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18课2舍无量心
《前行备忘录》【第十八课/第二节】
(3)四无量心与四梵住之差异
【这样的菩提心,没有生起让它生起的方便就是四无量。四无量与四梵住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四梵住是指梵辅天等四处。转生到四处的因是缘于慈悲喜舍四种心,但它并不是无量心,只是局限性地修行。四梵住不叫无量的原因是,简略地说,由于慈、悲、喜、舍既没有以出离心摄持,也没有以菩提心摄持,又没有以空性见摄持,更没有以证悟无我的智慧摄持,为此才叫梵住。】
这样的菩提心,没有生起让它生起的方便就是四无量心。四无量心与四梵住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四梵住是指梵辅天等四处。转生到四处的因,是缘于慈悲喜舍四种心,但它并不是无量心,比如说能获得三界当中一些好的果位、一些善趣,具备刚刚所传讲的这四种功德可以得到。但光具备四种条件还远远不够,还要变成无量之心,下面会讲得非常细致。因为获得梵天、善趣的这四种心,是一种局限性的修行,四梵住不叫无量的原因是,简略地说是由于慈悲喜舍既没有以出离心摄持,也没有以菩提心乃至空性智慧摄持,单调的这四个心并不能形成成办解脱之因。比如说,我们对自己亲朋好友乃至家里的宠物也会起一些慈悲,但为什么不能形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因呢?因为它并不是无量心,并不具备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更没有以证悟无我的智慧摄持,为此才叫做梵住。
【打个比方来说,一个好心肠的老妇女,她的所缘、行相是局限性的,她一心想:我的这个孩子快乐幸福等等。】
打个比方来说,一个好心肠的老妇女,她的所缘、行相是有局限性的,她一心想到的只是自己孩子的快乐幸福等等,孩子是她的所缘境,令孩子获得快乐和幸福是行相,但是所缘和行相都是局限性的。这是一种慈心吗?当然是一种慈心,但四无量心是愿等同虚空的众生都能具备安乐及安乐之因,老妇人的所缘对境是自己的孩子,想让孩子获得快乐和幸福是她的行相,所缘并不是无量,意乐并不广大,都是有局限性的。当前我们修学四无量心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种局限性的慈悲喜舍转变成无量心,即形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因,若站在局限性的范围里并不是解脱之因。
【如果这种意乐入到遍知之道上,那就是四无量。道位时三十七菩提分法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四无量,果位时是佛陀的四无量。正因为四无量心所缘的对境无量、有境的心无量,它的果无量,为此才称为无量。】
如果这种意乐趋入到遍知之道上,那就是四无量心。所缘的对境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而是天下一切父母所缘的对境,后面的行相也不是为了几个人,而是为了天下所有的众生都能获得快乐。由于发心广大,此时的心是无量的,所以称之为无量心。我们先从慈的立场之中讲解,悲喜舍也是同样的道理。道位时,三十七菩提分法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四无量心,果位时是佛陀的四无量。也就是说,当前我们所行持的一切善法都不能超越四无量心,若何时超越四无量心时,所行持的善法则形成有局限性的,得到的果位当然不是普遍、无量的,要记住啊!正因为四无量心所缘的对境无量,有境的心无量,它的果就无量,为此才称之为无量心。
(4)四无量心修持次第
【就讲理论的顺序而言,先从慈心讲起;按照窍诀的观点,如果首先没有从舍无量开始修,那么其余所有修法就成了梵住,所以最初必须从舍无量心修起。】
在讲解理论的次序而言,先从慈心讲起;按照窍诀的观点,如果首先没有从舍无量开始修的话,那么其余的所有修法都成了梵住,就是说成为有局限性的。我们按照次第树立四无量心的时候,以慈悲喜舍的顺序而树立,但在修的过程当中,要把舍无量心树立在前面,若要是不具备舍无量心的话,下面的慈悲喜就会变成有局限性的。要记住,在观的过程当中,应该要把后面的法颠倒到前面来修,最初必须要从舍无量心修起。
(5)四无量心的本体
【具体来说,希望众生具足乐因及乐果,是慈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希望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是悲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希望众生不离安乐,即是喜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希望众生远离贪嗔,即是舍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
具体来说,希望众生具足乐因及乐果,是慈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所缘的是一切众生,行相是愿他们都能获得乐因和乐果;希望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是悲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希望众生不离安乐,即是喜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希望众生远离贪嗔即是舍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
(6)四无量心的分类
【四无量心也分为有缘的无量心与无缘的无量心两种。】
四无量心也分为有缘的无量心和无缘的无量心两种。有缘和无缘的区分在何处呢?即分为慈、悲、喜、舍和慈等持、悲等持、舍等持和喜等持两种,这个等持禅定与四无量心融合到一起的时候,就是无缘的无量心。
①有缘四无量心
【在修有缘的无量心时,要对应所缘、行相来修。】
在修有缘的无量心时,要对应所缘、行相而修。
【慈心的所缘境:“愿等同虚空的一切老母有情具足安乐及安乐因”,这显然是以不具安乐的有情作为所缘对境,希望他们具足乐因及乐果即是行相。】
慈心的所缘境是:“愿等同虚空的一切老母有情具足安乐及安乐因”,这显然是以不具安乐的有情作为所缘的对境,前面的这个对境是不具备安乐的有情作为所缘,希望他们具足乐因和乐果,即是慈心的行相。
【悲心:以痛苦有情作为所缘对境,希望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是行相。】
悲心也同样一个道理,以痛苦有情作为所缘的对境,希望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即是行相。
【喜心:以具足乐因及乐果的有情作为所缘境,希望他们不离其安乐是行相。】
喜心的时候,以具足乐因和乐果的有情作为所缘的对境,希望他们不离其安乐是它的行相。
【舍心:以自相续的贪嗔、他相续的贪嗔作为所缘境,希望平等息灭贪嗔心而具饶益心即是行相。】
舍心是以自相续的贪嗔、他相续的贪嗔作为所缘境,希望平等息灭贪嗔心而具饶益心即是行相。从四个角度当中讲解所缘和行相,每次我们在发愿的时候都要具备这一点,这样一来,就能知道若能把舍无量心立于前面,那后面的慈悲喜都形成无量之心,要不如同刚刚所举的例子般,仅对自己的儿女亲友起慈悲心,所缘和行相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称不上是无量心。
【以上是四无量心,就这样对应所缘、行相来修。】
以上是四无量心,就这样对应所缘、行相来修。
②无缘四无量心
【无缘的无量心,作为初学者,以如梦如幻等幻化八喻来修炼内心;如果是一个开悟者,那就以“无分别智行诸事”入定,修行它的妙力慈悲心等。】
无缘的无量心,作为初学者,以如梦如幻等幻化八喻来修炼内心。可能有时候会觉得,平常在树立四无量心的时候,必然有所缘和行相,但当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时候,前面这两者又如何树立呢?但要记住,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你对出世间胜观的禅定没有一点点精通,若要是精通出世间胜观禅定者,他所树立的空性并不是一种单调的空性,时时都站在体用分不开的状态当中行持,所以即便当时已悟到空性,但是对缘起绝不会产生诽谤。这两天我们在印证见解的时候不是说过吗?若能执受本体,妙力起现之相,即便有多么大的迁变,均形成本体之庄严,不会造成本体之损害,这就是出世间的禅定。那么以幻化八喻来修炼内心,指的是用空性来修炼内心,初次思维八喻当然需要起心动念,观想一切法都没有实体而树立空性。随着我们禅定的增上,这个空性不一定都依赖起心动念,这种四无量心就称之为无缘四无量心。如果是一个开悟者,那就“以无分别智行诸事”,他对一切缘起四无量心绝不会去诽谤。很多人说当树立空性的时候,四无量心已经不存在了,不,它的缘起绝不需要搁置一旁,也不需要去诽谤这个缘起。开悟者以“无分别智行诸事”入定,修行它的妙力慈悲心等。“在入定的时候,修行它的妙力慈悲心”,指的是什么?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禅定,指的是法身,在执受见解当中妙力慈悲心当然都无缘,由于执受本体的缘故,妙力起现一切之相都没有所缘对境。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难道什么相都不存在,当然不是这样的,就是说没有所缘的这个念而已,但是对缘起并不作诽谤,要不怎么树立便智双运呢?
【要修四无量心的人,如果一开始没有从舍无量修起,那么慈悲喜就不能成为无量。修法有观察修与安住修两种。“慈心与慈等持,悲心与悲等持,喜心与喜等持,舍心与舍等持”是指修寂止和胜观中的修寂止。修寂止也包括理论的修法和窍诀的修法,这里依照窍诀的修法,入座的所有前行法如前一样。】
要修四无量心的人,如果一开始没有从舍无量心修起,那么慈悲喜就不能成为无量。修法有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种,比如用慈心做比喻,慈心是观察修,安住修就是慈心的等持。“慈心与慈等持,悲心与悲等持,喜心与喜等持,舍心与舍等持”是指修寂止和胜观中的修寂止。修寂止也包括理论的修法和窍诀的修法,理论的修法总站在文字之上去了解它,这里是按照窍诀的修法,入座的所有前行法如前一样,如是修学。
2.修舍无量心
在正行的时候,下面就要开始修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心。先要观想,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为什么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即便现前有些是怨敌、有些是亲人,但实际当中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即便是怨敌也并不是永恒的,可能前面是怨敌,后面变成亲人,亲人也不是永恒的,可能前面是亲人,后面就会变成怨敌,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当中,让我们获得平等之心。不要起很多嗔恨心,也不要起那么大的贪执心。
(1)观察修
①怨敌于我利害无常
第一、从世间角度观待
【正行:把怨敌观想在自己的右侧,把亲友观想在自己的左侧。一开始要对自己的亲友生贪心,对仇人起嗔心。接着对此从三个时间来思维:敌人、亲人这两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辗转生死的过程中,没有不当过父母亲朋挚友的,如今的这个仇敌在以往做父母亲朋好友的当时,曾经给予过我不可估量的帮助,保护我免遭无量的加害。所以,他是利益我的亲人。今世,我把他当作仇敌,他也不一定反过来也把我看成仇人,假设互相仇视,那么在彼此之间发生争斗等等情况下,势必会以英勇、得胜作为美名传扬的因。或者,他没有把我看成仇人,或者即便对我敌视,但经过其他的中间人从中调解,或许会变成亲友,也有可能变成比自己亲生骨肉更近的亲人。就算没有别人调和,但是双方互相坦诚相待,互相认错说:“你不对,我也有错,现在开始我们不该像以前那样了。”】
把怨敌观想在自己的右侧,把亲友观想在自己的左侧,一开始要对自己的亲友生贪心,对仇人起嗔恨心。接着对此从三个时间来思维:敌人、亲人这两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辗转生死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不当过父母亲朋挚友的,如今这个感觉是仇敌的人,以往做父母亲朋好友时,曾经给予过我不可估量的帮助,这没的说的,即便现前的怨敌在无始以来当我们父母的时候,给予我们的恩德也是不可估量的,保护我免遭无量的加害,所以他是利益我的亲人。即便是一个怨敌,细致观待他也是利益过我的一个亲人。今世,我把他当作仇敌,他也不一定反过来也把我当成仇人,假设互相仇视的话,那么在彼此之间发生争斗等等情况下,势必会以英勇、得胜作为美名宣扬的因。或者,他没有把我看成仇人,或者即便对我敌视,但经过其他中间人从中调解或许会变成亲友。讲解这些道理的目的就是说,现前的怨敌不是恒常的,今天是怨敌、明天变成亲人也有可能性,昨天是亲人、今天变成怨敌的例子也挺多。平常时时要反观自己的内心,时时修平等心,不要仅仅顺着当时的显现而飘动贪嗔之心等等。或许会变成亲友,也有可能,变成比自己亲生骨肉更近的亲人。就算没有别人调和,但是双方互相坦诚相待,互相认错说:“你不对,我也有错,现在开始我们不该像以前那样了”,用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得到和谐。意思就是说,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实体性,一切都是无常变化性的。作为修学佛法的弟子,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绝不能随着意识飘动,而过分产生贪嗔的偏念。
往昔当中由于不观待自己的内心,平常也不长时间观想,即便观待文字有所了解,但这些理论在书中并不在自己的内心,所以意识会顺着自己的烦恼而漂泊。但我们现前绝不能这样,修心者和不修心者两者区分在何处呢?没有修心过的人由于不懂这个道理,因此时时被当时概念牵着行走,起贪嗔之心等等,但一个修心的人,即便当时不能完全调伏自己的内心,但以第二念对治前念的烦恼,这种力量必须得具备,都要铭记心中啊!
【或者,以财物来坦白认错,或者通过对话坦诚道歉,这样一来,也会彼此和睦,成为亲友。】
以财物来坦白认错,现前很多人拿一些礼物来认错,或者是通过对话坦诚道歉,这样一来,也会彼此和睦,成为亲友。即便是一个仇敌,他也不是永恒性的,即便就是一个亲友,他也不是永恒性的,我们时时都要以平等心来观待,绝不能顺着当时的偏念而行走,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我们修行者内部乃至在家居士的家庭中,由于当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产生很多烦恼,若要是知道这些道理,就不会顺着它而漂泊,产生烦恼痛苦等一系列的现象,要记住这些非常重要。
第二、从出世间角度观待
【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正是因为被敌人抢劫一空的外缘才使我遇到佛法,如果有这样的外缘出现,那这回我就是一个佛子菩萨了。】
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正是因为被敌人抢劫一空,比如被强盗抢劫一空的外缘,才使我遇到佛法。如果有这样的外缘出现,那这回我就是一个佛子菩萨了。如是显现就是说,即便是一个怨敌,可能也会形成令我们进入正道的缘起者。为什么这么说呢?说以前囊加活佛的一个哥哥,当时是理塘一带的土司,当时他和妻子之间的矛盾大得不得了,他对佛法的信心也大得不得了,所以一直想出家修行,但因为是土司,所以实现不了这个愿望。但由于妻子让他起很多的烦恼,有一天早上就背着一些干粮离开理塘去了印度,据说就在莲花湖旁边搭建的一个茅棚里成就了。当成就的时候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说若不是你这个外缘,那他今天决定不会形成这样的修行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是一个怨敌外缘,也可能起到修学正法助缘的作用。我们要知道这些道理,时时都得修平等心,没有一个决定性,可能因为这种现象,改变我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也有可能性。
【再者说,百年布施不如一日守戒,百年守戒不如一日修忍,佛陀的所有相好就是通过安忍而获得的,而且修安忍的对境就是仇敌,如果我能够修行安忍,那怨敌就是饶益我的人,所以他并不是敌人。】
再者说,百年布施不如一日守戒,百年守戒不如一日修忍。要记住,若没有嗔恨心起现,哪来修忍之对治法呢?有时候我们总觉得,起嗔恨心的时候该起嗔恨心,因为他对我说了不好听的话,但这时候我们必须要行佛子行。历代高僧大德的行为是什么?当产生嗔恨心的时候应该要忍辱,要是生不起这个忍辱,那六度波罗蜜当中的忍辱就起不了什么作用。行持忍辱法的修学者是谁呢?当然是我们后一代修行者,时时要以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作为表率,遵照足迹行持为妙。佛陀所有的相好都是通过安忍而获得的,佛陀具有殊胜化身的一切瑞相,都是来源于长时间忍辱的缘故而得,现前我等在座弟子,要想追求这样的瑞相,应该时时安忍为妙。修安忍的对境就是仇敌,如果我能够修持安忍,那怨敌就是饶益我的人,所以他并不是我的敌人,是让我修学佛法最好的缘才对。若没有这样的敌人,那我们该怎么生起忍辱心呢?若要是生不起忍辱心,则无法成办解脱。从生起忍辱成办解脱的角度来说,怨敌就是我最亲的人,因为有了他的缘故,才让我具备有这么好的对治力,绝不能顺着当时的情绪飘动,绝不能这样。
我们这次所传讲的《前行备忘录》,从见修行果当中都讲得非常细致,在座的弟子若能把所传讲的一句一词都铭记于心,即便是一个在家居士,在面对亲朋好友时永久不会有烦恼的现象,因为时时对治自己内心的缘故,即便面对的是一个仇敌,可能也会起到修学佛法的一种辅助。面对亲人的话,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生起,时时观待自己内心的缘故。即便是长时间修学佛法的出家人,这次所传讲的法绝不可轻视,我们在行持善法当中,这次所传讲的一切不可缺少,即便作为密宗修行者,这样殊胜的教言也不可缺少,应该要多看一些。再有顺着自己的烦恼飘动者,就充分地说明了你并没有把这个法铭记心中。刚刚已经说过,从凡夫的角度当中怨敌永久是怨敌,但对修行者来说,怨敌是我们修学安忍的对境,所以说怨敌不是怨敌,而是修学佛法之辅助。
〖座下修持,善缘逆缘转为道用〗
在皈依引导当中传讲,乐、乐因、苦、苦因,转为道用的方式完全相似,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可能有些会说,教法当中站在不同的立场之中如是传讲,我们成熟口诀法当中的意识转为道用,是否摄持了所有的一切法义?当然,如刚刚所传讲的,不管是乐、乐因,苦、苦因,面对的是怨敌还是亲人,都需要起心动念,在意识当中,若把意识转为道用的话,还有不转为道用的法吗?就如同在一个竹林中,知道一棵竹子里面是空性的时候,其他竹子里面自然也是空性的。意识转为道用之中已经含摄了一切。
刚刚所传讲的是从意识转为道用的支分,如是支分在座上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做到一法当中转为道用,但在座下的时候,遇到各式各样的情景,这时候说一法当中调伏一切妄念,可能很难做到。那该怎么办呢?用支分的方式去调伏,苦的时候从苦的角度当中转为道用,乐的时候从乐的角度当中转为道用,像苦因贪嗔痴烦恼束缚内心的时候,从贪嗔痴烦恼起现的角度当中转为道用,有出离心、菩提心、信心等一系列的善念时,从善念的角度转为道用,在面对怨敌乃至亲人之时,站在这么一个立场当中转为道用,这就叫支分转为道用。总的来说,这些在我们行持善法当中不可缺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令自己和他人不起烦恼。从小乘别解脱戒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的誓言,都要做到不损害他人的力量,若不具备这样的特点,不叫持戒。刚刚所传讲的这些听起来没有什么可不懂,做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天天去做。当前在具备这样现象的时候,能转变一次放一个白石头,转变不了一次放一个黑的石头,最后观待哪种颜色的石头多。当有这种现象的时候,强行改变自己,把恶念转变成善念,慢慢去改变命运。我们天天都在传讲,当前行持善法的弟子,有时候由于性格占高处的缘故,所以没有看到他的命运有多大的改变,就是由于性格占在上风的缘故,若要是我们长时间以佛法来改变自己的性格,当这种对治力占在性格上风的时候,就会有明显的表现,所以需要长时间去改变着自己走。
【将来,这个敌人也会变成亲人而帮助我。】
由此可见,将来,这个敌人也会变成亲人而帮助我。决定会有的,从出世间的角度讲解,怨敌也是我们修学佛法的辅助,是一个亲人。
【还有一种情况:这个仇人从无始以来的生世中作为我的怨敌加害于我,现在也是作为怨敌加害于我,未来也将作为怨敌加害于我。】
还有一种情况:这个仇人从无始以来生世中作为我的怨敌加害于我,现在也是作为怨敌加害于我,未来也将作为怨敌加害于我。可能也有这样的显现,但从总的角度来说,他无始以来都是这样过来的吗?不,无始以来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乃至未来也会做自己的父母,当然有可能性。在作自己父母的时候,如同今生的父母一般,对我的恩德非常大,由此可见,这个敌人对我既有利、也有害,所以它不单纯是一种害,也具有利益的时候。
②亲人于我利害无常
第一、从世间角度观待
【接下来对这个只是一味贪恋的亲人也加以思维,要经过一番详详细细的思索而断定他是仇敌。前世当中,这个亲人也害过我,他作为怨敌曾经无数次掠夺过我的财产、剥夺过我的生命、砍断过我的头颅肢体。今生,他也成为我修行正法的违缘,孩子成为父母的痛苦缘,父母成为孩子的坑害者,父母为孩子迎娶作为终身伴侣的妻子,这实际是把我们捆缚在轮回的绳索上,并且教给他们如何制伏敌人、如何扶助亲友、如何做生意、搞欺骗各种各样作恶的方法,这无疑会导致我根本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接下来对这个只是一味贪恋的亲人也加以思维,前面是怨敌,后面我们再思维这个亲人,要经过一番详详细细的思索而断定他是仇敌。前世当中,这个亲人也决定会害过我,也作为怨敌曾经无数次掠夺过我的财产、剥夺过我的生命、砍断过我的头颅肢体。今生,他也成为我修行正法的违缘,孩子成为父母的痛苦缘,这一点在当今世间立场之中也比比皆是。有时候我到汉地,见到一些真的非常让人讨厌的孩子,虽然他不是对我起嗔恨心,但见到对父母的这般姿态,心里觉得非常非常可怜。你想想从小直到现在,一切都是父母赐予的,好像父母还欠他什么一般,甚至有些父母见到儿女的时候还在发抖,说“要不今天在你面前,那他们可能只有去见阎王”。天哪!听到这些词句,这是真的给儿子说的话吗?真见到这样的场面,所以说孩子成为父母的痛苦缘。父母成为孩子的坑害缘,指的是什么呢?因为父母帮孩子迎娶妻子作为终身伴侣,实际上就是把他们捆缚在轮回的绳索上,说是要形成一个家庭,是一种快乐幸福,但实际上已经拴在痛苦的绳索上。并且教给他们如何制伏敌人、如何扶助亲友、如何做生意、搞欺骗各种各样作恶的方式,父母一样一样教授给自己的孩子。当进入这种范畴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魔掌,就是说痛苦已经降临在他的身边了,这无疑会导致我根本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前一段时间我在汉地的时候,很多已形成家庭的弟子问 “有个小孩子好不好”,我说“这个我真的不好说”,单纯站在佛法的立场中我可能会说这样一句话,但在世间的人面前,我这种说法又完全相违,那到底我说的是对还是错?当然,站在佛法的立场之中,我这句话永远是对的,因为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符合,完全不沾有一点私心。但是站在另一个角度当中,形成什么样的显现,都不知道。华智仁波切说:众人指责的,你不要一人去赞叹他。就是说大家都在说这样好的时候,你说这个不好,这样的话,人家会反过来咬你一口说你不好,人家都说好的时候你不要说不好,人家都说不好的时候你也不能说好。
比如当前在汉地,有些弟子问我,有一位什么样的导师能否作为他的导师?当然,我站在佛法的角度当中让他去选择,这一点之上没有丝毫嫉妒的现象。要不直接给他说,站在佛法的立场之中必须提前做好观察,不然还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我们在座的弟子都要铭记心中,当前我们在行持善法时智慧非常重要,若要是不会善巧运用者,等两天招来的烦恼可能会更大。
之前我在汉地摄受了一些新入佛门者,问我是否需在家里摆设一个佛堂?这个不重要,因为真正的佛堂在内心当中才对,这个佛堂永远不会灭尽,从现前乃至菩提间永远可以在你的身旁。家里的这个有当然更好,但是现前汉地由于不是全民族信仰佛教的缘故,你在家里摆个佛堂,当你一出门后家人帮你全部丢进垃圾堆里也有可能,所以这些产生烦恼的事不做也可以,没什么意义。当然修行佛法应该要抛弃一切,但是当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真的没有烦恼吗?这种烦恼,真的不会让你对修法失去信心吗?若不会的话,那你怎么做都行。我想今天不会,明天不会,下个星期、下个月会不会就不敢说了,所以都得有些智慧。
即便是父母给儿女成办这样的事情,细致观待还是让儿女遭受痛苦,无疑会导致我根本无法从轮回之中获得解脱。虽然说是父母爱戴女儿,但实际当中父母给儿女已经加上了一把锁,就是说永远不能从轮回之中获得解脱。从这个角度当中说,即便当时父母的心态是一种好心,但实际当中已变成坏心,所以好和坏没有一个决定性,要记住这一点。观修这个法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达到平等。
第二、从出世间角度观待
【从正法的侧面来讲,我起初幸逢了了不起的上师,中间修行妙法,最后守持戒律等等,可是为了成办父母双亲等这些亲人的利益,我的戒破了、禅定退失了、智慧一败涂地了,这就是他们所造成的。所以说,前世的敌人因讨债变成今生的亲人,今世的亲人因为讨债后世也会成为仇敌。这个亲人在三时里做我的仇敌。】
从正法的侧面来讲,我起初幸逢到了不起的上师,中间修行妙法,最后守持戒律等等,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人都具备有以上这些条件。可是为了成办父母双亲这些亲人的利益,我的戒破了、我的禅定退失了、智慧一败涂地了,像类似这样现象可多得不得了。但这一切都来源于什么?来源于亲人和恩人,所以即便是亲人与恩人也没有一个决定性的好,就像刚刚所传讲一般,这就是他们所造成的。所以说前世的敌人因讨债变成今生的亲人,今生的亲人因为讨债后世会变成为仇敌,这个亲人在三世当中做我的仇敌,这些都非常非常正常。
往昔莲花生大师初次进藏时,藏族吐蕃王有个非常漂亮的女儿,十七岁就圆寂了。当时吐蕃王非常伤心,不理解他的女儿为什么这么短寿。因为这位吐蕃王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能投生在他的足下应该说是具有福报者,其次,莲花生大师当时亲自降临到藏区为众生传讲佛法,因此投生在这样的时代中也是具有福报者。为什么十七岁的时候她就离世了呢?当时莲花生大师说:“你知道你这个女儿前世是谁吗?”原来在前世中,莲花生大师、菩提萨埵和吐蕃王三人在尼泊尔修建佛塔时,吐蕃王不经意中把一个石缝中苍蝇夹死了,这个苍蝇的神识就转生为土蕃王的女儿,所以他今生要遭受这样的痛苦,就是缘于前世害过他人的缘故,所以一切都没有一个决定性。因此我们在面对仇人和朋友的时候,应该以平等心去面对,不要以过分的贪嗔之心去面对,这样会令自他都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还有另一种情况,这位亲人从无始轮回以来,曾经当过父母等利益过我,现在也作为亲人,从衣食、住所等方面来帮助我,将来也会变成亲人饶益于我。】
还有另一个情况,有些亲人从无始轮回以来,曾经当过父母等利益过我,现在也作为亲人,从衣食、住所等方面来帮助我,将来也会变成亲人饶益于我。可见亲人对我也是既有利益也是有害处的,没有一个恒常性。所以我们在修舍无量心的时候必须要达到平等,不能过分地生起嗔恨心和贪嗔之心。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