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智者入门论》,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索达吉堪布 译,第八 四谛:
加行末无间,以金刚喻定,
断障解脱道,究竟无学道,
尽智无生智,无学具十法。
八圣道解脱,解脱智与见。
四、灭谛
究竟无学道,断绝一切所断相续后现前离得,也就是说,依靠自道的金刚喻定无间获得心与道的转依,即是尽智、无生智。尽智,知晓“我已了知苦谛、已断除集谛,已现前灭谛,已修完道续,尽除了一切所断”。也知晓,无有当知痛苦等四谛相,又了知无所了知、无所断除、无所获得、无所修行,一切垢染不复产生。小乘的无学声缘阿罗汉断除了三界的烦恼及种子,由它所引生的业和异熟习气等已经穷尽的离得,而现前灭谛。大乘的无学佛地,永断二障种子及习气,而现前究竟大断的灭谛,获得具二清净的真如本性身。什么是所谓的金刚喻定呢?摧毁成为获得大小乘各自道究竟果之障碍的一切究竟所断,无碍的对治——无间道。它也有加行、正行及后行。加行,是能无间引出金刚喻定的直接因,称为加行道。正行,金刚喻定本身具有彻底摧毁一切所断之障使其不复退转的威力。后行:其后紧接着产生成为直接果的尽智、无生智阶段,称为解脱道。无学者具足无学十法。是哪十法呢?从无学正见直至无学正定之间的八圣道,再加上无学正解脱与无学正智,共十种。这十法由无漏五蕴所摄,正语、正业、正命三者是戒蕴,正念、正定二者是定蕴,正见、正思维、正勤是慧蕴,正解脱、解脱智是见蕴,有此五蕴。要知道,如此道谛,就是道相、如相、行相、出相。
这以上从取舍的角度解说四谛已经完毕。
戒定慧三学,解脱解脱智,
现见之蕴者,名五无漏蕴。
。。。。。。
处,就现观道与获得道之补特伽罗的个别法门来讲,上述的无漏五蕴,虽然声缘阿罗汉也具有,但如来的无漏五蕴是不可思议的,如此显现佛陀的色身,并不是像普通众生的身色一样,由无漏的无量福德之因中顿时于十方刹土所化前如影像般显现,能遣除天界在内的一切世间过失,摄集广大善法,要知道这就是无漏戒蕴。同样,无有种种受,恒常于法界中如如不动为定蕴;无有种种想而无勤任运洞晓一切如所有法及尽所有法,远离分别,为慧蕴;由于断除二障及习气而无余寂灭内外行之流转,为解脱蕴;八识聚之自性的蕴法中解脱的本性智慧以各别自证现见或照见,就称为解脱智见蕴。如是佛地,不成立平凡庸俗的五蕴、界处,超越三界,五部、五智、无漏五蕴的自性就是佛陀。略而言之,了悟与法界无二的智慧身安住平等性一切种相的本性实相之后,那个身体于所化众生面前,善巧随顺世间的方便,而现示具有与一般人同缘分五蕴之相。相应它而安立名言,这一切实际上也毫不相违,要懂得仅仅是从现相而言的。比如,佛陀无有任何有寂不同之想及分别念,因此说“未说一法”与分别了知所化众生的界性、根基、意乐而相应说法,这也无有矛盾,意义一致,具有实相甚深无分别智慧的威力,而获得少分也不唐捐所化利益的力量,尽管无有分别勤作,然而由了知一切所知,无勤任运行持事业,从一切所化众生现相而言,照见各自不同的界性、根基、意乐而随应说法,不忘失所化利益而显现种种勤作行,但观待显现如此无有欺惑。如果知晓此理,就不会对大乘的密义愚昧不解。
[注2]《现观庄严论讲解》11-55讲记:
辛二(遣除诤论)分二:一、辩论;二、答辩。
壬一、辩论:
法界无差别,种姓不应异。
对方辩论道:法界是远离一切言说思维的,不存在他体的差别,因此怎么能分成十三种法呢?这就好像要把虚空分成十三块一样,是不合理的。
但这样分其实并无过失,我们看下面的回答即可了知。
壬二、答辩:
由能依法异,故说彼差别。
从所依法界如来藏本体的角度来说,是没有什么可分的,但是依靠缘取它的智慧或者说能依补特伽罗的不同相续,确实也可以分出种姓的十三种差别。
所谓能依所依,一种情况是两个实体互相依靠,比如桌子上放茶杯,茶杯是能依,桌子是所依;另一种情况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反体的法都依靠在本体的法上,比如瓶子的生住衰灭等法是依于瓶子而存在的。类似这样,法界本体虽然始终是同一个,但是众生缘取它而获得的证悟境界,从一地直到十地末尾之间都是迥然不同的,菩萨十地好比是十个瓶子,法界好比是虚空,虚空本身是不可分的,但依靠装虚空的瓶子之大小、质量不同,也可以对虚空进行分类。
这一点是很关键的。以后我们再听到说如来藏、空性有分类或无分类,只要懂得分一下能依、所依,就非常容易圆融了。
在观心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对这种虚空一般的心性有所认识,而随着对它的证悟越来越深,也必然会灭掉相关的一些违品。
这个颂词在间接上也说明佛的种姓遍于每一个众生,任何一部大乘经典都是如是承许的,只不过从众生相续生起的道相方面来讲,资粮道还不算真正证悟了它,真正的证悟应该从加行道算起,加行道一直到十地末尾之间都算是现前了如来藏的本体(加行道虽然已经称得上“开悟”,但毕竟还是凡夫,所以也不能说是很高的境界)。
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讲:一般来说,大乘佛教的开悟,包括禅宗的开悟,至少也应该是获得了加行道以上的境界;密法中所谓的认识、证悟大圆满,也是安立在加行道以上,高者能达到一地菩萨乃至佛地的证量,低者可能属于暖顶忍等加行道位。在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以及麦彭仁波切个别论典中,曾把显宗的五道跟密宗境界作过对应。参照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确信种姓苏醒的界限就是在加行道,而苏醒的前兆则在资粮道乃至未入道时就有。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那位道友,连睡觉都不愿意和《般若摄颂》分开,这就是种姓有所苏醒的相了。反之,若每次听到讲般若空性就瞌睡不止,而一聊到电影、明星便兴致勃勃,那就说明离种姓成熟还有一定的距离。
[注3]《智慧品释 澄清宝珠论》,寂天菩萨 造颂,麦彭仁波切 释,索达吉堪布 译:
辛二、(辩能立不应理)分二:壬一、辩无实智慧不应理;壬二、辩成实智慧不应理。
壬一、(辩无实智慧不应理):
分别所分别,二者相依存。
故一切观察,皆依世共称。
以析空性智,究彼空性时,
析智尚需智,则应成无穷,
悟明所究已,理智无所依;
无依故不生,说此即涅槃。
若谓:“汝宗能知所知皆无自性故,其智慧亦不应理耶?”答曰:能分别之心及所分别之境,即此二者亦是互相依靠并观待而存在,是故一切能分析观察智,皆依靠世间共同不察似有之名称而建立,由此极为应理也。彼等又谓:“此假立戏论之诸法,为得证悟皆无实有,以分析空性之智慧来推究彼皆空性时,彼智不能对自己观察故,尔时,能分析之智慧尚需要第二智慧等故,则汝智应成无有穷尽耶?”答曰:若证悟或明了所推究之诸法无实,皆不住生边,亦不住无生等边已,此时,能分析之理智亦无有所依,一旦无有所缘或所依之故,其能分析之理智亦不生,犹如波涛入大海,诸戏论灭尽故,说此能观察之智慧亦即自性涅槃也。
[注4]《中观庄严论释讲解》017-128讲记:
正像燧木与燧垫摩擦生火最终它们二者本身也被烧尽一样,以二谛圆融一味的智慧火最后也会焚烧分开耽著二谛的分别,
首先,燧木与燧垫通过摩擦生起火焰,到最后,火焰也会将燧木与燧垫二者全部焚烧殆尽。那么,火焰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燧木与燧垫。可是到了最后,火焰也会将燧木、燧垫全部烧毁。
同样,依靠观察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两种分别念,可以出现一地菩萨或者佛地的智慧火焰。这时,相当于燧木与燧垫的胜义谛的执著和世俗谛的执著,也会被全部烧尽。
因此说,观察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分别念会自然而然灭尽,怎样灭呢?依靠这两种分别念可以出现真正的智慧,依靠这种智慧之火,可以将分开二谛的两种执著全部焚烧,也就是说,对胜义谛与世俗谛的两种执著全部都会灭尽。
进而真正安住在不偏堕现空任何一方、远离一切所缘之边的法界中。
将二谛的执著全部灭尽以后,最后将真正达到不偏堕于任何一方的境界。也就是说,既不单独堕于空或者涅槃的边,也不会堕入仅仅是显现或者轮回的边,真正安住于“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的殊胜境界中。
以前的诸佛菩萨们都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现在世间上很多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们,也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
[注5]《中观庄严论释讲解》017-128讲记:
此境界唯一是远离四边戏论各别自证智慧的行境,而无法言表、不可思议。
这种真正远离一切戏论的各别自证境界,唯一是诸佛菩萨之行境。
《华严经》中云:“犹如空中之鸟迹,极难言说无法示,如是菩萨之诸地,以意心境不可知。”
《华严经》中的比喻讲得非常清楚:我们获得了一地菩萨或者佛地的境界以后,对于这种境界无法用语言来诠表,也无法以其他任何方式来表示,就如同虚空中飞禽远飞之后,它的脚印始终于何处也无法寻觅一样。
一地以上诸佛菩萨的这种境界,凡夫人依靠语言和心识根本无法测度。因此说,一地菩萨和二地菩萨之间的差别,以凡夫的心识进行衡量时,就如同盲人摸大象一样,是非常困难的。凡夫人始终认为:一地菩萨和二地菩萨的境界,似乎没有任何差别。以前有很多论师也是这样说的:一地菩萨和二地菩萨乃至佛地之间,从法界真如的角度来讲无有差别。
当然,从法界真如的本体上来讲,无有任何可分的。但在《赞法界论》等很多论典中说:从有境智慧或者从远离垢染的角度,一地菩萨、二地菩萨与最后佛地之间所见到的法界,在明、增、圆满三个方面应该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有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增上、越来越圆满的差别,就好像在很远的地方和在很近的地方虽然看到的是同一根柱子,但于远处所见的柱子是模糊不清的,而越来越接近时,柱子上的花纹等也会越来越清晰地见到。
虽然是同一根柱子,但由远及近的所见却存在越来越明显等差别。同样,从法界角度来讲,一地菩萨和十地菩萨所见的境界无有任何差别;从有境角度来讲,由于有境越来越接近法界实相,在所见方面也出现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增上、越来越圆满的差别。
因此,有时候通过文字或者比量方式,对于佛和菩萨的入定境界进行衡量或者辩论……有些人用两个手指辩论、有些用三个手指辩论、有些用拳头来辩论……无论如何,作为凡夫人想要寻找佛和菩萨的智慧行境的话,就如同盲人摸大象一般,仅仅依靠语言和心识实在是很难寻找的。
[注6]《大智度论》,大正藏 No. 1509 ,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卷第九十八/大智度论释萨陀波仑品第八十八之余:
问曰。萨陀波仑是大菩萨。能见十方佛又得诸深三昧。何以贫穷。答曰。有人言。此人舍家求佛道。虽生富家道里悬远。一身独去不赍财物。有人言。虽是大人宿世小罪因缘故生贫穷家有。虽是小人先世少行布施因缘故生大富家。如苏陀夷尼陀等是诸天所供养人而生小家。贫有二种。一者财贫。二者功德法贫。功德法贫最大可耻。财贫好人亦有法。贫好人所无。无有华香者。无有上妙宝华。又以少故言无。我若空往。师虽不须我心不得大喜。是故欲卖身。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辛四、诸地如何清净无漏五蕴之理:
尽证法性已,于此净戒蕴,
其后则清净,定蕴及慧蕴。
此外诸余地,解脱四种障,
亦解质碍障,清净解脱智。
一地证悟法性时,无漏蕴是一切的所依,证悟此理后于此二地,清净戒蕴。二地之后三地清净定蕴,四、五、六地清净慧蕴如前。除前面这些地之外,七、八、九、十其余四地,清净解脱四障的解脱蘊,七地等四地,对刚刚所说获得无相、无行、成熟有情及总持等持四果成为障碍的,是产生细微相、勤作、没有获得成熟有情的无碍解、总持等持没有获得自在,依次在获得七地等四地时,解脱那些违品障碍后,连细微相也不生等,因此这四种是清净解脱蕴。佛地以金刚喻定无间道摧毁细微所知障二现迷乱习气,因此也解脱了质碍一切所知法的障碍,是清净解脱智蕴。如是七地至十地间,安立为清净解脱蕴及佛地清净解脱智蕴。
有人辩论:如果解脱是断除障碍的抉择灭无为法,那么它安立为蕴怎么合理呢?
梵语“布莫德”译为解脱,此术语涉及除去与信解两种法相,此处运用于信解,安立为蕴,这是《注释》中宣说的。虽然解脱了诸行流转,但无勤作任运自成而具有智慧,因此与灭尽所断的无遮断空不同,从解脱障碍的智慧性的断功德角度可以理解是蕴。
辛五、安立成未成就功德之理:
当知一切地,未成就成就,
成就亦承许,未成就成就。
应当了知,信解行地与十地共有十一的一切地,摄集于未成就与成就这两种中,是指什么呢?信解行地虽然安立为地的名称,但没有进入圣地,因此称为地未成就或者未成就地,因为没有证悟法界遍行的法相而没有成就见谛的缘故。一地以上是成就地,因为见到法性谛而成就出世间的圣者并且现行成就各地所证。十地的成就也观待功德大小而承许为未成就与成就地,不清净七地有勤作,因此不是无相瑜伽任运自成的缘故,称为未成就地;三清净地无相瑜伽无勤任运自成的缘故,称为成就地。
当知成就地,作意依安立,
了知是分别,彼亦不分别。
应当了知,要成就那些圣地,对于每一地的功德是什么、它的所断过患是什么、它的所修之法是什么,要依照如何安立心中明了呈现,对于上地的功德是怎样、能获得它的法是什么均加以作意,即称为作意依安立。比如,要成就一地,就要作意一地的功德与它的所修,作意一地具有所要获得二地的诸因法,就是作意安立。关于作意一地的功德,如经中云:“奇哉,诸佛子,众生极积善根,极积资粮……”一地者作意它是所得二地的因,如云:“奇哉!诸佛子,如是菩萨于一地极修行,彼是真实信解二地,生十种心之意乐。何为十种?正直意乐、柔和意乐、堪能意乐……”或者为证悟每一地的意义,思维作意名称、词句、文字所说,即是依安立作意。作意地安立而成就时,应当了知地及其一切安立唯是自心本身显现那些,除此之外的意义不成立,了知那些地也是自己的思择分别念,因此无有所取。认识到如果无有所取就不成立能取,从而不分别能取,因此应当了知无有所取能取。
各别自证故,佛陀行境故,
修行一切地,成就不可思。
如是了知各地之作意与它也唯自心、无有所取能取,因此成就一地等其余一切也如是修行而成就各地。这样修地与成就是一般人不可思议之事,因为诸地是圣者所得的各别自证的缘故,再有那些地的安立也是佛陀行境之法的缘故。应当了知修行一切地,及修行究竟成就也是异生凡夫与声闻、缘觉不可思议之事。如《华严经》云:“犹如空中之鸟迹,极难观见无法言,如是善逝佛子地,以意心境无法知。”
辛六(得地之相)分二:一、真实相;二、宣说具相地之功德。
壬一、真实相:
有现及信解,不怯不软弱,
不仰仗他者,一切尽证悟。
如同通过水鸟可知有水、以烟可知有火一样,宣说以什么相可知获得何地,前文的五相是得地与未得地菩萨的总相,此处是宣说得地者的十相。得某某地心中有现量明现其所断、所得、修行的诸法,对所得上地有信解并欲求,是第一相。因见谛而对深广诸法不畏惧不怯懦,是第二相。对于任何寒热、劳累等及施舍头颅肢体等苦行及痛苦,心不软弱、无有厌烦、永不退屈,是第三相。依靠二资粮的威力,自己已经证悟法性,成就各自地不需要依靠别人宣说,因此传讲其安立及修行意义,不仰仗他者,是第四相。获得一地时,也获得善巧证悟成就其余一切地的所有安立,入定以安住无分别智慧的威力、后得以清净世间的智慧了知成就其余地的方便,因此能成就各自地之上地的方便。一地趋入二地的方便是正直及柔和等十种,二地趋入三地的方便清净意乐与不动意乐等十种,这般完全精通诸地成就上地的方便安立,即是第五相。
于诸心平等,无转无贪爱,
知方便生眷,承许是众相。
对无边一切众生与自己无有差别的心获得平等,是第六相。无有引领即可入地,具足圆满的福德资粮与证悟诸法空性的智慧资粮,也无有贪嗔,因此不以赞叹及安乐而骄傲,不以不赞与痛苦而心怯懦或畏缩,不随任何外缘所转,即是无引或无转,是第七相。入地者具足出世间佛菩萨的圆满财富,因此视梵天、帝释、转轮王等的受用也如不净物般而无有贪爱,舍弃那些、施予他众而出家,是第八相。真实了知成就无上菩提之方便的三轮无分别智慧,是第九相。除为利众生以愿力于佛不住世的世界投生外,生生世世转生佛眷属中,是第十相。
如是承许这十相是住于所有十地菩萨总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