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65课1-9

创建日期:2022-08-23

  行为学-教言宝藏65课1-9

  第六十五课:三藏理趣莫随他力转

  一、共同前行非常重要

  我们今天继续宣讲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这部教言。

  总的来说,我们平常在讲解教言过程中,提得最多的可能就是关于共同前行方面的内容。当然,平常上课讲解修行要点时,我们不仅讲解通达方便、认识智慧,还会讲解如何树立禅定以及调顺烦恼等一系列方便,但我们每次必定会讲解的内容就是共同前行的重要性。

  因为修行并不是一两天的事,尤其对末法时代烦恼沉重的众生来讲,它可能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漫长的修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阻碍,无论阻碍的因缘是来自于外还是来自于内,总之修行路上充满各种违缘。我们能否安然度过这些关口,完全取决于共同前行的陪伴,因此共同前行非常非常重要。

  虽然我们在讲解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无上窍诀大圆满时,会站在不同的角度中宣讲不同的一些方便法,但如果修法没有共同前行的陪伴,成办解脱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我们一再强调共同前行重要性的原因。

  二、何谓魔障

  我相信,初次修行过程中,无论是口中诵经持咒还是身作礼拜,或者上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有情众生,乃至平常放生等等善法,只要条件允许,行持一辈子没有什么问题。即便中途有一些阻碍,相对之间也能持续行持。修行最难的地方在于何处?就是当我们静下心,准备调伏内心时才发现,可能由于自己平常习惯于散乱的缘故,内心很难安静。

  举个例子。如果你独自一人在某寂静处修行,可能一天两天还能熬得过去,时间一长就难免会产生一些诸如修行太单调、生活太枯燥等情绪。这些情绪多数还是来自于一些内在的因缘,比如觉得自己今天烦恼太过沉重的缘故,虽然有好好修法的念头,但在真正用功过程中,还是不得力。也就是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令自己不想继续往下修,甚至有时自己的内心还会因此而感到烦躁,需要到各地走动才能排遣。这些都叫做违缘。

  我们说过,所谓的“魔障”,它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很多人会觉得他应该长得和人类不一样,有着巨大的脑袋,硕大的身躯等等,总之“魔障”应该是一个非常令人恐惧的形象站在我们面前说:“我就是给你制造一切违缘的魔鬼”。但实际上,我们所谓的“魔障”是指与正法相违的一切行为和思想。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显现时,内心很容易顺着它飘动。

  我相信每一个修行者都会非常羡慕与敬佩历代传承祖师的行止。我们钦佩传承祖师,并不是因为他们能一个人在幽静山林中待得住,因为平常有很多孤独的老人,也是一个人在房间里待着;也不是因为祖师们能受得住简单的饮食,因为很多物质条件不好的地方,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比如我小时候过年,我们家大年三十包的饺子就是野菜饺子。由于物质太匮乏的原因,里面一滴油都没有,但那个时代的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生活度日的。所以我们今天钦佩历代传承祖师可不是这样简单的原因,而是钦佩他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还能长时间调伏自己的内心。

  因为在调伏内心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阻碍。有些阻碍来自于外缘,但相对而言,只要不是待在喧哗的地方,外缘相对会少一点。因此,由于看不见复杂的外境,也听不到是非的话语,相对而言,内心因此而产生的情绪飘动不太多,主要的烦恼还是来于自身的业障。

  比如我们通常会说业及烦恼沉重,可能今天就是由于烦恼特别沉重的缘故,内心就不太想修法,或者修到一定的时候,觉得这种修法过于单调,很想到外面走动;有些觉得自己平常阅读了各式各样教言,现前很想效仿往昔的大修行者,去各个地方参学;有些觉得自己已学习了不少理论,参访了很多导师,得到了不少教言,自己也知道该怎样修行才能迅速成办解脱,乃至知道修学是成办解脱是唯一的途径,但内心还是有另一种情绪束缚着自己:坐不住!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要调伏自己内心的时候,怎么也调伏不了。

  甚至别说情绪,有时就连身体都无法调伏。比如觉得自己以前坐在某个地方,可以在短时间中静下心来,身体也没有感觉有多么疼痛,但一段时间后就觉得自己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酸,总是感觉很不舒服。此时,各种情绪又开始飘动,觉得自己要去其他地方走一走才可以。这种与正法相违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叫魔障、违缘。

  三、逆境中坚持修行 方得始终

  从某种角度来说,修行真的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的是坚持。因为短时间修行容易,可是修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开始触及到自己的烦恼窝。

  很多人在修行过程中有这样的感觉:这段时间的修行比较清净;在某个地方修行感觉很好;或者觉得自己现前所修的这个法与自己似乎非常相应等等。当你具有这些感受就说明,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你业及烦恼比较清净的缘故,智慧也很不错;从另一方面来说,可能是你还没有真正触及到烦恼窝。

  就好比你在蚂蚁窝的边上看到只有几只蚂蚁在爬动,但当你拿着棍子去搅动蚂蚁窝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蚂蚁都跑到外面来,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一起。也就是说,我们第一次修行的时候,虽然也掺杂着烦恼,但由于还没有真正触及到烦恼窝的缘故,对烦恼的感受并不是很强烈,觉得自己可以调伏。但修行一段时间后,可能有一天就会觉得自己的烦恼沉重得不得了,自己都不知道哪来那么多的烦恼,甚至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似乎成为了另一个人一般。

  比如曾经你对解脱的渴望非常强烈,可是在烦恼起现的这段时间里似乎自己对解脱并没有多大的渴望;或者平常对轮回厌离心很强的人,当烦恼沉重时会觉得对轮回也没有那么大的厌离,一切都在按照自己的习气思路飘动,这可能就是那一段时间最大的情绪。但这一切显现从修行本身的角度来说,说明你已经走在修行的正轨之上了。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正是由于修行正确的缘故,你逐渐触及到了烦恼深处,所以烦恼会涌现一段时间。这也是我们修行过程中第一个最难过的关,很多很多人都会在这里打退堂鼓。

  比如无论修学什么法的修行人,修到一定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不想再修法了,觉得这个法对自己没有什么利益。很多人都是由于这样的情绪起现而无法坚持修行,最终打了退堂鼓而放弃继续修法。往后即便他再修行其他的法门,只要真正触及到烦恼窝,他还是会需要过这一关,如果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可能就会再一次退缩。

  正如经文所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从我们进入佛门以及对佛法的信心来说,我们前世决定是一位修行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为何自己前世是修行者却没有在前世获得成就?我想,可能就是你前世也是修到了这样的阶段却退缩了。当然,我们不诽谤因果,在这之前所做的种种善行必定有相应的功德体现,但也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当修行进入更高的一层,能真正消尽烦恼时,你却打了退堂鼓。所以,虽然前世播下了一些好的种子但最终并没有真正成就。

  我相信每一个修行者都会在修学过程中,遇到类似这样的现象。那时候我们可能会为自己的退缩懈怠寻找一千个理由、一万个借口,即便当时只是一个微小的违缘,你都会觉得是非常严重。比如道友的一句话,甚至耳边蚊子的嗡嗡声都有可能成为你修学的障碍。

  当我们的心情平和时,这些小小的外缘可能不会对自己构成什么影响,但为什么最后却会令自己产生如此消极的情绪乃至最终放弃修学?就是因为内心烦恼沉重的缘故。如我们之前所言,如果触及到烦恼窝却不去对治自己的烦恼,那么我们就可能会为自己的懈怠与退缩寻找一千一万个借口和理由。

  我们平常讲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见解,现在可能还做不到,此时就应该尽量朝精进修法的方向去努力。否则,修行何时才是尽头!今天遇到这样的事情开始逃避;第二次遇到相同的对境又开始逃避……可是人身难得,尤其是寿命无常,当无常真正降临到身边时,一切都结束了,那时候再想去面对,恐怕真没有多余的时间了。这也是修行真正的难处所在。

  要记住,心情平和的时候,所有人都是修行者,但是当遇到这样事情时,很多人选择退缩。此时就要将我们平时反复强调的共同前行运用上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四、修行不能流于形式

  最近我身边有很多弟子,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都在修成熟口诀法,包括在座修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们也是一样。我们在讲解觅心法时说过,觅心法分为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以及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和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智慧。如今很多弟子都已经修过了前两个法,修到了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可能你在前面两个阶段向导师汇报见解时,导师认为你的理解算可以了,因此为你讲解更高一层的法。但要记住一点:如果前面你口中的见解只是一种嘴上功夫,那么这些法再深奥,也无法对你成办解脱起到丝毫作用。

  我们先从寻觅心之过患来说,如果你平常还是有很多很多的烦恼,但又声称自己已经修完了这一阶段,那么这时所产生的一切烦恼对于寻觅心之过患这一步来说,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因为你在修前面的阶段时,应该已经认识到“一切都是虚幻”,尤其是已经知道我执是因缘和合形成,实际并没有一个实体。这些都是你当时的结论。也就是说,你在修完前面的阶段时已经知道:“我”是一种假想,是一种虚幻,并非真实,因此后期因为我执、自我感太强而产生的烦恼与见解是对立的。所以你前面汇报见解时说“我”不存在,说白了就是欺骗导师,只是为了得到更高一点的法而已。

  我最近听到很多信众说,他们从其他导师座下求完了所有的成熟口诀法,但如今还是烦恼重重,不知道该怎么办?请问你的烦恼来自于何处?我们先不讲解智慧转为道用,就从意识转为道用的角度来说,前面所传讲的一些列方便与见解都是我们应该要做到的。如果做不到,求取深奥的法有什么意义?这些法既不能吃也不能穿,唯一的作用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做不到这一点,你前面求到的成熟口诀法恐怕没有什么用处。

  我们复次讲解,无论修学什么法门,目的都不是为了凑热闹,也不是为了走个过程。修行如果只是走一个过程,真正目的可能就是为了名和利,但这又能为你带来什么名气?在高原地方,可能会为你带来一点点名声。以前我们也很羡慕那些离开家乡去其他地方闻思修的人,无论他们在那里闻思得好不好,实修得好不好,总之能够离开自己的家乡去这么做,就会得到别人的羡慕与赞叹。即便他们在其他地方变得比往昔更糟糕,但当他回到家乡,当地人还是会热情地招待迎接他,仿佛他能给自己的家乡乃至自己涂一层金。

  但在汉地可能就相反了。毕竟汉地不是全民信仰佛教的地方,尤其别人看见你不在家里好好工作,到其他地方修学佛法,给家人带来烦恼,令家人抬不起头,变成街坊邻居指指点点的对象,就更加不会觉得修学佛法有什么名气,只会觉得丢人。你从高原求了殊胜的法回到家乡,不会有人羡慕你,还会觉得你脑子进水了。这样的情况下,又有什么名利可言?

  所以要记住:我们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走个过程。如果修行只是走个过程,实际上对调伏内心没有任何帮助,这样的形式有什么意义?希望在座的弟子们都能懂得这些道理,修行真的需要实实在在一些,绝不要欺骗自己。今天你可以欺骗所有人,欺骗自己,可是一旦可怕的无常降临到身边才发现一切都是在自欺欺人就太晚了。

  五、修行的功德体现

  这两天我与弟子们聊天时,听到很多人说起修法,并不是说他念诵了多少内容或者打座有多长时间,而是讲解了他对法的一种认识。我们平常无论是讲解破人我还是破法我,或者是行持其他的善行,目的不就是为了通过这些方便,能真正认清修行成办解脱这件事么?

  有时候我们讲解念阿弥陀佛很好,但也会讲解念观音菩萨、念莲花生大师也都很不错。如果对修行了解得不够,可能善巧运用方面就做得不是很好。这样一来,修行也会变得死气沉沉,最终变成一个傻呆呆的人,别人让他干什么,他就去干什么,只知道做这件事情,一点都不灵活。

  比如今天让他去放牛,但边上的马和羊也都是他家的,可是他却不闻不问。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因为他的家人只让他放牛,没说要放马、放羊,所以谁要谁就拿走,我只管放牛。”这样的理解就一点都不灵活,我们的修法如果也变得这样死板教条,很多方面的功德就无法体现。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如此修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何处?即便只是短短时间中的念诵,恐怕你也生不起一些很好的感受。

  说到感觉,我们也讲解一些相关的道理。要记住,我们修学过程中,不能仅仅等待着自己要有什么感觉,因为感觉和解脱可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说过,解脱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从一切逆缘中超越,而所谓的“逆缘”就是贪嗔痴烦恼,因此消尽贪嗔痴烦恼就是智慧增长的象征,而并没有承许“感觉是智慧增长的象征”。

  如果说到感觉,我想可能很多成都人比外地人的感觉会更强,因为成都的火锅可是辣的不得了,重庆火锅就更不用说了,那个辣的感受,可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但是这种强烈的感觉对于解脱有什么意义么?所以,我们的修行还是要实际一点,时时铭记自己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消尽逆缘,而不是追求强烈的感觉。这些道理对于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来说,都非常重要。

  但此处并不是要将逆缘和顺缘树立为两件事。是要在这边把逆缘消尽,过会儿那边的顺缘才会增上么?不是的。逆缘消尽就是顺缘增长的象征,是在同一时刻同时具备的。我们前面讲解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时也说过,所谓相似相似易错乱,因此,在理解这些显现时要细致一些。

  六、修行应懂得学以致用

  我们不能将见解仅仅停留在口中。无论你的口才有多好,只要没有调伏自己的内心,面对死亡时,就还是与庸俗同道。也就是说,往昔烦恼有多沉重,到时候烦恼还是一样沉重,因为没有改变自己内心的缘故。

  “难道我平常行善没有功德么?”行善当然有功德,但我们不能希望自己现前做了的功德,几天后就能呈现果实。因为果报的呈现还需要因缘和合这个条件,但因缘什么时候能和合,谁都不知道,可能是今生也可能是来世。而我们的目标是今生就能成办解脱,因此今天就应该有功德增上的呈现。

  以上讲解的关于调伏内心的道理,必须时时铭记心中,并且能适时地运用各种方便。当我们心情平和,自我感觉很好时,可能不需要运用什么方便法都能对治烦恼。可我们现前需要做到的是,在面对逆缘起现在自己身边时,还能运用一切方便法去调伏内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因为这样一来,任何时候,你都在调伏之中,都在修行。

  比如我们平常讲解,当烦恼起现的时候,根据烦恼起现的程度,运用观察修或安住修,以止观交修的方式对治烦恼。在调伏过程中,可能这段时间的观察修要多一些,安住修少一点;过段时间可能就是安住修多一点,观察修少一点,总之都需要根据自己当时的禅定见解来定。从理论上,我们是这么讲解,修行过程中,当恶缘呈现在面前时,我们也必须要将这些方便实际运用上去。如果当时没有运用这些方便去对治自己的烦恼,可能你就是修行路上的失败者。

  由此可知,词句上的教理并不难理解,只要多看几遍都能知道。我相信在座所有人,由于众多导师的恩德,平常都学习了不少的理论知识。比如通过文字学习,对于小乘灭尽地的见解,大乘缘起性空的境界等内容,都知道了一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又感觉自己实修的见解与文字理解的道理还是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似乎法还是法,我还是我一般,两者有着很大的差距。原因在于何处?就是因为自己实修得还不够。也就是说,我们一直是站在闻思的角度理解这个道理,时时都在往外看,却没有往内观察自己的心。若要懂得内观,就不会出现这个结果。

  同样是最终得到缘起性空的结论,通过实修而得的见解,在内心改变上,与往昔相比会有很大的进步。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你所学的一切内容就如同平常阅读一本书一般,与自己的距离似有似无。字面上的理解好像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但当有人问你,两者是否真没有关系时,你可能又会说有关系。因为佛陀说过:“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既然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那么无论是缘起性空还是无分微尘,都是在讲解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而这些道理自己也能说得出来,所以不能说自己与见解没有一点关系,可是现实中,内心又改变了多少?

  如今口中讲解缘起性空的人一点都不少,无论是真正的导师还是普通修行人,张口闭口都能讲缘起性空,但能真正体会到缘起性空者有几人?能在逆缘呈现时,真正运用缘起性空者又有几人?如今我们需要的是无论什么环境,都能将各种方便运用自如,这才是真正修行者。所以,前面所传讲的这一系列不仅要铭记心中还要懂得运用到自己的实修之中。

  常常有弟子问我:“上师,我这段时间特别烦恼,该怎么办?”我想,作为修行人,在烦恼产生的当下就运用自己所学到的一切去调伏烦恼,就是我们最该做的。比如有人告诉你平时要储备很多的水以备不时之需,当你自己不渴的时候,就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但既然老师这么说了,作为学生,还是要听老师的话,就暂时储存一些吧。但你在这么做的时候还要知道自己这么做的真正目的,就是当出现干旱,别人都无法解渴的时候,自己能得到充沛的水份。所以,平常不渴的时候觉得有没有水不重要,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能知道,它会带给你最大的利益。

  同样,我们平常总是一再讲解共同前行的重要性,无论是讲解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还是讲解内心要如何清净等内容,听起来都能当下做到,可实际上因为情绪不好,烦恼沉重等原因,总是一会做得到,一会做不到。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将自己所学到的一切方便运用到修法之上,才是我们今天学法、修法的真正用意。修法如果是状态好的时候,什么方便都能运用;当真正逆缘呈现时,又什么都用不上,这可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修行者。因为任何时候都能懂得适时运用各种方便,才是真正修行者的标准。

  七、内心时时与前行相伴

  我们每次上课都会讲解共同前行的道理,是因为前行真的非常非常重要,时时都应铭记心中。尤其要多观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其中人身难得要从难得之因、难得之数、难得之喻三个角度;寿命无常包括何时死亡、何处死亡、以及除正法之外无有他法拯救自己三个角度去观察。这样一来,无论面对何种困境,我相信你的修行会永远一如,没有起伏,因为时时陪伴着共同前行的原因。

  可能有很多人也会想问我:“上师时时讲解共同前行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平常喜欢讲前行的内容,还是觉得在自己的修行路途上,共同前行的内容特别重要?”我在前面说过,我依止了上师二十八年的时间,从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直到一切乘法之顶点无上窍诀大圆满,其中大圆满分为心性、界部和窍诀部,而窍诀部分为内外密和极密四个阶段,在极密心滴以下的所有见解我都在上师面前求过。高深的见解毋庸多言,在见解圆满成熟的这一时刻,就已经达到了便智双运,彼时不需要再去创造其他的方便,但在没有成就之前,共同前行就是对治一切烦恼的最佳方便法。所以我觉得,在对治内心的整个过程当中,共同前行对我的意义最大。

  作为一个修行者,必须时时记住一点:在没有真正获得如同历代传承祖师一般的成就前,内心时时与共同前行相伴就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一旦共同前行离开了自己的身边,也就意味着你已经算不上一个很好的修行者。

  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心情平和时,无论是修哪一种法,是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修法,还是为了维持一种修法的形象,总之人人都能表现得很好。可是一旦遇到逆缘,内心若没有时时陪伴共同前行,很多人就会开始放弃,这样的显现太多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有些人虽然前面学了很多法,甚至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一旦遇到逆缘,就无法运用自如。这也充分地说明,他所理解的一切法都是向外观,而不是向内观。因此修行过程中,无法做到时时对治自己的烦恼。

  因此,不要轻视我们前面所学的一切法要,尤其是共同前行,以为很容易,实际上内心时时要与它相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八、善巧方便不可轻视

  我常常对身边的弟子说,如今我待在汉地是因为我身体不是很好,需要留在汉地看病,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上师示现涅槃前也复次告诫我:“未来为汉藏弟子传讲不同的教法,是你事业的重中之重。”所以,平常只要我的身体不是特别糟糕,我都会尽可能给有缘弟子们讲一点法。但与其说是为他人讲法,不如说这就是我自己的上师瑜伽。因为除了遵照上师的教言行持之外,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上师瑜伽。所以,如是传讲,可能从弟子们的角度中,会觉得上师非常慈悲,为大家宣讲那么多的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真的是由于你们的这个缘,才会令我具有能遵循上师教言的缘,我也觉得非常开心。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将前面所讲解的道理搁置一旁,否则就会在未来的修行路上起现很多障碍违缘!每次我们这么讲解,可能就会有很多人想:为什么上师每次都不直接按照书本的内容接着往下讲,而要在上课前都反反复复讲这几句话?我等大恩上师喇嘛仁波切也遇到过类似的疑问。

  如今这个时代,对我们的上师喇嘛仁波切深具信心者众多,他们时时都在赞叹上师的事业,但也有一些人总觉得上师的讲解这里不对,那里不好,并且谣传说亚青寺的阿秋法王只会讲解如何调心,并不会讲解其他的法。上师面对这样的质疑回复说:“他们认为我的不足之处,恰好是我最引以为豪之处。”因为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说,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无不是讲解调心之法,除此之外没有讲解过其他的,这也恰恰说明,现前我们已经圆满承继释迦牟尼佛的教言,这是非常幸运也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

  细致想想,确实如此。无论是小乘教法还是大乘见解;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是净土宗还是禅宗;是讲见解还是讲戒律等等,实际就是在讲解如何调伏内心。当然,方便可能有千种万种,但宗旨只有一个,就是调伏内心。

  比如我要求在座的弟子帮我从外面搬一样物件进来。你们有的人可能是用右手拎进来,有些人可能是用左手;有些人可能一只手的力气不够,只能用两只手一起拎;有些可能选择背进来,有些选择用肩扛进来或者拖进来等等。正是由于个人根机不同的缘故,大家运用了不同的方便法,但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就是要将这个物件拿到里面来。

  调伏内心也同样一个道理。调伏内心,成办解脱是佛教所有传承教法的宗旨,但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而用了不同的方便法,但最终目的都是一如的,就是调伏内心。这些道理的意义非常广大,必须时时铭记心中。

  这里我们再讲解一些相关的内容。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导修的通达方便时,将方便分为前行之前行、入座之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和回向。其中入座前行分为: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出九节佛风、意要发菩提心。我发现,有时候大众一起排九节佛风时,有些人可能有些顾虑,排得太柔软了一些。要记住,我们要排除的是贪嗔痴烦恼,所以在排气的时候,稍微粗暴一些,就是像一个硬汉子一般粗犷是最好的,女众也是如此。

  以前在高原地方时,也有人问我:“大众在一起修行时,男性平常出气很猛,但女众一般都很弱,是否在排九节佛风时,男女确实存在这些差别?”我想,作为女性,这时候还是不要太过强调自己的性别,去努力当一个强汉子可能更好。如果时时站在女人本性较弱的立场中,做什么事情都是优柔寡断,对迅速成办解脱,可能不是太好,因此在对治贪嗔痴烦恼上,强悍一些可能会更好。

  但这些内容,我们也已经讲了很多,大家平常还是多去看一些相关的法本和讲法视频。因为排气时的轻重程度都是有着一定的密意,所以平时还是要细致多学一下。

  九、三藏理趣莫随他力转(一)

  【三藏理趣莫随他力转

  我们在修学佛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相对之间可以认为是一个外缘,但所谓的“他力”是否就是指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要记住,我们修行必须有一个外缘,即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当你听闻教言并对法有所认识以后,就要依教奉行,不需要再顺着其他的谣言而走,否则你的修学永远没有立足之地。

  如今这个时代,很多信众由于前面没有得到过具德上师的开示摄受,也没有听过具德上师的教言,只是自己随意翻阅一些相关的书籍,自己能学多少就做多少。由于对法的理解不深入透彻的缘故,此时如果听到街头巷尾有一些传言,就很容易会跟随着这些传言而去。这就导致修法永远不会有一个稳固的立足点。

  今天别人这么说,你就这么做;明天听别人那么说,你又那么做,看起来天天都很努力,可实际上最终反观自己内心却发现,这些行为对于调伏内心并没有起到切实之作用。如同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所言:“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也就是说,如果时时都顺着外面而转,则无法起到直接调伏内心的作用。看起来做了不少,最终却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此时该怎么办?首先要从一位具德上师处得到三藏理趣的教授。释迦牟尼佛亲自到地狱去救度众生时,善星比丘正在地狱遭受极大痛苦,他抓住释迦牟尼佛的双足哀嚎:“我现前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以前是由于我信心等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而导致成今天这样的结局。今天我已经非常相信你并愿意完全追随你,你能否令我获得解脱?”当时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我为你指一条解脱之道,当知解脱还是依赖于你自己。”也就是说,我现前为你指一条解脱之路,讲解解脱之法,但能否遵照这个法去修行成办解脱,完全取决你。这才是真正的外缘,也是解脱必不可缺少的条件。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64课11-18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65课10-19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