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3课2总说要义

创建日期:2021-12-17

  前行备忘录3课2总说要义

  《前行备忘录》【第三课/第二节】

  本日讲法要点

  乘之安立

  【从乘的角度来说,有世间乘或增上生人天乘和出世间乘或解脱乘。

  从乘的角度来说,就是从教派的立场来说,有世间乘或增上生人天乘,和出世间乘或解脱乘,分为两种。

  1、世间乘

  【所谓的世间乘,就是从下面三恶趣处驶向人、天善趣果位,因此称为世间乘。

  所谓的世间乘法,就是从下面三恶趣处驶向人、天善趣果位,因此称为世间乘。指的是什么呢?从出离心的角度当中,称之为下士道。比如说,当今我们在行持善法的过程当中已经知道,地狱、饿鬼道、旁生道是一个痛苦之处,因此畏惧三恶趣而趋向于三善道的一切修法,都称之为下士道修法,也称之为世间乘。

  但如是修行者在世间当中有吗?当然有。前两年我在汉地的时候,也遇到不少的居士,他们都说,导师们都在讲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功德,但有时候在导师面前不能说“我不喜欢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一回到家的时候,仍旧有很多很多疑问,就觉得为什么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人间多么舒服啊!多么幸福!难道还有比它更舒服的地处不成?当时也有很多居士问过我,说现前由于家庭条件不错的缘故,从小乃至今天,没有受过多大的痛苦,因此即便在佛教当中讲解六道轮回是一种痛苦之处,但是他有时候无法生起人间是一个痛苦之处,他说这个该怎么去理解呢?

  往昔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时代,释迦牟尼佛的表弟也觉得人间实在太舒服了,因此他所从事的一切善法,都是为了获得世间福报,后面不是释迦牟尼佛以神通把他带到天界,后面又带到地狱,就是让他认识到不仅仅三恶趣,三善道也是痛苦之处。所以我们必须平常要多看看轮回过患,像比如《普贤上师言教》、《菩提道次第广论》、《初学悦耳宝藏库》,乃至很多前行(教言)当中所传讲的轮回过患,应该得多阅读一些。若要是仅仅(为了人天福报)这么一种欲望的话,这种修法就称之为下士道,也称为世间乘。那么在这种出离心的基础当中,即便你行持什么样的善法,比如说,你现在进入佛门,就觉得三恶趣是一种痛苦,这一点人人都会有同感。但若觉得人间和天堂非常快乐,所以我现前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人间和天堂,因此在从事的善法当中,不管你修的是加行还是正行——直断与顿超,由于前面出离心已经偏袒的缘故,所以即便怎么修学,最终得到的也就是人天福报,所以我们把这个乘法称为世间乘。所以,要反观于自己的内心啊。

  现前在汉地乃至高原地方很多对佛法不了解的人,不管他到寺院去烧香拜佛,还是平常口里念诵《阿弥陀经》乃至各式各样的心咒,都是为了获得人天福报。就是说,我现前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我现前行持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切财富;我们家哪个现前考试考得不是很好,所以我现前所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是为了让他心想事成;要不家里有什么灾难,我现前所行持的一切法都是为了这个。若我们平时所从事的一切善法仅仅为了这一点,即便你现前修得有多么好,最终堕落的地方仍旧是三善道,也就是六道轮回之中,我们把这种乘法叫做世间乘。要记住,必须要从世间乘当中超越。

  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时时教诫我们:“初行者修法并不重要,先要知道该怎么去修法。”当我们的出离心乃至很多修学方面的条件不成熟之前,即便你从事一些善法,那这个后果会落到什么地步连自己都不知道,可能是人间福报,要不更好一点等等。所以说都要铭记心中,这就叫做世间乘。主要所传讲的是出离心。

  2、出世间乘

  (1)小乘

  【出世间乘有小乘和大乘,依靠小乘——声闻缘觉乘的道能驶向声闻缘觉果位,为此叫声缘乘。

  出世间乘有小乘和大乘两种,依靠小乘声闻和缘觉乘的道能驶向声闻、缘觉果位,为此叫做声缘乘。像这种出离心,就叫做中士道。就如同以上所传讲的,他已经畏惧三恶趣之痛苦,也畏惧三善道之痛苦,也知道三善道虽然暂时有一些快乐,但是实际当中并没有离开过痛苦之因乃至痛苦之果,所以知道六道轮回即在痛苦之中。因此,为了超出六趣而追求涅槃,就是声闻和缘觉涅槃之果位,而行持的一切善法称之为小乘佛法,即声缘乘——声闻和缘觉的乘法。

  那现前反观自己的内心,我们平常在行持善法的时候,起先先看看你为什么要行持这样的善法?目标是为了什么?说我的目标是为了六道众生都很痛苦,所以我向往涅槃。若要是独自向往涅槃者,称之为中士道也叫做声缘乘。那作为大乘佛教的一位信众,这些都是过失,即便你能获得声缘乘果位,但由于内心本性暂时还没有圆满的原因,当时不能为众生做极大的事业,当时也不能完全消尽一切习气烦恼的缘故,不能从事很多对众生有利的事业。(以上)称之为声闻和缘觉乘。

  (2)大乘

  【大乘能驶到不住二边圆满佛陀的果位,由此称为大乘。

  大乘能驶到不住常、断二边圆满佛陀的果位,称之为大乘。从见解的角度来说,这里头两边也可以叫做上面的世间乘和声缘乘两边,而唯一追求佛果,这称之为大乘法。从见解的立场之中,也可以说不住常、断两边。当今我们行持三摩地者,平常在行持禅定的时候,有时候说进入一种说不出来的禅定之中,但是不知道这个时间安住多长时间,称之为断见。有时候仅仅觉得有一种明了,仅仅护持着这个明了称之为常见。若要是堕落两边的话,都不是证悟佛陀密意之因,要记住这一点哪。但现前还不是传讲禅定的时候,只是讲解出离心,就是说不住于世间乘也不住于声缘乘,而唯一追求佛的果位。就是说,既生起厌离六道轮回的边,也生厌离独自获得涅槃的边,而追求获得佛的境界。当然不是为了独自一人,而与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同时获得佛的境界,称之为大乘法。

  3、上师窍诀之重要性

  【确认指明所有道次第的典籍就是佛经及随行的论典两种。所有经论,经以广、教以多、窍诀以零散的形式而留存,因此所知之处无有尽头,

  确认指明所有道次第的经典,就是佛经及随行的论典两种。也就是说,所有的一切行道次第当中的教法,总分为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传讲的经和历代传承祖师所造的论,即经和论两种。经以广阔,教以众多,窍诀以的零散的形式保留到现在。因此,所知之处无有尽头。若要是想把经和论所有的一切法都想学完,他是没有一个尽头的。

  需要了解的是,所有一切经和论传讲的目的就是为了断绝分别心而赤裸心的本性,仅仅站在刻意改造的立场之上,即便你所通达的理论有多么广阔,但是由于没有断绝分别心、没有证悟心的本性的缘故,所以他仍旧没有尽头。若要想获得尽头,达到究竟之果位,就要反观自己的内心、赤裸心的本性。何时己圆满达到赤裸本性的时候,所有的一切经以及历代高僧大德所造的一切论,都圆满通达。因为所有的方便道,不就是为了证悟心的本性吗?因此,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之中曰:“胸中虽持十万多之法函,临终之时也不能获得真实之利益。”能懂这么多个道理,为什么还不能成办解脱?原因就在此上。

  解脱不在于刻意改造之上,而是断绝一切戏论之法。所以,仅仅在戏论当中即便通达多少理论。他是没有一个尽头的。所以,应该反观自己的内心,去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心的本性。因此,历代高僧大德说“佛教分为教证二法”,原因就在此上。他并没有单独树立在一个教法,也没有单独树立在一个证法,原因就在此上。因为教法是证法之前行,若要想很好地证悟到教义,必须有很好的教理做基础,前面必须要有这个教法。所以,教法正为证法之前行。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当中去行持善法,才能很好地证悟到我等所追求的目标——解脱。因此,刚刚所讲解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不具备上师的窍诀,)在浊世短短的人生里,暂且不说修行,就是了知也无法办到。萨绕哈尊者说:“何人未曾饱饮上师尊,除恼清凉窍诀甘露水,彼者纵然多闻论典义,亦于干燥荒地而渴死。”

  如果不具备上师的窍诀,在浊世短短的人生里,暂且不说修行,就是了知也无法办到。不要说是行持达到圆满,即便稍许了知这些教理也很难做到。

  但这里头为何说,如果不具备上师的窍诀不能行持圆满呢?往昔阿底峡尊者进藏的时候,新教(就是黄教)的译师洛钦仁青荣波等很多译师、高僧大德还在世。当时这些高僧大德都去迎接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问了很多关于这些高僧大德能精通多少经论的问题,这些高僧大德同时回答说:“没有一个不精通的法。”当时阿底峡尊者也问了很多关于教理方面的一些意义,下面的导师都答得非常圆满,阿底峡尊者非常高兴,就说,藏地有这么多高僧大德,他这次进藏本来是想为藏族的信众讲一点法,但是有这么多的高僧大德,他这次到藏地可能没有多大的意义。紧接着阿底峡尊者问,在一座当中怎么圆满刚刚所传讲的一切经论?下面的高僧大德说,就按照经论当中如何传讲如是造行。这时候阿底峡尊说:“哦,藏地的高僧大德也有不圆满的地方,我这次进藏必须要传讲万法摄一之窍诀。”

  如是这样的一些错谬,在当今我们修学者面前有吗?有的。很多人说他手中有一本书,他平常就遵照这个书里怎么讲解,如是行持。圆满吗?当然不圆满。书是针对一个根机传讲的,比如说,我是作者,我要树立这么一本书,那我要针对这样的根机写这本书,但是其他的根机不一定适合这本书。所以我们天天都在传讲,书只能作为诠释,他并不能代表实践,原因就在此上。现今很多修行者不就是这样吗?自己手里有一个很殊胜的法,叫《上师心滴》,你能把《上师心滴》所有的精华都归纳到一座当中行持吗?不可能的,你没有这番智慧。第二,学过很多很多这个教法、那个教法,所以“我现前就遵照这些教法一一去修行”。请问,你能把这里头的教法都归纳到一个精华当中来吗?做不到。可能里面前面讲的是菩提心,就修两天菩提心;若讲的是出离心,就修两天出离心……如是行持,八万四千个法门何时能修得完哪?

  所以,若要是想行持善法,迅速成办解脱者,必须要依止导师的窍诀。文字只是一种诠释,智悲光尊者曰:“即便是《文殊大圆满》、《大圆胜慧》这么殊胜的法,光凭这个文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得到上师的窍门。”指的是什么呢?因为很多窍诀部分的含义并不在书面之上。汉传佛教不也是有这么一句话“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吗?但知者不言的这个境界,还要从导师的窍诀当中而得啊,文字只能作为诠释。但当今很多人懂这个道理吗?没有的。说我现在行持禅宗的法门,所以平常把六祖慧能大师所造的《坛经》作为自己修法中的重点在行持。光凭这个文字,文字虽然非常非常殊胜,但行持这样的善法还有很多很多窍门。但这个凭我们的智慧是无法发现,也无法体会得到。所以,为什么要依止导师的原因,就在此上。

  因此,以后在座的弟子,有缘能在高原地方多亲近一些导师的话,导师可能一步一步为你传讲。但即便现在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但要记在心中,在有条件的时候,要时时亲近导师为妙。因为很多很多窍门,在书面当中是无法得到的。现前高原地方的五明佛学院、亚青寺,以及台湾、香港各地,藏传佛教的很多经典都被诸多导师在做翻译,即便是汉传佛教中净土或禅宗方面的书籍,也已经多得不得了。但要知道,所有的一切经典都称之为诠释,并不叫做实践。若要实践这种见解,必须要得到上师的窍诀法。非常重要啊!要不仅仅依靠文字成办解脱者,在历史当中没有产生过。

  据说缘觉的修行者不依导师,是靠一种愿望和很多很多因缘,在暗劫完全没有佛教的时候,形成这么一个教派,不需要依止导师,光靠自己宿世的因缘来成办这样的果位。其外,从小乘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没有一个不依止导师而成就的。在汉传佛教的历史中,乃至藏传佛教的历史当中,没有听说过哪一位高僧大德依止书当作导师而成就,没有一个。即便像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这样的上等根机,也需要依止导师方能成就。这一点,我想你们在看一些汉传佛教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时,也能知道一些。所以要记住刚刚所传讲的这一点。

  在浊世短短的人生当中(因为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寿命逐渐在缩短),暂且不要说修成圆满,就是了知也无法办得到。知道这些经和论之中的一切含义,也很难做得到。萨绕哈尊者说:“何人未曾饱饮上师尊,除恼清凉窍诀甘露水。”若要是所有的一切信众不依止导师,去喝上师的这个甘露教言,就是不听闻上师的这个教言,消尽一切烦恼、成办解脱是不可得的。“彼者纵然多闻论典义,亦于干燥荒地而渴死。”就是说,即便你当时看过多少多少教理,在多少导师面前光听一些教法,但成办解脱的机会是非常少的,甚至可以说没有。从刚刚所讲解的这个理论当中已经得到,教证二法是不可缺少的。

  前一段时间我在汉地也遇到不少的居士,其中一位说,他已经学过《入菩萨行论》乃至《菩提道次第广论》,现在该怎么修学?就是这样的,闻思是漂泊性的,即便你觉得多么殊胜,但一旦进入实际修法当中,还是觉得哪个地方有点漏洞一般。是的,教理和实修完全是两种方法。

  那要是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们仅仅讲解教理而不讲解实修。实修天天都在传讲,前两天金刚法会还没有开之前,我们已经讲过上师瑜伽导修,从前行之前行乃至最终回向都讲得非常细致,里面已经含摄了所有的一切法,一切修行之方便道。即便不是这个,天天在座的弟子们都在各个导师面前去听闻成熟口诀法,这就是一门实修。但要记住,实修绝不能走一个过程,光走个过程真没有一点点意义啊!我们当今信仰佛教、进入佛门不是为了凑个热闹,也不是我们生活太烦恼的缘故,暂时到这些地方来清净清净,也不是为了这一点。那也不是走个过程,也不是凑个热闹,那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从轮回苦海之中获得解脱,今生、临终和未来都能获得大自在的境界,这是我们当今行持佛法的最大目标。那能不能圆满获得这样的成就,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绝不能忘失啊,必须遵照导师的教言行持为妙。

  乘之道次第

  1、总说三乘道次第

  【以上三乘,如果归纳在道次第中,世间乘属于小士道次第,小乘声缘乘属于中士道次第,大乘属于大士道次第。

  小乘、大乘和金刚乘三乘,如果归纳到行道次第当中,就是讲解一个次第法的话,世间乘属于小士道次第,小乘声闻和缘觉乘属于中士道次第,大乘属于大士道次第。从出离心当中来说,畏惧三恶趣而追求三善道者为小士道;畏惧六道轮回而独自追求涅槃者为中士道;畏惧六道轮回及独自涅槃之果位,而为自己以及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追求佛果为大士道。

  【新派(即格鲁派)的道次第是广中略《菩提道次第论》,萨迦派的《三现》、《三续》,宁玛派的《大圆满心性休息》等,必须这样依靠上师的窍诀来了解。

  新派,也叫做新译,称之为黄教(格鲁派),格鲁派道次第当中讲述了《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中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三种;萨迦派萨迦班智达讲授的有《三现》和《三续》;宁玛派所讲解是《大圆满心性休息》等。像以上的这些教言,也必须要在一位具德上师面前得到窍诀来了解,因为书面上面只是一种诠释。即便是这么殊胜的法,比如前面所说的像格鲁派(就是黄教)宗喀巴大师所传讲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论》和《略论》,其外还有什么黄教的教义吗?当然没有。所有一切黄教的教义都归纳在这里头。那即便是这么一本书的话也并不圆满,还需要在一位导师面前得到真正黄教的窍门。即便是萨迦派,萨迦班智达所著述的《三现》、《三续》,里面已经含摄了整个萨迦派的教理,但是,即便你从文字上能通达这些道理,但没有一位导师亲自为你传讲窍诀(就是其中的精华),即生成办解脱的机会也是非常小的。无上窍诀大圆满——宁玛派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天哪,这么高的法应该里面已经很圆满,但要记住智悲光尊者所传讲,无论是《文殊大圆满》还是《大圆胜慧》,也是一个诠释法,若要迅速成办里面的精华,还需要得到上师的窍门。所以刚刚已经说过,不管是哪一个教派,哪一个教派最精华的部分,但要知道这门经典当中的真实精华,需要在导师面前才能了解,凭自己的智慧是无法把所有的一切法都归纳到一个法之中的。阿底峡尊者进藏时讲到藏传佛教高僧大德不圆满的地方,指的就是这一点。高僧大德们所说,就像《菩提道次第广论》从前行开始,先修这个、再修这个。比如像加行的话,先磕头、皈依发心、金刚萨埵、供曼扎、上师瑜伽,然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这个这样,那个(那样),一个一个按照修学。这一点,往昔(的高僧大德)对这些藏传佛教的仪式全部通达,但是阿底峡尊者曰:“还是不圆满,我要进藏传讲万法摄一之窍诀。”就是说,在讲解过程当中虽然支分传讲,但是在一座当中必须要圆融一切法义。所以我们天天都在讲,从教法的角度当中越散越好,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理解各宗派的见修行果,但是,在修行一座当中,必须要把所有的法都要聚集在一个法当中行持,(这样)才称之为善知识的标志、一种象征。因此,我们这两天一直提倡上师瑜伽导修的重要性,原因就在此上。

  我们在传讲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不就是把所有的一切教派都归纳到一法当中传讲的吗?这就称之为窍诀法。所以,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他的标题,就觉得他就是前行的一部分,因此搁置一旁乃至轻视这样的法门,绝不能这样。这些道理都非常重要,要知道。刚刚已经说过,即便是以上所传讲的这些法,也都必须要依止导师的窍诀来了解。

  【其中,大士道次第或者大乘包括远道法相乘(即显宗)、近道金刚乘、捷径光明大圆满。

  大士道次第(大乘)包括远道法相乘,指的是因法相乘——显宗。就是说,上士道大乘当中包括远道法相乘。为什么叫远道呢?因为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方能成就。所以,他的时间非常远,因此称之为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指的是外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为近道。相对远道法相乘显宗来说,他可以在五世、七世、二十一世中成办解脱,但是相对无上窍诀大圆满捷径道来说,仍旧还是遥远。捷径光明大圆满,就是指的我们当前所修的法直断与顿超,称之为捷径光明大圆满,也叫做光明大圆满。当今我们所学的法之外,再没有更殊胜的法义。

  现前很多人都在问,我能不能学一个最殊胜的法?大圆满法之外,再去寻找一个比它更高的法是不可得的,因为他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华,没有比他更殊胜的法。当然,这是从法的角度来说。针对你个人的根机来说,与你根机相应的法就是最殊胜的法。这两者必须要分开来讲解。法虽然殊胜,但是你的根机若为下等根机,即便行持这样的法可能也起不到切实之作用。因此,我们在传讲上师瑜伽导修乃至成熟口诀法的时候,为什么要分为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原因就在此上,由于个人的根机不同。所以,密相上师瑜伽和智慧转为道用乃为一切乘法最高的顶点,但是下等根机,也就是次第根机来行持的时候,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不得不按照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来成办更高的境界。因此,站在法的立场之中,大圆满是最高的法、最捷径之道,但是从根机来说,与自己相应的法才是最殊胜的。所以,当前我们在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现前你若只能从事外相上师相应法的话,要记住,对你来说外相上师相应法就是非常殊胜的,你再也找不到更殊胜的法义,这是针对你个人的根机而讲的。若你现前可以从事内相上师相应法的话,那就说明内相上师相应法对你来说是最殊胜之法义。有些像共同外前行基础没有扎实的弟子,共同外前行对你的根机来说,他是最殊胜的法义、最胜义之见。因为你若没有共同前行基础,即便修学其他的法门,但也永远不会有成就的时候,因为由于缺乏基础的原因。所以刚刚已经说过,站在法的立场之中,可能这个法是最捷径之道,但是对于根机来说,必须要与自己的根机相应的法才是最殊胜的。这两者不要颠倒,不要混为一谈。所以,当前很多修行者都在寻求最殊胜的法,即便是最殊胜的法具有,但你可能没有消化这个法的能力,即便为你传讲,也起不了丝毫之作用啊。这些道理,都必须要铭记心中。

  【如果要作选择,远道历经数劫成就圆满佛果,那实在太漫长了。

  如果要在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捷径光明大圆满这三教当中去选择的话,远道历经数劫成就圆满佛果,那实在太漫长了。比如我们要是按照因法相乘(按照显宗的法)去行持的话,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那时间太远了。因为我们现前实在等不急,我要很快地享受西方极乐世界乃至光明刹土的这种功德,因此实在太漫长了,等不急。

  【近道金刚乘内部也有远道、近道、捷径三种。虽然依靠外续事、行、瑜伽三部,在五世或者七世或者十六世能成就佛果,但不容易修学。

  捷径金刚乘内部也有远道、近道和捷径道三种。依靠外(三续)——事续、行续和瑜伽续,也叫事部、行部、瑜伽部(外三部),在五世或七世或十六世能成就果位,但还是不容易修学,时间也太长了。即便像从事部开始修学当中,第一禅定乃至行为当中也要树立很多戏论之法,因此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修得到,时间也太长了,五世、七世、十六世,可能我们今生修到一时又死了,下世再修、再死……要是上等根机的话,那可以在五世当中成办解脱,若要是下等根机的话,需要等待着十六世之后才能成办解脱,那也太长了。由于里面所修学的法太戏论的缘故,很多很多也不那么容易修学。

  【尽管依靠近道玛哈约嘎和阿努约嘎,一生一世能成就双运果位,可是如果生起次第的本尊小指大小也不能浮现于心、圆满次第一呼吸的气息也持不住,那也难以修成。

  尽管依靠近道玛哈约嘎和阿努约嘎,就是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一生一世能成就双运果位(双运果位指的是佛的境界),可是如果生起次第的本尊,连小指大小也不能浮现于心的话,那也很难修成。我们现前不是很多人都在说,平常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观想一个上师都非常困难,这两天好像观得很清楚,过两天又观不清楚,有时候观清楚,有时候观不清楚。生起次第传讲清明形象、提念清净和坚固佛慢。前面的清明形象,必须要把本尊眼球里面的黑白都要观得很清楚。不要说这个,大体当中的一个本尊形象和上师形象都非常难观,即便有时候情绪高涨的时候观得很清楚,但是有时候连观都观不出来。此中虽然讲解他可以一生一世获得佛的果位,但是我们在修生起次第的时候,如果连本尊相小指大小也不能浮现于心,就观想一个本尊都那么难观出来的话,要修成佛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修圆满次第的时候,一呼吸的气息也持不住。在讲成熟口诀法的时候,我们不是讲过宝瓶气吗?很多人都说现前连三十秒都止不住,要不最长的时候也就是一分多一点点,两分钟,那三分钟的时间就太长啦。就是到了三分钟的时候,可能一呼出气都快要眼前全都是星星,已经达到这个地步。在修学这些法的过程当中,连小小的这么一点事情我们都做不到,那一生一世成办解脱这样的法能圆满得了吗?像修持宝瓶气,我们都修过一个月的时间。当今反观自己,回去的时候再修修宝瓶气。可能往昔是一分钟,今天吃饱了以后不要说是一分钟,连十秒钟的时间都非常困难。(一呼吸的气息)也持不住,也很难修成。生起次第观想本尊,圆满次第修行气脉明点,连这么短短时间的一个气都持不住,那何况圆满次第的气自在,要达到什么地步?

  圆满次第分为他身方便法和解脱方便法两种。当今在汉地,很多不负责的人在修他身方便法。要记住,他身方便法的气要达到什么地步?当你身体可以在天空中飞翔、在水上行走,能止住这么长时间气的时候,那就可以修持下面的法。现前你们在哪里看到过,修他身方便道的人从天上飞、从水上行走呢?那其外所做的一切,可能都是由于自心烦恼沉重的缘故,为了掩盖这种恶劣行为,称之为叫圆满次第。但实际上,圆满次第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修成的。所以刚刚已经说过,从近道金刚乘当中来说,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称之为捷径道,一生一世可以证悟佛果。但是我们在修的过程当中,也是有非常大的难度。比如我们已经修上师瑜伽导修,从初次直到现在也有几年的时间了吧,今天我们在一座当中观上师瑜伽皈依境时,一座当中都会观想得非常清楚吗?我想很难很难。那么,按照这种近道之中的捷径道而一生一世成办果位的机会,也非常小。所以刚刚已经说过,那也难以修成。

  【而依靠光明大圆满,数年数月就能成就双运果位,如果想到必须修行大圆满,那么必然要借助上师的窍诀,否则不会修成。正如萨绕哈尊者说:“上师窍诀甘露味,何者思维即入定。”因此,我们必须要凭借上师的窍诀来实地修行。

  而依靠光明大圆满,数年数月就能成就双运果位。如果想修持大圆满,那么必须要借助上师的窍诀。无上窍诀大圆满,他可以在几个月、几年当中成办解脱,他是非常快的一个捷径道。但要想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成办解脱的话,最重要的一个缘起,就是必须要借助上师的窍诀。光凭个人的一种修法,说我平常会念上师瑜伽导修的仪轨,可以吗?那只能说你认识到几个字,就顺着他念诵之外,这还叫大圆满吗?要不平常我会念诵很多很多心咒,那这只能说你可能对心咒有缘,会念诵几个心咒这并不叫做大圆满。大圆满称之为心行,不是口诵啊。所以必须要借助上师的窍诀法。

  〖修法切勿高攀或徒走过场〗

  当今我等在座的众多弟子都在借助上师的窍诀,天天都依止和亲近着导师们,但有时候由于个人的习气烦恼的缘故吧,还是含有一定的私心。前两天我不是给你们说过吗?剖析调伏妄念和直视调伏妄念虽然是一种刻意改造之见解,(但对于)初次(进入佛门者而言),逐渐进入修持状态当中这是必不可缺少的,两者都必不可缺少,但前面仍旧有一些稍许改造。

  当今很多修行者,虽然我们天天在讲解像觅心法一类的法,(但对此法还是有所轻视。)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此法上修持了六年的时间,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像上师这样上等根机都得修六年的时间,那对我们这样的庸俗之辈来说,也需要修持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绝不能像现前的这种私心般,说往昔我已经修过觅心法,也大概知道所观的心没有来、住、去,能观的心没有形状、颜色、大小,即为空性。去年我们讲《堪布昂琼教言》当中,堪布昂琼曰:“当今众多高僧大德在为弟子们传讲觅心法的时候,让弟子们去寻找心到底在何处,弟子也回到家去寻找,看看心到底在哪里。最终得不到心,回到上师面前说,心是没有形状、颜色、大小,心不存在。当时导师也就顺着他印证见解说,这就叫做心的本性。但这是末法时代的象征,没有丝毫之利益。”堪布昂琼在去年我们所传讲的这部教言当中,讲得不是非常细致吗?现前反观我们的内心,我们平常从事觅心法的时候是怎么修的?还是像刚刚所说的觅心法,所观的心没有来、住、去,能观的心没有形状、颜色、大小,不可得,而开始进入禅定之中的吗?所谓的禅定,只不过是自己立为一个禅定,之外他并不是缘起性空啊!缘起性空,应该是明空(双运)乃至便智双运。前面的方便搁置一旁,单纯树立一种空性,怎么能称为便智双运呢?所以,天天都在传讲,为什么这么传讲?这两天我问了众多的弟子,这两天还在觅心法之上。不光是汉传佛教,像藏地的很多出家人也在这上面已经很多天了。在没有圆满之前,我绝不会再往上讲,要不很多的法都已经讲完了,但当今还不知道如何修持。这些都说明了什么?以前,我们只是走个过程的原因而形成这样的后果。现前,可不能这样。要记住,即便你这两天不在各个导师面前求学觅心法乃至其他的窍诀,但要反观一下自己的心,你以前回答觅心法的时候是否也是走这么个过程?所观的心没有(来、住、去),能观的心没有形状、颜色、大小,不可得。下面紧接着讲,所观的心和能观的念能不能分割?哦,是一起的,四空双运分不开的。是不是这么走一个过程就过去了?现前反观自己的内心,能否把所有的一切窍诀法都归纳到一个法当中?可以,我把心安住在清明状态当中,自然获得一种说不出来的清明状态。这些可能都是从词句乃至我们平常印证见解的时候,你抓住导师的这个口头禅,把这个词句背下来,因此说出来的时候头头是道,但实际上你真有这个禅定吗?所以要细致一点。

  当然,我们在座的弟子当中也有很多很好的弟子,修得非常不错。但也有很多不负责任的弟子,只是走个过程。现前反过来说,再修一遍可不可以?你在亚青寺即便修多少遍,若要是不细致一点的话,即便修一千遍、一万遍,最终也就是这么一个结果。所以,觅心法上面必须要细致一点。昨天不是讲过吗?让你先去刻意观照的缘故,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到什么为觅心法的最终结论,当我们长时间如是观待,达到后面的时候,已经在内心当中生起坚定的定解。由于生起这个定解的缘故,以后在行持三摩地的时候,即便有昏沉或掉举呈现,在第一刹那当中他自然就融入到明空不二之见解当中。不是说你树立一个明空不二,而是自然融入。华智仁波切曰:“直视瞬间融空性,故勿多观之时也。”就能达到这个境界。在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之前,时时要观觅心法,不要走个过程。天天都在讲,能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多少个弟子?当然,听从导师的教言而如是修行者应该算非常好。当今在行持三摩地的时候,当有昏沉和掉举之时,你想再继续观想下去也观不下去了,自然落到缘起性空之见解当中,想进入思维就无法继续往下思维。因为,由于前面观想已经在内心当中生起定解的缘故。但是有些怎么样呢?由于上面只走个过程的缘故,现今在起现昏沉、掉举的时侯,哦,这些都是过失,所以我把心安住在空性当中。还需要有个安住,这就说明还能起心动念,说明前面的定解并不稳固。是不是这样呢?反观自己的内心即知。

  当然,初到亚青寺的弟子都觉得非常陌生。天哪,这个觅心法到底是一种什么法?这个该怎么修行呢?刚刚所传讲的是怎么一个修行方式?能不能再讲得细致一些?这对你们来说现在还有些过于早,先从剖析调伏妄念开始入手。我们这两天一直都遵照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在说,“自心与法不能融契,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就是法与根机不相应的话,即便为你传讲多么深奥的法,对你起不了切实之作用。现前已经求完这部法的弟子们,应该要尽(量)细致一点啊,绝不能永远在觅心法之上。所以,这个定解非常非常重要。

  即便这两天不在导师面前求学窍诀法的弟子也要记住,当你在课堂上面知道自己的觅心法有一些漏洞的时候,就要回去再去修觅心法。可能有些会觉得,天哪,我现在还得修觅心法,我连五种辨别都已经求完了。过程是已经走了,不仅仅五种辨别,你连大圆胜慧的过程都已经走过了,但是你内心当中真正有大圆胜慧的真正见地或智慧转为道用、五种辨别的真正见地吗?在你内心当中真具有吗?所以天天都在讲解,即便已经把成熟口诀法修完,但是平常调顺烦恼的时候,应该要善巧运用一些,要灵活一些。即便现前不要说是粗直视调伏妄念和细直视调伏妄念,即便需要剖析调伏妄念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剖析调伏妄念。绝不能感觉到剖析调伏妄念是初时调顺烦恼的一种方便,太低了,因此搁置一旁,绝不能这样。修法必须要灵活一些,天天都在讲解。萨迦班智达曰,成办解脱要具备四个条件,当中的善巧运用非常重要。

  当今可能由于我的耳根不净乃至耳朵没有福报的缘故吧,我在各个地方听到的修法者中没听到一个人,在调顺烦恼当中有那么善巧、灵活的,都是死死一种,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行的时候可能能调顺一些烦恼,不行的时候内心产生起更严重的烦恼,就开始琢磨:是不是我这两天又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这两天是不是我又接触了一个不该接触的人?是不是这两天又是什么原因?翻来覆去地看昨晚上做的梦,这是代表着什么意思等等。本来没有那么多的执著,反而产生更强大的执著。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对法不理解的缘故所致。要记住这些啊!非常重要。

  必须要借助上师的窍诀,但是绝不能含有一点点私心。我们天天口中说依教奉行,但是行持善法当中还是含有一些私心,那对成办解脱会形成极大的障碍啊。(必然要借助上师的窍诀)否则不会修成。正如萨绕哈尊者说:“上师窍诀甘露味,何者思维即入定。”若要是遵照上师窍诀法者如是行持,自然就进入入定之中。就是说,可以圆满获得上师的密意。所以,要记住这些观念。

  但又要知道什么是上师的窍诀?比如上师为你传讲一个心咒就叫窍诀吗?当然不叫窍诀。那上师给你一本书,说如是念诵就叫窍诀吗?当然不是。什么叫窍诀?无垢光尊者曰,“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这个真实义之精华,他就是窍诀法。把所有的法,都归纳到一个法当中行持,但这并不是口里说说而已,实际当中已经含摄了一切,不管从了义和不了义两个角度,乃至更多的方面,都应该是万法摄一之道理。因此,我们必须要借助上师的窍诀来实地修行,这是非常重要的,绝不能轻视。

  刚刚已经说过,常可以居留在亚青寺乃至导师身边的弟子们,应该要长时间亲近上师为妙。以前,我也听说过亚青寺有些弟子说在亚青寺闭关,有时候我觉得非常可笑,若要是不需要依止导师,何必跑到高原地方?汉地气候条件乃至物质条件比高原地方好得多,这两天不是很多居士在说吗?高原地方真的从多方面非常累,在汉地十多分钟可以做完的饭,在高原地方要做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又要耽搁我们修行。若要是这样,为什么不到汉地一个茅棚里头去打坐,何必跑到高原地方?我觉得一点都不理解。我们到高原地方来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亲近导师,把修行当中的一切疑问都消除吗?这是我们到高原地方来的目的吧。要不仅仅为了一个修持,那遍地都是修行的圣地。可能有些会说,亚青寺是莲花生大师第二铜色吉祥山,应该有加持。汉传佛教历史悠久,现前在各地方也有很多名刹古寺,乃至所有的一切娑婆世界都是金刚持的化现。金刚持的化现,还有亚青寺做大一点的加持,其他地方做小一点的加持的差别吗?不可能这样的吧!应该是普遍平等性的。那这样一来,诸佛菩萨的加持无处不在,能否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信心。那何必跑到这样环境恶劣、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去修学呢?当今我们选择这样地方的原因,由于这样的地方具备具德上师,我们需要亲近这些导师,要知道该怎么修行,所以来到这个地方。即便需要面对一些苦行,但也许只能这样,所以要记住这些啊。所以,我们在高原地方,即便是一天的时间,也要起到一定的作用。

  这一段时间,我们也见到不少的居士千里迢迢跑到高原地方来一次,从经济、身体乃至很多很多方面,条件必须要成熟,所以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到了高原地方也就是旅游观光,当然谒见上师一面的功德不可思议。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我为你指一条解脱道,当知解脱还是依赖于你自己。”没有说你能不能解脱完全取决于释迦牟尼佛,没有这么讲过啊。释迦牟尼佛传讲,你自己是你自己的主宰,并没有说他是你的主宰啊。所以要记住这些道理。我们到高原地方来一趟非常不容易,能来一次,第二次能否来得成很难所言。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应该要亲近各式各样的导师。在高原地方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因为年龄偏上的原因,所以平常见一面乃至听其讲解一遍《上师瑜伽导修》,也很珍贵难得。那其外不懂的地方,亚青寺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可以去问。这两天我不是给你们说过吗?教理上面我一天抽出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为你们传讲,平常在成熟口诀法之上,为什么我不让你们到我这边来求法?一方面可能也是懒惰的借口吧,另一方面绝不是懒惰,就是为了让你们去培养信心。天天都在讲解,普遍信心才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那为什么在有这样机会的时候,不去创造呢?所以,要铭记这些道理。但是要记住的是,即便在高原地方呆一、两天的时间,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这两天时间,因为这两天时间对你在家的居士来说,付出的代价一点都不小。可能旁边很多人很多人都在说你,说你为什么会这样,所以旁边听见的都不是一些好事。但你完全回遮这样的一些谣言,自己从事自己的善法,所以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必须要记住这一点,要不太对不起自己这一次旅行了。光是一个旅游观光,跑到这个亚青寺有什么看的?可能最多就是这些破房子,能看得见多一些的喇嘛,穿和尚服装的这些僧人,要不还有什么可看的?要是想看看一些山,高原地方哪里都是山;要不想去看水,高原地方哪里都是水,那还有什么可(看的)风景呢?因此要记住这些。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3课1总说要义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3课3总说要义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