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3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02-06

  NO.3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丁一、略说(103)+丁二、广说彼之自性+丁三、摄义——缘无上菩提而教诫发心(以赞叹大菩提教诫发心而总结本品)+总结

  丁二、广说彼之自性=戊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105-151)+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

  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己一、真实(153)+己二、别说分类之义

  己二、别说分类之义=庚一、解说所依三身(155-159)+庚二、解说能依四智

  庚二、解说能依四智=辛一、略说(161)+辛二、广说各智(162,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辛三、宣说能得此等智之因(163-167)+辛四、宣说一切道究竟为佛智

  辛三、宣说能得此等智之因=壬一、异熟之因(164-166)+壬二、清净能得之因(167)

  壬一、异熟之因=癸一、真实(165)+癸二、引申义(166)

  162、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广说各智;

  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者,所知恒无碍,

  唯是如等持,总持之宝藏。

  于诸眷属中,示现诸自在,

  斩断诸怀疑,普降大法雨。

  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者,诸界以种种,

  无量无边化,成办众生利。

  佛陀彼幻化,恒行成作别,

  数刹于诸时,当知不可思。

  163、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三(宣说能得此等智之因)分二:

  164、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三壬一(异熟之因)分二:

  165、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三壬一癸一、真实;

  受持平等心,尽宣真实法,

  成办所作故,真实生四智。

  166、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引申义。

  种姓别有义,圆满无始故,

  佛非一净住,无异故非多。

  167、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三壬二、清净能得之因。

  是无真如者,许为有之最,

  不缘一切相,许为缘之最。

  修行不观相,许为修之最,

  无见获得中,亦许得之最。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35-111 2016年04月23日

  今天我的课,讲得不一定很好。这两三天以来,为学院的事情天天开会,从早上一直到现在。我备课,只能在早上三点钟起来看看书。是这样备课的,知道吧?

  师念藏语传承。

  昨天已经讲到了《经庄严论》的大圆镜智,同时也讲了......

  啊?顶礼句?有时候不用吧? 嘿嘿嘿!

  大圆镜智已经讲完了,还有平等性智也讲完了,今天在这里介绍后两个智慧,一个是妙观察智,还有一个是成所作智。

  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者,所知恒无碍,

  唯是如等持,总持之宝藏。

  于诸眷属中,示现诸自在,

  斩断诸怀疑,普降大法雨。

  “妙观察智者”,在凡夫因地的时候,人的意识能够辨别:这是白色、这是红色;这是自相、这是总相等等,这方面可以辨别。当意识转依之后,就变成了妙观察智。妙观察智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

  “所知恒无碍”,恒时没有任何障碍地知道所有世界上的所知、万事万物,一切外在事物和内在事物,全部都无有阻碍地通达。

  我们不是这样的,可能物理成绩好一点,但化学成绩不行;可能理科好一点,但文科不行;对这个知识学得好一点,对那个知识学得不好,我们是有阻碍的。

  而佛的妙观察智,对所有的所知,都是无碍的。

  “唯是如等持,总持之宝藏”,唯有妙观察智如同无量无边的等持与总持的宝藏一般。

  等持的话,有虚空等持、首楞严等持、狮子奋迅等持、入于一切如来真如之三摩地等等;总持的话,有陀罗尼总持、不忘总持等等。依靠妙观察智的力量,可以出入无量无边的等持和总持,相当于宝藏一样。

  妙观察智,一方面它对所有的万法都能了知得一清二楚;另一方面它是总持的宝藏。

  我们现在因为没有妙观察智,所以入定不行,心一会儿都定不下来;辩才也不行、记忆力也不好。今天记得很好的,明天就忘了,再过两天,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在这些方面,佛跟我们是不同的。

  “于诸眷属中,示现诸自在”,妙观察智的作用是,在所有的眷属当中,可以示现两种自在。

  第一个是示现外妙欲圆满。对外面事物的自在、外自在是示现什么呢?佛佗让所有的眷属可以享受外妙欲圆满,比如说黄金的大地、如意树、甘露海等等,像庄严的极乐世界一样。因为佛佗具有妙观察智的福报,所以不仅仅自己可以随意享用外境的清净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让很多眷属,在享用外境方面,也具有自在。

  “斩断诸怀疑”,第二个是内法圆满。在内享用方面,所有对佛法、对真理的怀疑、不解、疑惑等等,全部的疑网,可以斩断。

  “普降大法雨”,在众生面前,可以不偏地普降大乘的大法雨。恒时的、经常的、各种各样的、大乘特别殊胜的法雨,可以不断地降下。

  如果没有妙观察智的话,就没办法断除别人的怀疑。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妙观察智,就害怕别人提问题。演讲完以后“今天没有提问环节,我马上要走了。”以前我们请了一个法师演讲,他说“千万不能给我提问。如果要提问的话,我就不来了。”于是我们就没有安排提问环节。当他讲完的时候,有很多人举手,他装着不知道,就走了。也许他不是不会回答,只是没有答疑的习惯;也许他的确没有妙观察智,很难解除别人的怀疑。

  还有在传授佛法时,遣除别人的傲慢之心,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需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的话,是很难的。

  在佛经《法句譬喻经》[注1]里面,有这样的公案。有一个梵志,特别傲慢,觉得“世界当中,我的智慧是最了不起的”,他经常侮辱身边的人。有一次在大白天,他拿着一盏灯在城市里面走。很多人问:“你是什么意思啊?”他说:“你们所有的人都像盲人,是大笨蛋,所以我点着灯,遣除你们的黑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特别笨。”他用这种方式来侮辱别人。

  这个时候,本师释迦牟尼佛知道度化这个梵志的因缘已经成熟了,就化成一位贤者向他问一些问题。贤者说:“如果你是大智者的话,我可不可以给你提出四个问题?”贤者提了四个问题,一个是天文地理方面的;一个是星宿和五行方面的;一个是怎么保护国家、治理国家方面的;一个是怎么用兵方面的。对这四个问题,梵志没能很好地回答。这时贤者恢复了佛陀的形象,梵志觉得特别惭愧。

  佛陀说了一个偈言,“若多少有闻,自大以憍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如果因为有一些多闻,所以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这种傲慢的人,就像盲人拿着灯一样,能照到别人,但是不能自明。

  意思就是说,在世间当中你虽然有一些知识、有一点听闻,但是以这个而骄傲自满的话,就相当于是一个盲人拿着灯,别人看得到,自己看不到。你在白天的时候,拿着灯到处走,说明你特别愚笨。

  梵志听到之后说:“我确实非常惭愧,我的智慧像微尘一样,根本不如你。”后来他入于佛教,慢慢慢虔诚地忏悔,最后获得了圣果。

  在这里讲到了,佛陀的妙观察智,的确是无与伦比的。这并不是佛教徒自己赞叹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可以把佛教里面的经典一一分析,看看我们的智慧能不能够得着?能不能跟得上?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知道佛的妙观察智的确是无与伦比的。这并不光是口头上说“佛陀很了不起”,不是这样的,而是以理服人。

  我们要知道,每个众生希求妙观察智,是至关重要的,对这方面要了解。妙观察智,我们应该知道了。如果别人问:什么是妙观察智?我们能把上面的几个道理说出来,就完全可以了。对一切万法的所知,没有任何障碍;是一切待持和一切总持的宝藏;依靠自己的智慧,能满足别人一个是外在的财富、一个是内在的财富;内在的财富更重要,也就是断除众生的黑暗、疑惑。

  如果自己的智慧跟得上的话,给别人答疑,是很重要的。我们讲完课、讲完辅导以后,应该好好地回答别人的问题。我听说,有些辅导员回答得还是很不错的,把自己所知道的,没有任何保留地、很好地给别人分享;但有些辅导员有时候自己都不明白,随随便便糊弄别人,这种方式确实不好。

  我们今天传讲的地方,又换了一个。变换传讲佛法的地方,一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积累资粮,另一个是为了在积累资粮的过程当中,不生厌烦心。因为长期在一个地方呆着,容易生厌烦心,所以要不断地换地方。

  发心人员比较辛苦,我在这里特别感谢所有在场和背后的发心人员。有些发心人员,你们可能永远都看不到,这也没办法。如果没有他们发心的话,现在这么多人一起听受,的确是没办法的。这需要各方面的技术、智慧、能力;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等。

  对你们来讲,打开电脑就能听受,是非常容易的。在这个背后,有多少人的付出呢?也许你们不会知道的。也不用知道,不知道也好,不然的话,他们出了名,我都不出名了。

  下面讲成所作智。

  师念藏语传承。

  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者,诸界以种种,

  无量无边化,成办众生利。

  佛陀彼幻化,恒行成作别,

  数刹于诸时,当知不可思。

  “成所作智者”,成所作智是什么样?

  “诸界以种种,无量无边化,成办众生利”,在一切的世界当中,以种种的身化身、语化身、意化身,来饶益无量的、无边的众生。

  身化身的话,身体化身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天人面前,化身为天人的形象;在人面前,化身为人的形象;在龙、夜叉、乾闼婆,不同众生面前,化身为不同的形式、各种各样的形式。

  佛身的化现,我们可能看不到。比如到印度去朝拜、到斯里兰卡去朝拜,佛身就是佛像,有各种各样的佛像,除此之外,凡夫众生可能看不到其他的形式。

  语化身的话,有无量的、非常多的语言形式。为什么说是无量的呢?比如说,有时候是鸟叫的声音、有时候是光盘当中的声音、有时候是虚空当中传出来的声音。甚至现在大马路上喇叭的声音,我们觉得很吵、很讨厌、妨碍睡觉。但是这个噪音也许是佛的语化身,能让我们在无明的黑暗当中醒过来,不要睡得太多。所以佛的语化身,也有非常多的形式。

  意化身的话,哪怕是我们产生一刻的信心、我们对众生产生刹那间的悲心,乃至我们很多的起心动念,都要依靠意化身的加持力,意化身也有种种的形式。

  所以说佛的成所作智,是以无量、无边、无穷的方式,来承办众生的事情。表面上它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以变成身体、变成语言、变成心态的不同方式,调化不同的众生。

  我看过《鸠摩罗什法师大义》[注2],这里面讲,释迦牟尼佛在不同的世界当中,化身的形象是不同的、名称也是不同的、所化众生也是不同的、刹土也是不同的。有些经典里面讲,释迦牟尼佛在不同的娑婆世界当中,有相同的名称、相同的相好庄严、相同的转FA轮等等。

  佛教基础不太牢固的人,也许会产生一点点怀疑“这些只是说说而已,实际上不会有吧?”在经过长期深入地闻思以后,你会知道,大乘佛教当中所讲的这样的甚深道理,完全是可以成立的、是有理由的。

  “佛陀彼幻化,恒行成作别”,佛陀幻化成这些化身,恒常行持什么呢?就是做别别的、不同的利益众生的事情。

  “数刹于诸时,当知不可思”,身语意在无数的刹土当中、无数的时间当中,无数利益众生的行为,是不可思议的。无量、无数、无边的身不可思议、语不可思议、意不可思议,或者说身体的行为是不可思议的、化现各种刹土也是不可思议的、时间也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这个世间当中,尽管我们看不到、不认识,但是的确有很多佛和菩萨的化身在饶益众生。

  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这个人是凡夫、这个人有嗔恨心、这个人很坏等等,实际上很难说他不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所以观清净心,是有必要的。当然有时候对世间非常不合理的人,也观清净心的话,恐怕有一定的困难。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怎么样区分呢?凡是使自相续生起正知正念和功德的因缘,我们都要去爱护。

  成所作智的意思就是,到佛地的时候有很多利益众生的方式。依靠智慧的因,在众生界当中显现不可思议的方式。佛经当中经常有,在多少刹土当中、多少万年当中,有多少不可思议的化身度化多少的众生,这就是成所作智的形式、结果。

  我们现在有没有成所作智呢?对凡夫人来讲,有一定的困难。一个人只有一个身体、一个心态、一个语言,能教化的众生也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在因地的时候,就是这样的。

  到了一定境界之后,就可以有无数地化现。在同一个时间当中,以不同的形式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大乘不可思议的意趣所在。

  我们如果长期听闻和学习大乘佛法,就完全可以知道,比如说《大幻化网》当中讲,一个佛有很多化身,这样的道理是合理的。

上一篇:NO.3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