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讲到第三个事业甚深,这里有十一个方面的道理。首先第一个菩提分法如宝藏、宝源一样。
庚三(事业甚深)分十一:一、菩提分法如宝源事业;二、成熟众生事业;三、趋于究竟事业;四、说法事业;五、幻化等事业;六、智入事业;七、无分别事业;八、顿见种种事业;九、智不入事业;十、相应解脱也属智慧事业;十一、摄义。
辛一、菩提分法如宝源事业:
力等佛陀法,菩提如宝源。
佛陀有很多的功德,比如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些功德是一切功德的来源,就像菩提的宝源、宝藏一样。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一旦现前了菩提,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想得到的话,那所有的功德应有尽有。
我们在因地的时候,积累资粮和希求佛果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得到佛的果位,甚至菩萨果位的话,那世间当中凡夫的烦恼、痛苦、每天一大堆的不开心,全部都没有了;而所有利他的、正方面的功德非常富裕。就像世间的一个人,当他变成很高尚的人时,会有很多正方面的智慧、悲心、信心、勇敢等等,有很多精神上的财富;而当他变成特别恶劣的人时,或者说这个人很卑下的话,那所有功德方面的财富,他都没有;而不好的恶习,他非常多。所以在世间层面,我们也可以知道,佛陀是无量功德的源泉。
“佛功德海无有尽,求其边际不可得”,是《华严经》里面讲的,我们希求佛功德的边的话,也是不可思议的。
有些人应该学过《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我以前翻译这部论之后,的的确确产生了极大的信心,那时才真正明白,原来所谓的佛陀,实际上是这样的,他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的人,不是这样的。他在多少万年、多少劫当中,积累了智慧,之后给我们分享了他的智慧,每一个众生都可以得到他的智慧。
对于生老病死、世间当中的任何经历、痛苦,佛陀都有很好的面对方法,每个人通过学习,就能够获得他的加持、智慧,可以说他是珍宝的源泉。
这里有十一个科判,这是第一个菩提分法如宝源事业。下面讲了很多不同的比喻。
辛二、成熟众生事业:
于众善庄稼,亦许如密云。
佛陀就像密布的云一样,云积聚之后,可以降下甘露雨水,大地上所有的草木、庄稼等等可以成熟。
同样的道理,佛陀以转FA轮的方式,让众生干涸的心田,得以成熟。依靠佛法而得成熟,是很重要的。
要依靠佛法而得成熟的话,就需要有善知识的开导。在善知识的相续当中,应该有慈悲和智慧,尤其应该有佛教的理念。
我那天看《菜根谭》,里面讲,如果要想影响别人的话,自己应该要有这方面很厚的习气,这是世间法的一个说法。我自己体会到,比如说一个佛教居士,自己学得比较不错、自己有一定的智慧和悲心,那他对周围人的说话力度、加持和能力,完全与不闻思修行的人不相同。如果一个人心里没有装任何货、全是白纸的话,即使他口头说得很不错,但是很难真正帮助别人、成熟别人。
历代的高僧大德、历代的修行人,他们一辈子都在佛教的教义当中闻思修行,这样的话,他学出来的、修出来的功德,对成熟众生和利益众生,非常方便和有意义。
如果没有一定付出的话,我们佛学院经常有这样的人,今天出家,明天就想转FA轮,“我要下去,我要弘法去!”各个班的法师,劝他不要走,“你刚刚出家,现在出家人的走路都不太会走,出家人的衣服还不太会穿,这样下去不太好!”出家人走路有专门的走法;出家人穿袈裟,也要学一段时间。有些刚刚出家的人,从他穿的衣服上,一看就知道,这个人肯定是新出家的。
“不行、不行,我要去度众生了。”他自己是空白,心里面没有什么货,只是把外衣换一下、头发剃一下而已。那这样的话,现在城市里面的很多年轻人,为了好看而剃头发;有些男明星为了好看而穿裙子,这样都是有的。光有出家人的形象上,也是做不了什么事情的。
要成熟众生的话,自相续当中应该有一些真正的智慧,这样对成熟众生才会有利益。
佛陀成熟众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哪怕是见到佛像,也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利益。
“凡见佛者,皆蒙利益”,这是佛经《福盖正行所集经》里面讲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见到佛陀真身,当然有无量无边的利益;即使没有缘分见到佛陀的真身,只见到佛陀留下来的佛像,在佛像面前做供养、做祈祷,同样也有无量无边的利益。
我经常在一些没有信仰的地方,比如说医院,放一个佛像,让很多非佛教徒能够看见。他们看见以后,(师模仿戏语)“啊,这个黄色是什么东西啊?这个是你们的菩萨吗?这是上帝吗?”不管他们怎么说,上帝也可以,菩萨也可以,或者说这是你们的导师也可以,怎么说都可以,只要见到佛像,在他们的阿赖耶上面,就会种下一些善根,这也是一种成熟众生方法。
当然我们还是要选择场合的,否则,我们在大街上拿着一个大大的佛像,“你们看,你们看。”这样的话,别人认为你精神有问题。所以度化众生,应该要看时间和看时机,这也是需要善巧方便的。
辛三、趋于究竟事业:
福智圆满故,承许如满月。
佛陀的福德和智慧,已经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就像十五满满的月亮一样,没有任何欠缺。
世间当中你觉得是最好的人,实际上还是有很多欠缺的。历史上也好、全世界也好,比如说一个国家选出来的总统、国王,最后任期满了,很多人都可能说,他有什么什么过失等等。世间凡夫人,有很多的不完美,这些不完美主要来自于自私。
佛陀是真正完美的,从显现上讲,佛陀是利他的,他所有的智慧都是十全十美的。这一点,大家应该看看大德们的论典,比如说马鸣菩萨造的《佛所行赞》、德雪达波论师造的《胜出天神赞》[注2]等等。佛陀的功德,你学了以后就会知道了。
并不是,因为我是佛教徒,所以我要大力赞扬佛佗,我要高举佛教的旗帜,不是这样的。因为佛陀有功德,我们应该赞叹;如果其他任何一个本师有功德,我们站在非常公正的立场上,也可以赞叹。
佛佗像满月一样利益众生、没有过失,这一点我们要去思考。这不光是以信心来说法,对每一句要有智慧的考证,可以用大量的经论和历史故事来说明:佛陀到底是什么样的?
辛四、说法事业:
智慧放光故,承许如大日。
佛陀的智慧是所知一切、无所不知,在十方世界当中,佛陀放出的智慧光芒,就像太阳放出的光芒,能照耀整个世界。
《华严经》里面讲,“譬如日出时,能除一切闇,诸佛圣福田,普照十方界”,佛陀出世的时候,能照耀一切众生,这也是用太阳来比喻佛陀的。
师念藏语传承。
辛五、幻化等事业:
犹如日轮中,无量光融合,
恒常行一事,亦能照世界。
如是无漏界,无量佛融合,
同行一事业,显现智慧光。
“犹如日轮中,无量光融合”,就像世间当中的太阳,看起来是一个光,但实际上,是由无量的光融合在一起的。
“恒常行一事,亦能照世界”,恒常行持什么呢?就是照耀整个世界。
我记得,大概是一六六六年的时候,有一个英国科学家,叫做牛顿[注3]。他通过三棱镜来观察,人类首次测出了太阳光是由七色构成的。之前的人都认为太阳的光,只是一种白色的光,但是实际上,在白色的光当中,能够看见的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的七彩缤纷的光,还有看不见的紫外线、红外线,这些光全部都融入到太阳光当中。
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时候,就讲太阳吸纳了所有的光、融合了无量的光,然后照耀整个世界,遣除世界当中的一切黑暗。而科学家在一六六六年的时候才认为,太阳能融合所有的光再发出去,照耀世界,遣除黑暗。把这些说法进行对比的时候,应该有一些新的发现吧。
“如是无漏界,无量佛融合”,这里是比喻,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在无漏的法界当中,有无量佛的智慧融合一体。
“同行一事业,显现智慧光”,行持同一个什么事业呢?化现种种的方法来饶益众生。佛陀不管是阿弥陀佛也好、不动佛也好,不动佛也叫阿閦佛,佛经里面有专门称阿閦佛为不动佛的,还有宝生如来也好,无量的佛唯一的事业,就是利益众生。
我有时候想,不要说是佛陀,就是现在的一些善知识,他们考虑的也是利益众生,除此之外,不一定有很多的事情。他们的事业、他们所有的言行举止,唯一的目的,就是让众生,在心灵上,遣除各种各样的贫寒;在身体上,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快乐。这些善知识,虽然讲经说法的方法不同,显示的身相各种各样,但是同一个事业、同一个目的,就是想教化众生、成熟众生、利益众生。
我看到《法王晋美彭措传》[注4]里面,大概很早的时候,法王做了一个梦,见到了他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的。法王当时说:“从新加坡回来后,在汉地大概放了一亿多的生命。”托嘎如意宝赞叹他说:“你是世间的大太阳,你很了不起。”
“你是大太阳”,用这个比喻来赞叹法王。放生、教化众生,都是佛陀的事业,完全是一样的。
在这里说,就像太阳把很多的光融为一体、遣除世间的黑暗,所有诸佛的智慧、悲心,正的方面全部融为一体,饶益众生、利益众生,除了这个以外,诸佛没有什么其他的事业了。
还有多少时间?不算前面的讲话,还有十分钟,是吧?如果算的话,就到了?那不算哦。再讲一个颂词,前面的不算,还有十分钟。
辛六、智入事业:
如出一日光,是集诸光辉,
当知诸佛智,出生亦如是。
“如出一日光,是集诸光辉”,世间当中的太阳,一束阳光就能照亮整个世界;一切世界,它都可以无有前后同时照亮。
同样的道理,佛佗很多随顺众生、利益众生的智慧光,过去也好、现在也好、未来也好,现前成各种各样,饶益不同的众生。
我们去朝拜佛的圣地、朝拜佛陀留下来的一些像,包括一些印子,这些都具有很甚深的加持。
现在在藏地、不丹、尼泊尔的很多地方,有莲华生大士留下来的很多身体的印子。其中不丹的一个莲花生大士身印,在很远很远的地方。现在很多去不丹的人,都没有到那里,最多去一下巴佐达仓就转回来了。以前我们去的地方,他们都没有去。同样的,在印度也有很多这样的身印。
你们可能看过玄奘的传记,叫《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注5],当时玄奘在印度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山洞,以前佛陀降伏一条毒龙的时候,把自己身体的影子印在了洞壁上,所以有很多人朝拜这个洞。
那个山洞在很凶险的地方,当时玄奘很想去,很多人都劝他不要去,因为那里有很多的盗贼、盗匪,很危险。但是玄奘觉得,“佛陀的身影在万劫当中都难遇到,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要去。”
玄奘在去的路上,遇到了盗贼。他们拦住他问:“你到哪里去?你难道不怕盗贼吗?”玄奘说:“不怕,盗贼毕竟也是人,我连猛兽都不怕,还怕什么呢?我一定要去见佛陀的身影。”最终玄奘的语言感化了那些盗贼,他们带他去见佛陀的身影。
刚开始玄奘在山洞里找不到影壁,后来找到影壁了,却什么都没有看到,壁上什么都没有。玄奘就开始磕头,磕了一百个,还是没有见到。他就痛哭流涕,觉得:“我一个中国和尚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连佛陀的身影都见不到,非常痛苦。”他就忏悔,又拜了两百个的顶礼,慢慢慢在洞壁上看到了影子。他不断地忏悔、不断地礼拜,最后佛陀的身体、袈裟全都看得清清楚楚。
玄奘叫陪同的那些盗贼一起进来看,那个洞本来是很黑的,现在能够看到佛影的光芒,这些人也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其他人都看到了,但是有一个人,可能是业力现前,他怎么看也看不到。
有时候去朝山,可能见到一些佛像、一些佛光;世间当中的一些圣地,有时候会显现一些佛光,这些不能完全认为是迷信、不用看,不能这样。其实,诸佛菩萨化现的形象,是各种各样的,因此应该起信心。
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智慧,一见到彩虹的话,“哇,你看看,佛陀的彩虹出来了。”这也不一定的,世间当中也有很多彩虹、也有很多光芒。有些佛教徒,每次看到太阳外面有圆圆的日晕时,“啊,你看今天是个吉象的日子。”也不一定的,我们还是要有一种科学的观念。但是如果太科学、太固执的话,那来自于加持方面、信心方面的智慧光,不一定能融入我们的心。
佛陀的加持,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我们也要理性、也要感性;也要有智慧、也要有信心。这样我们才会知道、明白佛陀甚深的处、甚深的事业、甚深的法相。否则,只是以表面、表象来认定佛教和菩提,这并不是很好的。
“当知诸佛智,出生亦如是”,当知诸佛的智慧出生也是一样的。一切佛陀中,一位佛陀起现随应利益所化所问而授记的智慧时,其余无量佛陀的一切智慧同以那一智慧无有前后同时趋入、出现为同一意义。
像太阳的光芒遣除黑暗一样,佛陀的智慧光芒,也能遣除众生心里的黑暗。我们通过对佛经的闻思修行,能真正遣除内心的痛苦、内心的不安,这一点,很多人应该是有感受的。比如说念《心经》、念《地藏本愿经》、念《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光通过念这些经,就能使自己的心获得快乐,这是很多人有目共睹的事情。我们对佛经的道理进行思考以后,转变了人生,获得了快乐,这也是直接享受的财富。这些都可以称为是,佛陀的智慧光芒照耀了我们的心。
如果把我们的心比喻成夜里的黑暗,一旦阳光照射到我们心的时候,我们就豁然开朗了,人生当中的痛苦一下子就没有了。像那天我说的一样,一个人遇到堵车时,以前觉得很痛苦;而现在觉得“哇,这是一个修行的机会,也是很好的。”以前生病的时候,觉得很痛苦;而现在如果生病的话,“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机会。”以前工作不顺利的时候,怨天尤人,特别痛苦;而现在如果工作不顺、人生当中有一点挫折,“这也是一种加持,我应该用另一种方式来看待,这样人生会更有意义。”这些都是佛陀智慧的光芒。智慧的光芒,不一定非要是高强度的光,照射到一个人的头上、身上,不一定是这样的。
外在的阳光照耀世界的时候,遣除了外在的黑暗;内在的佛陀的智慧光,遣除了众生心里的黑暗。当心里的黑暗一被遣除后,原来的本性便显现出来了。如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心的本性,那么所见到的万物景象就会更加美丽。因此,我们对佛教的闻思,要越来越有兴趣,不要间断,一定要长期努力下去。
《经庄严论》对很多人来讲,不是特别好懂,它是佛教非常专业的论典。听课的人有所增加,我心情也就比较好,感谢新增加的人。不然的话,我会伤心的,我会没有信心讲课的。当然听课的人多或少,对我来讲,只是一个数字而已,没有什么的。现在是这么好的方便的网络时代,大家要珍惜听课的机会。
以前高僧大德们越过很多座山,忍受高原反应,到藏地求法,你们看看法尊和能海的传记。包括我们学院里面九十年代的道友们,求法也如是艰难。
现在大城市里面的人,不需要去藏地,在自己的卧室里听课。有些人的家人不信仰,他们就在厕所里面听课、在别的地方听课,有各种各样的听课方式,这些都是很好的。
不管怎么样,你们好好地学习,我们也很好地努力,小小的障碍、小小的事情,不会阻挡我们的讲课,我们不会轻而易举地断掉。如果大家都很重视的话,再过几十年,现在这样的听课、学习,将是很美好的回忆、是人生当中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下面念《普贤行愿品》回向,《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很大,以前我讲过很多次,大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尽量在每次上课的时候念完《普贤行愿品》。你们有信仰的人就不用说了,都是非常认真地在念;对没有信仰的人,你也念一遍的话,也许你会开智慧、你会发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