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283-315,18品)+戊四、菩提分品(316-368,19品)+戊五、功德品(369-407,20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六、行地究竟地品=己一、菩萨之相(409)+己二、受生之理(410)+己三、住地之理(411-423)+己四、以赞叹究竟功德宣说(424)+结尾
己三、住地之理=庚一、略说(412)+庚二、广说(413-423)
庚二、广说=辛一、地之法相(414)+辛二、行者(415)+辛三、学处(416)+辛四、蕴(417)+辛五、成就(418)+辛六、得地之相(419-421)+辛七、释词(422)+辛八、获得地(423)
42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六己三庚二辛八、获得地。
得地有四种,即是以信解,
趋入诸行为,证悟及成就。
信解大乘者,信解小乘者,
二者为欲求,及与为调化,
坚稳之四行,依经随同说。
42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六己四、以赞叹究竟功德宣说。
慈悲有情尊,值意离意尊,
不离意趣尊,利乐汝前礼。
决定脱诸障,胜伏诸世间,
智遍诸所知,心解汝前礼。
摧毁诸众生,无余诸烦恼,
破惑于惑众,悲悯汝前礼。
任运无贪执,无碍恒入定,
能答诸所问,是尊汝前礼。
所能依所说,语知为能说,
智慧恒无碍,善说汝前礼。
前往知众行,了知彼等语,
来去及出离,善授汝前礼。
有情现见您,知是大丈夫,
唯见令极喜,是尊汝前礼。
受住及舍弃,幻化及转变,
等持与智慧,自在汝前礼。
方便皈处净,于大乘出离,
欺惑众生魔,摧之汝前礼。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110-111 2018年07月06日
师念藏语传承。
我们继续学习弥勒菩萨所造的《经庄严论》。今天讲一节课,今天是第一百一十节课,还有一节课,是第一百一十一节课,总课数就这么多。用的时间,比较长一点。在座的各位,有些人是自始至终一直听受的。
给你们传授,有藏文的传承,可能更好一点。如果单独念藏文传承的话,需要花很长时间。先念藏文的传承,然后用汉文讲解,我自己觉得,这种方式是很好的。这部法传完以后,很耐心的、很认真的听闻者,就能得到全部的传承。这是我自己想的传法方式,也是一种创意,比较特殊。
今天讲的颂词比较多一点,内容比较简单,字面上做解释就可以了。即使不做解释,大家也非常容易明白。里面的内容都不难,讲考班不用一直埋头记录,太认真了,我根本看不到人脸。当然这样的听闻方式,还是挺好的,精神很好。
辛八、获得地:
得地有四种,即是以信解,
趋入诸行为,证悟及成就。
“得地有四种”,以下是以信解、行为、证悟、成就而得地方式的四种差别。
“即是以信解”,第一种方法信解,对大乘义获得信解是信解行。对大乘佛法产生信解以后,容易获得所有的地道功德。
“趋入诸行为”,第二种方法行为,获得行为的信解行地,趋入十种法行。对大乘佛法不但有信心,而且有行持大乘佛法的行为。
《佛说无上依经》[注1]中讲了十种法行,一者书写、二者供养、三者传流、四者谛听、五者自读、六者忆持、七者广说、八者自诵、九者思惟、十者修行。
有些人说,学习佛法,不用很多的书写、供养、念经等行为,这些都是造作相。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很多事情需要一步一步行持。
“证悟”,第三种方法证悟,获得证悟地是一地至七地间,因为证悟法义的缘故。证悟缘起空性的境界,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殊胜。
“及成就”,获得成就是八九十,三清净地,因为无分别智慧无勤成就的缘故。认识了心的本性,获得了成就。
这是讲到四种得地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得地的差别。
接下来讲了四种菩萨的行为。菩提分行为,如果广分,则有无量,非常多的;如果摄略归纳,有四个方面。
信解大乘者,信解小乘者,
二者为欲求,及与为调化,
坚稳之四行,依经随同说。
“信解大乘者”,第一种行为,信解大乘者是行持六波罗蜜多的所有行为。
“信解小乘者”,第二种行为,信解小乘者主要是三十七道品的行为。
“二者为欲求”,第三种行为,小乘和大乘共同的,依靠各种修行的威力获得神通的行为。
“及与为调化”,第四种行为,为调化众生、成熟众生,则是四摄事的行为。
“坚稳之四行”,如是坚稳菩萨的四种行为,即一对大乘的信解,二对小乘的信解,三对大小乘的共同信解,四调化众生的四摄。
“依经随同说”,此论也是依照《宝髻请问经》而随同解说。
师念藏语传承。
接下来就讲,宣说地道法菩提分本性品归纳:赞叹前面所说的大菩提果功德的诸偈颂是经行十地而获得果功德之理,以四无量至六度功德之间及佛地法相分析的两颂之间宣说。
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慈悲,佛陀的威力,遍于一切。最后弥勒菩萨向本师释迦摩尼佛为主的十方诸佛,恭敬顶礼。赞叹佛陀大概有十七个颂词,是很著名的赞佛偈。今天讲前部分,下一堂课会讲后部分。
赞叹和供养和顶礼和皈依佛的功德,以后在座的各位到花园里面,可以用美妙的语言,唱诵赞佛歌。
以前无始无终沉溺在轮回当中,可能只有今生遇到了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像,有顶礼的机会,我认为,福报的确是非常大的。
对下面的每一个顶礼句,大家都应该以恭敬心和欢喜心来接受。以后给别人传讲佛法,如果实在是没有时间,光讲这十七个佛陀功德的颂词,我觉得非常好。
这是弥勒菩萨造的赞叹文,不是有些人以分别念造的,“我要造一首赞佛歌,我要造一个上师仪轨”,但实际上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念诵前辈大德的金刚语,功德才特别大。
己四、以赞叹究竟功德宣说:
慈悲有情尊,值意离意尊,
不离意趣尊,利乐汝前礼。
赞叹佛陀的四无量功德。
“慈悲有情尊”,总的来讲,佛陀对有情非常慈爱,永远不会离开这样的心。
(师背诵藏语)《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当中是这样讲的,“假使大海潮,或失于期限,佛于所化者,济度不过时”,一般来讲,海潮是离不开大海的,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海潮离开了大海,佛陀的慈悲心也不会离开众生的。
我在想,佛陀对于我们而言,虽然是比较遥远的,但是佛陀的经典,留在了人间。我们经常跟他的智慧结交,就能发现他的慈悲心是不可思议的。学习赞佛歌也好、《胜出天神赞》也好,会对本师释迦牟尼佛越来越有信心。这一点,很多人应该有同感。
“值意”,慈无量是愿众生值遇安乐的意趣,愿众生获得快乐。
“离意尊”,悲无量是愿众生离苦的意趣。
“不离”,喜无量是愿众生不离安乐的意趣。
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这三种是令众生安乐的意趣。
“意趣尊”,舍无量是无有贪嗔烦恼而等舍安住的意趣。愿众生无有贪心,无有嗔恨心,无有各种烦恼。
“利乐汝前礼”,于如此具有利乐一切有情意趣的、具有四无量心的佛陀您前,三门以最大恭敬而顶礼。
如果你没有信仰,就不说了。如果你是一个佛教徒,就应该,早上起来的时候,不要忘记礼佛;晚上睡觉之前,不要忘记礼佛。经常念赞佛偈、礼佛偈,比如吃饭的时候、野餐的时候,以献新的食物,献新的茶,供养三宝,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藏传佛教,出家人供斋的时候,最前面会念《随念三宝经》;学院每天中午供斋的时候,中间念《随念三宝经》,后面用《心经》、《普贤行愿品》做回向。
这是以四无量心礼赞佛陀。
决定脱诸障,胜伏诸世间,
智遍诸所知,心解汝前礼。
下面用禅定方面解脱、胜处、遍处的功德赞叹佛陀。
“决定脱诸障”,解脱、胜处、遍处,这些是等持幻化自在的道,因此以解脱发起,以胜处行持,以遍处成就。
在《俱舍论》[注2]、现观的一些文献里面讲,圣者有八种解脱的功德,还有八种胜处的功德,还有十种遍处的功德。全部都是在修行禅定的过程当中,断除相续当中障碍的功德。
八种解脱是,(1)内有色观外色解脱;(2)内无色观外色解脱;(3)净色解脱(4)空无边处解脱;(5)识无边处解脱;(6)无所有处解脱;(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8)灭尽解脱。
通过观内在的色法、观外在的色法、观不清净心、观勤作相等,来断除自相续当中的贪执。
八胜处是,(1)内有色想观外色少;(2)内有色想观外色多;(3)内无色想观外色少;(4)内无色想观外色多;(5)内无色想观外色青;(6)内无色想观外色黄;(7)内无色想观外色赤;(8)内无色想观外色白。
通过观处来超越自相续当中的贪执。
十种遍处是,地大遍处、水大遍处、火大遍处、风大遍处、青遍处、黄遍处、赤遍处、白遍处、空无边遍处与识无边遍处。
十种遍处相当于是一种神变,通过遍于一切的十种相,压伏自相续当中的所有执著。
“胜伏诸世间”,佛陀的解脱、胜处、遍处,这三种是无分别智慧本体任运自成,比世间人、声闻、缘觉修行那些法超胜。
佛陀的这些修行,解脱了一切障碍。世间人也好、声闻也好、缘觉也好,都没有更深的修法。断除习气是不容易的,阿罗汉心上的习气已经没有了,但是身体和语言上的习气,还有一些不能断除,可以延续下去。
比如阿罗汉必陵伽婆蹉[注3],在很多世都是婆罗门,生生世世很傲慢。他获得阿罗汉果位后,还是看不起别人,经常用很卑微的词称呼别人。有一次过恒河的时候,他对河神说,“小婢,你让我过河”。河神特别生气,去释迦牟尼佛那里告状。后来阿罗汉向河神忏谢,还是傲慢的语气,“小婢,实在对不起”。
“智遍诸所知”,从八解脱方面讲,能仁佛陀心相续具有的八解脱不仅仅是解脱了各自分别的违品,而且决定解脱一切二障连同习气。所有的细微习气,都已经断除了。
从八胜处方面讲,不仅仅是形色显色胜处而且胜伏一切世间。压伏了所有的相,对各种各样相的执著,没有了。
从十遍处方面讲,不仅仅是显现周遍地等相似对境,而且以佛陀您的智慧周遍一切所知。对一切事物的本体,所有法的真相,全部了如指掌。
“心解汝前礼”,于以心解脱等至障、烦恼障、所知障的世尊您前顶礼。
佛陀具有最高的等持境界,具有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智慧,我要在您面前顶礼。
这是通过解脱、胜处、遍处的禅定境界观察,佛陀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我个人认为,在佛堂里面顶礼的时候,最好放佛像。除非相续当中生起非常严重的邪见,一般佛教徒不会毁坏佛像的。
现在很多人找这个上师,那个上师。从法恩的角度来讲,上师对你有功德,有恩德,你视师如佛,把上师的照片放在佛堂顶礼。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会变化的,当与上师关系不好的时候,就把上师的照片扔在钢炉里面火化了。(众笑)
有些道友的微信头像,今天是这个上师的,过一段时间跟这个上师关系不太好了,马上换成另一个上师的,心情不断变化。
现在很多人把各种名人的头像,挂在脖子上。西方人最喜欢这样,把偶像,比如尼采,弗洛伊德的像,放在枕边上,天天祈祷。
我觉得作为佛教徒,把佛像带在身边,是最安全的。因为佛佗在多生累劫当中,依靠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断除了所有的障碍,功德圆满,所以把佛像带在身边,自然而然能带来无量的功能和利益。其他人有没有这样的功德,也不好说。
一个佛教徒,最重要的是信仰佛。当然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上师对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有时候想,佛陀离我们比较遥远,但自己接触过的一些上师,慈心也好,悲心也好,智慧也好,可以说是显现为人形象的佛佗,我是凭自己的信心这样讲的。真正从道理上讲,佛陀是我们的皈依处、我们的顶礼之处,这是最好的。
现在法座上道友们供养的花越来越多了,我好像是蜜蜂在花丛中一样的。夏天还是挺好的,藏地的野花很多。我有时候看到这些花,就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基本上跟非洲的孩子一模一样的。一群孩子,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在山里面天天用花做各种玩具。你们有些人可能以前没有看过这些花,不一定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