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接下来讲真实行,真正修行的意思。
前面已经讲了,大乘菩萨一定要有四种不唐捐的基础,安住在这样的基础,身语意无误如理真实行持六波罗蜜多。
《经庄严论》的前面,讲过很多次六波罗蜜多。每次讲的时候,都有不同的侧重点,确实有一些甚深的窍诀。
我去一些学校演讲的时候会想,《经庄严论》里面讲了很多六波罗蜜多,是很好的,今天我要不要讲一讲?好多内容都忘完了,好象不会讲了。把遇到的很好的道理,运用到生活当中,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
师念藏语传承。
庚八、真实行:
无求之布施,不求后世戒,
一切皆安忍,功德源精进。
禅定非无色,智慧具方便,
于六波罗蜜,坚稳真实行。
真正的行持六波罗蜜多是什么样的?每一句是一个波罗蜜多。
“无求之布施”,第一个真实行持布施波罗蜜多。菩萨不求今世和来世的利益,真正无条件地为众生行持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以三种布施满足众生,不会求,“今生他会给我报恩”;也不会求,“来世我能得到什么大受用”。
世间人布施的话,会有染心。比如“我搞慈善布施很不错,特别了不起”,或者“今天我给他们布施,等我晚年的时候,他们会给我报恩”等等。
《大宝积经》里面讲,布施的财物,多也可以,少也可以;粗也可以,细也可以;好也可以,坏也可以。只要有布施的心,财物方面什么都可以布施。《前行》里面讲,把最好的东西,布施给别人;不好的东西,可能不能布施。
实际上如果你有条件,可以布施好东西;如果你实在舍不得,不太好的东西也可以布施。为什么?因为跟不布施相比,还是布施好一点。比如你看到山谷里的贫穷孩子,舍不得把自己最好的衣服布施给他,可以把中等的衣服和下等的衣服布施给他。对他来讲,旧一点的衣服是很需要的、很好的。
“以前我俩关系好,我给你布施过;现在我俩关系不好了,你退给我”,这样可能是不行的,布施完了就完了,从此之后不能再追回。
“不求后世戒”,第二个真实行持持戒波罗蜜多。不欲求轮回增上生的后世而为得无上菩提守戒。
《俱舍论》[注1]当中讲了,“为得善趣戒重要,为离烦恼修重要”。很多人受戒,是为了后世得人天福报。而按照大乘的教义,菩萨不求来世的福报,只为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而持戒。
“一切皆安忍”,第三个真实行持安忍波罗蜜多。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菩萨对众生的身体侮辱,语言攻击,各种各样的危害,都能安忍。
在一些宾馆、飞机等高端场所,要求服务员,对客人的打骂,不能反抗。当顾客骂服务员的时候,服务员不敢对骂,但心里面特别生气。行为上能忍,心里不忍。菩萨不是这样的,连心里也不会生任何嗔恨心,忍一切。
三门都能安忍,对众生所作的大大小小的损害,全部都能安忍,这是菩萨的安忍波罗蜜多。
“功德源精进”,第四个真实行持精进波罗蜜多。一切功德的根源,是精进波罗蜜多。如果没有精进或者只有少许精进,就不可能获得正觉的果位。对一切法,一切时候,最大限度地去修行。精勤于所有波罗蜜多圆满一切乘道果功德,这就是精进波罗蜜多。
“禅定非无色”,第五个真实行持禅定波罗蜜多。菩萨虽然已经得到四禅四无色定的禅定,但是不愿意转生到无色界里面,原因是什么?因为无色界没有身体,处于禅定当中,没办法获得各种各样六波罗蜜多的功德,没办法圆满佛陀之法,没办法成熟友情、度化友情。所以转生到色界与欲界,尤其投生到欲界后行持广大圆满资粮、成熟有情。作为菩萨,做任何事情都要跟众生有关系。
现在修行的时候,“我跟谁都不接触,我修无色界的禅定就可以了。众生太麻烦,没有一个好人,都是坏人,都是坏蛋”,这样修行,不太好。
就像《入行论》[注2]里面讲的一样,六波罗蜜多全部要靠众生,如果没有众生,六波罗蜜多是没办法成就的,要把众生像如意宝一样对待。菩萨生生世世不害众生,所以很难遇到害他的人,一旦遇到性格不好,经常给他惹麻烦的、害他的人,他特别欢喜。
不像世间人经常抱怨,这个人对我不好,那个人对我不好。在各个班里面,有些修行不太好的人,“这个法师对我不好,那个道友也对我不好”,好像心里对全世界都抱怨、埋怨。在佛教团体当中,有极少数这样心理的人。
看到众生的时候,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应该当作修行当中的顺缘来想。
为什么菩萨不转生到无色界?原因就是他要度众生,这是禅定波罗蜜多。
“智慧具方便”,第六个真实行持智慧波罗蜜多。光有智慧,没有方便的话,是束缚、障碍;光有方便,没有智慧的话,也是障碍,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什么是智慧呢?通达无我空性,了知诸法空性;什么是方便?利益众生的大悲菩提心,大悲心依靠四摄事成熟有情。证悟空性和大悲菩提心这两者双融,即是具足方便的智慧。
“于六波罗蜜,坚稳真实行”,这就是诸位坚稳菩萨如理真实行六度。
怎么样真实行持六波罗蜜多,在《大宝积经》[注3]第二十八卷里面讲的更广一点。如果你们有时间,可以自己看一下。
我们现在行持的六波罗蜜多跟大乘佛教里面讲的六波罗蜜多,是不是相同?一定要明白。什么叫做佛教?什么是佛教的根本理念?很多人不是很清楚的。辉煌的寺院,做慈善公益,烧香拜佛、供灯朝山,这些是佛教,但佛教的根本是什么?是教育。修行人先自己懂得六波罗蜜多的真正意义,然后把这种智慧传递给有缘的人,这才能真正体现佛教的价值。否则把一些支分当做主干,即使终生学习佛法,到死的时候,还是不明白佛教的核心意义,确实很可惜。
在座的很多人是非常有幸的,遇到了像上师如意宝这样的了不起的伟大的善知识。这些善知识的教典,让我们在无明黑暗的旷野当中,找到了解脱的明路,这是非常难得的,我是这么想的。
世界上的很多佛教徒,包括我们学会里面的个别人,“我已经学了多少多少年,但是有时候好像很迷茫”。是迷茫,还是假装?我不是特别清楚。
昨天有个人给我打电话,说他是密法班的。我听到后,以为他学得比较好。他说:“我不是你的弟子,我有自己的根本上师。”我问:“你听了我讲的密法吗?”他说:“全部听了。”我问:“听密法,不是根本上师,那你的根本上师是怎么样的?”他说:“我的根本上师跟我接触得特别多。”我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听说过,接触多就成为根本上师。他对密法、显宗、佛教的教义不是特别明白,我没有很多兴趣,聊了一会儿,就不了了之了。
弟子和学生的心态是千差万别的,有各种各样的心态,老师、上师、亲教师和轨范师,要弟子必须按自己的要求去做,确实不对。但是与预想的差距太大,作为一个老师,还是比较伤心的。我原来认为密法班,至少也相当于小学、中学毕业了,是大一、大二的水平,但是他连基本的善知识的概念都不明白。表面上学了很多年,实际上没有明白基本的关键的道理。把佛教的一些枝叶抓为重点,分不清轻重。他也许是故意这样说的,也许是真的这样认为的。
做什么事情,分清主要和次要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一直强调,佛教是不同层次的教育。
真实行持六波罗蜜多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家应该清楚。
下面讲,从六波罗蜜多当中退失,或者六波罗蜜多有进步,这两个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别?安住于真实加行的那些菩萨,退失六度违品,如上弦月般增长对治法,宣说其减增差别。
师念藏语传承。
庚九、退失与胜进法之差别:
贪受用有失,我慢及享乐,
著味及分别,坚稳退失因。
当知住彼等,对治之菩萨,
遮除退失故,胜进具缘法。
如果没有掌握六波罗蜜多的要点,可能会全部退失,怎么退失?
“贪受用”,如果贪恋欲界的受用,则不能布施,由此从布施度中退失。
布施的时候,不贪执受用,人也好,财物也好,都不贪著。就像世尊的广传里面讲的一样,没有执著地去布施。如果贪执受用,对财物、对人,非常贪婪,就像现在的很多贪官、腐败分子,太贪婪的原因,最后连自己正常的工作都做不下去了。
“有失”,没有正知正念,失毁细微的戒律和大的根本戒律,则从戒律度中退失,没有什么希望了。
“我慢”,对自己的亲教师、轨范师、有功德的人有三门不敬的我慢,认为自己很了不起,高高在上,不堪忍恭敬,从安忍度中退失。
这跟我们以前的理解有点不同,以前讲生起嗔恨心,会退失安忍度。这里是有傲慢心,肯定没办法安忍,从安忍当中退失。
“及享乐”,贪执纵情享乐,会从精进度中退失。想着多睡一会儿,多玩一会儿,就没办法精进。
“明天是星期天了,要不要到县上去吃顿火锅”,“可以,谁请客”,“某某人有钱,应该他请客。不过他很吝啬,可能舍不得,还是AA制吧”。有一些福报的人,经常给别人做一点布施,这样挺好的。请个客的话,“这是小意思,没问题的”。
有些居士非常大方,长期给各个小组提供学习的道场,提供三顿饭、两顿饭、一顿饭,即使一顿饭不行,就提供水果、矿泉水。对学佛团体来讲,既是一种布施也是一种供养。况且三个人当中,肯定有一个菩萨,供斋的功德也是很大的。
有时候稍微放松一下,是有必要的。我刚来佛学院的时候,基本上什么活动都没有。后来夏天的时候,到外面开七天八天的金刚娱乐法会。法王经常说,作为出家人,有时候稍微放松一下、稍微清净一下,会对闻思修行更有兴趣,效果确实很好。
有些学会的居士很团结,吃的时候,吃得很好;玩的时候;也玩得很好;学的时候,也学得特别精进。而有些居士是,吃得很好,但学得不太好。(众笑)
这里享乐会退失精进,安慧论师的讲义里面讲,睡着、躺着、靠着,也是一种享乐,可能会退失精进。
“著味”,耽著禅味而从静虑度中退失。
“及分别”,耽著实体法的分别从不缘相状的智慧中退失,耽著分别念,会从智慧度当中退失。
“坚稳退失因”,以上六种是坚稳菩萨退失六度的因。
如果六波罗蜜多修得非常好,就像上弦月一样的,功德越来越大。胜进法是反过来说的,违品全都没有了,修行六度肯定有进步。
“当知住彼等,对治之菩萨”,应当了知,安住于这些的对治即不贪受用、不失戒律、无有我慢、不贪享受、不著禅味、于法不分别相的菩萨。
“遮除退失故,胜进具缘法”,遮除退失品的缘故,是增上六度的胜进具缘者的法。
接下来讲最后一段文字。
前面讲了真正的修行,退失的因也讲了,现在讲修行六波罗蜜多,有些是形相的布施,形相的持戒,形相的安忍,形相的精进;有些是真正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等等,下面对比一下。
师念藏语传承。
庚十、形相与真实性之差别:
显示与诈现,外貌显庄严,
如是暂时行,身语似寂静。
圆满通言辞,彼等离修行,
说为菩萨众,非净真实相。
反之上等行,彼等真实性。
“显示”,第一个指的是布施。有些人口头上说,布施里里外外的事物,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背后一点东西都舍不得布施,只是假装布施而已。
现在有些非常著名的机构,打着慈善的口号,做各种慈善的宣传,最后被揭露,并没有做到。
表面上看来是布施,实际上不是布施,这是布施的形相,这是第一个。
“与诈现”,第二个指的是持戒。平时没有护持自己的三门,经常犯很多罪业,不守戒律;但是在别人面前诈现威仪,显得一直守戒律,这叫做诈现守戒,是相似的持戒波罗蜜多。
“外貌显庄严”,第三个指的是安忍。内心当中生嗔恨心,根本没有安忍;但是在别人面前假装安忍,显得庄严,像佛菩萨一样。
表面上看,说话非常甜蜜,“没事、没问题”;但内心很肮脏,生嗔恨心。像我们经常说的,笑里藏刀、口蜜腹剑。嘴巴特别甜,但是心特别黑,这是假装的安忍。
“如是暂时行”,第四个指的是精进。平时从来都不精进,特别懈怠、散乱;但是在别人面前,装着暂时性很精进,这叫做相似的精进。
“身语似寂静”,第五个指的是禅定。表面上看来,身体和语言很寂静;但实际上心很散乱,贪嗔痴一直涌现,一点也不寂静。
“圆满通言辞”,第六个指的是智慧。虽然不懂三乘法;但表面上好像对合理、非理、声明学、因明学,这样那样的知识,全部精通,并且在愚者的群体当中宣讲,这叫做形相的般若波罗蜜多。
“彼等离修行”,这些远离了什么?前面讲到的六波罗蜜多真正的修行。
“说为菩萨众,非净真实相”,即称为菩萨非清净真实六度的相似形相。
应该真实行持六波罗蜜多,否则,显的如法,实际上不如法。
《十住毗婆沙论》里面讲了,“外诈现威仪,游行似贤圣,但有口言说,如雷而无雨”,外面大显威仪,别人面前装得特别好,口头上说得很好;但是在实践过程当中,根本没有很好地去实现。就像有雷声,而没有下雨。
行为上不去真正修行,给别人说法的时候,只是空空之谈,这样不是很好的。按理来讲,我们要完全做到真正修行,不是很容易的。上面讲到的这些内容,如理如实去做,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反之上等行,彼等真实性”,与上面讲到的形相相反,就是真实的六波罗蜜多。真实的菩萨行为,跟以上所讲的形相六波罗蜜多完全相反。
真实波罗蜜多是指,遣除上述非真实形相的六法,真实布施至无倒了知法相的智慧之间上等行持的那些波罗蜜多就说为无伪真实性。为此,菩萨不是行持诈现形相的虚伪波罗蜜多,而是无有诈现无有欺惑真实行持波罗蜜多的功德如同纯金般。由此可知从功过的角度宣说是为了说明不杂那些过患的对治功德。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