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8卷88上笔记
17五五菩路
17、5五五菩路,十地路终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88场上部
1、十地=1欢喜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难胜地+6现前地+7远行地+8不动地+9善慧地+10法云地
《楞严经》里面讲的十地,从字面上看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分不出来它们之间的一些差别。在《十地经》、《现观庄严论》、《入中论》中有十地的详细讲解。
十地是从菩萨的境界上分的,我们没有入菩萨地,字面上很难把一地到十地之间的差别分开来。
离开了凡夫的资粮道和加行道,就进入大乘的一地到十地末位,得到最高的果位佛果。小乘当中也有地的称呼,但是跟大乘的说法不同,小乘最高的果位是阿罗汉果位。
2、讲五道十地最完整的论典是《入中论》,广泛讲了每一个地的所断、所证、特点、功德,圆满波罗蜜度的界限。《入中论》是将五道十地结合起来,趋入中观甚深和广大的意义。讲第六地的时候,非常广地讲述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道理。光是学《入中论》的第六地,也可能对中观生起很大的信心。
德巴堪布《入中论注释》,我在前年把这个书翻译了,不略不广,是按照麦彭仁波切的科判解释的。法王以前说过,德巴堪布讲中观,是无与伦比的。他是有独到见解的一个大师,他的中观见解,我自己也认为非常非常好。在这个注释上,我也花了一定的时间。
3、十地,为什么叫地呢?大概有三层意思来解释:
(1)是位置方面分的,因为每个地的位置高低都不同;
(2)是坚实方面分的,地有坚实的本体,每一个菩萨的境界有入于真如法界的体性,所以有坚实的意思;
(3)是生长方面分的,大地有生长万物的功能,这里每一个地能产生佛如海功德的作用。
4、十地之第一欢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
佛告诉阿难:得到一地的时候,能现量见到整个法界。在见的方面,一地完全通达了诸法的实相,后面的九个地全部都在修道当中。
5、觉通如来,尽佛境界,
断证两方面,从证悟法界方面来讲,与如来的证悟比较相同;从断除障碍方面讲,跟佛的境界也有所相同。
当然不是完全相同,中间还有九个地的差别,每一个地后得的功德都有差别,所以见法界也有一定的不同。这里的十地完全是根据地的差别来安立的,并不是说所有的地都像佛地一样,不是这个意思。
6、名欢喜地。
不管怎么样,这样的断证圆满,这个菩萨利益他众也好,自己证得法性境界也好,都非常欢喜。这叫做欢喜地,是第一地,布施度圆满。
7、十地之第二离垢地:
异性入同,
凡夫类,基本上有十二类众生,或者九界众生各有各的差别。这些差别入于同体的佛菩萨智慧无二无别的境界当中——所有凡夫不同的差距全部都入于同体当中。
8、同性亦灭,
这样的同体在诸佛菩萨的本性中、于真如法界当中,是了不可得的、全部灭尽的。
9、名离垢地。
这个称之为离垢地,第二地菩萨是离垢地。戒度圆满。到了第二地的时候,连梦中也不会犯戒,戒完全是清净的。
10、十地之第三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依靠佛力、依靠清净智慧,完全清净了障碍,光明、无偏的智慧自然而然、刹那间产生,任何的嗔恨都不会摧毁。这个时候这个智慧地发出像黎明般的光辉、光芒,所以第三地叫做发光地,发光地主要是忍波罗蜜多圆满。
11、十地之第四焰慧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刚才“净极”也好,现在“明极”也好——障碍方面,细微的习气已经断了,断了以后,证悟方面在这个地当中已经圆满了,智慧的火焰非常旺盛、炽燃,所以这个地方叫做焰慧地。对应的是精进波罗蜜多圆满,不精进的违品懒惰、在这个地是没有的。
12、十地之第五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到了佛地的时候,一乘与三乘、胜义谛与世俗谛、能与所等等,诸如此类的所有同异法,在这地全部没有了,都已经超越了,因此叫做难胜地,是禅定波罗蜜多圆满。
13、十地之第六现前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无为法的真如自然而然现前,现前的本性极为清净、光明,全部显露出来,因此叫做现前地,是慧度波罗蜜多圆满。
到了六地菩萨的时候,空性境界是最高的,六地在证悟空性方面是最超越的一个地。
14、十地之第七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已经到了真如之边际,或者说法界真如的本体完全已经了如指掌,真正到达了真如之际。所以这个时候叫远行地,真正到了真如的边际。
这个时候方便波罗蜜多圆满,所有的方便违品,到七地菩萨的时候,刹那间入于真如谛。
七地以下是七种不清净地。
15、十地之第八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到了第八地的时候,彻见不可思议、如如不动的真如,所以叫做不动地,这个时候是力波罗蜜多圆满。
八地以上是三种清净地,只有所知障,烦恼障到第七地就没有了。在不动地,很多佛的大愿、大行自然而然现前,不用勤作,不用功用。
16、十地之第九善慧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这个时候,说法、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依靠真如的威力自然而然功用,不需要任何的勤作。这叫做善慧地,非常善于利益众生,具有如此智慧的地,是愿波罗蜜多圆满。
17、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善慧地后面有这么一个解说:阿难,所有的这些菩萨,到这里已经圆满了修行。这以上,九地功德全部圆满的原因,叫修习位。
其实修道圆满,十地末位的时候才圆满,这里应该是勤作、功用的部分,在这个时候已经圆满了;而且所有出世间的功德,在这里也已经全部圆满了;断证方面的功德,在这里也已经全部圆满了。以这个原因,这以上的地叫做修习位。其实后面的一个地也可以属于修习地,但是不同的经典分法是不同的。
18、十地之第十法云地: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第十地智度圆满,叫法云地。
智慧和慈悲的阴影比喻成妙云,这个妙云能覆盖涅槃海。天上乌云密布可以降下雨水,第十地菩萨的时候,他依靠佛法的妙云,洒下真理的甘露,遣除众生热恼的干河。
涅槃海是度众生的涅槃海,到了十地的时候,任运自成拔除众生各种痛苦,赐予众生各种快乐,所以称之为法云地,这个时候整个智度得以圆满。
19、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55=1干慧地+10信+10住+10行+10回向+1暖地+1顶地+1忍地+1世间第一地+10地
55=41心+4加行+10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