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注7]《维摩诘经讲解》8-66讲记: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尽管如此,舍利弗仍不承许,他说:不行,我看到的这个刹土,遍布丘陵、坑坎、荆棘、沙砾,还有各种土石山,污秽不堪、秽恶充满。就像我们现在所见世界中的灰尘、丘陵、荆棘等等。
“荆棘”,在汉文和英文中,都可以将两个字分开解释,一个带刺一个不带刺。而藏文中,只有带刺的树为荆棘树。沙砾也是这种构词方式,沙就是沙粒,砾就是小碎石,每个字可以独立成义。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由山峰、丘陵和平原交错而成,肮脏不堪、坑洼不平,即所谓的“脏乱差”。
我对以前的地理课印象颇深,觉得妙趣横生。当时老师说到,世界的地貌有平原,有四川盆地那样的盆地,有新疆沙漠那样的荒漠,有大洋洲中的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岛国……后来我去大洋洲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清晰忆起中学地理老师讲课的情景。
那时候,山里没有电视、手机等获取信息的途径,孩子们憨憨傻傻地听课,就像听神话故事般入迷。由于山里见不到大海,也特别好奇大海的样子。老师描述的平原和沙漠都很广袤,我们也才知道还有一种动物叫做骆驼……(众笑)
当时虽然也有电影,却看不到多少新鲜事物,偶尔播放的,也只有《地雷战》(众笑)、南斯拉夫的《桥》等很少几部。对于我们来说,中学时的世界,仅仅局限于眼之所见。老师讲到丘陵,就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坨坨,我们便心中暗想:“真会有这样的山吗?我们这里的山都是尖尖的啊!”(众笑)老师还会画阿尔卑斯山、洛基山等南美洲、北美洲的名山,并讲述山脉如何绵延、河流如何发源、大海如何广阔无边、海中还有岛国等等。讲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四周被海水环绕,海中有国,国土中也有牛羊时,我们又心里嘀咕:“为什么这些国家不会沉到海里呢?”(众笑)山里的孩子心地确实无比单纯,直到多年以后,才知道这个“肮脏不堪”的世界的真相。
读书时最有意思的就是地理,那时学得不好,考试也会偷看教科书,当时的监考并不严格,没有统考,有时老师还故意让孩子们作弊(众笑),仿佛现在有些学校也是如此。这样确实不太好,现在的大城市和西方社会将其视为可耻下作之举。当时的老师们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在于工资待遇等等。地理老师、历史老师等都有各自的“特殊要求”,作为学生,自然也就按照“善知识”的“密意”行事。
以上讲了肮秽不堪的世界。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螺髻梵王说:仁者舍利弗,你的心有高下,故而感知的世界不可能清净。心清净与否,主要观待于心和业力。相比佛菩萨而言,声闻缘觉之心的境界较低。不依靠佛的智慧,心有高下之时,所见的世界自然不清净。
螺髻梵王是一位很厉害的菩萨,有些注释里讲是法身大士,总之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天人。他又告诉舍利弗:菩萨与一切众生在本性中悉皆平等,通过修行,深心清净,以佛的智慧,则能洞见世界如佛土一般清净的本质。
《圆觉经》是一部了义的重要经典,以前我也曾引用过其中的教证:“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众生和国土其实都囊括于法界当中,地狱、天宫实际上与净土毫无差别,依靠佛的智慧,就能见到此土清净。
以上是螺髻梵王对舍利弗的指点。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于是,依靠佛陀的威神力,令众生暂时安住于清净光明,佛陀以脚趾按压大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全部顿显清净,千万珍宝装饰,无量功德庄严,娑婆世界瞬间变得如清净无比的宝庄严佛之刹土一般。此处,各种译本略有不同,比如在吴支谦的译本中,这个比喻并不明显,里面只提到由各种珍宝所庄严的佛刹土。而我们这个版本是用另外一个如来的刹土作为比喻,就像极乐世界一样。
“一切大众叹未曾有”,所有大众都欢喜感叹:“真是太稀有啦!”同时见到自己烦恼得以清净,端坐在庄严的宝莲上端。
这种情形,不仅在《维摩诘经》当中出现,在《大般涅槃经》里也出现过。佛即将说《大般涅槃经》之时,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也依靠佛的威神力全部变成庄严、清净的国土,恍若极乐世界一般。佛陀在特殊时刻,会加持众生,令众生的心安住于清净状态,此时,众生就能如理如实地见到整个世界本来的清净状态。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这时,佛陀对舍利弗说:你看,这个佛土是不是清净的?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舍利弗回答说:的确如此,世尊。这个佛土确实是本来清净的,不过是我前所未见、前所未闻而已,今天依靠佛的威神力才得以见到。
所以心清净是非常关键的,舍利弗也承认,在佛力加持下,自己原以为不清净的国土显现出庄严清净的本性。
我希望这一段内容(听说我们每一品都有一些人报名讲考,不知道今天有没有报名……有,是吧?那就等会儿讲考),包括今天所讲到的整个对话,诸位要再三思维。仅仅在短短一个小时中听一节课,肯定消化不了,还要反复思考推敲。
假如你现在是二十几岁,那么直到你四十几岁、六十几岁都一直思考这段内容,那时你就会明白心净国土净的奥义。所以,对一些甚深道理,不要只听一次就满足了,不能像看《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电影、小说一样,看过一遍,大概知道里面的情节,就束之高阁。佛教讲的甚深道理和世间小说不可同日而语,希望大家仔细鉴别思之再三。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佛告诉舍利弗,我的佛国恒常如此,只是你没见到而已。这句话很重要:我的佛国从来都是如此庄严清净,只是为了济度钝根众生,才方便示现这个肮脏、不清净的国土。
这里讲了一个比喻。就像天人共用一个宝器进食,随着天人禅定力与福德力之差异,所见甘露的饭色也千差万别。
天人吃饭的方式是“大锅饭”,用一种类似于大锅一样的宝器,以各自的禅定和福德力令食物出现在其中。当食物出现以后,天人便以手抓取食物来食用。藏文中翻译为“甘露”,说明天人的食物是非常清净的,但由于天人各自福德不同,甘露抓到手里时,会呈现出不同的状况。这也是众生福德不同的体现。
《心地观经》云:“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的确如此,就像三个人心不清净,而另外七个人心清净,当这十个人一起在同一个餐厅吃同样的饭时,那三个心不清净者就会埋怨:“哇!今天的饭太难吃了,令人作呕!哇……哇……”(众笑)于是这三人一点胃口都没有。而另外七人由于心清净的原因,会觉得饭非常可口:“哇!真好吃!简直就是天人的甘露,我从来没有吃到过这样的美味佳肴!”这就是业感不同吧!
其实世上的很多现象都是如此。即使同为人类,也会有一些人认为好看的东西,另一些人则认为不好看;一些人认为好吃的东西,而另一些人认为不好吃的现象。比如有一种花叫球兰花,它的颜色绚丽多彩,有些人觉得它香气扑鼻,放在家里满屋芬芳;而有些人会觉得它奇臭无比,绝对不能放在家里。或者一些人觉得榴莲甜糯可口,而另一些人以为家里放了不净粪,找了半天以后,才发现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榴莲。
众生的业力千奇百怪。猪狗会把不净粪当作是美味佳肴,而人类则会嗤之以鼻。网上有一个视频:国外有一个人曾救过一只猫头鹰,后来这只猫头鹰为了报恩,经常在这个人打开窗户时,带着死老鼠飞过来硬塞给他。这个人倒是心花怒放,只是不会去吃死老鼠。虽然死老鼠是猫头鹰的美食,但对人来说,却是令人作呕的东西。
同样的道理,世间所谓的干净、污秽的分别也是如此。“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通过观察,我们就会逐渐明白心清净则世界清净的道理。
这里讲了很多天人的比喻。当然,我们并非天人,也无从知晓天人的生活如何,他们的大锅饭是什么样。但人间的道理,我们很容易清晰观察。今天我在喇荣遇到了一些客人,他们向我赞叹道:“哇,震撼啊,你们这里多幸福啊,多快乐啊!每个人看起来都好清净,好慈悲!”而同样是今天遇到的另一拨人,却向我抱怨说:“哎呦,这里好苦啊,好恐怖啊!天气这么差,我现在冷得必须马上下山,不行了,再待下去我肯定死路一条!”(众笑)
另一方面,当我们到一个地方时,面对不同景象,会感到有些清净殊妙,有些恶俗低劣;有些美轮美奂,有些丑陋不堪。同一个人也会有迥然不同的感觉产生。所以,世界为何呈现如此面貌,其中蕴含着甚深的密法道理,我们应对此多加思考。
大家都知道佛印禅师和苏东坡的故事。一日,苏东坡颇为得意地对苏小妹说:“我今天赢了佛印禅师。我说佛印禅师就像一堆牛粪,而佛印禅师却说我就像如来金身一般。”苏小妹修证还是挺高,便对苏东坡说:“你又输得彻头彻尾!因为佛印禅师的心是清净的,故而把你看作佛像,世界视同佛刹。而你自心不清净,才会将德高望重的禅师视作不净物,你彻底失败了啊!”这个故事表面上看是彼此的辩论和参话头,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其实也是自我国土清净和不清净的表现,因为自身也是一个国土。如果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充满欢喜,则即使有一些痛苦,也都是“烦恼即菩提”,随之而来的也是勇气、智慧的不断增上。如果我们整天都陷于悲观和失落的境地,那自身则离“心净国土净”还相去甚远。
所以佛陀对舍利弗说:“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
当佛现此国土清净之时,宝积菩萨所将五百位长者子都获得了一地乃至八地证悟空性的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都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藏文当中在此处有两个“八万四千”,我刚刚看到的,不过可能都是指人吧?不知道其他译本里有没有。
这时,佛陀收摄了神通,整个世界恢复如初。
窥基大师说,佛陀这样做的原因是,刚才是让众生的心清净以后才见到世界的真相,但这是暂时性的,如果要长期现见净土,则众生必须通过修持才能稳固得见。这是很重要的见解!也就是说,佛陀对当时在场的舍利弗等作了加持,暂时令其心清净以后,才可以见到世界真相,但这毕竟是依靠佛陀加持才获得的。事实上,如果众生要真正了达“心净国土净”,则必须通过修证才可获得这种境界。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辛二、遍知法义安立:
名事相互间,寻求为客性,
于此二假立,寻求唯此性。
如是菩萨精通所说的四种安立而善巧为众生说法,寻求、了知法义或法相是什么,四法:寻求名、寻求义或事、寻求本性假立、寻求差别假立。应当了知这四种于信解行地时便可寻求。具体而言,名称是指所谓柱子、氆氇,意义是装水的大腹器具及毛线组合成可穿之物。凡夫人将名称执为意义,将意义执为名称,执著名义本性相联,但具慧者思量名称与事物相互之间,是暂时以分别念将意义假立为名称,暂时以分别念将名称假立或思择为意义,寻求到如同暂时的代替品或所借之物一般。如果对意义并非暂时假立名称而是意义一出现就形成名称,它们不相分离自性是一个,那么一旦瓶子毁灭而不存在时,所谓瓶子的名称也理应毁灭不存在了。但实际瓶子形成后才有名称。同样在家人等的名称在出家时变成其他名称但事物没有改变,某种名称对于观察某种意义也是必不可少,因此仅是为了暂时表示而安立,实际名义并无本体相属。如果通达了此理,那么就能了知以本体及差别假立所谓瓶子的名称可理解瓶子的大腹本体,也可凭借长瓶子与无常的瓶子之类指示瓶子差别的词句了知这两种假立均是暂时性。或者,按照安慧论师的《注释》中说:“了知地坚硬、水湿润等安立为自相,地水等一切均是以无常、苦、有漏无漏等差别分而安立,这两者仅是名称,仅是词句安立,彼彼自性并不成立,即是以本体及差别假立。”无论如何,对于本体与差别这两种假立,寻求到也仅是暂时性假立。此理的要点即是,名义是暂时以分别心衔接起来假立,如果分析假立义,则所谓“瓶子”并无一个整体的实体,是由瓶口、瓶腹等部分而假立,部分也可剖析到极微之间,以方分破析,则差别也不成立,如是以本体及差别假立的任何法都只是以名称假立,并无实际的本体,唯是假有。
如此探寻而产生四种遍知,以(“一切不得故……”)十颂宣说:
一切不得故,真实四种智,
诸地坚稳者,能成一切利。
信解行地依靠四种寻求而在见道生起四种遍知。由于名、义、本体、差别四种均不可得的缘故,生起真正如实了知的四种智慧。具有寻求名而真正如实了知的智慧;具有寻求意义或事物而真正如实了知的智慧;具有寻求自性或本体而真正如实了知的智慧;具有寻求差别而真正如实了知的智慧。了知一切名称无实、空性、了不可得,即是本体;了知瓶子等一切有实法、了知有实法各自本体或自相、了知其差别生灭等法无自性、空性,了不可得,就是四遍知,它能成办十地一切坚稳菩萨的断所断证所证之利益或能成办自他一切利益。按照《注释》中说“前半颂说明遍知的法相,后半颂说明作用”。
或者,能从业的束缚中解脱,因此解说它:
束缚之所依,受用种子因,
心心所及依,有种而束缚。
能束缚即是束缚的所依或依处,器世界之相以阿赖耶识显现为所缘对境,受用相是六识享受六境,种子之因或相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以如是三相或束缚的三因束缚。它们束缚什么呢?所谓“此轮回”或以“于此”近义词说明,这三种能束缚共存的心八识聚及受想触等五十一心所,以及眼根至意根间六种的身根所依身体——色蕴,这般束缚五蕴。如何束缚呢?所谓“有种而束缚”就是具有种子而束缚的意思,依处、受用相的习气或种子积于阿赖耶上存在,在没有断除它之前不会解脱而受束缚。
前存相状法,本性而住相,
悉灭具慧者,获得大菩提。
这般认清束缚后接下来宣说解脱的方便:依靠先前闻思修行正法的加行而住存于自心前的相状法——浮肿观及骨锁观等,总之就是以心观想的相,虽然并不是这样刻意以心观想而住在前方,但由于众生从无始时轮回以来串习相分别而不需刻意策励,住有柱子、瓶子等种种法的相本性即心境中自然存在的法,了知如此以心假立的相、未观察而显现的相这两者并不存在,便能毁灭一切相所缘的具慧者斩断所有束缚而获得大菩提。能灭二相的方式,也是首先了知以心思择而显现为骨锁等这些相只是浮现在心里,破析彼彼行相无有成立的义本体,认识到如是本性而住的瓶子等一切事物就只是浮现在心与心所中罢了,自性或自本体并不成立,这样来观修。
缘于真如智,断除能所取,
现前习气身,具慧能灭彼。
声闻、缘觉们对于蕴破除分别常乐我净而修行不净、无常、苦与人无我,从而获得声闻缘觉菩提。菩萨们破析人法本性不可得、为空性而修行,结果会获得无上菩提。这般修行而解脱相的束缚之理:遍知三本性法相,断除阿赖耶识上具有的烦恼障与所知障习气而解脱,依靠缘于一切法的真如法界之识或智慧能现前圆成实的法相,断除所取能取二取或人与法两种我执,能现前遍计所执法的法相,如果无倒现前具烦恼障与所知障习气身或聚之阿赖耶识的自性,那就是现前依他起。具慧菩萨现行三法相而灭尽阿赖耶识依他起法相具有的烦恼障所知障而解脱一切束缚。
缘于真如智,修相无异体,
现前有无义,名驾驭分别。
有人想:假设诸位声闻圣者具有破析四颠倒的真实慧,那么与菩萨破析缘二我相的真实慧有何差别呢?
与声闻修行无相相比,菩萨修行无相更为超胜之理:菩萨缘于真如的智慧不缘轮回、涅槃为异体,证悟轮涅二者的自性法界本来即是涅槃,因此所断轮回与所取涅槃的行相无有异体,从而遍知轮涅一切法为空性,如此来修行,所以比声闻修无相超胜。如《无尽慧经》中云:“法界、轮回界、涅槃界、众生界、诸法之界等同。何故等同?同等为空性故彼为等同。”声闻缘有相轮回、无相涅槃为异体,视轮回有生老病死等苦是不寂灭之相而想断除,视涅槃无有一切苦恶相为寂灭相而想现前。菩萨修行一切相于法界中无别,修行完全成就时,现量见到本有的二空自性圆成实,也现前本无二取遍计相的意义,获得现前有无的真实智。那时,如心所想而如是实现,如果他想:愿从空空的虚空中降下资具雨,也会降下资具雨,这称为驾驭或自在分别。
凡夫障真性,普现非真实,
菩萨遣除彼,普现真实性。
不现实无有,显现真实有,
彼即为转依,随行名解脱。
有人辩论说:“假设轮回自性是涅槃,那一切众生为何本不涅槃?”
虽然轮回本身的自性是涅槃,但异生凡夫由耽著我与法的习气障遮蔽真实本来涅槃的真如性而普遍显现非真实二现轮回的自性,如有眼翳者见到飘浮毛发、迷乱识见绳为蛇一样。菩萨对我与法本体无有执著,遣除二取显现而普遍显现无二真实性真如,如同眼病清净者所见无有模糊,意识无迷乱者了知绳是绳。由此可知,凡夫不需要策励而不见有的而见无有的,菩萨不需要策励自然不现实际无有的二取相,而显现实际有的真如,即显现有而不现无。如是就称为依他起自性阿赖耶识转依,转依而离开了一切相的束缚,自心获得随意而行的缘故名为解脱,就像解脱束缚的人们可自由自在行持一样转依的心如果远离了贪等烦恼依他起,便可如愿或随意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