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庚二、遣除于世俗之诤论(109-113课)小结1

创建日期:2023-05-01

  哲学-中观庄严庚二、遣除于世俗之诤论(109-113课)小结1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戊一、认清二谛之理(11-140,34-96课,含九个小结)+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141-171,97-113课,含两个小结)+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

  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己一、略说无过之理(142-144,97课)+己二、广说彼义(145-171,97-113课包括两个小结)

  己一、略说无过之理=庚一、能推翻辩方观点(143,97课)+庚二、无以反驳之理(144,97课)

  己二、广说彼义=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146-163,97-109课小结)+庚二、遣除于世俗之诤论(165-171,109-113课小结)

  庚二、遣除于世俗之诤论=辛一、总说能立所立之安立合理(165,109+110课)+辛二、别说前后世因果缘起之安立合理(166-170,110-112课)+辛三、以赞叹远离常断而结尾(171,112+113课)

  辛二、别说前后世因果缘起之安立合理=壬一、略说立宗(167,110课)+壬二、以理广证(168-170,111+112课)

  壬二、以理广证=癸一、破非理观点(169,111课)+癸二、建立合理观点(170,111+112课)

  二、主要内容同上次小结:庚二、遣除于世俗之争论(109-113课)略略结

  1、颂词

  165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一、总说能立所立之安立合理:

  我于显现性,实法未遮破,如此能所立,安立无错乱。

  167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略说立宗:

  故无始有续,执实无实等,同类之种子,以比量推断。

  169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破非理观点:

  此非以法力,以彼无有故。万法之自性,详细尽遮破。渐生故非客,非恒现非常。

  170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建立合理观点:

  串习如意故,初由自类生。

  171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三、以赞叹远离常断而结尾:

  故诸常断见,此论悉远离,灭尽及随生,如种芽茎等。

  2、标准科判:同上

  3、科判略略改造:

  3、1显现未遮破(109-110课)

  3、2显现因中生(110-112课)

  3、3显现离常断(112-113课)

  4、一级思路

  4、1认清二谛之理分为A胜义中万法不存在(34-82课)+B世俗中万法存在(82-96课)两部分,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遣除外宗之诤,分为遣除胜义之诤论(97-109课)+遣除世俗之诤论两部分。现在遣除世俗之诤论。

  4、2遣除世俗之诤论(109-113课)

  4、2、1中观瑜伽行派=《中观庄严颂》=静命论师对于名言中显现的有实法未遮破,由此可安立一切因果、前世后世。

  4、2、2万法因缘而显现

  每一个法都从它自己的同类因中产生,前前作为因后后渐次产生。因缘聚合,果必产生。因为万法空性,所以每一个法非无因、常因、非常因而生。

  4、2、2、1万法为心造

  万法为心造,全部是心的迷乱习气的显现。

  4、2、2、2心的近取因

  心不是由外界事物地水火风的力量所生,不是由外道所说的常因中产生,更不是无因而生。心前面的因应该是心,是由分别心本身前面的贪嗔痴同类因等所生。明知之识的近取因就是明知之识,心识的近取因就是心识,因为非心本性的一个法不可能产生心识。

  4、2、2、3心流转产生前后轮回

  依靠前刹那心产生后刹那的心,众生从无始以来心在名言中一直连续不断,刚刚出生时的心是以前面中阴身的心作为因,中阴身则以前世的心作为因……一直往上推,从无始以来,众生就在轮回当中流转,印证了前世后世存在。

  在流转的过程中,众生对对境产生贪嗔痴心的种子始终没有灭,一直留存在阿赖耶上面,我和我所执的烦恼习气与最后的死心相连,必定会产生后世之心。因为因缘具足时,果一定会产生。

  如果在临死之前已经证悟了二无我,转生轮回的近取因就已经不存在了,不清净的业和烦恼全部断除,种子灭尽,所以心不可能产生,不清净的心相续就会中断,不会再转到轮回当中感受痛苦。

  4、2、2、4心光明分不断灭

  心光明分=如来藏=佛性=心性光明,不观待任何我执等其他法,它的本体存在的障碍丝毫也不具足,虽然已经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光明的心仍会继续产生而不断灭,即使在佛地,光明大心也不会退失。

  4、2、3在胜义中万法空性,不会有常见和断见。名言中,万法依因果规律而存在,也不会有常见和断见。

  名言中承认众生共同耳闻目睹的显现“种子产生苗”,种子灭时产生了苗,离断见;苗产生时种子灭了,离常见。

  如果不承认“种子产生苗”,那么种子灭时不产生苗,堕断见,相续灭完了后无有苗;苗产生时种子没灭了,堕常见,种子常有,这两种情况都与众生共同耳闻目睹的显现不符。

  5、二级思路

  5、1显现未遮破

  165我于显现性,实法未遮破,如此能所立,安立无错乱

  静命论师对于现在名言中显现的有实法并未遮破,所以此处所安立的能立、所立不会有任何错乱,是非常合理的。

  5、2显现因中生

  167故无始有续,执实无实等,同类之种子,以比量推断。

  众生的相续从无始以来就是存在的,执著有实无实等全部有其同类的种子,这一点通过因明的比量可以推断。

  如同青稞应该以青稞的种子来产生,不可能由稻子或麦子的种子来产生一样,唯有同类的种子才成立为各种各样的显现之因。

  在凡夫相续中,因为无始以来留存下来的种种习气,才产生了执著各种各样显现法的分别念。比如执著柱子为实有,正因为相续中存在执著实有的种子习气,才会出现这种执著。如果因不存在,就不可能产生这些问题。作为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或释迦牟尼佛等圣者,在他们的阿赖耶上不会有各种各样的习气染著。

  169此非以法力,以彼无有故。万法之自性,详细尽遮破。渐生故非客,非恒现非常。

  世间上的任何一个法,尤其外境显现的一切法应该具有与它同类的因,此同类因并不是依靠其他任何有实法的力量而产生。为什么呢?有实法根本不存在的缘故。

  怎么不存在呢?万事万物自性就是不存在的,前文已经详详细细地说明了。

  那么,一切万法怎样产生呢?依靠自己各自的同类因,前前作为因后后渐次产生。这些法并非由常有的因中产生,因为它是偶尔性的,并非永远存在;也并不是非常有的其他因中产生,否则这一法就应该恒常不变了。所以,每一个法都应该从它自己的同类因中产生。

  170串习如意故,初由自类生。

  就如同我们的意识一样,通过无始以来的串习,可以产生各样各样的显现,而在最初的时候,它也是依靠自己的同类因产生,并不是从其他的一个事物中产生的。里里外外所展现出来的万法,全部由心的习气中显现,就如同串习贪欲与恐怖之心一样,前后世存在也同样可以成立。

  5、3显现离常断

  171故诸常断见,此论悉远离,灭尽及随生,如种芽茎等。

  依靠这部《中观庄严论》,已经将所有外道承认的常见和断见全部远离了。为什么呢?因为因灭尽以后果随之产生,就像青稞的种子和青稞的苗芽一样。

  6、三级思路

  6、1显现未遮破

  6、1、1一切法在胜义中无有自性

  中观派在抉择的过程中,在胜义中遮破一切万法。依靠凡夫妙慧和圣者的智慧进行分析,万事万物的所有法,从胜义角度全部如同芭蕉树一样无有丝毫实质,所以在胜义中,无论中观自续派还是中观应成派都承认为无有。

  中观派在抉择的过程中,对于世俗中从智者到愚者之间一切众生共同耳闻目睹等缘起显现的有实法,并未加以遮破。对于将不净执为净、痛苦执为快乐等很多颠倒增益全部可以推翻,并且,这一切能立、所立根本不存在错乱的过失,全部如同莲花花瓣一样了了分明。因此,中观自续派、应成派所承许的“一切法在胜义中无有自性”,这一点完全可以成立。

  如果遮破显现许,一切因果等所有法都已经毁坏了。

  6、1、2不破显现

  对方观点:对于所谓的“无自性”,理解成在名言中也否定一切法显现,认为眼耳鼻舌身的对境——色声香味触全部不存在,从而对能立、所立全部已经推翻了。

  中观观点:A“不破显现”的有法或立宗,并不是指各宗派所安立之法,而是从智者到愚者之间共同显现的法,是为了承认共现有法而宣说的。

  外道以及佛教小乘、唯识、中观自续派等各宗各派,都存在一种浓厚的执著,如果将此作为正量,也就不可能出现一种共识。所以,推理中所安立的有法,是不分任何宗派、完全抛开所有论典的说法,而将世间人们共称共现的法作为有法进行辩论的。

  B在说“不破显现”之时,并不是指瓶子的自相或者柱子的自相永远不空,对除此之外存在的一个实有进行遮破。譬如,水月当下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抛开显现之后绝对不可能另外存在一个空性。同样,也不要将空性理解成毫无显现之义,如果连显现也不存在,那它的空性也就杳无踪影了。

  因此,空性与显现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者无有则另一者不可能存在,一者存在另一者也必定存在。比如说,瓶子是空性就必定有显现,有显现的话,其本体也必定是空性的。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也在于此。而二者存在的方式,既不是像黑白线搓在一起那样各自分开——空的时候不是现、现的时候不是空;也不是排除一者后另一者才出现——瓶子首先显现,被打烂后就变成空性了,或者对心的本性最初没有认识时不是空性,一旦认识之后已经成为空性。

  C凡是空性决定为显现,凡是显现决定为空性。显现周遍空性,空性周遍显现。如果对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即是显现这一道理,并非人云亦云,而是通过中观正理的分析,自己真正抉择并产生了千佛来到面前也不退转的信心,说明对中观的闻思已经到达究竟了。

  6、1、3为什么不破显现呢?

  这也并不是为了辩论才保留共现有法,而是确确实实不能遮破的。在名言中,如果连这一显现也已经遮破,中观宗后得为主的名言和唯识宗的名言也就无法安立了,正因为显现和空性都是在同一个法上安立,才说不破显现,这就是自宗不共的观点,不破显现非常有必要。

  6、1、4抓住重点+分清场合

  通过离一多因等中观的有关道理进行抉择,所有万法在胜义中不可能存在,一切万法全部要抉择为空性。在讲空性的时候,不能说亲眼见到的这个法不空。

  但三有各种各样的显现、各种业力的感受,在众生面前纷然呈现,这一点无有任何欺惑而存在,任何人也没办法遮破它。在抉择名言时,必须毫不混杂、无有错乱地安立。所以,在讲名言时不能说一切法都是空性,什么事情都不用管,不能这样。

  6、2显现因中生

  不管前世后世还是业因果的关系,在名言中不仅合情合理,而且,按照瑜伽行中观派静命论师的观点来安立名言,也是以事势理可以成立的。

  抉择空性时,依靠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来建立,但在抉择名言时,以事势理轻而易举便可成立的,就是中观瑜伽行派的观点。为什么呢?

  因为通过因明的理证或者法尔理等四种理来观察,万法唯心造这一问题非常容易,用梦的比喻或者幻觉的比喻均可了知外境确实不存在,全部由众生不清净的心造成。

  一切万法,在胜义中不存在,而在名言现相时可以说无情法存在,在名言实相上则是万法唯心造。对此完全通达以后,不符合因缘缘起实相以及抹杀因果道理的所有恶见、邪见,全部都会烧尽无余。

  6、2、1对方观点:外面万事万物的显现,花朵的因产生花朵而不产生石头,柱子的因产生柱子而不产生瓶子等等,为什么一定要由同类因中产生?这些法难道不存在非同类的其他因吗?

  中观观点:假设瓶子等所有万法可以独立自主成立,依靠这样那样的因,这些法当然也可以产生。

  但实际并非如此,所有万法都是依靠自己同类的因而产生,正如本论按照唯识观点所抉择的名言那样,万事万物的一切现象只是了然呈现于心前的一种影像,或者于心中显现而已,除心中显现以外,外境上根本没有一个另行异体存在的法,想要依靠这种法的力量于心中呈现也就根本不可能,因为一切有实法根本不存在的缘故。

  6、2、2对方观点:有实法不存在的道理肯定不能成立吧,有实法应该存在。

  中观观点:运用离一多因的推理,已经详详细细地将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万事万物全部抉择为空性、离一切戏论,无一遗漏,所有的法全部已经全盘否定了。前面按照中观自续派的观点已经抉择了,也通过中观应成派的观点作过分析,任何法都毫无保留,肯定是不存在的。

  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在我们面前显现的各种外境,只是在心面前呈现而已,除此之外,外境当中不可能独立自主存在。当然在真实义中,所谓心前的显现也无有容身之地,就像无有印章的印纹一样,心和外境同样不存在,最后应该将一切法都抉择为不存在。但暂时可以说:外境所有的法不存在,其本体不存在的缘故。

  6、2、3对方观点:既然有实法不存在,那它是无因显现。

  中观观点:现在我们眼睛所见到的色法,或者耳朵所听到的声音等,这些包罗万象的一切万法,全部以次第性而产生。如果是无因而生,夏天不一定要有鲜花,或者冬天也应该有鲜花,为什么呢?无因产生的缘故。在无因的情况下突然产生,无论偶尔生还是次第生都不合理,因为必定会永远出现或永远不出现。

  6、2、4对方观点:为什么所有法不是依靠外道所说常有的识、微尘、主物等各种常因产生显现的?

  中观观点:分别念所执著的柱子、瓶子等法,或者在眼耳鼻舌身无分别五根识面前所显现的任何法,如果是你所说的常有自在的我或者梵天作为因而产生的话,那么,这些法就永远不会成为生灭之本性。但实际上,这些法均为生灭之本性,而不是不灭不变恒常出现,是故绝非由一个恒常的因所生。

  如果由恒常的因中产生,所谓的果永远也不可能消失。假设果消失,那因也就不合理,为什么呢?在因的反体上出现了存在和不存在两个阶段,这样一来,恒常的因根本不可能成立。

  6、2、5中观瑜伽行派观点:万法为心造

  无分别念面前也好、分别念面前也好,各种各样无欺显现的这些法,不可能无因而显现,绝对是依靠各自因缘而产生的。

  尽管存在一种因,这一因也不可能是外境的力量。任何万法全部抉择为心的本体,因此依靠外境的力量产生是绝对不可能的。一切法都是由自己的心来造作的,外境中独立自主存在之有实法的本体不可能成立。而除有实法以外,其他如大自在等因根本无法成为万法的因。

  因此,外境是由存在于心中的习气界完全成熟所导致的,外境全部是自己心的一种幻现,全部是心的一种迷乱习气显现的。

  6、2、6心的来因

  一切万法应该是心造的,而心也是以前前的同类因来产生后后。心应该有它前面的因,这个因是心还是心以外的他法?不可能是外境,真正的外境是不存在的。应该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均是以自心作为近取因而产生的。

  现在所有的显现是不是心呢?应该说是心的一种显现,就像梦中的外境一样。了知外境都是心以后,心是否存在它自己前前的刹那呢?应该存在,心依靠前前的习气逐渐流转而不断展现出来。依靠自心来观察就会非常清楚,应该依靠空性和悲心来改变自己的相续,这是相当重要的。

  6、2、7第一刹心的产生

  第一刹那产生的心绝对不是由外界事物的力量所生,比如婴儿刚刚出生时第一刹那的心,是不是由地水火风等外境的事物中产生呢?绝对不是。也不是由外道所说的常因中产生,更不是无因而生。

  心前面的因应该是心,我们可以这样立宗。不是无因,也不是由其他事物或常因中产生,那它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是由分别心本身前面的同类事物等所生。比如我前世分别柱子、分别瓶子等,依靠这种同类的分别因来产生。为什么呢?比如牦牛,它分别绿草、分别清水等,这说明有同类因在它的前世存在。

  6、2、8心的法相

  心的本体本来即是明知的,这种明知并非明明清清或者说是一种光明,所谓的明知之识,即指心的本体是自明自知,具有了别、辨别外境的一种能力,这就是心的法相。

  6、2、9心识的近取因

  明知之识的近取因就是明知之识,心识的近取因就是心识,除心识以外,其他的石头、柱子或者苗芽等无情物作为因不合理。为什么呢?非心本性的一个法不可能产生心识。

  6、2、10心连续不断

  众生的心以外不可能有其他法成为心的因。依靠这种理由,前面所说的众生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所谓的心在名言中一直连续不断,这个问题也很容易证实,前际无始这一点可以成立。

  因为众生刚刚出生时的心是以前面中阴身的心作为因,中阴身则以前世的心作为因……一直往上推,从无始以来,众生就在轮回当中流转。

  例证A:现在世间上有很多人都能够回忆前世。

  例证B:我从小学习特别好、特别精进,对每一种知识都下了特别大的工夫,最后到晚年的时候,原来所学过的知识都会记得清清楚楚,原因是什么呢?正是依靠心的相续才得以留存,不仅今世,这些知识的种子,甚至在来世也会有。

  例证C:如果未能断除贪心和我执,未能获得阿罗汉果位,我和我所执的烦恼习气与最后的死心相连,必定会产生后世之心。因为因缘具足时,果一定会产生。

  例证D:依靠前刹那心产生后刹那的心,这一点通过现量便可了知,根本无须比量推理,因为我今早的心一直不断地产生,到晚上休息时心仍然产生,直到我临死之前,我的心相续都是连续不断的,这一点现量就能知道。

  6、2、11心印证前世后世

  众生刚出生第一刹那的心并非无缘无故而产生,应该有它前面的心作为因。我们可以观察:世间的婴儿刚刚生下来的时候,他的心的来源是什么?应该是前面的中阴身。中阴身的心来源于什么呢?应该是他的前世。那前世的心又来源于什么呢……如此逐渐向前推,可以成立前世是存在的。

  佛陀在经中已经明显讲过:中阴身遍满一切方所,只要因缘条件具足,任何地方都可以趋入。本来所谓的生并不是肉眼能够见到的,也不是分别念能够想象的,中阴身的趋入,唯一依靠瑜伽现量才能了知。

  6、2、12、依靠前后世的理证,可以推出什么结论呢?

  6、2、12、1阿罗汉或菩萨,以无我的智慧对治自相续的我执和贪执,最终全部得以断根,因此不可能有后世。

  6、2、12、2从贪心推理

  具有贪心者的后世肯定是存在的,世间的具贪者,种子尚未烧毁之故,因缘具足时必定会生根发芽,因此,正因为往昔曾有接触少女的感受,在相续中留存了贪心的习气,依靠这种习气,无须任何人教就会希求这样的接触。因此,不论男人女人,对于对境的贪爱从无始以来就在相续中存在,即生因缘聚合便可以引发。

  引发贪心的问题还是存在一些差别。比如在今生中,不管转生为男人还是女人,都会将人作为对境产生贪心;如果是旁生,也会对自己同类的对境生起贪爱。这个原因是什么呢?自相续中具有贪心的习气,这是近取因;身体则有一定俱生缘的作用。比如一个人会对人产生贪心,但对其它旁生不一定产生贪心;这个人死后转生为牦牛,就不会对人生贪心,而是对同类对境的牦牛生贪心。

  仅仅依靠贪心也可以推出来,众生肯定有前世,因为任何人都不必教,到了一定时候,他相续中的贪心就会自然而然增长,依靠这种不清净的心同样会引发未来的贪心。不仅人如此,甚至特别愚笨的动物界,对于这些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智慧。这说明众生从无始以来在轮回中一直流转,在流转的过程中,对对境产生贪心的种子始终没有灭,一直留存在阿赖耶上面,一旦因缘具足就会起作用。

  6、2、12、3广泛推理

  自己的心并非无缘无故而来,一定要具足因缘才能产生。这种产生并非无因,也不是依靠其他事物或者常因而产生。

  牦牛刚生下来的时候,不需要其他众生来教,几分钟之后就可以慢慢站起来去寻找乳汁,这说明从无始以来就在轮回中做过众生,在它的心里具有这样一种意识。

  作为人类来讲,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大,有些对歌舞非常有兴趣,稍微学一点或者根本不用学就可以精通;有些对经论方面有一定的习气,稍微学一点、看一点,就可以通达佛教的教义。有些人前世没有好好闻思的缘故,今生一看到经典论典,就好像挨了当头一棒,一直迷迷糊糊的。所以,在我们的阿赖耶上有一定的习气,这一点通过推理可以推出来,原因就是,前世的习气与往昔所造的业不相同的缘故。

  萨迦班智达也说:今生比较笨的人应该在即生中好好闻思,为什么呢?因为前世没有认真闻思,今生才会如此。今生好不容易具足了这么好的机会,再不好好闻思的话,来世会更愚笨的。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113笔记

下一篇:哲学-中观庄严庚二、遣除于世俗之诤论(109-113课)小结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