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283-315,18品)+戊四、菩提分品(316-368,19品)+戊五、功德品(369-407,20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六、行地究竟地品=己一、菩萨之相(409)+己二、受生之理(410)+己三、住地之理+己四、以赞叹究竟功德宣说+结尾
己三、住地之理=庚一、略说(412)+庚二、广说
庚二、广说=辛一、地之法相(414)+辛二、行者(415)+辛三、学处(416)+辛四、蕴(417)+辛五、成就(418)+辛六、得地之相(419-421)+辛七、释词(422)+辛八、获得
辛六、得地之相=壬一、真实相(420)+壬二、宣说具相地之功德(421)
42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六己三庚二辛六壬一、真实相;
并非无希求,无贪恼嗔怠,
无非慈悲意,恶慧不可夺。
无散乐不夺,不为痛苦害,
依师勤闻法,精进供养佛。
了知胜方便,真汇广大福,
共同一日中,回向圆菩提。
生善恒行善,神通功德戏,
当知彼佛子,最上功德藏。
42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六己三庚二辛六壬二、宣说具相地之功德。
诸地一切时,具慧之功德,
承许止与观,二俱五本性。
42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六己三庚二辛七、释词;
见近于菩提,成办众生利,
生起极欢喜,故名极喜地。
离破戒勤垢,故名无垢地,
放法大光明,故名发光地。
如此菩提分,具有尽焚焰,
彼地焚二障,是故名焰慧。
成熟诸众生,亦能护自心,
具慧行难行,故名难行地。
依于般若度,复次现前此,
轮回与涅槃,故名现前地。
随系一行道,故许远行地,
不为想动摇,故名不动地。
无碍解妙慧,故名善慧地,
如云遍法空,故名法云地。
于行种种善,欢喜恒安住,
菩萨之诸地,承许名为处。
无量无畏故,不可估量故,
后后胜进故,彼等许为地。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109-111 2018年07月05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接下来讲《经庄严论》,先念传承。
师念藏语传承。
现在讲《经庄严论》,今天一节课,明天一节课,还有下个礼拜的星期五、十三号再有一节课,这三节课将把整个大乘经论的庄严学习圆满。现在接近尾声了,这三天当中应该不会死的吧?也不好说,寿命是无常的。如果能圆满,人生就确实有意义。
人生的价值,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些人觉得,来到这个世界,好像没有什么意义。但我如果能学完这部大乘论典,即使没有学到、得到其他东西,也觉得有意义。
法王如意宝以前讲《经庄严论》的时候说过,如果死之前,能讲完《经庄严论》,那么他的人生就已经非常圆满了。还有一次,讲《般若摄颂》[注1]的时候,法王也这样说过。在以前的讲记当中有记录。
每个人对人生的意义,有不同的看法。就我个人而言,这次经过四年,我按照传承上师们的教言讲完了《经庄严论》,发自内心地很开心。在座的各位,也很不容易。好多道友,连一节课都没有落,从头到尾全部听圆满了。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难得的。
这三节课,我相信能够圆满。内容不是比较简单的知识,而是佛教当中的地道功德。一般来讲,藏地的在家人、没有文化的人,基本上听不懂;只有寺院里面闻思修行的人,才能听得懂。
现在全球的很多佛教徒,是有一定文化的人,能够看懂文字,这很重要。边看书,边学习,是很好的教育。
菩提研究班的人,有考试的压力,课后要讲考,几乎没有不做笔记的人,除非记性特别好。在我的感觉上,考试确实是很好的方式,学习佛教不能离开考试。我希望,每年都要举行各方面的考试,非常有必要。世间上的很多知识,很多智慧矿产,依靠什么样的方法挖掘出来呢?大家都知道,是通过考试逼出来的。
我认为在座的各位,学习态度是非常不错的。
接下来,继续讲《经庄严论》中五道十地的功德。前面讲了得地菩萨总的十种相,下面讲每一地也有获得十波罗蜜多功德的十六种相。
讲义中有些标点符号,稍微有一点差别,希望大家稍微关注一下。
并非无希求,无贪恼嗔怠,
无非慈悲意,恶慧不可夺。
“并非无希求”,所有地,对修行十波罗蜜多也并非无有希求心,而有最殊胜的希求心。有什么样的希求心?每个地有不同的功德。这是总说,下面是分别而言。
“无贪”,一地获得完全清净的布施度,而对身体受用无有贪恋。布施度圆满,这是第一个相。
“恼”,无恼,二地以完全清净戒律而连梦中也不行十不善业,无有加害损恼他众之心,不害众生。戒律度圆满,这是第二个相。
“嗔”,无嗔,三地以完全清净的安忍度根本无有嗔恨。安忍度圆满,这是第三个相。
我们有时候会产生各种嗔恨心,三地菩萨没有这样的。
“怠”,无怠,四地以完全清净的精进度而无有懈怠。精进度圆满,这是第四个相。
今天精进,明天不精进;开心的时候比较精进,不开心的时候非常懒惰,四地菩萨不是这样的。
恒常精进是很重要的,我看昨天的男众,有些组还可以,有些组本来有十几个人的,当时只有两三个人,人数明显少了。可能是对传统文化不重视,还是什么原因,不太清楚。对有些法精进,对有些法不精进,反正精进有偏袒心。如果小组成员全是四地菩萨,那每天都会来的,每天都比较整齐,只有极个别的人偶尔空着位子。
“无非慈悲意”,五地以完全清净的静虑度具足四无量而无有非慈悲的意乐。反正完全是慈悲的,没有不慈悲的。静虑度圆满,这是第五个相。
“恶慧不可夺”,六地以完全清净的智慧度完全不被恶慧思量常乐我净的恶分别或颠倒分别及实执的分别念所夺取。般若度圆满,这是第六个相。
如此六度对应六地有六相。所有十地,虽说每一地着重修行布施至智度之间的一度,但实际一切地都有修行十度。
无散乐不夺,不为痛苦害,
依师勤闻法,精进供养佛。
“无散”,七地获得完全清净的善巧方便度,因此不会以声闻、缘觉的心思而散乱,没有他们的那种自私自利心。方便度圆满,这是第七个相。
“乐不夺,不为痛苦害”,八地获得完全清净的力度,有两个相。不被贪恋安乐所夺,不为痛苦所害,于平等性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中不动摇同时示现梵天、帝释、转轮王等,刹那舍弃刹土微尘数身体也无分别。力度圆满,“乐不夺”是第八个相,“不为痛苦害”是第九个相。
“依师勤闻法,精进供养佛”,九地以愿度,亲近依止佛菩萨善知识,精勤闻受一切法门,向十方所有刹土的本师佛陀精进供养花香等无数无量供品。愿度圆满,“依师”是第十个相,“勤闻法”是第十一个相,“精进供养佛”是第十二个相。
九地的时候,还要依止善知识,这是一个相。我们不能想,“我以前过依止善知识,现在不用了”。现在有些法师年轻的时候,闻思依止过善知识,等年长后,就根本不听课,不再依止善知识。学院里面有这种人,除了听个灌顶以外,不闻法、不学习。
有些“利根者”只是现个僧相,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真正的出家人。除此之外,从来都不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对三学从来都不重视,这是极少数的。
九地的时候,还要精勤闻受一切法门,这是第二个相。
希望很多人不要认为,“我现在老了,不想闻法了”,“我现在五部大论已经圆满了,不用闻法了”。如果上师不爱闻思修行,就把有些道友害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前比较爱闻思的人,后来跟着这些上师,就放弃了所有的闻思。
九地的时候,还要供养十方的佛,这是第三个相。
九地菩萨确实很谦虚,要依止善知识,还要精勤闻法,还要在十方刹土当中,对佛陀做各种供养。
有些人不要说是九地,连一个小资粮道都没有开始。但是从来不愿意闻法,从来不愿意依止善知识,从来不供佛,什么都不做。现出家相的人,不闻思更是奇怪。出家人如果相续当中没有闻思修行的功德、没有清净的戒律,享受信财会有果报的。即使不能获得什么证果,至少也要闻思修行,这很重要。
以上七地有一个相,八地有两个相,九地有三个相,这个偈颂总共有六个相。加上前面偈颂的六个相,总共有十二个相。
接下来讲最后的四个相,是怎么样的?
了知胜方便,真汇广大福,
共同一日中,回向圆菩提。
生善恒行善,神通功德戏,
当知彼佛子,最上功德藏。
“了知胜方便,真汇广大福,共同一日中,回向圆菩提”,了知能成佛的殊胜方便,三时自他所积真实汇合为一、极其广大的一切福德,与其他一切众生共同而于一日中也普皆回向无上圆满菩提。这是对应第七地方便度的第十三个相。
“生善”,以愿力转生善妙处。这是对应第九地愿度的第十四个相。
“恒行善”,以力度胜伏一切违品,恒常唯一行善。这是对应第八地力度的第十五个相。
“神通功德戏”,十地以完全清净的智度依靠神通等功德游戏,示现一微尘也遍布浩瀚世界而示现广大,示现浩瀚世界也入于一微尘范围而示现微小,幻化种种游舞。智度圆满,这是第十六个相。
“当知彼佛子,最上功德藏”,应当了知,十地佛子是以广大总持、等持等功德住于其他一切菩萨之上的功德藏。
诸地也是如此这般主要修行各波罗蜜多及彼等大部分波罗蜜多的功德相,但所有十地都有修行十度,因此应当了知各地均有十六相的部分。
很多宗教在自己的道场当中弘扬自己的法义,对比明显的是,慈悲、热爱、慈善的理念,每个宗教都有,但宣讲断证圆满功德的解脱法,唯一在佛教的经论当中才是非常丰富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一百多函,印度大德们所造的二百多函,藏传佛教丰富的智慧宝藏,在其他宗教当中有没有?大家可以看出来。
《大庄严论经》当中讲,“一切外道众,不知解脱处,唯有灭结者,能知于解脱”,世间当中的很多宗教,不知道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而获得解脱的道理。只有唯一的佛教了知,断除自相续当中所有贪嗔痴的结,最后获得真正的解脱,这是非常明显的差别。
一方面讲,为了追求世界和平、追求人类最美好的未来,全世界的宗教应该和谐相处;另一方面讲,也不能认为,我们跟基督教是一模一样的。在所学习的内容当中,我们与外教有一定的差别,佛教有五道十地的次第圆满的解脱道。
有些佛教徒搞不明白,他们有学的,我们也有学的;他们有唱的,我们也有唱的;他们有各种戒律,我们也有各种戒律。光看表面上,是不行的。最大的差别,不是在唱颂、外在的行为方面,而是在内心的智慧方面。这一点,只有利根者,或者长期学习的人,才能辨别。
佛教有戒律,那很了不起,我不这么认为;佛教穿着的衣服特别漂亮,那很了不起,我也不这么认为。最吸引我的是什么?佛教的智慧与慈悲,在不同的经典和论典当中,有非常丰富的阐述,这些让我口服心服。可以说,在人类的思想当中,智与悲是最究竟的、最精华的、最甚深的思想,能够给每个众生带来不可估量的意义、福祉。
最根本的差别是智与悲,佛教徒应该有深度、有广度地去研究、修学。智慧通达了万事万物的真相;悲心涵盖了所有的生命,如果具足了这两方面,从精神层面来讲,人世间还需要什么?大家可以观察。
我不广说了,今天的内容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