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敦珠上S传:观脉轮明空法、金刚诵、宝瓶气及中住气法《藏密脉、气、明点观修》
音流瑜伽研究微信公号
敦珠上S传:观脉轮明空法 ▎金刚诵、宝瓶气及中住气法《藏密脉、气、明点观修》附录
敦珠上师传观脉轮明空法
传授:敦珠上师
整理:邱陵
原编者按:本法为修持脉、气、明点的最初观想法,无论修金刚诵、宝瓶气及拙火等,均须以本法为基础。本法录自宁玛派敦珠上师传授、刘锐之上师编译的《大幻化网导引法》一书。
身依毗卢七支坐,一刹那间观成空性,随即把自己观成金刚萨埵本尊形相,内外明空无垢,明净如琉璃。
如是观想身体中空,由顶至足,乃至指、趾、毛发诸尖内,均如贯气皮球。若一时不能观想明显,可分段观想,务得明显。
再观想身体渐次扩大,充满世界。或观身体缩小,仅如芥子大小。观想身中皆极空极明为要。复由自己已变成的金刚萨埵身中,观想现出中脉,粗细如笔管;左右两脉,粗细略小如箭杆;三脉直下脐下四横指处汇合,形成字之下半部。中脉上端直达梵穴,复由顶达前面两眉间。左右二脉则经两耳后出至两鼻孔。三脉平列笔直,相隔约二横指许。中脉色蓝,外白内红;左脉白兼红;右脉红兼白。
既观明显,复观自本尊脐际有脐轮,脉叶64;心间有心轮,脉叶8;喉间有喉轮,脉叶16;顶上有顶轮,脉叶32。此四轮脉叶,皆从中脉发出。其脉叶之状,脐轮、喉轮圆形如碗向上仰置;心轮、顶轮为三角形如伞向下张开。
观想四轮明显后,应观每一脉叶复发出许多细脉,一一达毛孔中,如是身内各脉构成网状,或如窗格。所有一切脉,均应观成外白内红中空。
❁
敦珠上师传金刚诵、宝瓶气及中住气法
原编者按:本篇亦节录自《大幻化网导引法》一书。金刚诵包括起分和正分,其中,正分十种金刚诵法最为重要,为当今流传的各种金刚诵法中比较详细者,行者修那几种,视自己方便而定。
一金刚诵
金刚诵者,称为柔和气。
(一)起分
起分金刚诵,为无上密乘之六妙玄门,兹依数、随、止、观、还、净,分别述之。
1数息观
身安住,气专注出入息,勿使外弛。数一二三四五,乃至二万一千六百息,务使内外行息,一一清晰。
初学者以每日修四次为宜。第一次仅数二十一次;第二次可增至三、四十次;第三次再增加一些;第四次随力多数。如是渐加,须心不散乱,专注气息,以数毕全数不乱为度。倘漏数,从头再数。此为无上密乘之数息观也。
2随息观
息之性相,既已明晰,应修随息,以观息之出至何处,入至何处也。
呼时,应观息出至距鼻端一尺,乃至五尺而止。吸时,应观息从距鼻端一尺乃至五尺,而由鼻经喉、心、脐,下至密处,遍及四肢,乃至全身;若觉仅到身中之一部,即须改正。如是心随气息,出入自然,此为无上密乘之随息观也。
3修气之止
息出入之远近长短,既已明了,应观想其住于何处。息入由鼻至脐,若粗观,可观息住于脐间;若细观,必须观息遍住全身。息出则由脐至鼻而出。
息住时,能观遍住于全身,由是熟习,即能心与气合而住,此为无上密乘修气之止也。
4修气之观
气息有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所显之色不同,长短之量亦异。地大之气黄色,现于距鼻端前十二横指。水大之气白色,距鼻端前十三指。火大之气红色,距十四指。风大绿色,距十五指。空大蓝色,距十六指。五欲、五蕴、五烦恼一切色法心法,均由此出生,以一息之中,具足五大五色,各不混杂也。
内外行息出入,有无增减?息入是否自顶至足周遍全身?有无损益?息出是否暖冷得中?必须观照明晰。
气息之增减量,以普通人年龄计算,二、三十岁者,出少入多。五、六十岁者,出多入少。故每日十二迁移气,每迁移于一千八百中,其气息出入长短,可验祸、福、寿、夭、智、愚气运之消长,此为无上密乘气之观也。
5修气之还
观想气从两鼻入,变为白色(嗡)字,为身金刚。气住于脐间,周遍全身,变为红色(阿)字,为语金刚。气复集中于脐,由两鼻外出,入一切有情身上,消业增福,出时变为蓝色(吽)字,为意金刚。由此转变入、住、出之气息,悉成三字,以解全身脉结之气,尽使渐次入于中脉。
藏文种子字嗡阿 吽舍(些) 亢(杭)
前述数、随、止、观四者,均为金刚诵之方便。观三字入、住、出,为转变业气之要门。此为无上密乘修气之还之方便。所谓还者,转变之意也。
6修气之净
如是修气纯熟,内外行息,即可渐次减少乃至停灭。又可以观修之力,解开支脉之结,打开中脉,并将业气转变为智气,自性清净,从此显现。此为无上密乘修气之净也。
(二)正分
1根本气金刚诵
修持根本气金刚诵,其功德不独能开诸脉脉结,而且中脉脉结亦能开之,并能延长寿命。共有五种修法,分述如下:
(1)上鼻气金刚诵
上鼻气金刚诵,其法为将自己观想成金刚萨埵(duǒ)双身本尊,三脉四轮具足,心轮中脉有白明点和红明点,各如半边豌豆,上下函盖相扣,此中间有小月轮座,座上有青蓝色(吽)字,大小如芥子,通明透亮而住。
观想心轮中脉的(吽)字内,放白色光,外具五色光,如香烟氤氲(yīn yùn),由中脉道上行至头顶。观想气由顶下行,行者同时诵(嗡)字音;当气入于中脉内的(吽)字后,诵(阿)字音而住;再观想气呼出上行时,诵(吽)字音。如是气的入、住、出三者,皆成嗡、阿、吽三字之音生出。
由此观想,鼻孔之气外出,即为心间吽字所出的音和光,乃由中脉道内经喉轮、顶轮,折返鼻孔而出。鼻孔入气时,亦观想由鼻孔上经顶轮而心轮而脐轮,而入于中脉吽字内。如是对于气出、入、住的时间和数量,要善为修习。
初修时,气音的配合较为勉强,久之则气音相融而自然了。
住气以愈长愈佳,而出、入气则相反,以愈短愈佳。修习既熟,则气出、入最细的运行,亦转为住,则气只有住而无出、入;而且气住时,心不离而住于吽字中。
气出、入时,若只心随气不由中脉往返,则与微数息法并无差别,这是因为无气摄入中脉之故。应观想眼等六识,皆收于吽字内,气往返时,此吽字亦如闻三字之音,如是气即入于中脉内而往返。
气往返于中脉内,如只在脉结缝间曲折而行,则气虽入中脉,亦无打开脉结之力,且心轮脉结不能开时,其他脉结亦难打开,则心寂之究竟光明不现,所以气应于心轮中脉内往返为要。
行者应按住气的方便,引气入中脉,以燃起拙火,引生俱生大乐,以观真空,达空乐和合而修。
(2)下门气金刚诵
下门气金刚诵,观想心间中脉内方(吽)字白色,观想之法如前。再从密杵尖(龟头)引气往内入,入时诵嗡字音,入于中脉内吽字而住,诵阿字音。气外出,至密杵尖,诵吽字音。
如是修之,可开中脉下尖,能燃拙火以生暖,暖有多少,则俱生大乐亦有多少,故与其他金刚诵修法,有殊胜的差别。
(3)上下气和合金刚诵
上下气和合金刚诵,观想心间中脉内(吽)字白色,观想之法如前。将上气由鼻孔往下而入,同时将下气亦由密杵尖往上而入。观想上下二气,和合而入于中脉,同时诵嗡字音。当二气都入于中脉后,诵阿字音而住。复将上气提往鼻孔而出,下气同时往密杵尖而出,二气出时诵吽字音。
(4)上下气步趋金刚诵
上下气步趋金刚诵,观想心间中脉内(吽)字白色,观法如前。将上气由鼻孔往下而入,同时诵嗡字音。观想中脉(吽)字往下而至密杵尖,同时诵吽字音。当此已外出之气,将转回未转之时,上气到中脉,诵阿字音而住。
再观想中脉(吽)字往上而至鼻孔外出,同时诵吽字音。观想下气由密杵尖往上而入于中脉,同时诵嗡字音。当此已外出之气,将转回未转之时,下气到中脉,诵阿字音而住。
有谓修下行气时,吽字不住于中脉,而住于密处;修平住气时,吽字住于脐间;修上行气时,吽字住于喉间,皆为本法所不取。
(5)遍满气金刚诵
遍满气金刚诵,观想心间中脉(吽)字白色,观法如前。复观上自头顶,下至脚心,一切骨节及一切毛孔内之脉,均植于心间中脉内,均如鸟之羽管,由脉根至脉尖,中空如筒。观想气由毛孔入于中脉,同时诵嗡字音;气入中脉后而住,同时诵阿字音。气经一切毛孔而出时,诵吽字音。
此法气于中脉入、住、出三者,比前述金刚诵各法,四空明显力大,故能速生心寂。
2支分气金刚诵
修持支分气金刚诵,其功德不特能使气摄入中脉,而眼等五神通亦能得之;且眼等五根诸病,亦可消除,故比其他念诵之法殊胜。复有五法,分述如下:
(1)行气金刚诵
依眼气而修,观想中脉白色(吽)字,观法如前。复观两眼脉根,植于中脉,脉尖在二瞳孔,中空如筒。观想从两眼门内入之气,入于中脉,同时诵嗡字音。气入中脉后,诵阿字音而住。气从两眼外出时,诵吽字音。
(2)循行气金刚诵
依耳气而修,观想中脉白色(吽)字,观法如前。复观两耳脉根,植于中脉,脉尖在两耳孔,中空如筒。当从两耳门内入之气,入于中脉时,诵嗡字音;气已入中脉而住,诵阿字音;气从两耳门外出时,诵吽字音。
(3)正行气金刚诵
依鼻气而修,观想中脉白色(吽)字,观法如前。复观两鼻脉根,植于中脉,脉尖在两鼻孔,中空如筒。当从两鼻孔所入之气入于中脉时,诵嗡字音;气入中脉而住,诵阿字音;气从两鼻孔而出,诵吽字音。
(4)最行气金刚诵
依舌气而修,观想中脉白色尊(吽)字,观法如前。复观舌之脉根,植于中脉,脉尖在舌尖,中空如筒。当气经舌尖入于中脉时,诵嗡字音。气入中脉而住,诵阿字音;气从舌尖出时,诵吽字音。
(5)决行气金刚诵
依身气而修,观想中脉白色(吽)字,观法如前。复观身上诸脉根,植于中脉,脉尖在一切毛孔,中空如筒。从毛孔内入之气入于中脉时,诵嗡字音;入气入中脉而住,诵阿字音;气从毛孔而出时,诵吽字音。
二柔和宝瓶气
宝瓶气者,谓上气下压,下气上提,有若两函相扣,气藏其中,如宝瓶然,故曰宝瓶气。
柔和宝瓶气有心间宝瓶气、脐间宝瓶气及全身以气遍满之宝瓶气多种。此处所述,为脐间宝瓶气。修宝瓶气,能令气悉入中脉,且以鼻息停灭,则由心缘境所引之妄念,亦当尽绝也。
行者自观成金刚萨埵双身像,三脉四轮、中脉(吽)字,一一具足。呼出浊气后,随即行吸、满、消、射四法,分述如下:
(一)吸
吸者,谓将寂静精华,气如虹状,以长缓之力全部吸收,一次盈满。复由肛门内,以收提法上提下行气,使上下气俱合于脐下,故名为吸。
(二)满
满者,谓观想气入左右两脉,如肠灌气,直趋入中脉。随咽津液,如有声音,与气齐压至脐,异常充满,如气贮入宝瓶,瓶则存脐上,持之久住,故名为满。持气之量,以三十六弹指时间为标准,即为持气娴熟相。中等能持至七十二弹指。如能持至一百零八弹指时间,才为合度之满。但不可过劳,善自审察为要。
(三)消
消者,渭持气至不能忍时,应予消散。分为内消与外消二种:
1内消
观想气入左右二脉,充满后入中脉,如从沟引水,以至于心间而消失,中脉空莹,如是业气即变为光明智气。此名内消,为最殊胜之消散。
2外消
观想气先满中脉,后满四轮,复遍满全身及诸毛孔。此为外消。
(四)射
1冲顶射法
若觉气不能再持,则观想蓝色之气,如箭上射,纷纷冲向头顶由梵穴而出。但每座仅可修一次,多则恐生过患。
2自然射法
修冲顶射法一次后,观气由两鼻孔射出,如香烟之缭绕,在前面十六指空处消失。
三刚猛宝瓶气
修气有柔和气与刚猛气之分。柔和气即缓缓吸;吸入后缓缓送下至生法宫少住;又缓缓出。刚猛气则相反,吸时两手握拳垂直,置两胯间,颈稍曲,上唇抵鼻中根,竭力吸气入,住气时竭力下压上提,两鼻孔行呼吸极微,而至停灭。于鼻孔门中,置一毛亦不动摇。出气时如“海冲须弥”,以脊喻须弥山,气喻海,气出时,腹部深陷若贴脊骨,故名“海冲须弥”,气从两鼻孔竭力喷出。
初学者修持刚猛气,利少弊多。于柔和气未娴熟前,勿修刚猛气为要。
金刚诵属柔和气,宝瓶气属刚猛气。宝瓶气中又有刚柔之分。为避免障碍,上面所介绍之宝瓶气,属于刚中之柔者。
四中住气
气射出时,不可全部放出,必须留微少的气于脐下,此名中住气。如只将气鼓入,尚乏功德。如平日行住坐卧,将气少许存入生法宫,观照明晰,有此念力,则殊胜成就。因此气不断,极易生定,故能获殊胜功德。
莲华生大士说:
“最殊胜功德,为中住气。”
六灶印(南师示范)
修中住气的不共口诀为:身六灶印,气略大,吸、满、消、射,如法修持,注意三十六、七十二及一百四十四的弹指数,并留一点气,常存瓶中,意有所缘,不稍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