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索)7机缘品27笔记
1、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佛经有什么过失,怎么会障碍你的诵念呢?不仅仅禅宗的观点是这样,密宗也是这样。只差别于不明道理的迷惑或明白道理的领悟,不懂道理的迷惑人,损害自己的同时也损害别人,已经明白其中道理的人,能饶益自己的同时也能饶益其他人。
口里念诵,心里又能观修,这就叫做“转经”。如果口里天天念,但是行为一点也不观想,不能通达其中的意义,被经的词汇和语句控制,这叫做是“被经转”。
2、‘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如果心已经迷了,没有办法融入法意,那是没办法通达《法华经》的,只是耽著它的表面词句而已;如果心悟的话,心真的能转《法华经》。
3、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如果心真正转入法华,无念念诵才是正确的见解,有念念诵,从最究竟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种邪念。到最后有和无都不能算是真实的,长期安住在念和不念、有和无全部远离的境界,这就是真正的驾驭白牛车。
白牛车:在《法华经》中比喻佛的果位、最高的乘,乘分因乘和果乘两种,将果乘比喻成牛车。中观也是这样讲的.刚开始要断实执、我执,中间是断无我的执著,到最后有我和无我的所有执著都要断除,在远离戏论的境界中,这才是真正乘上了白牛车。禅宗的某些修行与中观、密宗的思想非常相似。
4、‘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
他又提出问题:“佛经里讲:声闻、缘觉乃至菩萨,他们皆尽所能地思量测度佛的智慧,也没法测知,佛智对圣者来讲也是非常遥远的,但是禅宗教言中说,凡夫人观自己心的时候,能见到佛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明心见佛,这样的话,除了上根者不容易生疑惑和邪见,其他人很有可能生怀疑和诽谤。”
明心见性、见佛那么简单,到底是见到真正的佛,还是什么样的佛?而菩萨、声闻看佛的境界,像黑暗中看月亮一样,根本无法彻见,声闻缘觉都见不到,怎么凡夫人能见得到?
5、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
经的密意很清楚,只不过你自己被各种分别迷念遮障而没有明白,佛经所要表达的是真正的意义,而并非词句,但凡夫人都是耽著它的词语,就像手指指着月亮的时候,眼睛却看着手指一样。
三乘人不能测度佛的智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他的分别念,因为声闻、缘觉毕竟没有通达法无我,有一定的所知障,用所知障所覆盖的分别念去思维,不能测度。
如果仅凭这样的分别念进行思维和推断,反而会越来越遥远,永远也无法测度。
凡夫人为什么能通达呢?以无分别念安住的时候,凡夫也能得到与佛相同的智慧,凡夫位也可以获得与佛相同的境界,无分别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是可以现见的。
如果有了信心,通过信心,以智慧来安住,与佛相同的境界是可以产生的;如果你对此没有信心,没有以信心来安住的话,那你只有离开这种团体。
6、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
佛经中将羊车比喻成声闻乘,鹿车比喻成缘觉乘,牛车比喻成菩萨乘,白牛车比喻成佛乘。白牛车和牛车可以归为一类,囊括在牛车当中,因为菩萨与佛是属于一个种性。
已经认识了自己心的光明时,再去寻其他的声闻乘、缘觉乘等没有必要。像小乘主要是慢慢破外境,大乘中的唯识承认心的存在,中观把心也破了,本来这几个乘是根据众生接受能力的次第安立的修法,但从最了义来讲不用。
7、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
讲的三乘,以最究竟的观点来讲是假立的,因为众生在因地没成就时,为了引导这些根器的众生出离,安立为三乘;究竟一乘才是真实的,这就是在现在果地,当我们了悟自己本心的时候,所寻的果乘。
此中的“假”和“实”,也可以说为“因乘”和“果乘”。为什么说密宗是宣说果乘,而显宗是寻找因乘,在显宗中,直指人心的禅宗法门宣说的是果乘,比如声闻乘就叫做因乘。
8、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
去假归实,三乘是假,果乘一乘是真实,把它当作最究竟。归于实有的乘后,最后实有的乘也没有名称。先安立究竟一乘,最后一切万法皆为空性的究竟一乘也没有,这就是万法的实相。心的本性是这样,所谓佛陀的真实心也指的是它,但它并不是分别念的臆造,也不是分别念的新发现。
9、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这些教言很殊胜,远离一切四边八戏的境界,如果你稍微观察自己的心、稍微观察万法的本性时,应该都能得到,这样的精神财富和境界,每一个人都有。
根本不用将佛陀作引导孩童坐车的慈父想,《中论》中连佛也破了,佛是不存在的;同时,与自己同等的众生,也不用作没有精神财富的穷子想;而且,需要得到马车、牛车或者其他财富的受用想,也不需要。
这种境界,应该是禅宗的最高境界,也是无上密法的最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佛陀、万法、众生……一切的一切全是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境界。通达这样的境界时,才是名副其实地受持《法华经》、念诵《法华经》、修持《法华经》。这样的话,从前劫到后劫中,从来没有放下过《法华经》,与一直手捧《法华经》没有差别。虽然一个字都没有念,但是安住在这种境界的时候,与整天持着《法华经》并无差别。
10、“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我诵了三千部《法华经》,所有的傲慢心、分别心,还有自认为的功德,只因曹溪六祖大师一句话,全部都消亡殆尽了。从前并不明白佛陀出世的因缘、宗旨,没有懂得《法华经》的真实意义,自己多生累劫的狂乱分别心,什么时候能息灭?
其实最究竟、最需要我们通达的只一句话,认识心的光明本性和认识心的空性这两者无二无别。有经验的传承上师这么交代之后,哇!千经万论中说的任何不同的语言,归根结底还是这么一点。