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从利他的角度、利益众生的层面,来赞叹菩萨六波罗蜜多的功德,是怎么赞叹的?
欲利无害见,堪受他害坚,
不放逸多闻,勤他利菩萨。
第二、从利他功德的角度赞叹菩萨。
“欲利”,想以布施利益众生。法布施的话,让愚昧的众生获得了利益;财布施的话,贫穷的众生得到财物以后,很欢喜,获得了利益;无畏布施的话,把众生从寿命的威胁当中救出来,也获得了利益。这是第一个。
“无害”,以持戒不害他众的生命及受用。受持戒律以后,不偷盗,不会对别人的财产有害;不杀生,不会对别人的生命有危害;不邪淫,不会对别人的家庭有害;不绮语、恶语、离间语,不会对别人有害。即使利益不了众生,至少是不害者,行持无害,这很重要。
在各个班里面,有些人来了十多年二十多年,从来都没有任何害处,对别人的帮助非常大。技术也好,智慧也好,人品也好,什么方面都非常好。
而有些人也许是业力现前,也许是故意所为,是很麻烦的人。在这个班里面,是个麻烦;到那个班里面,也是个麻烦。好多法师都不敢要他,基本上轮流了。
我有时候接到一些电话,遇到一些人的时候,觉得“这个人很可怜”,就跟法师们商量,法师们就一起讲,这个人在各个班里面的故事。大家都觉得,他的口碑很不好、有过失。
好人的故事,也比较多;坏人的故事,也比较多。因为人的天性,对别人好的功德,都不太喜欢讲,也记不住;而对别人坏的事情,喜欢讲,也记得住。比如说我做了九十七件好事,别人都不会知道的;而我只做了三件坏事,别人都会知道的。
我希望,佛教徒在佛教团体当中,即使不能饶益众生,也不要有害众生。很多人依靠佛法来害众生,这是很不好的。把佛法当做赚钱的工具,以佛法的名义敛财。“我要修建什么什么”,收到钱以后,干其他的事情,过失是非常大的。如果不相信因果,是无神论者,这种方式,也许没有犯法;但是来世的时候,肯定逃不脱的,非常危险。
自己要好好想一想,我虽然不能饶益众生,不能弘扬大乘佛法,遣除很多人相续当中的无明,付出一切利益众生,这些我做不到。但是我至少不害别人;如果无意当中害了别人,我就忏悔、好好道歉,这样好一点。
持戒是不害,大乘佛教当中的不害,是很重要的。害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有些拿着刀子害别人,有些用语言害别人,有些用行为扰乱别人。比较麻烦的人,有利的事情,他从来都是没有的;有害的事情,经常在不同的群体当中散发,带来很多坏的影响,这样不好,大家要记住。
这是第二个。
“见,堪受他害”,无有以妄语、欺骗等三门任何损害的见解,或意愿或安忍,而堪受别人的诽谤、加害。
安慧论师的讲义里面,见是放在持戒里面的。“无害见”与“见堪受”,这两种解释都可以。
这是第三个。
“坚”,发起稳固不退的精进。坚是坚固、稳固的意思,行持善法方面不退转。不管做什么事情,不退转都是很重要的。
有些人发心多少年了,说明他们很坚定、很坚强。学院当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先在这个部门发心,过了三年,又在那个部门发心,一直不断发心,自己有这种意乐。有些堪布堪姆,给大家传法,已经十年二十年了,这是很好的。
要精进地弘法利生、利益众生、行持善法,这叫做梵语的坚。这是第四个。
“不放逸”,安住在寂静的地方,无有散乱,不著禅味,不放逸地静虑。如果耽著,就成了放逸,这是禅定波罗蜜多。这是第五个。
“多闻”,不同的善知识面前,多闻妙法的智慧,广闻博学,这是智慧波罗蜜多。这是第六个。
“勤他利菩萨”,如此即是以六度精勤利益他众的菩萨,因为行持一切波罗蜜多都是为暂时与究竟利益一切有情而回向无上菩提。
以上的六种波罗蜜多,主要是利益他众的层面来讲的,功德也回向给众生,自己也发愿,依靠这六种波罗蜜多来行持。
下面讲到用安住内在的方式来赞叹菩萨,这是什么样的?
师念藏语传承。
知执过不贪,不恨瑜伽通,
三相无恶见,乃住内菩萨。
第三、从真实安住于内的角度赞叹。
“知执过”,了知将受用、财富执为我所,有很多过患,什么样的过患呢?财富的本体,是没有实质的,像水泡一样无常的,会带来很多痛苦的,不稳固如梦如幻的。如果特别执著财富,可能会堕入三恶趣当中,成为获得出世间圆满的障碍、三解脱门的障碍。
菩萨知道有漏财富的过失以后,很愿意布施。
在修行过程当中,对财富也好,身体也好,不执很重要。虽然没办法完全不执著,但是长期闻思的人,跟从来没有闻思过的人,比较起来,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有财富的时候,知道是如梦如幻的,是无常的。这在生活当中,还是很有意义的。
这是第一个。
“不贪”,不贪著世间欲妙的受用,抛弃俗人的行为,而出家守持戒律。
《大般涅槃经》里面说了,“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护戒之心,犹如金刚”,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戒,也应该像护自己的眼目一样护持,守戒的心,像金刚一样,坚定不移。
不管守居士戒也好,还是守出家戒也好,看破今世的不贪,是很重要的。像金刚一样长期守戒,不是很容易的。在生活当中,经常遇到犯戒的因缘,守持戒律的违缘,比较多。
以前上师经常讲,受戒的出家人,年轻的时候,贪欲心很麻烦,如果不对治,经常会犯戒;中年的时候,嗔恨心很严重,如果不注意,会毁坏菩萨戒;年老的时候,痴心很严重,越来越糊涂。贪嗔痴时时攻击,要用正知正念来护持清净的戒律。
无贪而行,是很好的戒波罗蜜多。这是第二个。
“不恨”,对于他者所作损害不怀恨在心而安忍。
对别人的加害,显现身体打、语言骂、心不满的时候,不但不以牙还牙,还用慈悲心把他当做父母、当做善知识,这是很难的。很多人可以忍一次、两次,忍多次的话,确实是很难的。
菩萨的行为是,都能安忍。这是第三个。
“瑜伽通”,精勤于大乘的寂止和胜观的瑜伽。
希望大家边闻思,边努力禅修,这对自己的心有帮助,是很重要。这是第四个。
“三相”,修行一缘等持而精通寂止相、受持高昂相及等舍相三相,总共有三种相。修禅定的时候,需要这样的相。
如果心掉举,一直没办法安住,对世间的欲妙特别贪著,通过作意轮回的过患,断除色声香味的贪执,这叫做寂止相;在修行过程当中,如果昏沉、睡眠非常严重,没办法修行,通过作意佛菩萨的功德,对治昏沉,这叫做高昂相;如果心远离了沉掉,则接着作意等舍相,平等安住于那种境界,这叫做等舍相。这是第五个。
“无恶见”,具足无有我见等恶见的智慧。这是第六个。
“乃住内菩萨”,如此即是安住于内的菩萨。这是从内安住的层面来赞叹菩萨。
我们在修的过程当中,可以经常念诵佛菩萨的赞叹文。比如在麦彭仁波切的著作里面,有一些短短的八大菩萨的赞颂文。我们生生世世,都应该赞叹诸佛菩萨的无量功德。
下面的一个颂词是,从一心不乱的层面来赞叹菩萨。
师念藏语传承。
怀慈知惭德,受苦不贪乐,
正念入定性,乘不乱菩萨。
第四、从于大乘道一心不乱功德的角度赞叹。
“怀慈”,菩萨怀有慈悯心,为了苦难的众生离苦得乐,能够布施。这是第一个。
“知惭德”,安住知惭功德而守戒。自己观察自己,在别人面前不会犯戒。这是第二个。
“受苦”,甘愿忍受他者损害等痛苦。对别人的加害,能接受。这是第三个。
“不贪乐”,不贪恋睡眠、懒惰等自己的安乐而精进利他。不贪吃喝玩乐,一心一意地利他。这是第四个。
“正念”,恒常具足正念不随散乱所转,经常处于禅定的状态当中。这是第五个。
“入定性”,恒常具足诸法远离有无边平等性的智慧,因此是极其入定的本性。具有远离一切边的智慧,入于根本慧定。这是第六个。
“乘不乱菩萨”,如此即是于大乘一心不烦乱的菩萨,从心安住这个层面赞叹菩萨。
下面讲最后一个颂词。弥勒菩萨很会造论,下面六波罗蜜多是用不同的苦来解释的。
师念藏语传承。
除苦不令苦,忍苦不畏苦,
脱苦不计苦,承受苦菩萨。
第五、从不舍苦难轮回及不以痛苦厌烦的角度赞叹。
“除苦”,通过布施波罗蜜多,遣除众生心灵贫穷、物质贫穷的痛苦。这是第一个。
“不令苦”,有戒波罗蜜多的原因,不会杀生,不会偷盗,不会说妄语,不会让别人痛苦等等。不让众生痛苦,这是戒律。这是第二个。
“忍苦”,安忍自己生活当中的一切痛苦,包括求法的痛苦,身体的病痛,饥饿的痛苦。
苦还是很多的,表面上看很多人还是很好的,但实际上痛苦是比较多的。前一段时间我在新闻上看到,有一个女的,在小的时候,被高压电击中,失去了双手。看起来她好像很开朗,用脚趾做很多事情,比如吃饭、取包、开门、打电脑。我心里想,她没有双手,都不伤心,而有些人没有两只手的话,可能没办法想象。
心里的痛苦,身上的痛苦,每个众生都有,这些痛苦,不是不能忍的,主要看内心是不是坚强。
《中观四百论》当中讲,“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世间当中比较了不起的人,有意识上的痛苦,没有什么身体的痛苦;而劣者是身体上的痛苦。
坚强的人,特别难忍的痛苦,也不得不忍。比如尼克[注3]没有四肢,像肉球一样的,但是他那么开朗,开心。其他人可能没有理由,“我提个水很痛苦,我做个事情很累”,好像吃饭都觉得特别累、特别辛苦,这是不行的。
要坚忍,要忍苦,这是安忍波罗蜜多。安忍波罗蜜多不一定是别人骂我,我非要忍一下,而是什么苦,我都能忍得下来,这叫做坚强。这是第三个。
“不畏苦”,为利他,入轮回精勤利众生而不畏惧痛苦。在修行过程当中,利他众不退缩。
很多事情稍微遇到一点点批评,“我不发心了,我要好好闻思”;闻思上遇到一点违缘,“我不想闻思了,我要去发心”。在利益众生方面,不能那么脆弱。
这是第四个。
“脱苦”,获得静虑等持而解脱欲界痛苦及意苦。修禅定离开了欲界的痛苦、色界当中的意识上面的一些痛苦。这是第五个。
“不计苦”,以智慧不分别痛苦相。不会分别苦,苦者也好,所苦的法也好,能苦的感受也好,这些都不存在,不计三轮分别。这叫做什么?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多。这是第六个。
“承受苦菩萨”,如此即是承受痛苦的菩萨。从承受痛苦层面,菩萨也值得赞叹。
用苦来赞叹菩萨有六波罗蜜多,“除苦不令苦,忍苦不畏苦,脱苦不计苦,承受苦菩萨”。诗学里面有一种修饰方式,一个字反反复复、前前后后都用,跟这差不多。前面三句里面,各有两个“苦”;后面一句里面,有一个“苦”,总共有七个“苦”,宣说菩萨不可思议的、承受轮回痛苦的精神。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