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1卷6笔记

创建日期:2022-12-29

  民俗学-楞严1卷6笔记

  精修《楞严经》进度3卷一=梦参法师释+宣化禅师释+索达吉堪布释

  卷一

  3阿难独乞,遭大幻术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一、梦参法师义

  第05课前大半部分:阿难独乞,遭大幻术

  1、五不准乞:《显扬圣教论》佛在世的时候,不准到五处去乞求:

  1、1唱令家,就是娱乐的场所,惑乱你的禅定。

  1、2淫女家,就是妓女院,因为那个地方行为不清洁、不端正。

  1、3酤酒家,卖酒的地方,因为酒是一切犯罪的因缘,它生出来很多过患。

  1、4王宫贵族,跑到国王皇宫里去求饮食,因为那种戒备森严的。

  1、5旃陀罗家,旃陀罗在印度是杀猪的、杀羊的屠刽之家。

  2、平等乞食五种的含义

  2、1其心平等:由于内证平等理,证得法性了,登地上的菩萨,不分贫富贵贱。

  2、2心离贪慢:心里头没有贪心,没有我慢贡高心。

  2、3大慈不偏:平等行慈,这是大菩萨发大道心的。

  2、4不惧无畏:各种的恶象,什么酤酒家、淫女家,他都不怕。把这些个都止息。

  2、5无疑无别:什么猜疑心都没有,就是平等心,不是二乘的分别见。

  3、阿难现在发了大心要平等慈悲,这功德是无量的,但是对阿难来说,他的资格、他的心力还不够,不是那个大根器量,不是证得了地上菩萨的量。他一天在佛的身边,学的听到的是大乘法、平等持,他就想去做,但他力量是不够的。他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因此说他受难的原因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他没有这个力量来做超越他能力的事情。

  二、宣化禅师义:

  第09课36分钟后: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波斯匿王供僧

  第10课前部分:至本节结,阿难独乞,遭大幻术

  三、索达吉堪布义:

  第06课前半部分:阿难独乞,遭大幻术,

  1、二乘声闻乘因其修行的缘故,认为一切财富如毒药,是罪过之来源,认为清贫一点更为重要,宁愿过着清净的生活,慈悲心比较狭隘,通常舍弃富贵,追求贫穷,这是二乘声闻乘的思想。

  大乘思想是远离贪著和狭隘的自相,无论外显如何,皆以远离烦恼、利益众生为原则,不会特别在意是否拥有钱财,有没有财富都行,只要能和众生结善缘、对众生有利,那就无需避讳。

  2、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

  这天,波斯匿王迎请佛陀到宫掖(宫殿的一边)供斋,藏译版是“迎请佛陀到宫殿当中”。

  “讳日”在藏文《大藏经》中不是很明显,有些注释当中认为“讳日”是盂兰盆节,即七月十五号解夏自恣的时间;也有说是在第二天十六号的时候。

  七月十五是汉地的盂兰盆节, “盂兰”是梵语倒挂、倒悬的意思,指在恶趣里倒立悬空在虚空当中,故而苦不堪言。“盆”是器皿,盛供品的器皿,“盂兰盆”即“解倒悬”的意思。

  3、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阿难因事先受到了“别请”( 施主指定邀请),外出未归。这次邀请他的施主也许只给他供养了衣服、资具等,或是请其为亡人超度,总之并未提供斋食。而等阿难返回时,也来不及与僧众一同应供了。

  4、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

  藏文译本中没有“最后檀越”中的“最后”二字,汉文个别注释对“最后”的解释是:在这之前,大多数长者、施主和居士供养的斋饭都已被佛陀、菩萨和阿罗汉等享用。阿难去时,只有个别施主还没有供养,由他来接受“最后”这部分施主的食物供养。

  “檀”是布施之意;“越”是超越之意,即超越吝啬、超越世间的一切障碍。“檀越”即是依靠布施获得解脱。

  阿难尊者心想:“我这次到城市应供,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施主,都按次第来接受。既不去分别斋食的净秽,也不对施主的身份有所取舍,不管是国王刹帝利、婆罗门这种尊贵种姓还是屠夫、妓女这样低贱的旃陀罗种姓的供养都平等接受。我不会去分别,就像抽签一样,遇到什么就接受什么。”

  5、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平等、慈悲地接受,不去判断拣择“这是卑微的”或“这是低贱的”,同时发愿:“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6、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阿难尊者依照如来密意,开阐、弘扬无遮:即不分贫富、平等地度化众生,以及不偏堕、不极端的实相,度一切怀疑和一切诽谤。

  4佛敕文殊,咒救阿难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一、梦参法师义:

  第05课后小部分:佛敕文殊,咒救阿难

  1、楞严经上佛放了五次光,佛在五次放光说法,表法不同。

  1、1第一次放光从顶门,从理上生起的智慧,从体上生起的妙用。

  1、2第二次放光,从面门放光,表从智慧而起的妙用,从智慧而起的妙用是从面门开始的。

  1、3第三次从卍字,佛的心中都画有卍字相。卍,我们一般都念卍(音:万)字。因心而显的见,看问题你有什么看法,那就是见解,说你见解如何?万行而生出的正知正见,这个正知正见是因心而起的。

  1、4第四次放光从佛顶,佛顶放光,第四次表示一多无碍。

  1、5第五次是从五部分,两手、两脚、头顶,五体,或是是表眼耳鼻舌身意,或是表五圆通,从一根而说,总摄诸根。

  2、肉髻顶相在华严经上讲叫如来藏性,凡是看见佛的肉髻顶相叫如来藏性,含藏着本觉的体,就是本觉的理体、本觉的智慧。

  3、从本觉智放出光明,光明表现什么?表现智慧,表现妙用,从本觉智上放出了始觉的妙用智慧,这个光明显现的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个光不是一般的光,是百宝无畏!那就是说佛以慈悲、德行、妙用来摄受度众生的。这个光明是无所畏惧,有威猛势力,摧伏一切恶,任何作恶的心理都可以给你摧伏,能做出无量的折伏世间、折伏一切众生的事,是光具无畏,光具百宝。

  4、佛放这光明不是一般的,而是从顶上放的。顶是表体,光是表妙用,从体起用,依着本觉的理体而产生的始觉智慧,始觉的智用。光中又发出来千叶宝莲,就是因行,表佛过去因中所修行的,从悟解而起大行,就是普贤行愿。佛的化身是从莲华而放光中生出来莲华,莲华而产生的化身,这个化佛说咒。化佛不是真实的,就形容着无为生有为,无上的心法。心法是无为的,但是所化现有作用的,那就是有为法了,那是从佛顶放出来的,最尊贵的。佛顶表佛所证得的究极圆满的果。莲华就是此经说密因,莲华表密因的。

  5、一切众生的本性,本性是一,本性随缘,随恶缘成恶性,随善缘成善性。犹如一个人拿真金铸一尊佛像,人人都拜,人人都恭敬;拿真金铸一尊淫女像,人人起淫念心、起贪爱心。真金就是真金,是你形容它。真金的本身没有什么善的真金、恶的真金,没有这个铸。

  6、淫怒痴的性体即是戒定慧的性体,没有差别。所以每个众生都是具足淫怒痴的,但是把这个淫怒痴变换成戒定慧,就是我们这个性,善恶的因缘,善缘恶缘都是缘而已,本性里面是非善非恶的。

  7、文殊菩萨把他们带回来,佛给他们一说法,摩登伽马上就证得三果,她的淫怒痴就变成戒定慧了。

  8、从这个阿难见佛以下,就是本经的正宗分,摩登伽难一结束,序分就说完了。

  二、宣化禅师义:

  第10课后部分:至宣说神咒,佛敕文殊,咒救阿难

  第11课前13分钟: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以上部分是序分,以下部分是正宗分。1、1也叫通分:每部经都有。

  1、2也叫正信序:证明此经是可相信的。

  1、3也叫发起序:阿难受摩登伽女这种因缘而发起此经。

  1、4也叫经前序:列在此经的前面。

  1、5也叫经后序:佛说此经时没有这些内容,集结时,阿难写下这些文句。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部经就是我说的,这些道理都是从我心里发出来的,这个经和我自己本身已合成一体了,这时候没有深、也没有浅了,拿经就是很平常的事情,不觉得为难了。3、我一生中最爱这个《楞严经》文章,再好都没有了,妙到极点。

  三、索达吉堪布义:

  第06课后半部分:佛敕文殊,咒救阿难

  1、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这时,佛陀的顶髻中放出百宝无畏光,光中出现了一朵千叶宝莲,其中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摩登伽经》中记载了这个神咒:“悉挮帝 阿朱帝 阿尼帝”。

  2、“提奖”,有“提携”及“奖劝”之意,分别对应阿难和摩登伽女。(如果不与摩登伽女说好话“奖劝”,摩登伽女都有可能找文殊拚命,宣化禅师义)

  3、《佛说摩邓女经》

  这时,佛陀问她:“你喜欢阿难是吗?”

  她答:“是的!”

  佛陀继续问:“那你喜欢阿难哪里?”

  摩登伽女如数家珍道:“我喜欢阿难的眼睛,他的鼻子,他的嘴,他的耳朵,他的声音,包括他走路时的姿态……”

  佛陀一一为她剖析:“眼睛中有眼屎,鼻子里有鼻涕,嘴里有唾液,耳中有污垢,身体中遍满了各种不净物。况且你们成家后就会生子,有生便有死,乃至无穷无尽的痛苦……如此这般,毫无实义。”

  摩登伽女因为前世的宿缘,如今听闻佛陀这段关于不净观的开示,她当下了悟,获得了阿罗汉的果位。其他比丘不解地问佛陀:“摩登伽女之前还有如此强烈的贪欲心,怎么这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了?”佛陀说:“其实,阿难与摩登伽女,往昔五百世都是夫妻,彼此恩爱。这一世他们能够值遇正法,摩登伽女也因为证悟了人无我,获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这时,摩登伽女十分羞愧地向佛陀忏悔:“世尊,我以前实在愚痴,今日才恍然大悟。您是引路的明灯、漂泊者的彼岸、盲者的依怙,我向您忏悔……”从此之后,她对阿难再无贪念,如同兄弟姐妹一般。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1卷3-5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