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解义慧剑7笔记
1、科判
解义慧剑=甲一、能说之(1)+甲二、所说之论+甲三、圆满末义。
甲二、所说之论=乙一、初善造论分支+乙二、中善所造之义+乙三、末善结尾之义。
乙二、中善所造之义=丙一、宣说所量之二谛(7)+丙二、宣说能量之二理+丙三、宣说如此衡量之果。
丙二、宣说能量之二理=丁一、略说二理(9)+丁二、以四理广说。
丁二、以四理广说=戊一、能量四理+戊二、宣说彼之作用四法依+戊三、宣说八辩才之果。
戊一、能量四理=己一、说前三理+己二、说证成理。
己二、说证成理=庚一、略说(25)+庚二、广说。
庚二、广说=辛一、现量证成理+辛二、比量证成理。
辛二、比量证成理=壬一、本体+壬二、分类+壬三、除诤。
壬三、除诤=癸一、总说+癸二、别说。
癸一、总说=子一、除不容有之诤(50)+子二、除不成立之诤(51)+子三、除无必要之诤(52)
癸二、别说=子一、除观察名言量之诤(54)+子二、除观察胜义量之诤(55)+子三、一致摄义(56)
戊二、宣说彼之作用四法依=己一、总说(58)+己二、别说。
5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一子三、除无必要之诤。
不析量非量,唯依世人见,趣入胜义谛。
此说虽不遮,见此生彼果,世间之现量,依之比量故,未称不舍义。
5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二子一、除观察名言量之诤;
无二名言量,净见成虚妄,不净见海螺,白黄真假非。
5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二子二、除观察胜义量之诤;
无二胜义量,不知二谛融,胜义堕戏边,自我毁灭矣。
5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二子三、一致摄义
所量世俗无,能量心自证,析无如水月,终无别一谛,涅槃真实际,诸法究竟故,
识境无别身,智相离中边。
5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总说;
如此深与广,慧眼睁开已,定见佛佛子,诸具大慧者,由经之妙道,显密乘法理,
难得谁已获,莫令空无果。具此四种理,具备妙慧光,不随他转智,定生四法依。
不具如此慧,如盲依盲人,为名句易了,四依成颠倒。
2、子三、除无必要之诤:不析量非量,唯依世人见,趣入胜义谛。
二月的显现以及眼翳者前显现的黄色海螺等是非量,一个月亮的显现和见白色的海螺等是正量。但有些人认为量和非量的分析没有必要,应该世间人怎么样承认,我们也这样承认就可以了,因为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我依世间说为有。”既然中观应成派也跟随世间承认,那我们也没有必要在量和非量之间区分,应该世间人怎么样承认、我们也如是承认就可以,因为以此方便完全能证悟胜义谛,所以没有必要这样分。修行人当中也有人这样认为,学因明有什么用,只要开悟就可以了,除此之外没有必要学很多知识。
3、此说虽不遮,见此生彼果,世间之现量,依之比量故,未称不舍义。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这种说法,因为不以因明中的量和非量来观察,而直接进入胜义谛的情况的确是有的,像六祖惠能大师、米拉日巴尊者等藏汉佛教的个别成就者,他们确实没有学过量和非量,也没有以这样的理论来观察分析,但最后都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展现了特别大的弘法利生事业。对于中观应成派的不共所化来说,也不需要长期闻思,就可直接趣入离一切戏论的胜义谛的修行。
但是,如果以世间人怎么样承认、我们就应如是承认的观点,来遮破量与非量的安立的话,就不太合理,因为世间人从未否认过量与非量。比如,在见到青稞的果是从青稞种子产生的现象时,世间人会确定“此生彼果”是亲眼所见,毫无欺惑可言;他们之所以要种庄稼,就是因为他们坚信:春天的时候播下种子,秋天的时候就会有收获,其实这就是量。如果种下青稞却想收割麦子或稻子,那不容有,世间人也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这就是非量。由此可见,虽然世间人并一定不知道量和非量的名称,但实际上已经承认了量与非量,至少也承许了这种意义。因为他们也知道合理与不合理的界限。虽然他们不一定懂得这些术语,但实际上也会以亲眼所见和各种推断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实这些就是现量、比量的另一种说法。
所以,完全可以这样说,一切世间人无不知道量与非量,虽然并不一定都知道现量、比量等的名称,但这样的意义从未舍弃过。故完全不用分析量和非量的说法并不合理,相反,分析量和非量非常有必要。
4、子一、除观察名言量之诤:无二名言量,净见成虚妄,不净见海螺,白黄真假非。
前面讲名言量分观现世量和净见量两种,但对方认为这种分法不合理,说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分。作者遮破说,如果名言量没有这样分,那就有如下两种过失:
第一种过失是“净见成虚妄”。“净见”指圣者相续中拥有的,继入定缘如所法性之后、在后得照见广大所知界的有境智慧。
如果没有净见量,那么观察名言的量就唯有观现世量,这样净见量就成了虚妄,因为它并非名言实相。如果普通人的所见是正确的,那么圣者的道就没有用了。佛在经中讲:“设若此等根是量,圣者之道有何用?”意思是,如果眼耳鼻舌等诸根是正量,即凡夫人的所见是正确的,那圣者的道还有什么用呢?绝对没有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许净见量。
第二种过失是:“不净见海螺,白黄真假非。”意思是说,如果不承许净见量,那不清净者所见海螺的白色是真相、黄色是假相的安立也不合理,因为对方已经否认了实相与现相的差别之故。如此一来,见白色海螺也应变成见黄色海螺,有这个过失。但这是谁也不会承认的事实。在不清净凡夫的观现世量面前,有眼翳者见海螺为黄色,这是假的,它只是现相;而在无眼翳者前海螺是白色的,这是真的,是实相。如果名言中不分观现世量和净见量,暂时的假世俗和真世俗也不能分析了。但名言中很多真假必须要分清,比如到市场上买东西的时候,有些产品是假的就不能买,而只能买真的产品。可见对方的观点实在荒唐。
5、现在有些人这样问:“世俗的显现全是假的,而胜义又是空性的,那极乐世界是不是不存在呢?”
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从名言的角度来讲,它是真正的实相,因为它是净见量的对境之故。
6、子二、除观察胜义量之诤:无二胜义量,不知二谛融,胜义堕戏边,自我毁灭矣。
有些人认为,胜义就是一味一体的法界,它怎么能分呢?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合理,如同名言量必须分两种一样,胜义量也必须分两种。其原因是:因为所量胜义分暂时和究竟或相似和真实两种,所以观察胜义的有境智慧也必须分两种,即暂时的相似胜义(单空)与究竟远离戏论的实相胜义。如果没有这样分,那就“不知二谛融”。意思是说,没有分开两种胜义就无法了知二谛圆融无违的道理,因为只是受持否定所破的单空执著相之故。
下面讲一下中观的四步境界:一切显现法皆可以理抉择为空性,这叫“空性”;通达显现和空性无二无别,即现即是空、空即是现,这叫“双运”;这样的现空双运并不是在分别念和文字上安立的,它超离一切言说思维,这叫“离戏”;长期修习离戏就能现前诸法自性等性,这叫“等性”。如果真正能了知中观的四步境界,那就一定能深深领会本颂的深刻内涵。
如果观察胜义的量只安立在相似胜义的层面上,那单空和显现怎么圆融呢?如果你说这就是现空双运,那这种现空双运实际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说的那样,成了白色的绳子和黑色的绳子搓在一起的东西,又怎样安立现空无别的道理呢?这样一来,你们所许的胜义谛要么堕入常边、要么堕入断边,或者是有边、或者是无边,除此之外绝无别的去处。那这是不是诸佛菩萨的究竟密意呢?肯定不是。《中观庄严论》云:“生等无有故,无生等亦无。”这一句话讲得很清楚,生住灭等不存在的缘故,观待它的无生、无住、无灭等也不存在。如果进而对缘起与性空无违的道理生起殊胜的定解,这就是现空双运。在此基础上,如果破基显现与所破空性结合起来执著的妄念也消逝无余,从而现出远离破立且自然安住的离戏相,这种境界就是所谓的离戏。对这样的离戏再再串习,从而观待有法的法性各自分开的偏袒所缘行境也得以清净,并对诸法自性等性生起殊胜定解而趣至究竟,这就是等性。如果胜义谛不是这样的等性境界,而仅仅是语言和思维可及的单空,那胜义就堕入戏论之边了。其实以理分析之时,这样的单空根本站不住脚,它必将自我毁灭。
7、子三、一致摄义:所量世俗无,能量心自证,析无如水月,终无别一谛,涅槃真实际,诸法究竟故,识境无别身,智相离中边。
在真实中,所量世俗万法根本不成立,分析起来能衡量的有境七识与自证也没有,显现和空性无二无别,犹如在江河湖泊等处的水中显现的月影一样。
佛陀在《宝积经》中也讲,唯一的一谛乃灭谛,也就是涅槃。虽然佛陀在显现上也讲了二谛、四谛等很多谛,但实际上就是唯一的涅槃,也即“真实际”。其实,涅槃乃一切诸法的究竟实相,并非指佛陀或上师示现圆寂。而究竟胜义、大空性、大离戏、大圆满、大中观等词,皆是涅槃的异名,都诠说了一切诸法的究竟实相。
由于一切诸法皆安住于实相真如之中,也就没有较此更高的境界了,因为已达究竟的缘故。此时,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无二无别之身,就是所谓的智慧身,它的智慧显现也完全远离中边等相之一切分别念。
8、戊二(宣说彼之作用四法依)己一、总说:如此深与广,慧眼睁开已,定见佛佛子,诸具大慧者,由经之妙道,显密乘法理,难得谁已获,莫令空无果。
通过再再闻思上述二谛甚深广大的实相,在以正理的渠道而见的美妙慧眼睁开以后,自己必定能见到十方三世诸佛、诸大菩萨以及二胜六庄严等圣者所由经的乐乘、乐入、乐径的妙道。接着,我们也可毫无畏惧、毫不怯懦地踏上此道。那这样的妙道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在信心、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下的次第闻思修行,或者说,就是显宗的深广二派以及密宗内外续所宣说的所有教言。这种妙道基安乐,道安乐,果也安乐,可以说毫无痛苦可言,因此大家都应义无反顾地迈入此道。
9、具此四种理,具备妙慧光,不随他转智,定生四法依。不具如此慧,如盲依盲人,为名句易了,四依成颠倒。
那么,怎么才能品尝到显密佛法的甘露美味呢?这必须要依靠正理的智慧,否则也享用不了;所以,必须先通达前面所讲的四种正理:作用理、观待理、法尔理和证成理,并以之再再观察,从而产生对二谛所摄的深广妙法不但自己明了、还能让他人明了的胜妙慧光,依靠这种不随他转的智慧力,就能生起坚不可摧的四依定解,从而真正品尝到佛法的甘露美味。
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句+依了义而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了义法中有些是心识境界,有些是智慧境界,我们要依智慧而不应依心识。心识境界的就像闻思《金刚经》和《入中论》等经论后,所产生的万法是空性的定解,但这只是通过闻思了知了法义,所以不应满足,还应进一步以实修来现证超离言思的智慧境界,或者说这并非究竟依靠,一定要依靠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样呢?就是诸佛菩萨现量所证之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或者说净等无二的实相。对凡夫人来讲,不依心识不太可能,但一定要知道终极的目标,千万不要止于化城。
“不具如此慧,如盲依盲人。”如果没有具足不随他转的智慧,这个人就很危险,就像盲人依靠盲人一样,很可能堕入悬崖当中。拿现实生活来说,如果自己不具足上面所讲的四种正理及其作用四法依,就很可能人云亦云.
10、《解义慧剑》文字不多,只有104个颂词,但却非常深。
解义慧剑科判
5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一子三、除无必要之诤。(第7课)
不析量非量,唯依世人见,
趣入胜义谛。
此说虽不遮,见此生彼果,
世间之现量,依之比量故,
未称不舍义。
5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二(别说)分三:
5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二子一、除观察名言量之诤;(第7课)
无二名言量,净见成虚妄,
不净见海螺,白黄真假非。
5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二子二、除观察胜义量之诤;(第7课)
无二胜义量,不知二谛融,
胜义堕戏边,自我毁灭矣。
5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二子三、一致摄义(第7课)
所量世俗无,能量心自证,
析无如水月,终无别一谛,
涅槃真实际,诸法究竟故,
识境无别身,智相离中边。
5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宣说彼之作用四法依)分二:
5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总说;(第7课)
如此深与广,慧眼睁开已,
定见佛佛子,诸具大慧者,
由经之妙道,显密乘法理,
难得谁已获,莫令空无果。
具此四种理,具备妙慧光,
不随他转智,定生四法依。
不具如此慧,如盲依盲人,
为名句易了,四依成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