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十地菩萨和十一佛地的法相。
我还没有念传承,是吧?刚开始的时候,经常忘;现在,好像有一种自然的引力。
师念藏语传承。
等持与总持,菩提清净性,
依此等安立,当知地法相。
“等持与总持”,是第十地菩萨的法相。安立为获得无量等持总持门。
十地的时候,得到很多等持,比如无垢等持、大乘光明等持等等,《楞严经》和《三摩地王经》里面讲了很多种等持。这些等持成为产生神通等众多功德之因或处门,全部能利益众生,非常有用。安住的时候,有等持。
总持的话,有不忘陀罗尼、无尽宝箧总持、无边门总持等等,得到很多种总持门。这些总持成为不忘受持佛语句义及为众生说种种正法之因,为此称为门。
这些陀罗尼,对佛的任何言说、词句、意义,全部都不会忘记。记性很好,不是为了与别人辩论,而是为了利益众生,对众生有利。所谓的口才,所谓的辩论,一方面是需要的,比如说在古代印度遇到外道的时候,需要辩论;另一方面,只要能利益众生,即使不是特别善于辩论,口才也是很重要的。
等持和总持,是十地菩萨的法相,每一个十地菩萨都有成千上万、无数的等持和总持自然而然显前。十地菩萨有非常多的功德,这没什么说的了。
“菩提清净性”,是第十一、佛地的法相。到金刚喻定的时候,断除了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和习气,具足了尽智和无生智的大菩提极其清净的法相。
佛经里面讲的,断除有壳之习气,是一地和二地;断除有膜之习气,是三地以上;断除如来藏具有的习气,无有一切随眠之处,所有的所知障全部断除了,最细微的障碍全部都没有了,是佛地。
佛,梵文当中是“布达”,引申在藏文当中叫“桑吉”、“桑吉班玛德”。“桑”有遣除所有障碍、清净的意思;“吉”有智慧增上、圆满的意思。
清净所有的障碍,圆满所有的智慧,这样的名称,叫做正等觉、正觉。清净和增上,清净障碍和增上智慧,这就是佛的法相。
“依此等安立,当知地法相”,这两句是总结。应当了知如是这些安立,就是一地至佛地间一切地的法相。十地菩萨的每一个法相是什么?应该明白了。
以上讲的法相,是从功德层面来讲的。
以后千万不要问我,一地菩萨是什么样的。有时候我很生气,有些佛教徒已经学了很多年,对基本的概念,还是不懂。在一些场合,我问,“有没有问题”。有些人就举起两只手,提的问题是我已经讲过无数次的道理。我要是不答的话,非佛教徒可能不懂;我要是答的话,这么简单的事情,学了这么多年,还不懂。
这些人是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问的?就像《妙法莲华经》里面,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在佛面前,有问有答。是不是这样的?否则,如果真的不懂,那他们的态度不是很好的。网上听课的有些人,边看电脑,边吃东西,边玩手机,边发信息,边打游戏。这根本不叫听课,这叫应付而已。我觉得,你也累,我也不太高兴,不如不听。
专注的话,有时候也不一定能听得懂;不专注的话,智慧也不是那么得高,连背《佛子行》都需要花很长时间,三心二用、三心四用、三心五用,可能是不行的。在藏传佛教的传承当中,是没有这样听佛法的。闻法规则在《大圆满前行》当中是怎么讲的?大家应该清楚。
现场听课的这些人应该是可以的,至少我看到的人当中,没有人玩手机。柱子后面有一部分人,我看不到,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样的。我听说,有些人一定要藏在柱子后面,不想让我看到。我确实看不到。
现场听课的气氛也好,态度也好,是比较可以的。只不过有些人坐在我头顶的二层楼上,这是不太如法的。这边和那边有点太高了,如果坐在对面,是不是稍微好一点。如果实在坐不下的话,特殊开许的时候,也可以坐的。没事,今天就坐着。(众笑)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大经堂里面传法的时候,是有上下层的。
没有必要的时候,平起平坐好一点。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讲到这些事情?(众笑)
今天是讲一地到十地菩萨的特点,不是讲凡夫人的这些高低。
下面讲行者,是从补特伽罗的特点来讲的。第一地菩萨有什么特点?第二地菩萨有什么特点?对每一地菩萨,都有介绍。
辛二、住十地之行者:
菩萨见清净,戒极净入定,
断法慢相续,染净异慢无。
“菩萨见清净”,第一地菩萨是什么样的行者?称为见解清净菩萨,具足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无分别智慧,一切都是平等清净的。
“戒极净”,第二地菩萨是什么样的行者?称为戒律极清净行者,因为连细微堕罪也不产生,就念梦中也不会犯戒的,戒律非常清净。
“入定”,第三地菩萨是什么样的行者?是恒常入定行者,因为无论转生任何生世都于所得静虑及等持中不退失,正知正念不容易失去。
“断法慢”,第四地菩萨是什么样的行者?是断除于法有我慢的行者,时时刻刻都以恭敬心闻法、求法、思法、随法修行。对说法者非常恭敬,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对佛法也非常恭敬,存有难得的心、欢喜的心。为了求法,愿意苦行,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譬如,有人说,“如果你越过火海的话,我就给你讲一些佛教当中的四句偈”,即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大火[注2],四地菩萨也愿意越过,更何况是火海呢?
为了一句佛法,四地菩萨愿意感受地狱的痛苦,饿鬼的痛苦,旁生的痛苦,更何况说是获得四句偈呢?
获得四地时,以强烈意乐如是求法,这也是散乱与我慢心,因此主要修行法义菩提分法而断除认为我励力求法的我慢,为此是于法断除我慢的行者。
一般来讲,一地菩萨的特点是证悟空性,二地菩萨的特点是行为清净,三地菩萨的特点是不失正知正念,四地菩萨的特点是,为了求法,非常精进。四地菩萨的功德是那么大,为了求得正法,一点傲慢心都没有。断除傲慢,是很重要的。
其他法师的有些弟子,经常给我发信息、写字条,讲法师怎么不对。我一看就知道,这个人基本上不懂佛法。即使法师有些时候讲错了,或者有一些不对,但是你从他那里得到的那么多,应该有法恩,应该有恩德,应该有报恩的心。即使没有报恩的心,与不应该把法师看做怨敌一样。
有些人说,“下一个学期,我一定要换这个法师,我始终看不惯这个法师”,就像世间当中,老师对你不好,你就看不惯他,很多人根本没有从以前的世间教育方式当中迈出来。
那天有一个藏族老乡说,“那个人经常说坏话,可怜不?造孽哦”,我想这些弟子真的“可怜不?造孽哦”,为什么?因果不虚,一方面听大乘佛法,一方面产生邪见,恶语诽谤,行为和态度非常不恭敬,真是颠倒之行。
凡夫人即使没有恭敬心、欢喜心,也要控制恶分别念。如果实在没办法控制,可以离开,不要诽谤。在任何法师面前,哪怕是听过四句的佛法,以后就不能说过失,离开是可以的。
佛陀说,法师讲法的时候,如果没有生起信心,当场站起来而走,过失是比较小的。刚才好几个居士走了,他们肯定生不起信心,就如理如法地走了,对别人也不会有什么危害。
我希望,诽谤法师的信息,不要发给我,不用发了。我是受到佛法教育这么多年的人,接受不了。我虽然偶尔去一下西方国家,但是待的时间很短,没有受到他们批判主义思想的影响,我还是传统佛教的老观念,没办法改变的。
业因果是很重要的,就我个人而言,不管怎么样,得过传承的、得过法的所有法师,我都会恭敬的。在我离开世间之前,能做到这一点。我现在很后悔的是什么?以前不懂事的时候,经常与世间的老师作对、组织罢课,做了很多坏事,不得不忏悔。
你看,四地菩萨都没有傲慢心,我们更不要有法慢。也许比法师的口才稍微好一点,比法师长得庄严一点,比法师的钱多一点,有方方面面的傲慢,像《亲友书》[注3]里面讲的一样,就根本不把法师放在眼里。有时候法师和辅导员,是很可怜的,显得特别脆弱,“你们好好听课”,慢慢看每一个听法者的脸,害怕他们,没有勇气,这样也不是个事。
西方的文化跟东方的文化,需要分开;不然,混在一起的话,很多人的思想会非常矛盾。
第四地菩萨的特点,已经讲完了。
“相续”,第五地菩萨是什么样的行者?称为无有相续异体之我慢的行者。他已经获得了十种心之意乐清净平等性,通达了三时佛的相续、三时如来之法、住五地菩萨的相续及其法于清净等性中无二无别,一味一体,因此是无相续差别我慢的行者。
在佛经当中讲了,到了五地菩萨的时候,以十种意乐清净趋入,包括过去、未来、现在;戒、定、慧;道与非道、励力断除、渐次向上修行菩提分法、成熟众生,总共十种意乐清净平等性。其意义也就是,过去佛陀等佛法清净,如是得五地的菩萨也如我等不久将清净佛陀之法、三学等。获得如是意乐。
到了五地菩萨的时候,断除了相续异体的我慢。比如说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我供养一个,另一个会不会不高兴”,“我今天祈祷阿弥陀佛,释迦摩尼佛会不会不高兴”,不会这样的。诸佛菩萨的相续在智慧法界当中,是一味一体的。不像凡夫人的相续,完全是分开的。我对你好一点,他就不高兴;我对这个人好一点,那个人就翻脸。
这是第五地菩萨的特点。
“染净异慢无”,第六地菩萨是什么样的行者?称为无有染净异体我慢的行者,安住六地时获得十种法平等性而证悟缘起空性,因此了证悟于空性中无有以无明之缘产生行等安立为黑品、无明灭等安立为白品这两种安立,一切均是无生空性法相中一味,无有染净异体的我慢或执著相。
所说的以十法平等性趋入六地即是如此,“诸法无相平等性与无法相平等性,如是诸法无生平等性、未生平等性、远离平等性、本来清净平等性、无戏论平等性、无取舍平等性、与梦幻眼华回响水月影像幻化平等性、实无实非二平等性。”
到了六地的时候,断除了染净的异体,染和净融为一体。依靠缘起空性,获得了十种法平等性。智慧和违品等性无二,就像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面讲的一样,障碍也是无有自性的。
这是第六地菩萨的特点。
下面讲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的特点。
师念藏语传承。
刹那获得慧,净土善熟众,
大力身圆满,善巧示灌顶。
“刹那获得慧”,第七地菩萨是什么样的行者?称为刹那获得修慧能生佛陀诸法之因菩提分法的行者。刹那间当中圆满一切觉支法,包括圆满十波罗蜜多、圆满四摄事、四安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脱门。不需要很多勤作,短短的时间当中,获得了所有的智慧,这是七地菩萨的特点。
“净土”,第八地菩萨是什么样的行者?称为安住等至、清净刹土之行者,因为安住于不分别任何相任运自成等持中而安住无有勤作的等至,修成佛净土。依靠任运自成的功德,刹土得以清净。
“善熟众”,第九地菩萨是什么样的行者?称为善巧成熟众生的行者,因为获得四无碍解而善巧为一切众生广泛说法令其成熟。
不像有些人,一传法,就把下面的人全部得罪了,很多人都不高兴。他自己觉得,“我这次传法很成功”,没有想到负面信息比较多一点。极个别人有负面信息,这是正常的;如果大多数人都不高兴,就说明传法者还是有问题的。传法者,了解下面的听者,是很重要的。
我就经常去了解,“我今天讲的课,好不好”,很多人只说一些表面的“讲得很好”,不会直接说,“你讲的,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也有。好的地方是什么,不好的地方是什么”。
你们坐下来,好吧?对!是不是膝盖痛?有些人听课的时候,信心特别大,一直合掌,看书更好一点。(众笑)
九地菩萨也是以说法来广利有情的,不是布施什么东西,做个什么其他事。说法很重要,现在居士当中,有一些辅导员讲得很不错,希望能坚持。我前面也讲过,一定要很认真地思维,不要想什么就讲什么,跟法义太离谱了,这样不太好。讲佛法,一定要严谨。有时候为了增加一些气氛,可以稍微讲一点幽默。但是不能太幽默了,否则就不叫讲法,变成表演、游戏,这样也不是很好的。
法师当中,有些确实很优秀,很不错,但是还要长期训练。如果有人说你不错,也不一定真的不错,不要傲慢。前面的四地菩萨才断除了法慢,我们现在是不是资粮道、加行道?自己应该清楚。
这是讲的九地菩萨。
“大力身圆满,善巧示灌顶”,第十地菩萨是什么样的行者?获得大神通力,获得法身之因总持等持身圆满,善巧示现住兜率、入胎至现前证得菩提等佛陀的十二相,称为蒙如来以大光明灌顶的行者。
十地菩萨有加持狭小世界成广大、广大世界成狭小等等各种大的神通力,到十地末位的时候,通过诸佛的灌顶,而获得圆满,这是十地。
《入中论》当中讲的,“佛子任运澍法雨,生长众善如大云”,像降雨成熟植物一样,依靠法雨来度化众生。十地也要传法,传法很重要。
这是前面讲的第二个问题,下面讲第三个问题。十地菩萨的三学是怎么样圆满的?主要讲戒定慧三学怎么圆满。
辛三、十地者能圆满学修三学之理:
证悟诸法性,于此随学修,
增上戒定慧,智慧二行境。
法之真实性,入不知知等,
智慧行境故,二地住有彼。
“证悟诸法性”,一地现量证悟法性谛,是能清净一切学处的所依基础。
“于此随学修”,在一地的基础,学修以上的地。
“增上戒”,二地学修增上戒学,梦中也不会梦到破戒情形,更何况说真正破戒?由此是戒律极其清净。
二地的身语意是非常清净的,比如说在身体的杀盗淫方面,不要说杀害众生,连想杀想害的念头,都不会有的;对别人的财物,不要说亲自偷盗,连对它的贪心也不会产生的;不属于自己的人,不要说对他有任何的不清净行为,甚至对他产生刹那的淫念,也是没有的,所以戒律非常清净。
“定”,三地学修增上定学,因为不失获得静虑等持。不管转生到哪里,正知正念是不会丢失的,定学圆满,禅定功夫很好。
“慧”,四地、五地、六地主要学修慧学,智慧圆满。
“智慧二行境”,四地有修三十七道品的殊胜智慧、修菩提分的智慧行境两种。
“法之真实性”,五地学修法的真实性及四圣谛,精通苦集灭道四谛。
“入不知知等”,六地以智慧如理趋入不知缘起之义的无明等顺式产生、以了知力灭除无明而使行灭等还灭之义。
不知的话,顺式十二缘起;知的话,逆式十二缘起。通过十二缘起,六地的智慧圆满了。
“智慧行境故,二地住有彼”,智慧行境是四谛与缘起,因此这两者是五地与六地这二地具有的。
学修及修行,余有四种果,
无相有行住,是为第一果。
真如无现行,清净诸刹土,
承许第二果,成熟诸众生。
等持及总持,成就微妙果,
此等四种果,真实依四地。
“学修及修行,余有四种果”,后得学修三学与入定修行无分别智慧,另有四果。
一地是基础,二地是增上戒学,三地是增上定学,四地和五地和六地是增上慧学;慧学分了三种,四地主要是三十七道品的功德,五地主要是四谛的功德,六地主要是十二缘起的功德。
以上一至六地的三学作为因,依靠三学,安立七地、八地、九地、十地四种果。
“无相有行住,是为第一果”,七地是第一果,既安住没有相,也安住有行,跟八地菩萨比较起来,七地还是有勤作的。
“真如无现行,清净诸刹土,承许第二果”,八地是第二果,跟真如无二无别,没有任何勤作,任运自成实现清净刹土。
“成熟诸众生”,九地是第三果,以四无碍解说法成熟有情。
“等持及总持,成就微妙果”,十地是第四果,成就等持总持,成为一切地之顶的微妙果。
“此等四种果,真实依四地”,如是这四种果,真实依于七地至十地间的四地。前面的六地是三学,后面的四地是四个果。
这里地的安立方法,跟其他经论有点不同,实际上都是一致的。
今天讲到这里。
最后的传承没有念呀?
师念藏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