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索)2般若品9笔记
第九课
1、今天我们讲《六祖坛经》的第二品——《般若品》,《般若品》是整个《六祖坛经》中最深的部分,直接宣讲智慧般若波罗蜜多的教义,大家在听受的过程中,要弄清汉传佛教对般若是如何论述的。我们以前学过印度大德们的教言,像龙猛菩萨、圣天论师、月称菩萨的教言等等,也学过一些藏传佛教大德们的中观教言,像全知麦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师的教言等等。今天要学的是汉传佛教六祖惠能大师对般若的阐述。有中观基础的人,应该将以前学过的道理与此处所说的道理互相对照、相辅相成。
2、师升坐,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惠能大师坐上法座后,首先让大家清净自心,然后要求大家一起念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通过六祖的成就与加持,以真实语断除恶分别念,令大众的心达到完全清净、无有杂念的状态。
3、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菩提到彼岸的妙慧,所有众生本来都有。如来藏的本来之智,每一个众生本来俱生具足。只不过因为一念执著,心缘对境产生分别,心受到迷惑,不能如理如实地照见自己的本心。所以,一定要依靠大善知识!依靠他的开导,见到真正的本性。”
从禅宗来讲,首先要认可每一个众生具有如来藏;第二,虽然具有如来藏,但依凭自己的念想和能力,想要开悟非常困难。
我以前讲过《费闲歌》,里面说:“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
马祖又问:“你到这里来做什么?”“来求佛法。”马祖回答说:“你的自家宝藏已具足,我这里无一物,求什么佛法。”慧海再次问:“哪个是自家宝藏?”答曰:“你正在问的那个,就是自家宝贝。”正说的当下,能问的心就是。他以这种方式直指,慧海禅师当即开悟了。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大众中常讲,“也许我的一句玩笑,对你会有很大的利益。”我现在回忆起来,当时上师的很多玩笑,上师批评或赞叹某个人的语言,都像是一种话头或指示,并非是普通的语言,有非常奇妙的缘起!通过这种缘起,表面上看来是对大众说的,实际上是针对自己说的,这种情况非常多。
4、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显现上存在愚者特别迷惑、智者非常聪慧的不同,但他们佛性如来藏的本来面目,没有丝毫差别。只因迷、悟的差别,而出现愚、智的不同,世间中所有的智和非智,都是这样的道理。
5、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般若分自性般若、文字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自性般若才是心的本来面目,语言文字的般若,并不是真实的般若。
世间人们整日口中说般若,念《心经》《金刚经》,或者经常谈论中观、般若,但如果没有认识自性般若,就像人们经常谈论食物,却没有去享用一样,不可能饱。仅仅口中说万法都是空性,虽历万劫,也不可能见到自性,终究无法受益。
《费闲歌》里说:“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真正的空性,是妙空而非单空,很难用语言说明,是一种不离弘法利生之大悲的光明离戏境界,这才是真正的空性。
6、‘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印度的梵语,也是桑智达天神的语言,非常有加持。
所念的经文与经义结合功德才大,如果口里念,心里也观想,这叫口念心行,心口相应。则本性是佛,完全明白我们的本性是佛。
惟宽法师,有人问:“什么是道?”他说:“就在你的眼前。”又问:“如果在我眼前,我为什么见不到?”回答说:“因为你有我执。”心的本性每个人都具足,万法的本性是光明离戏无为法,可是我们见不到。为什么解脱和尚和其他大德们通过非常简单的对话就能见到?因为他们当下用一种巧妙的办法把我执驱开,于是马上就见到了。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1课智慧品1]
敦煌本不是“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而是“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
“法身”指的是我们心的本性、我们的佛性,如果你证悟了佛性的话,你就等于是佛了。是不是在证悟的时候、开悟的时候,就真正的跟佛等同了?当然还不是,离成佛还有很长的距离。
如果我们之前没有这种智慧,也没有开悟,并且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欲望、无知、愚昧,而现在开悟了,这样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跟之前的状态相比的话,那么现在完全可以说:“你跟佛是差不多了!”就这意思,还没有成佛,但是快了,已经很快很快了;开悟了,已经很快成佛了。
7、‘摩诃’是大。
藏文直译是“玛哈”,大圆满中的三种次第是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玛哈”就是“大”的意思,所谓的“大”,指大空性。
8、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诸佛的刹土全部如同虚空,这也是所有众生本具的本性空,这种空无有一法可得。包括如来藏和一切万法的自性真空,也是这个道理。到最高的境界时,所有的有实、无实法都不会住在心前,所有相全部已经息灭,这就是最寂灭、最究竟、最殊胜的法。
9、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六祖说:“你们不要听到我说空性,便去执著空性。首先最主要的是,你们不要去执著单空,如果你的心执著单空来坐禅,就是一种无记空。”
以后修禅时,千万不要耽著空无所有。如果只耽著一个空性来坐禅,这不叫证悟空性三摩地,它是一种无记空。在禅宗中,单单的空性不能执著为最究竟的修行。
藏传佛教中以前没有这个词——“无记空性”。不是善也不是恶,这可以说是无记。不是有,也不是无,类似一种了然的状态,什么都不是,这就是无记的空性。前辈大德都讲,执著空性是无法对治的特别严重的歧途。因为执著其他任何法都可以用空性来对治,但是如果执著空法,那就无计可施了。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1课智慧品1]
敦煌本是“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我们要从两个方面理解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我们打坐的时候,认为万事万物是实有的、是实在的,这是错的;那么什么是对的呢?空就是对的。这样,我们心里就产生了一个二元对立的概念了,即空性是对的,不空是错的。这是对“空”的执著,它同样是一种执著,在大般若之前,这个也是错的,这是《大般若经》和中观很基本的说法。
第二个意思,我们什么都不想;心里面没有任何执著,也没有智慧;就是大脑一片的空白,就是内心处于完全平静的状态;没有任何对、错等等的明显二元对立的观念和念头,一个念头都没有;并且在这当中,也没有去想:空是对,不空是错;对与错,善与恶等等这种观念都没有,所有的杂念全部消失了,就像虚空一样的感觉。
如果在这种感觉中,少了一个“东西”的话,那么这种感觉是没有意思的。少了什么“东西”呢?就是开悟或证悟的智慧。
当你的心非常平静,有时候在感觉上,就好像自己证悟了一样。有些人,因为对修行的经验不够,也不太了解,所以当他进入这种状态的时候,就认为自己开悟了。由于这种状态与平时我们在佛经里面讲的证悟状态,是很相似的,至少在表面上很像很像,因此这些人完全可以在佛经里,找到一个跟他自己的这种感觉相应的一些词,因此他以为自己证悟了,觉悟了。很多人都是这样,但这不是证悟,不叫证悟。
如果证悟的话,一定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够叫作证悟。如果没有智慧的话,虽然他的心非常非常平静,但是这个平静是没有用的。这种时候,叫作无记、无记空。因为它既不是善,又不是恶,所以叫无记。如果有证悟的话,那么它就属于善,并且是无漏的善。
这种无记的空性,实际上就是我们停留在阿赖耶识的状态中,并没有证悟,这样理解非常非常重要。
“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九个字。我刚才从两个层面解释了,结合了大圆满的法身和阿赖耶识的辨别方法,以后我们真正去修行的时候,这特别的重要,一定一定一定要记住。
10、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因为缘起,本性为空,因为本性为空,它才可以显现缘起。《华严经》中也讲:“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你想知道佛的境界,当知一切都像虚空一样。虚空的喻意非常广大,而且能涵盖一切。实际上所有的万法都可以用虚空来了知为空性。
11、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众生的心本空,也没有一个不涵摄的。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1课智慧品1]
所有众生的心的本性就是空性。它能容纳一切的东西,是什么意思?是一切东西都被装在空性里面吗?不是这个意思,因为空性它本身就是没有什么东西,那它怎么能够去装这些东西呢?
正确的理解是,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空性,这就是虚空容纳了万事万物。同样的,我们心的本性,也容纳了万事万物。
所有万事万物,都是我们心的投影,都是从我们的内心当中投影出来的画面,仅仅是画面而已。真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完全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个虚拟的世界,是谁设计出来的呢?这么好的世界,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内心投影出来的画面。
这里有非常重要的两层意思,是什么意思呢?第一个,是唯识宗的观点,就是说,外面的这个世界,实际上不是外面真正存在的世界,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影。第二个,是中观的观点,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空”,包括如来藏、佛性。
在唯识宗,这是复杂的道理,有那么那么多的东西可以讲;在中观,有复杂的推理方式,又可以讲那么多东西,而《坛经》这一句话当中,就全部包含了,这叫作诀窍或者窍诀。
12、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六祖再三地说:“一切万法都可以在‘大’中囊括,因为万法在众生的性体本空中涵摄。如果我们见到一切人的善与恶,都没有什么可以取舍,最后的见解上,也不被善恶、净垢所染著,心像虚空一样,这就是‘大’,也就是‘摩诃’的意思。”
真正到了很高的境界,不仅仅是密宗,禅宗中也讲了善和恶无取舍的道理,禅宗与密宗的意义非常相似。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1课智慧品1]
“性含万法是大”
在佛性、如来藏当中,包含了万事万物万法,这叫作“大”。因为它容纳了那么多的东西,所以叫作“大”。
当然,我们不能有“大”和“小”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如果有这个观念的话,就完全不对了,就完全错了。即不能有二元对立的“大”,又叫我们理解因为宇宙任何东西都可以装在佛性当中,所以说是“大”,那么这两个“大”怎么理解呢?
这就是难题了,就是说表面上,我们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可以说“大”,可以说“小”,但是真实的情况,根本就不是我们想出来的这些“大”呀、“小“呀的东西。“大”与“小”属于我们意识范畴的内容,但是佛性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思考范围。幸亏有一类“直接感受”的方法可能解决难题,如果没有这类方法的话,那么确实很难理解了。
中观是很难给我们说清楚的,到了关键的时候,龙树菩萨就告诉你,自己去悟,我没有办法告诉你。反正你的理解都是不对的,最后的答案你必须自己去找。
当我们把自己的观点全部推翻以后,就会产生一个全新的东西,我们可以用禅宗、大圆满、大手印这类的方法,自己去体会。这个时候,所有的答案就在这个体会里面了,就知道什么是“大”了。
“万法尽是自性”
禅宗里面讲“万法尽是自性”,和大圆满上师瑜伽当中讲的“一切现象都是上师的现象”,这两句话文字不一样,但是内容都是一样的。
上师不就一个人吗?山河、大地、宇宙怎么可能都是一个人的现象呢?这里讲的这个“上师”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内在的善知识。佛性就是内在的善知识,佛性才是真正胜义谛的“上师”。
万事万物就是我们内心的投影,那么我们的内心到底是什么呢?它的本质就是佛性。因此,万事万物就是佛性的反映、佛性的投射,这就叫作,“性含万法是大”且“万法尽是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