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般若摄颂讲解》00-56讲记:
以前上师如意宝为弟众讲《般若摄颂》,有一天他老人家说:“今天早上我对妹妹说,虽然我们现在身体都不太好,但我们都应生起欢喜心。因为遇到这么殊胜的般若法门,前途肯定都是解脱,除此之外的去处绝对不会有。所以能在临死之前讲这么殊胜的法,我心中很是欢欣。”法王圆寂以后,道友们作的《备忘录》里面,就有当时上师所讲的这段话。的确,《般若摄颂》中的很多颂词都能让我们生起欢喜心。但这种欢喜并非听歌星唱歌或看明星表演而生起来的欢喜所能比拟,因为那样的欢喜毫无意义。
[注2]《大智度论》,大正藏 No. 1509 ,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卷第二/大智度初品中婆伽婆释论第四:
问曰。如阿罗汉辟支佛。亦破淫怒痴与佛何异。答曰。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出余气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佛三毒永尽无余。譬如劫尽火烧须弥山一切地都尽无烟无炭。如舍利弗嗔恚气残。难陀淫欲气残。必陵伽婆磋慢气残。譬如人被锁初脱时行犹不便。
[注3]《大智度论》,大正藏 No. 1509 ,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卷第二/大智度初品中婆伽婆释论第四:
佛问罗睺罗。是众中谁为上座。罗睺罗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尔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即时吐食自作誓言。从今日不复受人请。是时波斯匿王长者须达多等。来诣舍利弗所。语舍利弗。佛不以无事而受人请。大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白衣云何当得大信清净。舍利弗言。我大师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今不得受人请。于是波斯匿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云何心得大信。愿佛敕舍利弗还受人请。佛言。此人心坚不可移转。佛尔时引本生因缘。昔有一国王。为毒蛇所啮。王时欲死呼诸良医令治蛇毒。时诸医言。还令蛇嗽毒气乃尽。是时诸医各设咒术。所啮王蛇即来王所。诸医积薪燃火敕蛇。还嗽汝毒。若不尔者当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还嗽。此事剧死。思惟心定即时入火。尔时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坚不可动也。
[注4]《大智度论》,大正藏 No. 1509 ,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卷第二/大智度初品中婆伽婆释论第四:
复次长老必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边弹指言。小婢住莫流水。即两断得过乞食。是恒神到佛所白佛。佛弟子必陵伽婆蹉。常骂我言小婢住莫流水。佛告必陵伽婆蹉。忏谢恒神。必陵伽婆蹉即时合手语恒神言。小婢莫嗔今忏谢汝。是时大众笑之。云何忏谢而复骂耶。佛语恒神。汝见必陵伽婆蹉合手忏谢不。忏谢无慢而有此言。当知非恶。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常自憍贵轻贱余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已。心无憍也。如是诸阿罗汉。虽断结使犹有残气。
[注5]《大智度论》,大正藏 No. 1509 ,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卷第八十四/大智度论释三慧品第七十之余:
须菩提问佛。世尊三种。断是有为是无为。佛答。皆是无为。复问。世尊无为法中可得差别不。佛答。是法无相无量。云何可得差别。复问。世尊若无差别。云何说是断中有余是断中无余。须菩提。是习不名真烦恼。有人虽断一切烦恼。身口中亦有烦恼相出。凡人见闻是相已则起不清净心。譬如蜜婆私诧阿罗汉。五百世在猕猴中。今虽得阿罗汉犹腾跳树木。愚人见之即生轻慢。是比丘似如猕猴。是阿罗汉无烦恼心而犹有本习。又如毕陵伽婆蹉阿罗汉。五百世生婆罗门中习轻蔑心故。虽得阿罗汉犹语恒水神言。小婢止流。恒神嗔恚诣佛陈诉。佛教忏悔犹称小婢。如是等身口业烦恼习气二乘不尽。佛无如是事。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不仅仅是这十种,而且每一地也有获得十波罗蜜多的十六相:
并非无希求,无贪恼嗔怠,
无非慈悲意,恶慧不可夺。
所有地,对修行十波罗蜜多也并非无有希求心,而有最殊胜的希求心,这是总说。分别而言,一地获得完全清净的布施度,而对身体受用无有贪恋;二地以完全清净戒律而连梦中也不行十不善业,无有加害损恼他众之心;三地以完全清净的安忍度根本无有嗔恨;四地以完全清净的精进度而无有懈怠;五地以完全清净的静虑度具足四无量而无有非慈悲的意乐;六地以完全清净的智慧度完全不被恶慧思量常乐我净的恶分别或颠倒分别及实执的分别念所夺取。如此六度对应六地有六相。所有十地,虽说每一地着重修行布施至智度之间的一度,但实际一切地都有修行十度。这以上的六种算法在《大疏》中不是特别明显,也见过其他注释中有个别不同算法。
无散乐不夺,不为痛苦害,
依师勤闻法,精进供养佛。
七地获得完全清净的善巧方便度,因此不会以声闻、缘觉的心思而散乱;八地获得完全清净的力度,不被贪恋安乐所夺,不为痛苦所害,于平等性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中不动摇同时示现梵天、帝释、转轮王等,刹那舍弃刹土微尘数身体也无分别;九地以愿度,亲近依止佛菩萨善知识,精勤闻受一切法门,向十方所有刹土的本师佛陀精进供养花香等无数无量供品。
了知胜方便,真汇广大福,
共同一日中,回向圆菩提。
生善恒行善,神通功德戏,
当知彼佛子,最上功德藏。
了知能成佛的殊胜方便,三时自他所积真实汇合为一、极其广大的一切福德,与其他一切众生共同而于一日中也普皆回向无上圆满菩提。以愿力转生善妙处,以力度胜伏一切违品,恒常唯一行善,这三者主要对应七地、九地、八地,虽然是因,但转生善妙处与恒常行善摄集为一,所以算为一个。
十地以完全清净的智度依靠神通等功德游戏,示现一微尘也遍布浩瀚世界而示现广大,示现浩瀚世界也入于一微尘范围而示现微小,幻化种种游舞。应当了知,十地佛子是以广大总持、等持等功德住于其他一切菩萨之上的功德藏。
诸地也是如此这般主要修行各波罗蜜多及彼等大部分波罗蜜多的功德相,但所有十地都有修行十度,因此应当了知各地均有十六相的部分。
壬二、具相地之功德:
诸地一切时,具慧之功德,
承许止与观,二俱五本性。
于圣者的所有十地,一切时分,具慧菩萨那些地的功德,承许有依于寂止方面的两种、依于胜观方面的两种以及依于止观两方面的共同一种,即五种本性。依于寂止方面的两种功德:以寂止心堪能的威力每一刹那也能摧毁灭尽成为烦恼障、所知障随眠的一切习气所依,是第一功德。信解行地的止观能削减习气相而不能从根本上摧毁,一地以上一一刹那从根本上摧毁。如是远离有色无色、有为无为等异体法之种种想,品尝到心一缘安住无相的法喜,是第二功德。这两种成为寂止方面的功德。
成为胜观方面的两种功德:虽然诸法于无相中一味但获得十方三时所知法光明教法的无量安立无偏颇的法光明,是第一功德;未经思择也会真实显现与清净时随同的诸相,是第二功德。属于止观二者的共同一种功德是指,越来越向上受持解脱断与证悟法身之因。关于这五种功德的本体前文也已解说。这五种功德是菩萨以内在自我领受所了悟,因此也可作为地之相。安慧论师的《注释》中只讲了三种功德,以下没有宣说。
辛七、释词:
见近于菩提,成办众生利,
生起极欢喜,故名极喜地。
见到自利接近决定获得无上菩提,能成办其他众生利益,生起极度欢喜,因此一地称极喜地。
离破戒勤垢,故名无垢地,
放法大光明,故名发光地。
二地,远离破戒、勤作作意下乘之垢的缘故,称为无垢地。三地,以等持力获得无量法,对他众也放射出正法大光明,因此称为发光地。
如此菩提分,具有尽焚焰,
彼地焚二障,是故名焰慧。
四地,如是修行菩提分法而具有能焚烧烦恼障、所知障的光焰,由于四地能焚毁二障,因此称焰慧地。
成熟诸众生,亦能护自心,
具慧行难行,故名难行地。
五地证悟四谛而能成熟一切有情,安忍一切众生邪行,也能防护自心,这两种是难行,由于具慧者难行能行的缘故,称为难行地。
依于般若度,复次现前此,
轮回与涅槃,故名现前地。
六地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现前顺式缘起的轮回与还灭的涅槃这两者的自性,而不住轮涅,因此称现前地。
随系一行道,故许远行地,
不为想动摇,故名不动地。
七地,与一行道八地相联,与其接近,是它前面的无间阶段,勤作修行究竟的缘故承许为远行地。
八地,不被六地以下的相想及七地无相有勤作想所动摇,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的缘故,称为不动地。
无碍解妙慧,故名善慧地,
如云遍法空,故名法云地。
九地,具足四无碍解的殊胜善妙智慧,因此称善慧地。十地,如同大云遍布虚空般,无量总持等持如大云般周遍心相续法界虚空或整个范围,因此称法云地。
于行种种善,欢喜恒安住,
菩萨之诸地,承许名为处。
若问:这十地是菩萨所安住之处的意义是如何的呢?对于修行某地及其所摄的二资粮无量种种善法,以十分欢喜的心态一切时分恒常安住的缘故,菩萨的一切地承许名为处。
为什么叫地呢?
无量无畏故,不可估量故,
后后胜进故,彼等许为地。
梵语“布莫”,如同世间中大地是无量大种、有情、草木林苑等的所依,依靠它无有堕落的怖畏,作为境域与行往其他行境的基础。同样,菩萨诸地也成为无量所化众生的所依处,是令无所畏惧之处的缘故,成为上上地无量功德的那些分位后后越来越向上行进的所依,因此菩萨的那些处承许名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