这是正见;在生活当中,无误趋入真如,并且给有缘的众生宣讲、传讲真如义,这叫做正分别。

  正见和正分别之间的差别,在颂词里面,一个是如实证悟,还有一个是趋入所安立的真如意义。把所证悟的境界,如实在生活当中实现,并如实地传达。

  这是八正道当中的前面两个,后面还有六个。

  前面一个是随行的正见,一个是安立的正分别,下面是从清净层面讲的正语和正业和正命。

  三业皆清净,修行诸所知,

  正道胜功德,障碍之对治。

  “三业皆清净”,正语、正业际、正命三业清净。正语是语言的清净,不说妄语等四种不好的语言;正业是业的清净,断除杀生等三种恶业;正命是语言和身体两个方面的行为清净,断除了谄曲奉承、诈现威仪的邪命。

  下面讲三种对治,正勤是所知障的对治,正念是正道障碍的对治,正定是胜功德障碍的对治,修行有三种。

  “修行诸所知”,第一个,于二阿僧祇劫依靠正勤修行所知障的对治。

  修行所知障的对治,是正勤。从二地菩萨到佛地之间,需要经过两个阿僧祇劫的时间。在两个阿僧祇劫当中,要断除所知障。

  烦恼障部分,是二地之前断的;所知障部分,是从二地开始断的。当然这方面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这里不讨论。

  为了断除所知障,需要精勤,所以正勤是断除所知障的对治,这是第一个。

  “正道”,第二个,正念是修行道障的对治。因为在修止观道的过程当中,有时候出现昏沉,有时候出现掉举,有时候出现不掉不沉的茫然状态,这些都需要正念对治,一会儿高昂相,一会儿寂止相,一会儿等舍相。比如说心昏沉的时候,要观想佛的功德,用高昂相安住;心外散的时候,要观想轮回的过患,用寂止相安住等等,前面讲过这样的修行。所以正念是断除道障的一种方法。

  “胜功德,障碍之对治”,第三个,正定是修行如威力品中所说的六通等殊胜功德之障碍的对治。

  正定是获得殊胜功德之障碍的对治。要得到殊胜功德,就一定要入定。

  我们现在得不到殊胜功德的主要原因是,心定不下来。如果经常闭关、好好修行的话,别人得不到的超胜神通境界,是会得到的。有些法师爱观修,爱禅定,得到了很多超出世间的功德,一般人是得不到的。

  所以说,获得一切超胜、殊胜功德的障碍,要依靠修行正定来对治。

  这里八正道的安立方式是,前面的两个,正见是证悟的层面;正分别是安立的层面;紧接着讲到了,正语、正业际、正命是身语意三种业清净的层面;然后讲到了三种对治,正勤是所知障的对治,正念是正道障碍的对治,正定是胜功德障碍的对治。

  大乘佛教里面经常讲的“功德”,是指世间得不到的、超胜的,比如说五眼、六通,这些叫做功德。功德是通过禅定而得到的,因此修行禅定是很重要的。

  我昨前天在课堂上讲禅修的时候,也给大家讲了。很多佛教徒非常肤浅,信心不稳定。今天是很好的佛教徒,但是过了两年以后,就退了。原因是什么?因为没有品尝到禅定的味道。如果品尝到禅定,或心的光明智慧,就绝对不会退的。从学佛团体当中退下来的人,是没有尝到出世间智慧和慈悲的禅味;如果尝到的话,根本不愿意退的。比如有一个待遇特别好的地方,如果没有去过,就会不在乎;如果到了那里享受了妙欲,就会不愿意离开,因为这种妙欲在哪里都是得不到的。

  有些佛教徒,好像对上师的信心也不足,对三宝的信心也不足,原因是什么?就是自己没有进入。如果进入了,我相信,是不会退的。有些人经常说,“很惭愧,我的定力不够”,这说的确实是对的,定力不够,容易退失,容易生邪见;如果定力够的话,是不会生邪见的,也不会退失的。

  为什么很多人出家修行,能坚持下来,非常成功?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功德,断除了功德障;有些人在闻思修行当中,一直不会退,即使得了非常严重的疾病,还是不断努力,原因是什么?他们真正品尝到了禅定的味道。

  “这个人从学会当中退了”,“这个人从这个班里退了”,我每次听到“退”的时候就想,“这个人以前是比较不错的,原来是我看错了”。历史上、现实当中真正的修行人是不容易退转的,大家都应该清楚。

上一篇:NO.8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