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0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5-02-28

  NO.10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庚十七(说法安立)分五:一、所说法之差别安立;二、遍知其义安立;三、菩萨无量功德安立;四、如是说法之果安立;五、摄大乘法安立。

  辛一(所说法之差别安立)分四:一、宣说法安立;二、宣说谛安立;三、宣说理安立;四、宣说乘安立。

  壬一、宣说法安立:

  以契经等别,安立为明处,

  当知一切地,坚稳法安立。

  “以契经等别”,以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喻、本事、本生、方广、希、论议,十二部的差别,去年《妙法莲华经》[注3]里面已经讲了九部经。

  “安立为明处”,安立内明、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五明处。三藏十二部衍生下来五明,我们五明佛学院,应该这样来了解。

  “当知一切地,坚稳法安立”,应当了知这称为信解行地及圣者十地一切地坚稳菩萨的法安立。佛法是三藏十二部的内明,加上其他四明,是凡夫地、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信解行地,一地到十地之间的所有坚稳菩萨所修的法,所安立的法。

  在法师和堪布堪姆中,有个别人只修内明学,不把其他的明当作法。“医方明的知识、工巧明的知识,或者现代的知识,只会增加分别念,你们天天不好好闻思,学这些、看这些,有什么意义”,不管是在课上也好,还是课下也好,经常批评弟子,一传十,十传百,导致很多人除了闻思修行内明以外,不学其他的明。从修行层面来讲,就像《胜道宝鬘论》里面讲的一样,内明以外没有什么修的。天天修出离心,天天修菩提心,其他明都不关心。

  即使不关心,也不能认为其他明全是非法的,不能这样的。《经庄严论》里面,五明学科全部都称为佛法。

  佛法有不同的安立方法,下面简单跟大家讲一下。

  内明学,是无误安立并宣说三乘各自道果的内容。大家都清楚,显宗密宗的法,叫内明学,也叫佛教。

  声明学,是字母组合形成的名称自性中,运用结构、格等变成其他形式的种种道理在语言学论典中,是先前佛菩萨大仙人所安立。菩萨也这般以某种道理为他众传讲并进行安立。相当于现在语言学、文学的一些知识。

  因明学,是以现量、比量、教量——三量来衡量现前、隐蔽、极隐蔽之理的安立。

  医方明,是有关健身养生的方法及如理依靠饮食、行为、药物、医疗的安立。

  工巧明,是身语意如何纯熟串习的安立,包括所属的历算、天文、八观察等为主的各种工巧明的安立。

  藏文化、藏传佛教的研究者把以上称为大五明,还可以再细分出小五明。

  修辞学,声明的分支有偈颂、散文、颂散兼具的修饰连同句义修辞的修辞学。也叫做诗学,有长行文、偈颂,或者长行文和偈颂都具足。以前我读师范的时候,只学过一部分印度的诗学和藏地的诗学。

  韵律学,偈颂文字抑扬顿扽的韵律学。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相当于是汉地的偈颂、对偶、对联,在文法方面有押韵的要求。

  戏剧学,各类语种兼有之妙音舞姿的戏剧学。现在很多艺术学院学的歌舞、戏剧,这些方面。

  词藻学,一种意义也能以各种不同名称来了知的词藻学,应当如理了知世间共称的安立。一个法有很多的名称,比如说太阳也叫光明、明目;释迦牟尼佛有十种名号。

  历算学,工巧的分支有历算学,相当于是现在的数学、天文、地理的部分知识。

  这些叫做小五明,直接安立世间的道理,间接也能懂得佛教很多三乘的内容,这是稍微讲了一下小五明。

  大五明及小五明,称为法安立。都是利益众生的,对菩萨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麦彭仁波切的注释里面讲了很多,安慧论师和印度其他的讲义里面,并没有细讲。

  麦彭仁波切说,佛经的十二部主要是宣讲内明的典籍,但其分支也有其余四明,因此大乘经藏极其博大,无倒宣说如所有、尽所有诸法之处,为此大乘经藏中并非在一切情况下都不宣说五明,因为大乘经藏的佛经永远不可仅以此限量。所以,五明也是佛语对菩萨安立及讲说,菩萨如是受持而利益众生,所以他们时时幻化为具五通的大仙人、大婆罗门的形相宣说也不可计数。菩萨以这种方式来利益众生,所以我们要对所有的众生观清净心。

  《宝灯经》里面也讲了,为了利益众生,菩萨会显现从事工业,农业,商业等无所不包的行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商业方面的知识,农业方面的知识,科技方面的知识,这些都属于工巧明,工巧明有很多意义。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些道理,讲义里面还讲了很多,我就不一一阐述了。希望你们有时间的时候,详细看一下麦彭仁波切对五明的分析。

  佛菩萨的幻变无量,因此十方浩瀚无边刹土中五明所摄的无谬论典,也是依靠菩萨的威德力而宣说。

  为此,认定声明等在佛经中无有而将其一概定为外道宗,是智慧极其狭隘的表现。继先前的佛菩萨所说之后,外道与内道的智者们也造了语言学等论典,虽然不乏其数,但又怎能因作者是外道就确定明处是外道宗派、作者是内道就确定明处是内明呢?

  四明是共同明处,它不应该有外内宗的差别,但是,诸如《集量论》及《因明七论》建立本师与佛教为正量之理等,《如来秘密表示咒》及《甘露藏续》中所说的遣除大种身体紊乱之障的咒语与成熟解脱相关,密宗仪轨中的舞蹈、妙音及佛像的尺寸等工巧,《时轮续外世间品》所说的历算、星矅对应中脉的气息数之类的安立,外道中并没有共称,是内明的特法,这一点无需说明。

  外道宗的内明是指修禅定、无色定等持,自在派修风瑜伽,裸体派修真实性那达及自真如等,但由于他们没有证悟无我的缘故,虽然会成就少许暂时的神变等,但并不是解脱道,因此并非完全具有真正的内明,没有超世。佛语宣说出世之道,所以是真正的内明。

  内明是抉择如所有、尽所有的一切法,因此能了知尽所有法的分支《语言学》等一切明处也是它的分支。佛语无量无边,但当今在印度藏地,凡是见到的这所有佛经中也不同程度有声明等,《解深密经》中宣说了观待理、作用理、法尔理和证成理四种道理,以此无余宣说了因明。声明,经藏中说“有碍故为色,领受性之受”等,也有声明的释词,以词无碍解不仅仅了知声律,而且了知一切众生无边语的释词。如来语文句善妙,也是指名称、结构如理运用的释词善妙,比喻修饰、形象化修饰等修饰的诗韵完美,每一语言有无量适宜的诗学比喻,《时轮金刚续》中直接宣说了历算的方法,经中顺便也提及到种种歌舞、技艺、观察。菩萨工巧明的波罗蜜多之理在《方广庄严经》等中有宣说。医方明在《金光明经》中也有宣说,以此为例,佛经中并非只有内明、没有其余明处,因此应当了知大乘经藏中摄集一切明处,只要能暂时究竟利乐所化众生无论如何都可以,遇到所化众生之缘而请问,佛陀无有不知不说的,菩萨们也以不忘陀罗尼受持时时宣说,因此一切如所有、尽所有的所知在佛经中都有出现。

  我们应该明白什么呢?佛陀讲到的这些明处,都不能轻视。除了内明以外的因明、声明、医方明和工巧明,这四种明,佛陀在不同的经典当中都有阐述。

  《经庄严论》当中是怎么讲的?在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的译本中讲,“菩萨习五明,总为求种智,解伏信治摄,为五五别求”。

  (师背诵藏语)“若未勤五明,大圣不成佛,故为折摄他,自遍知精进”,如果没有学五明,即使是菩萨,也是不能成佛的,所以为了制伏和摄受他众,应该学习五明。

  你用汉文提醒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藏文的教证。不然的话,今天在这里讲考不成功。

  法已经讲完了,大家应该知道什么是法了。归纳起来,就是五明学科。

  我们学院的名称,是很好的。八五年、八六年,我来的时候,不叫五明佛学院,那时候叫“喇荣寺”。

  八六年的时候,当时的副委员长班禅大师来喇荣,他给色达县写了一封藏文信,信中说,新龙喇嘛晋美彭措想在喇荣办一座五明佛学院,我非常同意建立之,希望相关党委政府予以支持。他给我们学院提名“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当时佛学院是喇荣寺下面的佛学院。一定要寺是大的,佛学院是小的,是寺范围内的佛学院。一段时间一直这样说。

  大概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出了一些文件,要院寺一体化,寺就是佛学院,佛学院就是寺,这两个不分开。一直这样管理。

  现在又分开,变成他体了。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昨天有一个人采访我,问未来会怎么样?我说,对未来,我也不知道。现在国际、国内、自己的身体、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学院的管理模式,学习模式,也会有变化的,怎么变化?我没有神通,不能对未来做授记。但是不管怎么样,只要我们学院存在,肯定以闻思修行为主,以利益众生为主,按照上师如意宝的“莫舍己道、勿扰他心”的原则运作。这一点,我是基本上能预测的。

  在我的印象当中,学院的管理有时候是他体的,有时候是一体的、不二的,有各种情况,这也是很好的。

  我现在才感觉到,当时上师如意宝给学院取的名,很有包容性。不光是藏传佛教,不光是汉传佛教,或者不只是单一的密宗、显宗。在这里,后学者学什么知识,都有空间,都很放松,我觉得很有意义。佛学院的名称叫五明佛学院,坛城上面有各种教派的殿堂,可以容纳任何修行人、任何教派的人、任何世间的知识分子,非常符合佛陀的教义、符合当前思想很开放的时代,非常重要。

  这里的有些道友,以后你们建立道场弘扬佛法的时候,刚开始的定位,空间要设计得大一点。不然,如果设计得特别小,将来事业扩大的时候,原来的空间就很难容纳了。

  学《经庄严论》的时候,大家会对上师更加有信心。

  师念藏语传承。

  壬二、宣说谛安立:

  依于七真如,安立真实谛。

  什么是谛?谛是真实的意思,名言世俗当中的真相,谛的藏语就是“顿巴”。世俗当中有很多的真相,这里讲,依靠七种真如而安立真谛。

  1、转入真如:缘起十二支环环相扣产生,相续不间断持续转入无始无终的轮回。十二缘起在名言当中,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一个东西,这叫做流转轮回的真谛。

  2、法相真如: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三者的法相,遍计法为所取能取如是无有,显现所取能取的颠倒因或基依他起在名言中有,依他起不成立所取能取是二空之法性圆成实。

  名言当中,什么都不存在,但是能显现,叫遍计法;名言当中虽然不存在,但是显现确实存在,这叫做遍计谛。能取所取的迷乱现相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这是世俗当中的真谛。

  遍计法的来源和根本,叫依他起;有了习气的因缘,一定会显现各种迷乱,这是从轮回层面来讲的;依他起也有清净的,比如显现极乐世界。

  显现不存在的这个部分,叫圆成实。胜义当中,二取都是空的,这是圆成实的谛。

  这三个法相,也叫真谛。

  3、心识真如:有为无为法除心外无有,一切法仅仅显现于心中罢了,因此成立是心识本身。

  虽然一切法显现成各种各样的相,但实际上都是心的幻变。佛经里面讲的“万法唯心造”或“三界唯心”的道理,是完全成立的。看到世界、世界的好坏,全依赖于自己的心,心外无物,这是佛教唯识宗的观点。明朝哲学家王阳明,也是提倡“心即是理”的。

  4、安住真如:恒常住于三苦自性的轮回一切法。就是苦集灭道当中的苦谛,因为在轮回当中,三苦的自性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5、倒成真如:是具有业与烦恼法相的集谛,因为依靠它颠倒形成痛苦的自性。苦谛是由集谛颠倒显现的因缘而来的。

  6、清净真如:是灭谛,因为清净了苦谛集谛的过失。为了清净苦谛、集谛的过患,开始修道,修了以后,就出现灭谛,这也是个真如。

  7、正成真如:是道谛,因为依靠它无倒修成灭谛。依靠修道,最后集谛和苦谛都没有了,现前灭谛了。

  1转入真如、4安住真如、5倒成真如,三者众生等同。

  2法相真如中依他起与圆成实二法相的一切有为无为法等同,3心识真如也包括在依他起范畴中。《解深密经》中所说法相真如唯是二无我,如此一来就是圆成实。

  6清净真如,声闻、缘觉、佛陀三菩提等同,因为仅仅获得灭谛方面是相同的。

  7正成真如,闻思修真实义法的一切法等同。这是《解深密经》中宣说的。

  如此,3心识是八识聚,其中不清净依他起是缘于遍计法而以顺式缘起住于轮回的部分是苦谛;趋入分是5倒成真如,属于集谛;缘于圆成实修道清净依他起的部分属于7正成真如。《辨中边论》中,心识真如归摄为圆成实。离客尘真如是圆成实灭谛。

  1转入与4安住轮回是具有无常、苦、空、无我四相的苦谛;5倒成真如是具因、集、生、缘四相的集谛;6清净真如,圆成实自性远离客尘,是具有灭、静、妙、离四相的灭谛;7正成真如是具道、如、行、出四相的道谛——四谛。

  《大般涅槃经》里面讲的,“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生死既已尽,更不受诸有”,如果见到了四谛,就能断生死轮回;如果生死轮回尽了,那就不会再流转。

  我前一段时间引用了《中论》的一些教证,内容是比较相同的。反正七种真如,也是七种真谛,在胜义当中和世俗当中都没办法推翻,是非常真实的东西。

  归纳起来,就是《新译大乘入楞伽经》里面讲的,“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我法,普摄于大乘”,以前讲《中观庄严论释》[注4]的时候,要求大家背诵,不知道你们背了没有。五种法、三种自性、八识聚、二无我,是所有的大乘摄义。

  五法,是指名、因、分别、真如、正智。是三法相中分出的。

  名,是指以柱子、瓶子等名称安立,执著彼彼为遍计。

  因,是指依他起显现为所取分,显现为大腹等某某法立名的因或理由。

  分别,是指显现为能取分的八识聚。用分别念来区分能取所取。

  真如,是无变圆成实。是对境方面。

  正智,是真如的有境无倒圆成实。是有境方面。将对境的名称安立有境上,因为显现相同。

  我想,如果你们学过,可能马上就想起来了;如果没有学过,我讲半天,也是没有什么用的,还是不明白。所以我就暂时不讲这个道理了。

  刚才讲到什么?应该用佛法来利益众生,所讲的法是什么?前面讲的五明,讲的七种真如,里面包括了四谛和十二缘起等等。

  现在很多地方的法师讲经的时候,要么讲三十七道品,要么讲四谛,要么讲十二缘起。法师一定要懂得十二缘起,十二缘起不是很难的。懂得了十二缘起,就知道众生在轮回当中是怎么转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以后你们做小型演讲的时候,要么讲十二缘起,要么讲四谛,要么讲七真如,或者讲四种理。四种理是什么?学过《解义慧剑》的人,应该很清楚。

  刚才已经讲了谛,下面讲安立理。

  壬三、宣说理安立:

  安立理与乘,四种及三种。

  如理而作意,正见具有果,

  量辨不可思,当知为四理。

  “安立理与乘,四种及三种”,安立正理及乘,略说分别是四种理与三种乘。

  四种理是:

  作用理:了知某因生某果。依靠因的作用产生果,从因层面讲,因观待果叫作用理。

  观待理:了知某果观待某因。知道果是观待它的因而来的,这是从果层面讲的。

  法尔理:火的热性、水的湿性之类是世俗法尔,诸法空性是胜义法尔。在胜义当中,暂时是单空的;再细微观察,是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再按照密法的窍诀观察,是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这样的道理,以法尔理来抉择。

  证成理:以现量比量相应诸法实相而衡量。现量能见到的法,通过现量来抉择;比较隐藏的法,通过比量来知道。

  “如理而作意,正见具有果”,信解行地如理作意二无我之义引出见道现见法性谛的正见,而具有果。见道的正见具有解脱涅槃之果,从彼等因产生彼等果的作用与彼等果观待各自因的角度分别为作用理与观待理。

  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时候,如理作意不断修行二无我,能够得到见道。修行二无我与见道之间,有因果关系,互相观待。好好修行二无我的原因,将来能获得见道的果,这是从作用理的层面来讲的;要得到见道的果,就必须修行二无我的因,这是从观待理的层面来讲的。

  如此因果相属是无欺的缘起法,如具有生长力的种子产生苗芽一样起到因生果的作用,如果有因,则有果的随存,果观待因,无因则果灭。如此才合情合理。

  讲《解义慧剑》的时候,我当时认为,很多道友的讲考,已经明白了四理。四理在因明当中是很重要的。

  “量辨”,以正量辨别或证悟即是证成理。通过修行之后,用现量和比量来证明,叫做证成理。

  “不可思”,虽然世俗中如是显现无欺但胜义中所生能生的量了不可得,胜义法性不可思议,即是法尔理。在名言当中,火的热性、水的湿性;胜义当中,不可思议的法性,叫做法尔理。

  “当知为四理”,这是唯一运用于真实道的四种道理。以此理为例,应当了知一切衡量意义之理均集于四种道理中。

  以上讲了四种道理,再讲一下三乘,就算圆满这一节课了。

  壬四、宣说乘安立:

  意乐及宣说,加行与资粮,

  成就之差别,承许为三乘。

  乘以意乐、宣说、加行、资粮、成就五种法分为下等、中等、上等的差别,其中下等是声闻乘,中等是缘觉乘,上等是菩萨乘。

  下等声闻乘的五法是:

  “意乐”,声闻仅证悟人无我,仅希求自己速得解脱的意乐为下品。

  “宣说”,相应声闻的意乐,如来也宣说了人无我、轮回痛苦等四谛小法。

  《中观根本慧论》里面讲,(师背诵藏语)“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佛对迦旃延宣讲,有和无全部都破了,一定要离开有和无的边。

  “加行”,对于佛所说的那些小法,声闻于三世或七世修习,所以加行下品。一般阿罗汉需要这样的。

  “资粮”,声闻也有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但是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是下品的资粮。

  “成就”,如其资粮为下品一样,果位也是成就声闻的小菩提,阿罗汉无学果位,以此差别安立为声闻乘。

  中等缘觉乘的五法是:

  “意乐”,缘觉是中根,能证悟一个半无我,即一个人无我和半个法无我,坚持百劫修习不像声闻,因此根基与意乐为中等。

  “宣说”,如来也相应缘觉宣说了十二顺式逆式缘起法、所取如梦法。

  “加行”,缘觉需要一百个劫的修行,比声闻稍微长一点。

  “资粮”,积累比声闻善妙的中等资粮。断除了半个法无我的差别,比声闻多一点资粮。

  “成就”,获得缘觉的果位,果位涅槃虽无分别但神通有差别,声闻阿罗汉的天眼只能见到二千世界,缘觉阿罗汉的天眼天耳可见三千大千世界的色法、听到三千大千世界的声音,因此比声闻根基利、证悟、神变超胜,果位有差别,由此安立为缘觉乘。

  上等菩萨乘的五法是:

  “意乐”,菩萨根基最殊胜,能证悟二无我的智慧与以大悲缘于他利的缘故能成办自他二利,因此意乐广大。

  “宣说”,佛陀相应菩萨宣说大乘的深广法。

  “加行”,菩萨们依佛所说,身语意行持成办二利。

  “资粮”,漫长的时间当中,非常长的时间当中,菩萨积累广大的福慧资粮。

  “成就”,最终成就无上大菩提的广大果,如是安立为大乘道果。

  “承许为三乘”,以上承许为三乘。

  我们应该发起什么?发起菩萨的心,声闻缘觉的小等的心、中等的心,都不是很重要的。

  《大宝积经》[注5]里面讲的,“若起狭劣心,自度不度他……声闻道狭劣,犹如牛蹄迹”,《定解宝灯论注释》里面引用过这个教证。狭劣的心是只度自己,不度其他众生,声闻缘觉的这种发心,就像是牛蹄迹里面,积的水一样的。而菩萨发的心,就像是大海的水一样,非常广大。

  在座的各位要经常发菩提心,这个功德真的是不可思议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

  最后的颂词没有念传承,是吧?谢谢你。

  师念藏语传承。

上一篇:NO.10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